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 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 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 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 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同步练习 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单选题1.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A.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B.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2.形成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基础条件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分布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3.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A.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洋流小晓同学初秋穿着棉袄乘火车出门旅行,发现越往前行穿着由棉袄变成夹克、由夹克变成单衣,最后甚至穿上了T恤。图示意小晓出行的可能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小晓同学出行的线路最可能的是()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6.造成小晓同学出行穿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陆因素 B.地形因素 C.纬度因素 D.季风因素7.图示线路②,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地表植被的变化大致是()A.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B.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D.森林—草原—荒漠纳板河(图a)位于西双版纳(图b)境内,流域内旱雨季节明显,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纳板河流域内最高海拔2304米,最低海拔539米,主要有自然带Ⅰ、Ⅱ两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自然带Ⅱ的名称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9.自然带Ⅰ、Ⅱ分异规律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10.汉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1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差异造成的 B.水分差异造成的C.光照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12.在我国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土壤差异 D.植被差异图为亚欧大陆北部某区域的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区域自然带的空间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14.图示区域苔原带在鄂毕河以西存在向南凸出现象,其影响因素为()A.洋流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15.受气候变暖影响,图示区域大陆上的苔原带将()A.整体向北移动 B.面积扩大 C.整体向南移动 D.面积萎缩积雪分布主要受气温、降水和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三江源地区多年不同坡向的积雪日数及积雪面积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与南坡相比,北坡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偏多,是因为北坡()A.大风天气少 B.裸地面积广 C.降雪强度小 D.太阳辐射弱17.西北坡多年平均积雪面积占比较小,其原因可能是()A.气温低 B.坡度小 C.风力大 D.积雪日数少二、材料分析题18.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约为467km2,最高峰海拔约为1412m,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尖峰岭海拔100m以下地区的植被多为稀树草原,海拔1200m以上地区的植被一般为苔藓矮林。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其中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下图示意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情况。(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尖峰岭稀树草原的形成原因。(2)分别说明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的原因。(3)推测苔藓矮林植被所处的环境特征。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由于水分条件递减形成自然带由森林—草原—荒漠,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2.答案:A

解析:从赤道向两极随着纬度升高,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3.答案:B解析: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选项正确,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带东西方向更替,A选项错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C选项错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在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现象,D选项错误。故选B。4.答案:D解析: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大陆东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温,D对;地形、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不是其分布纬度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A、B、C错。故选D。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初秋季节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小晓同学初秋穿着棉袄乘火车出门旅行,发现越往前行穿着由棉袄变成夹克、由夹克变成单衣,最后甚至穿上了T恤,说明气温逐渐由低变高,青藏地区因为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小晓同学最可能的出行线路是从拉萨到乌鲁木齐,A正确,BCD错误。故选A。6.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从拉萨到乌鲁木齐,从地势第一阶梯到达地势第二阶梯,海拔不断下降,气温不断升高,导致衣着变化,B正确;海陆因素带来水分变化,对应②,A错误;纬度因素带来热量变化,乌鲁木齐纬度更高,受纬度影响温度应该低,C错误;季风因素是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7.答案:D解析: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距海边越来越远,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逐渐降低,大气降水逐渐减少,地表植被从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D正确,ABC错误。故选D。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判读。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纳板河流域位于热带地区,且该地区旱雨季节明显,说明该地区低海拔河谷地区的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即自然带I为热带季雨林带,B错误;当地的纬度较低,不会发育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错误;自然带Ⅱ海拔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自然带I较差,发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即自然带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正确;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一般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A错误。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自然带I、Ⅱ分别为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且热带季雨林带位于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地,其分异规律符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A、C、D错误。10.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示意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存在联系、制约和渗透,因此是环境的整体性,故A正确;该诗句并未说明环境之间的差异性、综合性和区域性,故BCD不选。答案选择A。11.答案:B解析: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年降水量自东向西400毫米降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植被也从草原到荒漠草原,一直到荒漠,和水分是有密切联系的。1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故B正确,ACD错误。13.答案:A解析:图示区域自然带自南向北,依次是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体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更替,B错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更替,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14.答案:C解析:苔原带向南凸出,说明温度低,鄂毕河以西地区苔原带向南凸的那片区域是乌拉尔山脉,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向南凸的区域并非沿海,洋流影响弱,A错误;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也不正确,B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15.答案:D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大陆上的苔原带的面积会萎缩,D正确,B错误;苔原带已经在大陆的最北边了,没有办法整体向北移动,苔原带的南界会向北移,A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16.答案:D解析:北坡更容易受北部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多,A错误;材料信息可知积雪分布主要受气温、降水和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等地面关联不大,B错误;降雪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雪量,对多年平均积雪日数的影响弱,C错误;整体而言,该区域北坡、西北坡和东北坡等坡向的多年积雪日数更多,主要原因在于偏北坡属于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地温和气温较低,积雪日数更多,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17.答案:C解析:气温低更容易形成积雪,说明气温低不是其多年积雪面积小的原因,A错误;坡度小,积雪面积更广,B错误;风力大会有风力侵蚀,影响多年平均积雪的面积,C正确;材料说明西北坡积雪日数较多,有利于积雪的保留,因而积雪日数不能反映其积雪面积小的原因,D错误。故选C。18.答案:(1)差异:①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②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解析:(1)对比甲乙两图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情况,可知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因而可以推测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读出甲图中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由于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19.答案:(1)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形成了稀树草原。(2)常绿季雨林位于落叶季雨林与山地雨林之间,其枯枝落叶量小于落叶季雨林,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少;相对于山地雨林温度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使得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少。(3)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海拔高,风力较强;地形坡度较陡,土层薄,肥力低。解析:(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尖峰岭稀树草原植被这一要素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稀树草原植被体现了当地水分条件较差,所以可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两个方面进行作答。根据材料可知,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因而降水少。又因为该地纬度低,地处热带,蒸发旺盛,所以形成稀树草原。(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一般从有机质来源少和有机质分解快两方面作答。相比于落叶季雨林,常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