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专项训练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专项训练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专项训练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专项训练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专项训练一、综合题1.读图1“大气垂直分层”和图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层(填文字),该层大气升温的直接热源是,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是。(2)图1中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层(填文字),其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其大气主要以运动为主。(3)图2中①表示辐射,④表示辐射。(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作用弱,气温低。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每年1月~3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常见一种天气现象——雾凇,它的形成与低温、较高的湿度和较小的风速等气象条件和植被条件密切相关。冬季,沙漠上空多有逆温层存在,且雾凇出现时常伴有逆温现象。研究表明,散落的雾凇和融雪水是这片沙漠重要的水源。沙丘顶部、底部小生境差异较大,以白梭梭(根系发达)、一年生草本等植物为主。灌丛下植物的多样性明显高于裸露地。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位置。(1)分析冬季沙漠多逆温层存在的原因。(2)依据材料信息,说明沙丘主要地貌部位对应的植被类型,并说出该现象属于哪种分异规律。(3)说明灌丛对其下植物的作用。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山谷盆地中,四面环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图1为洱海附近四个观测站东西方向风向、风速日变化示意图(风速正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图2为四个观测站位置示意图。(1)判断图中风向受湖陆间、坡谷间热力作用影响最小的观测站,并说明判断依据。(2)观测发现,丙站易发生逆温现象,就此做出合理解释。(3)比较乙站和丁站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无论昼或夜,多是晴朗天气。新疆也是著名的瓜果之乡,其中,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驰名中外。冰糖心苹果中,近果核部分的果肉中糖分堆积成透明状,形成了特殊的“冰糖心”。研充表明,昼夜温差与果实糖分的积累呈正相关。材料二: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填写图中字母或序号对应的地理现象名称:③;C。(2)由A到B的箭头粗细变化,是作用(填名称)所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填名称)关系密切,它属于(填“长波/短波”)辐射。(3)晴朗天空多呈蔚蓝色,与填图中字母或序号)关系密切,请具体解释其成因。(4)①作用(填“具有/不具有”)选择性,简述其具体表现。(5)据材料一,新疆的昼夜温差(填大/小)。试解释其原因。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神十七”乘组于北京时间26日傍晚与“神十六”乘组完成了在轨轮换,31日东风着陆场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下迎来了“神十六”的回归,东风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昼夜温差较大。左图为我国空间站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位置示意图,右图为东风着陆场位置图。(1)说明大气层对地球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2)简述图中①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3)“神十六”的回归当日东风着陆场昼夜温差较大,请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其原因。二、选择题天空中耸立着的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一样的云山,称为砧状云。它是雷雨云的顶部冰晶结构,通常单体,呈马鬃状,因极像打铁的铁砧而得名,砧状云的形成与上升气流有关,雷雨时多见。飞行员看到这种砧状云的时候一定要绕行,以确保飞行安全。完成下面小题。6.砧状云常出现的高度是()A.对流层底部 B.对流层中部 C.对流层顶部 D.平流层7.砧状云常出现在什么季节?()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神舟十七号于2023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十二日)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到达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的中国空间站。完成下面小题。8.神舟十七号发射时,能反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垂直变化规律的图示是()A. B.C. D.9.当天日落时,观察到的月球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乘务组完成半年的太空出差,成功返回地球家园。上图为航天员对天和核心舱太阳翼进行维修工作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0.航天员出仓后看到地球是蓝色的,这主要是因为()①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②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③太阳辐射波长比较短④蓝紫色光容易被吸收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1.神舟十七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轨返分离——推返分离——开伞——着陆等环节,推测飞船的开伞环节位于()A.高层大气 B.电离层 C.平流层 D.对流层彩虹(如左图)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圆形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如右图),在天空中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小华查资料得知,太阳高度、局部强对流天气、地形等因素对彩虹的形成影响很大,且多出现在日出后或日落前1~2小时内。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2.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复杂多样 B.太阳高度角大C.锋面活动多发 D.对流运动频繁13.小华利用暑期前往峨眉山游玩,很幸运观赏到了漂亮的彩虹,观赏到彩虹的时段(北京时间)与朝向最可能是()A.9:0010:00背对太阳 B.17:3018:30背对太阳C.8:309:30面朝太阳 D.18:3019:30面朝太阳雷暴是一种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常伴有暴雨、大风等现象。下图示意甲地雷暴发生的部分阶段。完成下列小题。14.从积云期到成熟期,甲地A.云层反射增强 B.地面反射增强C.太阳辐射增强 D.地面吸收增强15.雷暴成熟期,云层位于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福建省邵武气象站某次放飞探空气球进入平流层,获取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资料。下图为该探空气球记录的气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16.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A.温度、湿度、气压 B.温度、气压、湿度C.湿度、温度、气压 D.湿度、气压、温度17.该探空气球进入平流层的时间为升空后()A.15分钟 B.30分钟 C.50分钟 D.65分钟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该地最有可能位于()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高山地带19.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成分 B.海拔 C.气象条件 D.纬度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城处于燕山山脉的山谷中,山谷风现象明显。图为该县一气象站(位于山脚,距离谷底中心约500米)观测的逐时山谷风环流最多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该县县城所处山谷段大致呈()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C.南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21.该县县城一天中吹偏南风的时长()A.冬长夏短 B.四季相近C.夏长冬短 D.春秋长,冬夏短22.该县县城空气质量最差的时刻是()A.0时前后 B.8时前后 C.13时前后 D.17时前后2024年2月1日至6日,湖北省连续5天出现冻雨,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湖北省某气象站经历的一次冻雨天气气温(℃)变化过程。研究发现,此次冻雨天气是冰雪降落至0℃以上的大气层融化,到达近地面与0℃以下的地表物体接触冻结,在地表与树枝形成一层冰层,据图回答下题。23.出现冻雨天气的时段是A.① B.② C.③ D.④24.与正常降雨相比,冻雨发生时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A.蒸发增加 B.下渗减少C.地表径流增加 D.地下径流增加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A.武汉、海口、拉萨、乌鲁木齐 B.海口、武汉、乌鲁木齐、拉萨C.乌鲁木齐、武汉、拉萨、海口 D.武汉、乌鲁木齐、海口、拉萨26.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有()①夏季热,气流辐合②夏季热,气流辐散③冬季冷,气流辐合④冬季冷,气流辐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对流;地面;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2)平流;臭氧直接吸收紫外线升温;平流(3)太阳;大气逆(4)削弱;保温【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图中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是高层大气:由所学知识可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人类生活所在的①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平流层,在平流层中有臭氧层,臭氧会吸收紫外线进而增温,平流层的大气运动以平流为主。

(3)结合所学知识,图2中,①从太阳射向地球,表示太阳辐射。④从大气射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

(4)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2.【答案】(1)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地表温度低,易形成逆温;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易形成逆温;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反射率高,地表温度低,易形成逆温。(2)沙丘顶部以白梭梭为主。沙丘顶部太阳辐射强,风力较大,蒸发旺盛,且地下水易流失,土壤水分条件最差;白梭梭根系发达而深扎,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沙丘坡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短命植物为主。坡脚地势低平,土层较厚,利于储水;有坡顶、坡中土壤水流入以及地表径流下渗,使其土壤含水量最大。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3)灌丛凋落物可以为其下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灌丛凋落物可以保护地表土壤免被侵蚀,维持土壤肥力;灌丛可以起到遮荫效果,减少地表水分的快速蒸发;灌丛冬季易挂雾凇,为生物提供凝结水,夏季利于水土保持,为其下生物提供水源。【解析】【分析】(1)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使地表降温快,近地面易形成逆温层;沙漠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不易到达,降水少,冬季多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近地面易形成逆温层;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冰雪反射率高,冷却辐射周围空气,地表温度低,近地面易形成逆温层。

(2)由材料可知,沙丘顶部、底部小生境差异较大,以白梭梭(根系发达)、一年生草本等植物为主,沙丘顶部以白梭梭为主,沙丘顶部太阳辐射强,升温快,蒸发旺盛,风力较大,且地下水埋藏深,地下水随地势流失速度快,土壤保水性差,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白梭梭根系发达而深扎入土壤,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沙丘坡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短命植物为主,坡脚地势低平,风力堆积作用明显,土层深厚,土壤持水性好,利于储水;有坡顶、坡中壤中流以及地表径流下渗,使其土壤含水量较大。同一地貌呈现出植被分布不同的现象,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地方性分异规律。

(3)灌丛凋落物可以为其下生物生长提供腐殖质和有机质,有充足营养物质来源;灌丛凋落物可以保护地表土壤免被风力侵蚀,保持土壤肥力;灌丛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起到遮荫效果,减弱蒸发;灌丛冬季易挂雾凇,雾凇融化后为下层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夏季利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为其下生物提供水源。

【点评】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例如,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3.【答案】(1)甲站。由图1可知,一日内甲站风速有变化,但风速均为正值,说明风向没有发生东西向变化。(2)丙站位于山坡且坡度较缓;夜间,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顺着山坡下沉堆积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在丙站近地面形成稳定的逆温层。(3)丁站气温日较差小于乙站。丁站位于洱海湖面上,湖泊水体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受其影响,丁站气温日较差较小;乙站与洱海有一定距离,受湖泊调节作用弱于丁站,气温日较差较大。【解析】【分析】(1)若受湖陆及坡谷之间热力作用影响,则白天和晚上的风向会发生变化,在左图中的体现为一天中有正负值,因为风速正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从左图我们可以看出,甲一天中,风速均为正值,没有发生变化,受湖陆及坡谷之间热力作用影响小,故甲观测站受影响最小。

(2)丙站位于山坡且坡度较缓,受地形的影响,夜间,由于山坡散热快,气温低,形成高压,谷底散热慢,气温高,形成低压,冷空气顺着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容易形成逆温。

(3)丁站气温日较差小于乙站。乙离海面较远,受湖水的调节作用影响弱,气温的日较差较大,而丁站位于湖面,湖泊水体比热容大,受湖水的调节作用影响明显,升温慢,降温慢,气温的日较差小,故气温的日较差丁小于乙。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4.【答案】(1)反射;地面辐射(2)削弱;D;大气逆辐射;长波(3)②;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此晴朗天空呈蔚蓝色(4)具有;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红外线(5)大;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朗天气,使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差,夜晚气温较低。因此新疆昼夜温差大。【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A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表示地面辐射,D表示大气逆辐射。①是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臭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③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2)由A到B的箭头粗细变化,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图中字母D所表示的大气逆辐射关系密切,它属于长波辐射。

(3)晴朗天空多呈蔚蓝色,与大气的散射作用②关系密切;原因是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此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4)①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5)据材料一,新疆的昼夜温差大。原因是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夜晚气温较低。因此新疆昼夜温差大。

【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5.【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等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气成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适宜的温度;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层的存在,可以减缓天体坠落(如流星等)速度,保护地球生命免受侵袭。(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原因: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随着气温降低,易成云致雨。(3)该地深居内陆,为荒漠环境;白天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地面吸收并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多,气温高;夜晚因云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较大。【解析】【分析】(1)大气层能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气成分(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之一;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为生命活动提供适宜的温度,降低地球昼夜温差;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照射,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层的存在,可以减缓天体坠落(如流星等)速度,使大部分小天体在坠落之前就大部分燃烧,保护地球生命免受侵袭。

(2)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除个别情况外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距地面近气温高距地面远,气温较低;故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这些物质通过垂直对流运动向上输送,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易成云致雨。

(3)“神十六"的回归当日东风着陆场昼夜温差较大,说明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可从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为荒漠环境,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白天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升温快,地面辐射强,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多导致大气气温高;而夜晚该地天气晴朗,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从而使得昼夜温差较大。

【点评】大气垂直分层是根据大气的温度变化和运动特征将大气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常见的大气垂直分层包括: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厚度约为8至15公里,在赤道附近较厚,在极地附近较薄。大气中的大多数天气现象,如云、降水和风都发生在对流层内。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15至50公里。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辐射而产生的大量热能释放。平流层内的空气运动通常是水平流动,而不是对流运动,这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和颗粒物质在此处逐渐稀薄。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至85公里。在这一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再次下降,达到大气中的最低温度。中间层内的空气运动相对较少,但在此处会出现许多高空现象,如流星。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厚度约为85至600公里以上。在热层中,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这一层中的气体分子变得非常稀薄,但温度却很高,因此太阳辐射在这一层中能够产生明显的影响。高层大气是大气最外层,位于热层之上,厚度不确定,可达几千公里。【答案】6.C7.B【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特点及大气热力环流。大气垂直分层,由下到上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为最底层,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越旺盛。平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本题中根据云的形状及材料判断其成因。6.A、从图文材料可知,砧状云的形成与上升气流有关,不可能出现在对流层底部。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砧状云顶部较平,不能继续上升,可能被上部气流压制住。对流层中部,气流能继续上升。B错误;

C、上升气流强盛,被平流层的风阻挡,阻挡了云的向上发展,导致云团顶部只能横向扩散,形成一个平面,形似打铁的铁砧。故砧状云常出现的高度是对流层顶部,C正确。

D、平流层空气以平流为主,不能上升。D错误;

故答案为:C。7.A、砧状云由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而春季气温较低,对流较弱,A错误;

B、砧状云通常与夏季雷暴活动有关,是在强烈的上升气流情况下形成。夏季通常有更多的暖湿空气,更强烈的上升气流,B正确;

C、秋季气温转凉,对流不是最为强盛,C错误;

D、冬季气温低,上升气流就弱。D错误;

故答案为:B。【答案】8.D9.B【解析】【点评】大气圈的分层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大气运动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平流运动为主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8.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图A、图B反映的是对流层大气温度变化,对流层随海拔升高1千米气温降低6℃,A图海拔升高10千米,气温下降50℃,B图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均不符合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规律,AB错误;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图C、图D反映平流层大气的气温变化,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D。9.由材料可知,当日为农历九月十二日,应为农历上半月的凸月。由于月球和地球一样逆时针方向自转公转,地球上观看月球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农历九月十二日月球下午从东方升起,上半夜月上中天,下半夜月球从西方落山,故当天日落时,观察到的月球位于东升①之后、月上中天③之前,即②位置,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答案】10.A11.D【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10.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海洋反射、散射蓝紫色光,所以看到的地球多是蓝色的,①正确;由于地球的高空大气选择散射太阳辐射中的蓝紫色光,从而导致地球的天空是蓝色的,②正确;太阳辐射波长较短及蓝紫色光容易被(臭氧)吸收,与天空是蓝色的没有关系,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11.ABC、高层大气、电离层、平流层距离地面远,开伞作用不大,ABC错误;

D、由已学可知,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结合材料“经历了轨返分离——推返分离——开伞——着陆等环节”可知,推测飞船的开伞环节位于对流层,对流层大气密度大,阻力大,加上多上升气流,可以减缓张开的降落伞下降速度,有利于飞船平安着陆,D正确;

故答案为:D。【答案】12.D13.B【解析】【点评】利用大气的组成解释地理现象

1.二氧化碳

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返还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

2.臭氧和氧原子

①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

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

3.水汽

4.杂质

①尘埃物质→吸附水汽→雾或降水。

②尘埃物质→削弱太阳光→大气能见度降低。12.据材料可知,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圆形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现成的。起形成与太阳高度、局部强对流天气、地形等因素对彩虹的形成有关,且多出现在日出后或日落前1~2小时内易形成彩虹。古可以判断彩虹形成时,太阳高度角较小,客气对流运动频繁,大气中水汽较多。而我跟南方与北方相比,南方出现彩虹频率较高的原因与地形和封面活动的相关性不大。D正确。

古答案为:D.13.峨眉山暑期是在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峨眉山日出方位在东北方向,时间(地方时)在6时(北京时间与峨眉山的当发生差异不大),日落方位在西北方向,时间在18时之后。据图文材料可知,发生彩虹时,太阳在人的身后,人是背对太阳的;彩虹多出现在日出后或日落前1~2小时内。B正确。

古答案为:B。【答案】14.A15.A【解析】【点评】地球大气层自下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几乎集中了大气中全部的水汽,且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14.从积云期到成熟期,云量不断增大,云层的反射增强,A正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减弱,CD错误;地面反射与地面性质有关,积云的发展对地面反射能力影响较小,B错误。

故答案为:A。15.雷暴成熟期,云层位于距地面12km以内,还处于对流层,A正确;对流层几乎集中了大气中全部的水汽,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几乎没有水汽,没有云层分布,BCD错误。

故答案为:A。【答案】16.A17.C【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16.结合所学知识,大气垂直分层从近地面到高空,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较为稳定,几乎没有雨、雪天气现象,空气较为干燥。由图可知,①曲线:探空气球放飞后后数值不断变小,之后再不断升高,符合对流层到平流层温度变化规律,①曲线为温度;②曲线:气球放飞后在对流层由于天气现象活动频繁,湿度变化不稳定,②曲线数值变化非常大,当进入平流层后,由于空气较为干燥,②数值较小且较为稳定,因此②曲线为湿度;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气压高,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气压越低,因此,当探空气球放飞后,随高度越来越高,气压会越来越低,到平流层后,由于大气稳定、海拔高,气压较低且变化较小,③曲线符合气压规律,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17.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压低且变化不大,以平流运动为主,几乎没有雨、雪天气现象,空气较为干燥,由图可知,50分钟时温度开始转变为随高度升高气温不断升高,50分钟之后,气压和湿度数值较小且变化稳定,符合平流层的变化规律,因此该探空气球进入平流层的时间为升空后50分钟,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答案】18.B19.A【解析】【点评】大气圈的分层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大气运动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平流运动为主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18.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高度范围在8km~18km间变动,根据本题图中表达出来的对流层厚度约为13.75km,推测其最有可能位于温带地区。而对于高山地带,试题没有充分的信息确定其地表地形特征。B正确。

故答案为:B。19.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层因距地表远近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大气成分明显不同,尤其是各层所含的温室气体成分的差异导致热源与大气温度结构的不同。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温度垂直递减。平流层中因距离地表较远,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