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第二节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内容第三节社会学知识的形态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定义二、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单位三、社会学的特点一、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的产生的标志:法国社会学家孔德1838年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社会学下过许多定义。有的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形式的,有的认为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有的认为社会学应以互动过程为对象,有的则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的,有的认为应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研究社会,还有的则主张应研究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近年来国外社会学教科书更多把社会学看作是研究社会互动和社会的科学。尽管不同学者对社会学的定义在措词上有一些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定义都提到了“社会”这个词,都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或互动的。在本书中,我们对社会学的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二、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单位我们把社会生活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在日常用语中“社会”一词的含义是相当不确定的。社会的五种用法:1.整个人类社会2.民族国家3.看作社区4.某一特定的团体
“社会单位”,即人与人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持久关系的集合体。社会单位从规模、权力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情况及结构四个方面划分社会单位。(1)从规模划分社会单位:可以分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国家和世界体系四个层次。(2)从权力关系划分社会单位:可以分为初级社会单位和次级社会单位两类。(3)从满足成员需要情况划分社会单位:可分为单一型社会单位、自足型社会单位和综合型社会单位三种。(4)从结构化程度划分社会单位:可分为正式的社会单位和非正式的社会单位两种。三、社会学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实证性。实证指的是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个案研究等在内的实证研究方法,即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第三,应用性。不仅体现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而且社会学的原理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常识的一部分。第二节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学与政治学二、社会学与人类学三、社会学和心理学一、社会学与政治学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的。在政治学家对政治的不同定义中,可以概括为两大类:政治的“国家说”和“权力说”。第一类定义的特点是认为政治是以国家和政府为中心而展现出来的现象。它们限定了政治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领域和范围,即国家事务和政府行为。第二类“权力说”的政治学家不是把政治规定为某一特殊领域内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是把政治规定为在一切社会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一、社会学与政治学实际上二者的区别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我们可把政治看作是政府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稀有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活动。政治学当然就是一门研究政府如何运用权力治理国家、分配资源活动的学问了。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社会学和政治学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而且二者的研究范围也相去甚远。社会学研究的是各种社会单位,而政治学研究的是政府运用国家权力开展的活动。因此社会学的研究范围要广泛的多,它既研究微观层次的社会群体,也研究宏观层次的世界体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政治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联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权力并不限于国家和政府,从社会群体到世界体系各个层次的社会单位都普遍存在权力现象。要想弄清各种社会单位的结构,就离不开对社会单位内部和外部权力关系的研究。这就使得社会学可以从政治学中学习到许多东西。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能够从更广的范围考察各种社会单位的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联系还表现在它们有共同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学与人类学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一般包括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四个分支。体质人类学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考古学通过研究古人的遗留物来分析文化的发展、变化和相互作用,而语言学则是专门记录和分析世界各地的不同语言的。人类学这三个分支与社会学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人类学中与社会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分支是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世界各个角落落后的原始土著文化,并对文化的多方面进行研究。而社会学大多以现代文明社会为对象并只选取社会单位这一角度对现代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进行研究。联系:首先,两个学科有许多通用的术语。其次,社会学家在建构理论时可以从人类学那里获得丰富的材料。三、社会学和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近代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心理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门科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由于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是明显的。心理学家对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许多研究与社会行为没有关系。不过,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情绪、认识、动机等,则与个人对社会关系的参与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联系,由于社会心理学的产生而变得密切了。作为研究社会行为的一门学问,社会心理学把社会学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了。尽管研究取向有所区别,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社会行为时有了共同语言,有了可以沟通的东西。第三节社会学知识的形态一、必然性与人的知识二、人类知识的三个层次三、定性社会学、定量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一、必然性与人的知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当我们认识到某一事物的所有原因,并从促使这一事物产生的充分原因考察的时候,这一事物的出现便是必然的。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有时无法把握(或没有必要把握)事件的充分原因而只从部分原因考察,这时事件的发生就是偶然的。当然,科学并不仅仅限于对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探索,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超越个别事物,探讨具体事物的一般属性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因素关系。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因果之间的联系是不同的。抽象层次事物的因果联系较为复杂。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是存在差别的。自然现象没有人的意识的介入,比较容易把握其充分原因。而社会现象却有人的意识介入,人的意识是导致许多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变量。科学主义方法与人文主义方法的分歧实质上是一种研究层次的不同。二、人类知识的三个层次为了进一步分析科学主义社会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在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我们在此把人类知识进行简单的分类。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是,人脑在对世界反映时并非原原本本地把外界的东西移入,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过的东西,是用概念、命题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实在,因此知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抽象程度将其分为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三个层次。1.生活经验。这是最低层次的知识,是对于某一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性质、特点及其与其他事物关系的认识。2.科学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以观察为基础,同样也源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但由于通过普遍概念对一系列事物进行概括和抽象,反映的是某一类事物的情况。3.哲学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以理性反省为基础,是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
知识的层次及真伪我们的知识虽然都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但每一层次的知识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包括一些错误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图1.1来说明知识的抽象程度和真伪,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真到伪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间有许多过渡阶段,可以分别看作两个连续体。1.生活经验的知识以感觉和体验为基础,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但感觉和经验并不可靠的、虚幻的联系有可能代替真实的联系。生活经验层次的伪知识的典型形式是巫术。2.科学知识以经验观察为基础,试图对类的事物进行概括解释,但我们在概括时并未穷尽某一类中的所有个体,这种概括是不完全的,有可能发生偏差。3.哲学知识试图依靠理性的力量对更抽象层次的事物和世界秩序做出说明,因此各种哲学知识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更可能歪曲现实。而且,当理性思考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时,人们便开始求诸信仰,于是哲学陷入了宗教的泥坑。巫术生活经验宗教哲学知识科学知识伪真抽象具体
图1.1三、定性社会学、定量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根据前面对知识的分类,很显然,社会学知识既有较抽象的哲学知识,也包括通过实证研究而得到的科学知识。在西方社会学中,长期存在科学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方法的争论。前者为孔德、迪尔凯姆以及现代西方的大多数社会学家所倡导,他们的方法称为定量分析或定量社会学。后者为韦伯、符号互动论中的芝加哥学派以及现象学社会学所坚持,他们的方法又叫定性分析或定性社会学。究竟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孔德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是一样的,因而他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即观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继孔德之后,斯宾塞、迪尔凯姆、滕尼斯、帕累托等人也坚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但是由于这些方法忽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区别,抹杀人的意识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对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这种科学主义的社会学自然无法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导致危机。在社会学这个学科内,韦伯率先主张对人的社会行动加以研究,认为应该“投入理解”才能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米德和布鲁黙的符号互动论、加芬克尔的日常生活方法论以及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都无一例外地主张研究人的社会行动,探索人的主观世界。由于强调了人的主观意义的研究,定性社会学往往是一些关于具体社会事件和人的知识,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概括,而定量社会学由于对意识的忽视所以其抽象程度也较高。人文主义社会学(或定性社会学)是以近代把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混同起来的科学主义面目出现的,因此人们倾向于夸大二者的差异,甚至把定性社会学与其他反科学主义的流派等同起来。社会学知识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理论研究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知识都是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所必需的。科学主义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在社会学研究的实证化和科学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定性社会学从科学主义所忽视的方面入手,对人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现象意义方面的问题做了深入研究。这两种方法是并行不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大样本研究时别忘了对意义问题的探讨,在深入观察行动者内心世界时别忘了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由于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内的实证研究回答的问题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各种富有洞察力的社会学理论。图1.2社会学知识的形态科学知识哲学知识
生活经验定性社会学定量社会学社会学理论抽象具体真假ThankYou!第二章
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第三节当代社会学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二、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1.社会变革2.思想渊源3.自然科学
社会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历史、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背景和条件,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变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也在不断地扩大和趋于激化。为了克服当时面临的种种危机,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这些社会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试图运用新的方法和理论体系重新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秩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改良的需要,于是社会学应运而生。2.思想渊源
社会学的产生是以以往思想家们关于社会的探索为基础的,社会学产生之前许多思想家对社会的结构、社会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图景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哲学和伦理观念,以及宗教观念。这些思想成果作为基础促进着人们对社会的进一步认识。
3.自然科学
随着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地质学、考古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启发着人们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考察和认识社会。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社会体系也应有和其他自然体系相同的规律可以寻找。基于这些认识,人们开始用一些自然科学的经验研究方法去研究社会问题。二、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1.初创阶段(约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2.形成阶段(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1.初创阶段(约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1)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2)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3)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1)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孔德是社会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早年深受孟德斯鸠、孔多塞等法国哲学家的影响。1817年孔德结识了圣西门,并成为他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与他的意见不和而分手。孔德写于1830年至1842年的《实证哲学教程》(共六卷)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实证主义理论。1851年至1854年间,他又写了《实证政治体系》(共四卷),对实证主义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在1839年写《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的时候,他把“社会物理学”改为“社会学”。从此,才第一次出现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因此,西方社会学界一般认为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的社会学主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孔德把社会学作为填补科学“最大的空白”的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学的科学。第二,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第三,孔德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的方法,即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第四,孔德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他的理论体系也带有机械论的色彩。但是,孔德毕竟把实证主义引入了对社会的研究,并对社会学体系化作了初步的尝试,他的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观点成为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关于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和为之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努力,无疑是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2)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
斯宾塞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在孔德之后,他作为社会有机论的创始人,为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他的著述很多,其社会学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原理》等。斯宾塞一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前人的有关理论融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论。第一、社会进化理论社会进化理论是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他的实证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进化”。他认为社会进化的过程是按照生物学的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自然而逐渐地实现的。社会进化是不可抗拒的,虽然充满矛盾,但基本上是平稳的、进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的过程,人为地干涉只会妨碍这一过程。第二、社会有机论
斯宾塞的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有机论。在他看来,社会就像一个有机体,社会的组织结构好比生物机体,动物的器官有营养、消化和调节三大系统,因而社会的结构功能对应的也有三个阶段,即担任营养功能的工人阶级、担任分配和交换功能的商人阶级、担任调节生产功能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孔德和斯宾塞在社会学的初创时期,主要是力图为这门学科创立一个理论体系。初创时期的社会学,有着强烈的生物学色彩和机械论倾向,这种倾向为后来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再者,初创时期的社会学家从思想到政治都是十分保守的,他们虽然也看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却主张用改良、进化的办法改善资本主义而反对革命,并且公开反对当时的社会主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毕竟为此后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开辟了道路。(3)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很明显,社会学是分着两条不同路线发展的。一条线开始于孔德、斯宾塞,后来发展为现代的社会学;另一条线开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发展成为科学的社会学。虽然马克思从未自称为社会学家,但现代各国的社会学家几乎都公认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与孔德、斯宾塞基本上是同时代人,但他们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立场却截然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极科学地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经济形态是一定生态关系的总和,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列宁,1960:710)。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吸取了圣西门社会学说的精华,而剔除其糟粕,把对社会的研究从头脑思辨中解放出来,置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大量著作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的社会学思想。例如,著名的《资本论》(1867~189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7)、《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共产党宣言》(1848)、《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都是有重大的社会学意义的著作。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社会学体系不但科学,而且非常完整,对社会学领域的各种基本问题都作过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作的历史和逻辑的研究,为科学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说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学,这是对历史事实的承认。2.形成阶段(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1)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2)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1)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
迪尔凯姆是法国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研究家,毕生致力于将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自杀论》(1897)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迪尔凯姆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首先应当确立社会学独特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第二,社会团体和社会分工论。迪尔凯姆认为,要想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和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划分。
第三,宗教和知识社会学。宗教论是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迪尔凯姆的努力,使社会学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具体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也第一次在人文科学中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这对于社会学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推进。由于迪尔凯姆在理论研究上是进化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集大成者,所以,对后来的现代结构功能主义影响甚深。(2)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
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历史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和神学。他的社会学著作主要有《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韦伯对资产阶级社会学发展的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动论。韦伯和迪尔凯姆一样,企求重新确定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他把社会学定义为“理解的社会学”。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是政治社会学。如果说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论证近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那么他的政治社会学研究旨在论证其合法性。第一、社会行动论社会行动是指人的公开或内心的活动,是一种主观思想同别人的行为相联系并在行动过程中,依赖别人行为的活动。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区分社会行动的结构的四种类型:1、目的合理性行动2、价值合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第二、政治社会学韦伯对资本主义合法性的论证是从统治的合法性开始的。“权力”和“统治”是韦伯政治社会学中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统治是通过权力来定义的。合法性是促使一些人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客观上表现为服从这种命令的可能性。在命令—服从的统治关系中,韦伯认为其合法性的基础有三个方面:传统的基础、魅力的基础和理性的基础。按照这三种合法性的基础建立起三种不同的统治类型:1、传统型统治2、魅力型统治3、法理型统治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涉及范围很广,对当代社会学的影响很大,他一方面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有关冲突、变迁的理论中部分重复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后来的社会学家帕森斯以及许多冲突论者则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韦伯这方面的理论。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一、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二、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观点一、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尤其在美国发展迅速。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理论丰富多彩,流派纷呈。这时期陆续出现的主要流派有:1、结构功能理论2、社会冲突理论3、社会交换理论4、符号互动论5、现象学社会学及本土方法论1、结构功能理论
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经济萧条,危机深重,迫切需要社会学家去研究。在这种形势下,为经验研究服务的结构功能学派应运而生。到40年代这个学派在美国的社会学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帕森斯帕森斯是结构功能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社会系统》(1951)等。
他的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社会行动论第二,社会系统论第三,功能分析论第一、社会行动论社会生活主要表现为社会行动。“一个‘行动’在逻辑上包含有:(1)行动者(2)目的(3)处境(4)“规范性”趋向。他提出的这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凡人的社会学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同时所有社会行动都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第二、社会系统论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帕森斯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社会系统》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统论特征的功能主义观点。帕森斯把社会系统看作是决定社会行动的三个子系统之一。另外两个子系统是文化系统和人格系统。后来又增加了一个行为有机体系统。这些子系统的综合就是社会整体。帕森斯的系统概念强调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持和均衡,突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平衡状态,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均衡被破坏,社会可以通过反馈机制自发地返回均衡。第三、功能分析论帕森斯在后来的著作中,根据对行动系统的“四分法”,建立起了著名的AGIL功能分析框架,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问题。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生命系统,而任何生命系统要维持生存都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处理系统内部状态与应付外部环境;二是追求目的而选择手段。因此,他提出了系统存在的四个功能前提:1、适应(Adaptation)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由行为有机体系统来实现;2、目标获取(GoalAttainment)功能,即系统怎样按其目标选择其实现的手段,由人格系统来实现;3、整合(Integration)功能,即系统必须把各部分协调起来,成为一个功能总体,由社会系统来实现;4、模式维持(Latency)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由文化系统来实现。帕森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自我调节的均衡系统。问题在于,系统不仅有局部的结构变化,而且还有大的社会变革。例如,革命和政权更迭,以及突发的社会冲突、动乱。帕森斯试图从高度抽象的社会系统分析中找到统一的、完整的社会行动理论,这种理论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到60年代,美国社会内部动荡不安,越南战场使美国陷入泥沼,反战运动高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和种族问题等,严重困扰着社会生活,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学说无法解释这些社会问题,终于受到各方面的怀疑和责难,其理论影响逐渐下降。到60年代中期,西方社会学的研究陆续出现了新的理论。默顿
默顿是帕森斯的学生,但他们两人的思想风格迥异。帕森斯的理论以高度抽象著称,并追求建立统一的“大理论”。而默顿的研究强调经验实在性,他发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对帕森斯的宏观理论作了批判,并提出“中层理论”。他解释说,社会学家应通过发展“中层理论”,而不是宏观理论,推进自己学科研究取得更多的进步,至少在社会学学科已成熟的阶段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他指出中层理论“既非日常研究中大批涌现的微观而且必要的操作型假设,也不是一个包罗一切、用以解释所有我们可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的自成体系的统一理论,而是指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理论。默顿的兴趣不在于发展如何满足普遍功能要求的高度整合的“大理论”,而在于把功能分析作为出发点,用于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的客观社会后果的经验性研究。2.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之中,结构功能论者所说的社会处于均衡状态,只是一种幻觉。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着德国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和美国的功能冲突论者科塞。达伦多夫
达伦多夫抽象地吸收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结合韦伯的权力、权威思想,构建了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提出辩证冲突论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密切相关的。他的社会观具有辩证的性质,不仅认为社会有统一的一面,也认为社会有变化的一面,而且尤为重视社会成员的对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达伦多夫从自己的社会观出发,认为功能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主张从功能主义相反的方面去研究社会和建立社会学理论,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不均衡权力分配的组合团体。达伦多夫在阐述辩证冲突论的基础上,对当代西方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科塞
科塞认为,冲突的根源是多元的,权力、地位和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价值观念均可成为冲突的基础。冲突具有多种类型,他着重分析了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群体内冲突和群体外冲突,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和意识形态下的冲突,阐明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和功能。科塞认为社会冲突是“由于争夺社会地位、权力和资源及价值观不同而引起的斗争,在斗争中,相互对立的一方,目的在于吞并、伤害或消除对立的一方”。同时认为,僵硬的社会传统往往压制冲突及其表现,因而不能及时获得危险信号;灵活的社会系统,可经过调整结构和关系而使冲突得到解决或缓和。这样,冲突可以促进社会权力关系的改善、新社会规范的建立及社会的稳定与统一,防止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分裂和瓦解。3.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社会学界逐渐兴盛、流行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之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是霍曼斯,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劳和爱默森。霍曼斯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个人主义的假定为前提的,这种假定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基础经济学。霍曼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到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为此,除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外,霍曼斯还借用了大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来阐述他的理论命题,如报酬、成本、投资、利润等。这些概念是构成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础,它们相互结合,组成了一系列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略—认可命题6、理性命题布劳
布劳的理论与霍曼斯的理论有很大的差异,他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布劳的交换理论反映了一种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努力。在微观层次上,布劳把交换过程大致描述为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四个阶段;在宏观层次上,布劳强调共同的价值和规范出现的重要性。爱默森将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交换关系的形式上,而不是个体行动者本身,从而消除了概念的含混不清以及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间断性。4.符号互动理论在西方种种流派的社会学理论中,符号互动理论纯然是由美国学者创建而成的,它深深地印有美国哲学——实证主义的鲜明特色。与其他的社会学理论如功能论、冲突论、交换论等相比,它更多重视的并不是理论的宏大、高深与抽象,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自身,社会成员日常活动的自身。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直接、最有成效的影响来自米德,另外对其理论发展有突出影响的还有布鲁默和戈夫曼。米德
米德不是社会学家,但他关于社会的哲学思想,关于社会行为主义的理论,对符号互动主义有这本质的影响。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不仅给心灵、自我和社会作了系统性的解释,而且对它们间的关系作了独创性的阐述。生理性冲动和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和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所有的这些本质又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因此,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布鲁默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受米德的思想影响最大。《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方法》(1969)一书是其代表作。他在解释“符号互动”的含义和性质时认为,人的任何行动总是有目的的,而且是种对他人的回应,因此,行动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的互动。但他强调,互动有两种,其一是“非符号的互动”;其二是“符号的互动”。两者间的区别是看其是否完成了他们在互动时那种必需的“解释”过程。首先互动的一方自己对自己的“对话”,其内容包括自己的愿望、目的、计划等;其次是对将要现实化的某种行动进行选择、决定。戈夫曼
戈夫曼关于符号互动主义的分析主要是其著名的戏剧论。作为一个系统,戏剧所包含的因素是多种的,但其中剧本、舞台、演员与观众则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对戏剧要素的分析并不是戈夫曼的研究兴趣,在深受人类学的研究训练和符号互动主义的影响下,真正使他感兴趣的是对“演员”表演的分析。世界是个舞台,人人都是演员,其活动都是在表演,构成了一定意义的生活剧情节。他所关心的是: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过程中,如果一个演员要想演好角色,给观众以好的印象,他就必然要对自己在表演时的种种行动进行管理,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所期望的效果。戈夫曼把这种管理称为“印象管理”。5.现象学社会学及本土方法论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舒茨。1932年,舒茨发表了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后来他的学生伯格和勒克曼系统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现象学社会学。他们认为,人是有头脑的,他们从事着现实社会学构造工作,这种构造同时为他们自身设置了界限。社会行动者通过他们有意识的活动才构成了社会领域和社会现实。因此,科学的社会学就应以人们意识的主观方面为主要对象。由此,他们几乎完全拒绝经验的研究,他们大部分的研究是在办公室进行的。本土方法论的提出者是舒茨的学生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与前者不同,他们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行为、交往中的用语及人们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等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所以,日常生活的构造成了本土方法论者研究的中心。加芬克尔的早期研究确立了本土方法论的基本研究领域与基础,其后的本土方法论的各种实际研究和理论探讨都始于加芬克尔的本土方法论的基本见解,并将之引申到各个方面。第三节社会学的产生一、理论上的新综合二、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及发展一、理论上的新综合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同的理论观点围绕自然主义—主观主义、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宏观—微观、社会—个人、结构—过程、秩序—行动等问题形成对立的同时,出现了在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对立、彼此借鉴和互相渗透的综合态势。卢曼
进入80年代后,对立的观点趋向缓和,寻求综合性的理论明显加强。例如卢曼的新功能主义以系统论为特征,强调社会系统的自我更新与发展。认为随着社会逐渐在功能上分化为具有不同的符号规则、结构、过程和沟通媒介(这些都是自我指涉系统的要素)的子系统,社会(系统)记录和处理环境复杂性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卢曼的功能主义理论既不像帕森斯的理论那样高度抽象,也不同于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他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不同观点,对传统社会学及功能主义理论重新作了诠释,创立了一套新的社会学范式。吉登斯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坚持社会学理论本质的批判性,在拒斥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方法上力求对各种理论观点作出综合。他的“结构性理论”把结构界定为行动者在超时空的互动脉络中所使用的“规则”和“资源”;行动者正是在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时在时空中形成或再现出结构。他强烈地反对对社会学诸如此类的二分法实行理论综合。在他看来,这些对立的二分内容并不能构成二元论,而是同一实在的“两面性”。人们在互动中使用的规则和资源构成了日常生活中共有的社会结构,同时也再现了结构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既是构成社会系统的手段,又是这种构造实践的结果。布迪厄
此外,在法国布迪厄的结构主义建构论以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研究,以及对实践、场域、惯习的分析在社会学界吹起一阵清风。另一位思想家福柯通过对权力、权力的谱系学的分析,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这些都是社会理论界的新理论、新思想,并在学术界、思想界发挥着重要影响。社会学理论在当今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理论的综合,这表现在各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引用和相互批评。在各种思想观点不断融合和综合的发展趋势中,社会学史上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点受到了抑制,社会认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受到了日益增多的关注。与过去相比,社会学的理论色彩和认识论色彩加重了。当代社会学家正在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世界社会学的发展。二、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及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1.传入和成长时期(1891~1927)2.发展和繁荣时期(1928~1951)3.取消和停滞时期(1951~1978)4.恢复和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
1、传入和成长时期(1891~1927)中国社会学传入和逐渐成长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条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与壮大。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在为救亡图存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活动,将社会学这门学科引进了中国,提出了“群学”一词。他们的教学及思想理论活动为西方社会学最初向中国的传入与移植起到宣传、启蒙的作用。尔后,真正将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第一人是严复。早在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提倡西学,向西方寻求真理,并译介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同时,从19世纪末起,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和讨论也开始出现于中国思想界。
2.发展和繁荣时期(1928~1951)
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后,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系统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当时,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并以教授、研究社会学为职业的第一代中国社会学者群逐渐形成。他们为这门学科的成长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与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使中国社会学初具规模,其学术地位得到初步的确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更多的高等学校设立了社会学系。其次,社会学被教育部列为大学教程。第三,自编社会学教材。第四,成立社会学研究机构。第五,中国社会学社成立。第六,《社会学刊》成为中国社会学社社刊。
3.取消和停滞时期(1951~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社会与国家的性质由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全面清理和改造旧中国的社会科学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中国的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过程。由于多种原因,在建国之初的这次清理、改造过程中,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未能取得应有的地位而被取消。1952年起,高等院校进行了全面的院系调整与改革,20多个社会学系先后被取消,至1953年,社会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在高等学校中完全停止了,这也意味着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中止。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进程中所遭遇的这一挫折是巨大的。4.恢复和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的进程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费孝通在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出了发言,从理论上澄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误解,和对待社会问题的正确态度。提出恢复社会学研究的最初与最直接的动因是解决当时迫切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学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开始。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中指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这就开启了重建社会学的进程。中国社会学过去的一百年发展历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艰难曲折的,直到1979年,这种情形才有了基本的改观(其间亦有小的波折)。经过社会学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学科地位已在中国不可动摇地确立起来了。今后,沐浴着中国社会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已有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三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一.实证主义方法论二.人文主义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起源于以奥古斯特·孔德为代表的十九世纪的思想学派。孔德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其次是实验,再次是比较法,即基于世界各种文化的比较,以及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比较。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原则是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他反对使用历史的方法和功能分析的方法,认为只能从一个社会的内部,通过社会的环境来解释特定的社会现象。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早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社会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一样,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因果必然性。2.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才是科学。3.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是什么”,不研究“应当是什么”
实证主义方法论忽视了社会现象是有人的意识参与其中的事实,把人降低成数字形式,过分关注于抽样法则或公式,遭到了反实证主义者的批判。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人文主义方法论德国生命哲学家威姆·狄尔泰反对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狄尔泰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因而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和无规律的;社会事件同样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也无规律可循,对于人和社会的研究不能像实证主义者那样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基本研究单位是个体的社会行动,社会学就是对行动者行动的意义和动机进行理解并加以因果性解释。只有深入行动的主观方面理解其意义和动机,才能说明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只有把直觉的经验结合到由理解而产生的因果说明的理论结构中去,经验知识才能变成有效的知识。主张对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把“价值中立”作为科学研究的规范原则。
二.人文主义方法论
二.人文主义方法论主要特征:1.强调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做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的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使用于社会学研究。2.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3.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做出分别处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的倾向。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在整个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社会学研究方式居于中间的层次,它比社会学方法论所规定的内容更为具体,是指贯穿于社会学研究全过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主要介绍四种方法:抽样调查、实验、观察、文献研究。
一.抽样调查什么叫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和方法采取客观态度,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并在这些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科学地描述、解释社会现象和探求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根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和不同,调查研究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
一.抽样调查1.抽样调查的特点:(1)按随机的原则抽取的,在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2)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3)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4)抽样调查的误差,是在调查前就可以根据调查样本数量和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计算,并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一.抽样调查2.调查研究的步骤:(1)识别调查总体(2)选取样本(3)设计研究工具(4)调查实施阶段(5)分析资料(6)总结
一.抽样调查3.调查研究的优缺点:优点:(1)节省时间、费用和人力,可以快速、高效地收集某一总体的详细资料。(2)调查研究的操作过程严格、规范,可以避免偏见,减少调查误差。(3)调查研究可以满足多种不同目的的研究,既可以用于描述性研究,也可以进行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4)调查研究所得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一.抽样调查缺点:与实验研究相比,缺少探讨和分析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力度;与观察法、深度访谈相比,缺乏对事物理解和解释的深度;在研究的反应性上,则不如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调查研究的使用范围;对被调查者的被动、间接的行为测量方式,都使研究者很难把握被调查者在整个生活环境中的所想、所为,无法得到深入、细致的回答,因而难以保证所得到资料的质量。
二.实验什么叫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或操纵某些条件,使一定的社会现象出现,从而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验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然后进行如下操作:1.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进行测试(前测);2.引入自变量,让它发挥作用或者影响;3.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4.比较前测和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
二.实验1.实验的类型(1)标准实验和非标准实验。(2)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3)双盲实验。
二.实验2.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可以确立社会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对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研究条件等具有较高的控制程度。只需很少的受试者,就可以用几个不同的组来重复做一个实验。所需要的费用比较低。缺点:(1)环境是人造的,会大大地影响实验效果的可靠性。(2)样本的代表性存在很大的缺陷。(3)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观察什么叫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和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三.观察1.观察法的类型(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观察;(3)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4)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
三.观察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可以实地观察社会现象或人们行为的发生状况。可以搜集到较生动、具体的资料,进行的形式比较灵活。观察的时间可以由观察者根据研究需要决定。缺点: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对期望观察的现象只能消极地等待其发生,而不能施加任何外力作用。对尚未发生的现象或已经发生的现象都无法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收集的资料是定性描述,比较凌乱,不易分类和编码。另外,观察法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工作量很大,它也需要较多的研究费用。
四.文献研究什么是文献研究?文献研究的对象是各种文献资料,这是一个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然后才对搜集来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取舍选择并开展比较研究或内容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或对调查对象做出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
四.文献研究1.文献的分类(1)第一手文献与第二手文献(2)历史文献研究、统计资料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3)印刷型文献、视听文献和网络文献。
四.文献研究2.文献法文献法是有计划地搜集文献资料,并采用科学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而达到了解社会现象的方法。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马克思的《资本论》、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文献研究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个案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四.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法两种类型的区别:(1)研究的文献类型不同。个案文献法研究的是个人文献(如信件、日记),而内容分析法研究的大多是公开出版发行的非个人文献(如报纸、杂志、书籍)。(2)样本规模不同。个案文献法的样本数量很小,内容分析法的样本通常较大。(3)分析研究的方法不同。个案文献法使用的是非结构化的定性分析法,而内容分析法使用的是高度结构化的分析法。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项社会学研究是针对某一领域中的具体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科学的程序是使实际调查研究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基本保证。它使实际调查研究各阶段的步骤和环节得以衔接和协调。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选题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与总结阶段。
一.选题阶段1.研究题目的选择与确定一般来说,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一些比较宽泛、笼统的问题具体化、明确化,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二是根据社会需要、社会现象,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有研究价值、有新意、可操作的研究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在选择研究题目时要注意的:价值原则、考虑研究问题的创造性、注意可行性。
一.选题阶段2.相关资料查阅当研究的课题确定下来之后,紧接着就要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请教有关人员和接触少量的研究对象等。
二.准备阶段1.提出研究假设
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2.制定研究计划
(1)阐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2)确定研究的内容和工作。(3)确定研究对象和单位。(4)选择研究方法,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5)确定调查的地点和时间,并对整个研究工作的进度做出安排。(6)调查人员的组织和调查经费的安排。
二.准备阶段3.进行试调查在正式展开研究之前,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对研究的主要方法、步骤、内容等进行尝试性的实验工作,其目的是发现并修正研究计划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验研究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三.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计划中确定的调查方法和技术,以及研究设计的具体要求,进入现场搜集各方面的资料,以及处理资料两个步骤。
三.实施阶段1.搜集资料搜集资料部分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有:聘用、挑选并训练调查人员、观察人员、实验助手或其他工作人员;确定并选取调查对象、观察对象、实验对象和所分析的文献;设计并印制调查问卷、访问表、观察表、文献分析记录单等;与有关单位或部门取得联系;实地开展调查、观察、实验和文献分类记录等工作。
三.实施阶段2.资料处理处理资料部分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复查、登录、输入计算机及统计等,这是一件十分细致的工作。
四.研究与总结阶段研究与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实地调查结束之后,对已进行过审核、整理的资料统计分析,开展理论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对经过初步处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在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并对调查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第二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第三节多元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特性三、文化的要素四、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定义最初给文化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而为后来人所常引用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文化或文明,依民族志上广义地讲,是一个整体,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与习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那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我国学者普遍认同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文所讲的是广义的文化。二、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具有共享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传递性。文化具有变迁性。三、文化的要素1.语言和符号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人们进行社会生产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时必须借助语言才能实现。没有语言便不能沟通,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也没有文化。符号(symbols)是无声的语言,它包括身体姿势、表情、动作、图形、标志等。文字是最普遍的符号,而动作也可以是符号,例如向人吐口水,即代表我不喜欢你或恨你之意。2.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人们所共有的对于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符合或违背人的愿望、可行与不可行的观念。它是决定该社会或群体的理想和目标的一般的和抽象的观念,因此,是文化的核心。3.规范(norms)规范是一个社会中引导其他成员做出反应的那种共同的标准或通则。每个社会都有其公认的规范,引导人们在简单的行动或复杂的道德判断中达成一致,从而增强群体的团结。它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甚至,也能够让人们预期他人的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将规范分为习俗(folkways)和道德(mores)两类。习俗也称民俗,是一个社会或团体所依循的风俗习惯或日常生活惯例。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除习俗和道德外,法律是最形式化的规范。它是由国家或其它具有绝对权利的机构颁布的人类行为规范。
4.物质产品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改造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四、文化与文明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较高的阶段。文明既然指的是文化的进步方面,那么它就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褒义词。由于研究者或观察者的价值观和出发点不一样,对于什么是进步、什么是文明的判断也就不一致。文明的内涵也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第二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结构二、文化的区分三、文化的功能一、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culturetrait)也称文化元素(cultureelement),它是文化里最小的基本单位。文化特质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示。前者如毛笔、刀叉、汉字、服饰、住房等;后者如跪拜、作揖、握手、拥抱、点头之类的风俗或礼仪。孙本文认为,文化特质有五个特点: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的历史;有其特殊的形式;有区别与其它特质的特点;包含许多分子使其成为一种复杂的个体。
2.文化丛(culturecomplex)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是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以某一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别的特质发生连带的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文化丛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是由一些功能相似的文化特质聚合形成。其二,围绕一个中心文化特质而发展起来的一组文化特质。其三,主要由考古学家们使用的一种文化丛概念。亨根史认为文化丛有简丛(SimpleComplexes)和复丛(ComplexComplexes)之分。
3.文化模式(culturepattern)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系统的文化结构。文化模式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民族特性等种种条件的影响,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使之与不同社会中的不同文化区别开来。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二、文化的区分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是指人们创造出来能供人们使用的器物,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产物。非物质文化(nonmaterialculture)也称精神文化,是指一个文化里那一部分用来指导人们互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则,以及如何使用物质文化的知识、观念、态度的整体。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存在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而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次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或优势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领域中占主导地位,并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与主文化相对应,居于附属地位的其他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可以称为次文化(subculture),也叫做亚文化。次文化是社会的一部分,次文化的成员们共同分享一些显著与大社会不同的规范、价值、信仰和态度的文化模式,并且对此加以认同。当次文化处于与主文化相对立的地位时,它就成了“反文化”(counterculture)。反文化是指一种否定和排斥一定社会形态中主流文化的文化,如美国社会中的嬉皮士文化等等。三、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不同社会和民族之间存在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差异,但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这些差异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差异。
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1)提供知识。(2)协调社会工程管理。(3)巩固社会进步的成果。
3.文化具有整合功能(1)价值整合。它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任何社会中人们在价值观念上都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的文化熏陶后,必然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2)规范整合。文化为规范提供了材料和蓝图。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另外,规范通过文化的整合,使之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3)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的程度就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功能整合的作用就越重要。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文化一经创造出来,就需要被社会成员所认同接受,同时也需要一代代地传递和承继,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得到发扬光大,才能不断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对于社会成员即个体来说,新的社会成员来到这个社会,要想成为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合格的成员,必然接受这个社会的文化教化,必须认知、掌握和熟悉该社会的一切,即该社会中的生存技能,该社会文化认可的各种规范、知识等等。
5.文化的反功能
美国功能论者默顿认为,社会并非总是处于整合状态,非整合状态也兼而有之。个人或群体并不总是顺从社会规范,违反社会规范的情形也是时常发生的。这种非整合状态和违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一种表现。第三节多元文化一、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
三、文化交流一、文化的差异与共性1.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说到底是价值观的差异,即人们对有关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的判断标准不同。某一行为在某一社会里是被视为适当且合乎道德的,但在另一社会里却可能被视为是不适当或不道德的。文化差异的三种原因:一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可利用的资源也不同,发展的工具也不同,加上气候雨量也限制了人类的活动。二是一个民族或社会被孤立的程度不同所致。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也就是各民族的兴趣不同。
2.文化的共性人类学家乔治·默多克列举了许多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如体育运动、身体装饰、历法、社区组织、烹饪、求爱、舞蹈、身体装饰、占卜、教育、伦理、礼仪、家庭、民间传说、食物禁忌、开玩笑、亲族群体、亲族称谓、取火、语言、法律、命运、迷信、巫术、婚姻、医药、个人姓名、接生术、财产权、宗教仪式、居住规则、性约束、灵魂的概念、地位的差别、工具的制作、贸易、断奶等等。这些都只是抽象意义上的文化共性,其具体内容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1.文化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由于各个社会的环境不同,各社会产生的文化就会有所不同。人们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是好的,才是高人一等的。这种心理通常被认为是文化中心主义,也翻译为种族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在那些与外界文化很少发生联系的社会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即使是在具有良好正规教育和频繁国际往来的现代工业社会里这种思想仍然十分普遍。这一现象适用于各类社会群体,并发展成为国家自豪感、本位主义、宗教偏见、种族歧视、爱国主义。
2.文化相对性(culturalrelativism)与文化中心主义持相反论调的则是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性是文化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指的是每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其自身的标准来判断。这一原则的理论前提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合理性,也就是说,相对于它所产生的环境来说,它都是最好的和最优的行为标准体系。因此,持文化相对性观点的学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的价值,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分;文化的模式不同,只是其所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而已;不应以外人的眼光及标准对其他文化加以批评。
三、文化交流1.文化传播文化有一个基本特性,那就是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模仿、被传播。我们把一种文化的文化特质或文化集丛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称为文化传播。文化实现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否则就无法实现传播。文化传播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个传播的过程来看,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文化的共享性、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
文化具有共享性,指的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其他象征符号,只有当它们成为人们共享的文化的时候,它们才能进入信息系统进行传播,否则将无法进行沟通。传播关系就是社会关系,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联系。即使是一种共享的文化,如果不发生联系,也不能发生文化传播。文化传播要有一定的载体,即传播媒介。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文化传播一般采取直接的文化采借和间接传播的方式进行。文化采借是把外来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直接移植过来。文化的间接传播是一种文化特质或文化丛传入另一地方,引起那里的人们的思考和反应,进而引发传入地的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2.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矛盾且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文化冲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的冲突。第二类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彻底拒绝外来文化。二是逐步“适应”外来文化。3.文化融合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亦称文化涵化),也有的学者译为“文化适应”或“文化移入”。一般来说,文化融合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方或双方为了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或者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把对方文化的一部分融进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成为本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种情况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而熔铸成为一种新文化。ThankYou!第五章人的社会化161162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理论第三节社会化的主体第四节社会化的历程主要内容163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化的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164社会化的涵义
广义的社会化观点社会化是一个人与社会互动并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广义社会化的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是具体的人,还可以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165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内化社会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166社会化的条件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167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教化社会教化,一般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的社会化过程,即广义的教育。社会教化大致可被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监狱对犯罪者的改造;二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个体内化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168社会化的内容社会生活基本需求的社会化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关系管理制度培训
- 燃气泄漏应急处理培训
- 2024年01月11288现代管理原理期末试题答案
- 2014年主流-参考资料-rfid电子标签系统及产品研发经典案例
- 《小学生地图知识》课件
- 西北大学《新闻摄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邮电大学《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第八单元实验活动5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DB11/447-2015 炼油与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
- 临床路径具体实施办法
- 生物-安徽省2025届高三第一次五校(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涡阳一中)联考试题和答案
- 2023年民航东北空管局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老年人护理风险防控
- 云南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复习
- 2024年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合作协议
- 养老院防恐防暴应急预案
- 202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学生版+解析)
- 成绩差的家长会发言稿
- 2021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6篇
- 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电站安全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