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罗马法规定:“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这种规定()A.阻碍了司法实践顺利开展 B.体现出罗马法的严酷C.有利于防范官员擅权害民 D.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2.二战后西方历史研究中开始采用计算机技术对选民登记、税单、病历记录、藏书目录等“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视角也从传统“政治史”转向社会生活、家庭结构、经济生活等方面。历史研究的上述变化A.取代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 B.保证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C.体现不同学科间融合趋势 D.根源于新发现的“史料”3.“第一次柏林危机虽然没有引发新的战争,但致使苏联在东、西柏林之间竖起了柏林墙。”这句话中划线部分应改为A.德国的分裂成为定局 B.苏联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C.东西方冷战成为定局 D.美国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4.20世纪80年代初,火车、轮船和长途汽车上到处是拎着装有建筑材料、纺织品和食品等商品样本的大包小包的乡镇企业推销员,形成了“推销员满地跑”的景象。这一景象A.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反映出商品市场的活跃C.直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 D.体现了私营企业的活力5.唐代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已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A.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6.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司法改革:检察机关负责侦查和起诉,同时对审判予以监督,警察部门辅助检察机关进行侦查,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在各级审判衙门中相应设立。清政府进行司法改革A.维护了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 D.推动中国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7.“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形式8.8月7日傍晚,他们毅然决然地分三路向……急进。这段路上,不仅要越过陇海铁路,而且还面对黄泛区和沙河、汝河、淮河等多条河流。蒋介石完全没有料想到他们会走这样一着险棋,还以为他们只是“不能北渡黄河而南窜”。这一行动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将战争引入“国统区”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D.导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9.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错误的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1894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1913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B.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C.甲午中日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比较迅速D.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商企业严重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10.粱启超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构想出一个“文学之盛,国力之富,冠绝全球”“黄白两种人权利平等、互相亲睦”的国家形象。据此可知,粱启超的小说A.回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渠道C.带有明显的空想主义色彩 D.体现了国人对专制的反抗11.“……请允许一个奴隶来把你歌颂/快用你的激情来燃烧我的心胸/使出你雷霆万钧的力气奋起一击/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行使你的权力吧/沙皇会因你的声音而战栗大惊。”下列最符合诗中俄国作者感情的是A.流露出对沙皇制不满 B.歌颂奴隶的斗争精神C.强烈地反对农奴制度 D.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12.第五十六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于2020年2月14日至1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主办方发布的《2020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将“西方缺失”设定为会议主题。按照主办方的说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种被广泛感受的不安,这种不安源于“西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场的缺失。导致“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是A.“反自由主义”浪潮兴起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C.西方国家实力差距的缩小 D.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崛起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材料二:希特勒总是在各种演说中不断地提醒德国人民,不要忘记祖国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德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和骚乱的威胁,他宣称,“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雅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只有雅利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人类的创始者。”为争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必须消灭“非我族类”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咬牙切齿地叫嚣着:“民族不是由于打败而毁灭的,却是由于丧失任何抵抗而毁灭的。只有用武力的形式把争取独立的思想付诸战斗行动之时,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得到圆满的实现。”“我们变为对付暴力只能用暴力。”(2)根据材料二,分析希特勒骗取民众信任夺取政权的主要法宝是什么?除此之外希特勒上台的原因还有哪些?(3)材料一、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材料三:1919年5月在英法的指使下希腊入侵土耳其,土耳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声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在人民的支持下,凯末尔建立了新的民主共和国,推翻了苏丹政权,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同时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4)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凯末尔革命中的民族主义的目标。材料四:在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接触空前频繁,其相互差异也矛盾亦更为凸现,民族主义思潮再次高涨。(5)据材料四,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14.(2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84年4月,清廷急授以刘铭传巡抚督督办军务赴台抗法。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制。1885年10月,建省。刘铭传任巡抚。他任巡抚后特别注意开发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修筑公路、铁路,方便了陆上交通。设立“轮船招商局”,疏浚了安平等港,方便了海上交通;先后设立电报局、邮政局,方便内部及其与大陆的联系。为了开发资源,他设立煤务局,整顿基隆旧矿,投银40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并拟筹资另开新的矿井;在苗栗、后垅等地发现石油后,马上设立煤电局进行开采。蔗糖和茶叶是大宗出口商品,过去一向为英商垄断,刘铭传积极组织本国商社与之对抗,夺取中国应有的商贸权利。1890年10月,刘铭传草签协议,将基隆煤矿交中国商人承办,议定“由商经营、官不过问”。此举受到清廷处分后称病辞职,于1891年5月。返回安徽肥西故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据《巡抚刘铭传》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开发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身上折射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哪些可贵的品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官员权力的限制,有利于防范官员擅权害民,因此C选项正确;该限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利益,并未阻碍司法实践的开展,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的残酷,B选项错误;该规定与公民范围的变化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C。2、C【解析】

二战后史学发展如计量史学,采用计算机技术对非传统意义的“史料”进行研究,拓宽历史研究的领域,体现不同的学科(计算机、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等)与历史学科的融合,C正确;A中“取代”表述绝对,排除;历史研究虽然借助计算机技术,但是研究者对材料的处理选取,结论的得出仍然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性,排除B;这种历史研究改变的根源还是在于新技术手段的发展,这些“史料”也并非是新出现的,排除D。3、A【解析】

柏林墙的修建说明德国分裂已经成为定局,A正确;苏联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以及美国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路交通均不是柏林墙危机表现,B和D项错误。C是两极格局形成标志。4、B【解析】

乡镇企业的“推销员满地跑”,说明这些企业是自己找市场,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商品市场较为活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销售状况,而不是生产状况,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现象虽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但并非直接推动力,其只能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故排除C项;乡镇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故排除D项。5、D【解析】

唐代学者抛开汉儒的研究方法,强调经义,关注经义中的人性和修养等问题,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D项正确;唐代研究儒家经义,并未背离孔孟之道,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佛、道的传播与教义,B项错误;人性与修性方法不是世界本源,不能说明其为唯物思想,C项错误。6、B【解析】

20世纪初的司法改革推动了司法的近代化,因此也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故选B;“维护了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当时还不能说是“依法治国”,排除C;当时的司法改革并不能推动中国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排除D。故选B。7、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分权制衡的民主共和制度,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形式,D项正确;政党制度、确立议会主权是英国,排除AC两项;民族独立不能说明创造“新及不同类型”的国家,排除B项。故选D。8、B【解析】

根据“北渡黄河而南窜”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正确;辽沈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A;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主力,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C;1949年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渡黄河而南窜”,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史实和影响分析解答。9、D【解析】

D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体现,符合题意,故选D;从1895年前商办厂数、资本偏少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从资本增长的比例可以看出,官办的比例在所有企业中最小,从1895年后的商办厂数、资本迅速增加,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发展迅速,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0、A【解析】

从材料可知,梁启超的小说中描绘的场景,彰显了当时国人救亡图存,希冀中华民族强大的愿望,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说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故B不正确;梁启超的小说表达了对独立富强的追求,并非无法实现的空想主义,故C不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梁启超希冀民族独立、富强,没有体现对专制的反抗,故D不正确。11、C【解析】

由材料“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可知此诗表达了作者反对农奴制,故C正确;材料主要是反对农奴制,不是反对沙皇制,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歌颂努力斗争精神的内容,故B错误;诗中表现的是对农奴制的反对,号召农奴起来推翻奴隶制度,并未体现对自由的向往,故D错误。12、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方缺失”反映了弥漫在西方内部的一种焦虑情绪——担心西方在急剧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失去主导地位、关注欧美统一立场因正在生成的不同理念和利益取向而受到侵蚀、担心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被所谓“威权国家”势力“修正”,等等,故“西方缺失”的内部因素在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对欧美主导体系的冲击,B项正确;“反自由主义”浪潮反映的是各种民粹主义和国家主义,现“西方缺失”无关,排除A项;西方国家内部实力差距变化与“西方缺失”无关,排除C项;新兴市场国家崛起增强了“西方”共同立场,不利于“西方缺失”出现,排除D项。故选B。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内容: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或打着民族利益的幌子,发动对外战争,掠夺他国财富。)背景: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矛盾激化,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法宝:复仇主义、民族主义。原因:经济危机严重打击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德国经济实力有限,无法用经济手段摆脱危机,因此选择法西斯道路。德国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为法西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土壤。(3)民族主义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一。(4)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或民主共和)。(5)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独立和实现民族振兴;克服其消极作用,反对借民族主义旗号挑起战争。【解析】

(1)内容:依据材料一中“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等信息可概括得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内容。背景:依据材料一中“20世纪初的欧洲”、“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一战的爆发等方面说明其产生的国际关系背景。(2)法宝:依据材料二中“希特勒总是在各种演说中不断地提醒德国人民,不要忘记祖国在第一次世界中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为争取雅利安人后裔——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必须消灭‘非我族类’的劣等民族。”等信息可分析得出希特勒骗取民众信任夺取政权的主要法宝是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原因:依据材料二中“……德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忍受着饥饿和骚乱的威胁”、“只有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