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二)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二)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二)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二)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汇总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大

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

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

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

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

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

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早晨、绒球花”等词语,并

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

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

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

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

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

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

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

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

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

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

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

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

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

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

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

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地发现

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

(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

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

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

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

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

“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

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有……有……还

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

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

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

“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

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

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

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

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

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

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

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

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

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

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

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

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

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

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

那样好奇地听着。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

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

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

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

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

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

达能力的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

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

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

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

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

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快乐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__校的教师,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各位老师探

讨课堂教学。我所要向大家汇报的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

我愿意把这几年细心钻研所总结出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探讨同时我也

希望这种探讨能是互动形式的,如大家有异议可以直接提出或会后和我探讨,我

都会十分欢迎。

我要说的是部编版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不懂就要问》。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的课文,我们要考虑到可能会有很多的学生早已有所

预习。因此,直接的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会比绕着圈子设计问题导入更有亲切感。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今天我们要来共同学习第三课,知道讲的是谁的故事吗?

都有哪些同学事先读过课文了。不错,你们所做的就可以称作是课前预习了。说

说你除了读文还做了哪些准备。那么就让我们来共同了解课文吧,之所以设计这

样的导语,我是这样想的:

1.使学生感觉到不是老师绕着圈子带着他们走,而是和老师站在一起共同探

索着向前走,这样便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长篇课文渐渐的增多,预习便会起着重要作用,有的

老师可能已经在做了,它可节省许多课上的宝贵时间。因此我觉得无论老师还是

学生都应该提高预习的意识。那在平时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找一些预习比较好的

学生做介绍,慢慢地向其他学生渗透如何去有效的预习。这样下来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的也很有成就感。另外,对于导入部分还有一点小建议,就是可以让学

生做课前的调查与收集有关“孙中山”及“旧的教学”的一些相关的信息,这样

除了有助于课上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每运行到自学的这一环节时,我都会事先提出或引导学生自主找出几点自学

要求,便于他们有目的的、有效的去读文。具体有以下两点要求:

1.自选读文方法

提倡让学生在原来指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引导他们划读、大声读或默读。

2.自选识字方法

听、问、查、猜,这是我和我班学生惯用的几种方法,相信还有很多老师会有更

多的识字方法。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排除有的学生选择自己一贯使用的方法,这里

教师在尊重他们的选择的基础上应该适时的去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多种学习

方法,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要求。本课可多渗透些“查字典”的内容。上学期已

初步学了查字典,本学期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查字典

的熟练程度,尽早帮助学生实现独立阅读。因此,课前要准备好字典。这里值得

一提的是我们要调动学生查字典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字典中的乐趣,使他们愿意

用字典。在明确了有关读文和识字的要求后便可由学生进行自学了,教师也要适

时的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

.身一都分牛.。

教师需事先准备好课件或生字、词卡片。我通常是带领学生先认词再认字。

这么做是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字比单一的识字难度会低一些。

1.认词:在认读词语的过程中,我通常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识记。例

如在本课中,我设计认读“背诵”一词时,问学生“你会背诵哪些古诗或成语你

能给你周围的伙伴背一首或一句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即能学会使用“背诵”一

词又加强了对古诗及成语的积累,同时在交流中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在

认读“糊涂”一词时,我设计引领学生说这样一句话,我做事从来不糊涂,一向

很清醒。在这句话里,学生会有很多的收获,如近义词、反义词、“涂”字在词

语中的轻声以及自信心的建立,也许还会有更多的我们看不到的收获。

在这里我还要说的是,教师一定要学会利用学生的信息源,这样,不仅你教

得轻松,学生学的知识面也广。当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靠这一环节来解决有些

词语还需要在朗读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加以推敲。例如,本课中“既然……

就……”这一关联词,最好就是在读通课文句子的基础上再来加以练习,甚至还

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应用才能掌握。其他还有一些词语在一会讲到朗读教学时我会

再提到。通过实践,我总结出:把握好词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基础

知识的一个捷径。例如,平时在听写时我发现,学生写别字的现象就很少。而有

些语文的基础知识,如反义词、填适当的词、造句•也不用刻意地去反复练习。

学生们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很多负责任的老师平日里带学生们做好多的卷纸和练

意学,也不至于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了。

2.认字:在认读生词的基础上认读单字就比较简单了,可以采取考查的形

式。如开火车、抢答、同桌互考等方式。可以采用耿天娇老师在示范课上的那种

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来识字。这里建议老师们多动脑筋,多找一些识记单字的

方法,以确保学生投入地去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识记单字的时候,经常会把数学

和语文结合到一起,例如,左面第四个字是什么?或让他们相互考一考……这样

我和学生都觉得很有趣,大家都很投入,自然学习效率就高。

3.学写部分的生字:这里我让学生自己选出简单的字来自学,对于你的尊重,

学生一定会用自主的努力来回报你,主动地去学习会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

这里并不是让老师完全放手,我们还是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有问题

及时反馈。还有一部分剩下的较难的字则留待第二课时完成。当然,这部分内容

也可以放在最后学习,可根据自己班平日的学习习惯来定。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朗读、评议。

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有些课文如果比较适合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师还是有

必要为学生读一读的,但不要给学生一种示范、标准的印象,而是要让学生感受

到教师是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去参与他们的活动。例如,可以这样说:“可以让

我先读一读吗?”或“你们读得真好?我也想读一读行吗?”但有些课文例如诗

歌、童谣之类的,也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来范读。这里,范读并不是老师一个人

的专利。我觉得这一课可以根据学生读的好坏情况来决定教师是否需要范读。在

读过之后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选喜欢的方式读文并

评议。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选择合作读文,因为从刚入学时我便引导他们学会

合作,但在开始时似乎有些难度。因此,我从简入手,每堂课中把握各种可以利

用的机会时常让学生在小范围之间交流。如:自学识字时相互问一问、学写生字

时相互写一写、读文时相互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这样使学生渐渐习惯这

种学习方式,进而逐渐扩大交流范围及程度,组织小组合作。在我的课堂上我时

常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文,这是一项艰巨又长久的工作,因起初的小组合作往往

是既浪费时间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甚至出现组员不合作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择自己组喜欢的方式读文、对合作愉快的小组给予展

示的机会、组织全班评议每组合作时的优点、对于有独到想法的小组给予奖

励...

这里我还要提到的就是在学生们朗读、评议的时候,教师在把评议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的词句。例如本课中孙中山“壮着

胆子”说的话以及先生“厉声”问到的话教师有必要适时的去强调,引导学生找

出感情细节读出语气。还有就是先生面对孙中山的大胆提问所回答的那一段意味

深长的话,学生体会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因此这里教师有必要范读来帮助学生体

会。另外,我要说的是朗读教学不要刻意去追求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做到。毕竟

我们所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基本读下来并且有一些情感体验就可

以了。但是这里教师的适时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忽视平日里每

一堂课对自己的锻炼。还有,不要忽视课堂上的评议,通过评议可以促使学生认

真倾听,积极思考,发展语言,促进交往,相互教育……因此,包括听别人读,

同桌相互读,小组合作读时,都应引导学生去评议,从中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别

人的优点,对于缺点最好提出建议而不是批评,这样也易于让别人接受。

至U此,我想第三课时也就接近尾声了,那针对这一课的重点即:培养学生“好

问”的习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的

问题吗?这个问题可以在朗读课文时适时地出现,也可以在最后出现,或者把问

题带到课下由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都可以。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好问”的好

习惯,并让这个好习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最后,我再用简短的几句话把第二课时的安排向大家交代一下:

第二课时我准备完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学写剩余的几个生字。

第二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并

全班汇报读文,全班评议。并解决书后带★号的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第三课时遗留的课后问题。

第四环节:结合实际生活谈一谈,议一议“好问”的好处。

以上,便是我对《不懂就要问》这一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一定会有不当之处,

望谅解,并希望某一处细节能有助于您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我的这一

课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探讨。这样,也就达到我们教研活动的目的。最后,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硕果累累!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

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

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

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

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

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

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

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

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

我们带来了什么?

(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

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

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

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

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

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

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

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

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

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第六步、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一一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

置身期间,让人流连忘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

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赠刘景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

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

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

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

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

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

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

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

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

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

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

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

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

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

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

“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

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

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

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

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

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

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

行对话。

【设计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

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

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

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

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

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

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

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

刘景文。

②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

了。

④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

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

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⑶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

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

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

么认为?

⑴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

人。

⑶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

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

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

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

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0)

⑴苏轼想用这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

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

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

的朋友,总会吟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

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

你的同桌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

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

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

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

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2.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说课稿

张永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

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古

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

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

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

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

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

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

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

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

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

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

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

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

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

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

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

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

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

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

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

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

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

童捉蟋蟀

B.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

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

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

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

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

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

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

面,好像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D.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

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

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比想象学校的梧桐)

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

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

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

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

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

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

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

(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

么快乐啊,无忧无虑,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四、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背诵古诗(齐背,分组比赛背,)注意字音。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

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6秋天的雨说课稿

作为第一教时,我这样按排:说秋天一一体会秋雨的清凉与温柔

——总体把握,统领全文(以诗的形式出现)一一感受秋天的美景,

理解五彩缤纷(读中体会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美景,感受语言美。)

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怎样让学生读好课文?怎样让学生去感受,

去领会?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

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

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

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

(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

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

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

美好。

2.读一一积累一一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

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

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

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是这样安

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

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

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

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

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他颜色,再概括地用

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

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

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

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

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

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代说,以说代读

以读代说,以说代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

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

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

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

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

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

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

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

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

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

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

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

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

真的太贫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时,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

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真的该给自己充充电了。

7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现

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

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

情秋韵里,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

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

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

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

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

时间欣赏,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

子的美或秋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

成语描述秋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

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叶的涮涮声、蟋蟀发出的曜曜

声。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正等着同学们去寻

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

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涮涮一一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曜曜一

一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田野在唱一

曲丰收的歌吟。在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在对话里

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

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

声音,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听声音,想象说话。可以把自己想

象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会怎么说、怎么唱。分

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给出评价和

指导。

(四)仿说秋声,编织秋韵

学生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诗歌第五、六两小节:秋的

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

颗...

四、说作业设计

我设计的作业是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诗或编一个秋

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刷涮

蟋蟀曜曜

大雁叮咛匆匆来去

田野音乐厅

10在牛肚子里旅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在牛肚子里旅行》

以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

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我的教学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

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十课,是张之路的作品。本文

主要讲了一篇有趣的科普故事。文章通过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

只不幸被牛吞到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

的危险经历,告诉我们了一个科学知识:牛有四个胃,牛吃食有反刍

的现象,同时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

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我制

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本节课的生字、词,掌握会写字,会认字。参照我的词

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展开想象,复述故事大意。

3)能够通过理解青头的话,让同学们体会到当你遇到困难时,朋友

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同学们要用心帮助别人,珍惜友谊!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青头为了朋友不顾个人安危。

2)通过阅读,认识到青头不仅知识丰富,还能鼓励安慰红头,帮它

走出困境。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

科普文章的趣味性。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需要,本节课安排了2个课时,现在讲的是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

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的是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

手段,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那么在

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分角色朗读、合作交流、谈论探

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思考。

并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孩子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分以下几个方面涉及本节

课的教学过程。

(一)串联词语,回顾所学

三年级孩子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通常要接触一

些实物,我通过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些上节课所学的生字和新词,要求

孩子们在会读的同时,将这几个词语串联成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

复述课文大意,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

任务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能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精读课文,仔细体会、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阅

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后,我先让大家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红头被困牛肚中,青头发挥聪明才智将

红头救出这一部分,并要求大家边读边想象,仔细体会青头和红头的

对话,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青头和红头这两只形象

鲜明的人物深厚的友谊。再阅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通过想象对话的

方式,体会红头对青头的感激之情。最后让同学们分角色有感情地朗

读,这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将它演成小话剧的形式,更加

深了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感

情,并在朗读中体会感情,领悟内容。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悟、

赏、再读”使学生有所感悟,思考,最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达

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三)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

此再对课文作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让学生想想“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来眼泪:"谢谢你……

“还说了什么?这个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语

交际能力。最后我用法国的一个谚语“人生无友,犹如生命中没有太

阳”结束了本节课。

(四)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1.请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请同学们积累有关于友谊的名言或诗句,为下一课作铺垫。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青头帮助一一鼓励

朋友间真情始见

红头嘴胃嘴

最后我谈一下我的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

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同

时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16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金色的草地》。

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

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

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

有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

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

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

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第三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2.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

重点。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初读质疑

3.细读解疑

4.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

新课改以来,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提

高。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非常明确的阐

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突破了原来封

闭的课堂教学发展论,就“语文课程”的解释隐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

言语能力的层面、文化浸润的层面和审美熏陶的层面。在这个理念指

导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改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

使阅读教学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个维度的实施过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组教材、改良教学结构、

突出学生实践”为突破口,进行“块状推进,整合优化”的实践,以

期达到减少头绪、强化综合、丰富阅读教学内涵之目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处理教材上“炼真金”,洞悉各类课文的

个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大胆剪裁,

精心重组,可以将课文转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块式材料”,以专

题性的块材料,替代以篇为特征的语言材料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减少

头绪、构筑张力点,取点成面,也便于引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的语言

材料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性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

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习意义探寻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

淀语言、培养习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

在此理念指导下,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

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了解全文,提出问题。

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大致把握后,为他们在部分中的学习搭

起一个认知背景面,并为部分学习时紧密联系整体找下底座,使学生

的学习更趋丰富。

教学前加强了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始初读,正确连贯的读通课文,

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该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

目标。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很可能是离散的、肤浅的,教师要帮助学生

随即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纯问题(如知识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比

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焦点式的一、二

个问题上。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颜色为什么会变?”“为什么蒲公

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重点

段一一第三自然段。因此我将抓住这些重点问题,以学定教。这样不

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方面的学习首先要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其次要鼓励学生发表

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

学会读书、体悟感情,实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从思想情感到

语言文字的提升。

1.创始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传神,充满童真童趣。教学时创设情景,

营造氛围。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画面上蓝色的天空下,

大片金黄色的蒲公英,色彩鲜艳,给学生以美的震撼,激发起学生对

课文内容了解的欲望。第三自然段是本篇的重点段,在学习时制作了

精美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触发

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感受到了发现后的惊喜后,

和文中的“我”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联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

情的变化,从“揪”到“不再随意揪”;从“寻开心”到“最喜爱”。

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目观其形、耳闻其音、心通其义。

2.以读为本,深化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情感伴

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通过默读、自读,引导学生

找到重点语句,划出重点词语,把它们作为语言训练的依托点,引导

学生组织、转化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表演。如:通过“你发现

了什么?”这个问题,提领而顿、促使学生主动读书。从自主性读,

到感悟性读,再到评价性读,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蒲公英颜色变化的原

因,此时课文的语言已积淀于心,进而转化为他们的语言背景。引导

学生通过看课件、动作表演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扎扎实

实的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理解和运用、深处的思维和情感、表层的肢

体活动”都得以多元协调的发展。

三、总结延伸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因此设计

了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

的花草,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

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

相帮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

者。

望天门山说课稿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

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

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

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

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

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

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

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

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

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

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

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

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

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地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

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做选择。)

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象

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课件等)直观教

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吟诵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

反三法来开阔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

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与作

者的感情产生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