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标准答案)_第1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标准答案)_第2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标准答案)_第3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标准答案)_第4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标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布拉德雷对“绝对”的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与黑格尔的不同?

⑴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

验。从布拉德雷把绝对经验当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说,他仍倾向于黑格尔式的客观唯

心主义;当他认为绝对经验只能存在于众多的个人的经验之中时,他的理论又有明显的主

观唯心主义色彩。⑵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

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他所谓绝对经验中,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

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能体验,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起决

定作用的东西。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

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

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

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

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

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

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

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

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

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

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

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

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

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

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

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4.简述实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⑴他们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与普通

人所具有的素朴实在主义有共之处。⑵他们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

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由此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论和反映论。⑶

他们又承认一般或共相的独立存在,因此又有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实在主义的倾向。⑷在

批判唯心主义的理论而主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时,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唯物主义因素。因

此,实在主义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性质。

5.为什么说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

笛卡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在理性旗帜下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转向。

他以普遍怀疑为手段对信仰的权威发动了挑战,并要求人们凭借自己生而固有的理性能

力、运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建立无所不包的、确定的、绝对可靠的知识体系。笛卡尔以后的

许多西方哲学家的具体理论各有特点,但在要求建立确定和可靠的知识体系上大体上都走

的是笛卡尔所开辟的道路。皮尔士是较早察觉到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意义的西方重要哲学家

之一。他由此把笛卡尔看做近代哲学之父,认为大部分近代哲学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效仿

笛卡尔。因此他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批判。

七章实用主义论述题

6.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对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义的超越及它的局

限性。

超越: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抓住了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主义在解决事物之间

的联系上所存在的片面性,他反对休谟主义者用心理联想、理性派唯心主义者用绝对理性

原则来解释这些联系是可取的。

局限性:否定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任何经验或理性原则为转移的客观联系。他把心物

等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结为经验内部的联系,并未能取消、更未能解决心物等之间的差异和对

立等关系的问题。由于经验往往局限于现象范围,而且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他的彻底

经验主义并未能越出现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窠臼。

7.新实在主义与柏拉图、中世纪的实在主义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利用了当时数学和数理逻辑的成就作为自己理论的根据。他们所说的独

立存在的本质、共相、形式等,首先就是指一些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而数学和逻辑

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客观基础的,数学和逻辑的概念、范畴是先验的,因而是自明的,不依

赖于任何具体事物,并且本身就具有实在的意义。他们用数学和逻辑的概念来代替柏拉图

的“理念”,并企图以此标榜自己的理论为“科学的哲学”,但其本质仍然和理念论一样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8.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

⑴是固执的方法。人们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固执地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做不

可变异和动摇的,并把这种信念当做个人行动的指南。⑵是权威的方法(强迫的方法)。

即接受国家、教会或其它强力和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信念。⑶是先验的方法(又

叫倾向性方法、理性方法)。这是社会上有教养人们所使用的方法。这些人既不接受固执

的方法的极端的任性,也不接受权威的方法的过度专横。他们企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

分的知识根据,合乎永恒理性的要求。⑷是科学的方法(探索、研究和推理的方法)。皮

尔士认为这是确定信念的最好方法。它既排斥主观偏见,又反对盲目崇拜权威,而只依据

不受个人意识影响的外部永恒因素,即客观事实。

9.新实在主义者虽然给共相和特殊事物以同样的本体地位,承认它们都具有客观独立性,

但又认为两者存在着不同的意义是什么?

特殊事物存在于时间之内,而共相则是超时间的、超经验的。共相是永存的,具有实在性

的,是超时间的,和“存在”相对立的。相反,特殊事物的世界或者说存在世界则“转瞬

即逝、模糊不明,没有确定的界限、没有任何明显的计划或安排”,但它包罗一切事物:

所有的思想和感情、所有的感觉材料和所有的物质客体。这个世界不过是共相世界的“淡

淡的影子”o

10.柏格森的“直觉高于理性”。

柏格森以其“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的唯心主义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他的直觉主义的

认识论。他认为,既然生命是“真”,物质是“假”,那么认识的对象绝对不是物质世

界,而应该是物质世界的本质的生命之流:意识和精神。理性、科学的理智的认识不能认

识生命之流,只能获得作为假象的自然知识,他们永远不能表达活生生的精神和生命,不

能把握生命的整体,其结果必然是疏漏了实在的真正本质一一绵延。因此,理智、科学只

能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假象,获得暂时的生命和绝对真理,得不到生命的、永恒的、绝对

的真理和世界本质。要认识宇宙的本质及生命和绝对真理,只能依赖于自我的内省,用自

我的生命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生命之中,以达到生命之流的交融。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神秘

的活动,即“直觉”。其神秘主义的直觉主义是反理性、反科学的。

11.简述生命哲学的两种主要类型。

由于生命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出现与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及生物科学的兴起关系密切,

因此它虽然包含了各种不同派系,但它们大都与这二者相关,生命哲学由此表现为生物学

倾向和历史一一文化倾向两种主要类型。⑴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派系往往与对生命现象

的活力论和新活力论的解释有密切联系。这些派系的哲学家大都受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革

命的影响,对单纯从力学观点解释生命现象、把整个有机自然界的发展看做量的渐进的机

械进化论作了尖锐批判,试图用运动变化和整体联系的观点说明生命现象。⑵历史一一文

化倾向的生命哲学主要是从人的生命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进行哲学思考。在此所谓生

命大体上是指人的生活经验。生命不是作为一种外在地给予的对象,而是人的存在的直接

和内在的呈现的过程。换言之,不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外在生命,而是作为反思主体的

人内在地体验和领悟到的生命。这种内在生命超越了外在生命的被动性,包含了主动的参

与的动态意义。它的形态往往是合目的性的,即追求有待实现和达到的价值。

12.简述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尽管生命哲学内部并不统一,但不同生命哲学家之间仍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

在①他们都不把生命看做是物质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而看做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

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②他们既反对把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

象还原为物质或精神存在,更反对把它们的特性简单地归结为物理特性,而认为应当把它

们看做是具有活力、或者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存在;③哲学应当探索的不是世界

的物质或精神本原,而是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生命。

⑵由此出发,①他们大都反对用机械和静止的观点,而主张用运动、进化和创造的观点看

世界。②他们都强调生命的变异性和创造性以及作为人的生命的体现的心灵世界的独特

性,并由此强调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差异性,特别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它们的研

究方法的差异性。③他们都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从而具有非理性主义倾

向,但又并未完全否定经验和理性在一定范围的作用,并非纯粹的反理性主义。

13.马堡学派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的神秘主义有何异同?

相同点是:都把数当做一切事物的实在性的来源。不同点是:毕过哥拉斯派把数看做是本

体论的单,是“单子”性的存在,是不以个人的意识和思维为转移的,因此毕达哥拉斯派

的唯心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在柯亨等人的哲学中,数是纯粹思维的产物,不是作为实体

性的存在。它既不是“物”也不是关于物的抽象概念,而是纯粹思维借以建立某一体系的

成分、环节。每一数都是相对于整个体系以及体系中的其他成分、环节而获得其意义。

14.简述新康德主义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他们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之中,把康德哲学改造为客观唯心主义;更

反对对康德''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由此建立某种新的唯物主义。他们的根本立

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上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

作用的强调。尽管新康德主义的各个支派在理论上互有差异,但他们儿乎都否定康德以后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而要求回到康德。这当然不是简单地复活康德而是要求继承和发展康

德对形而上学和理性独断的批判精神,为哲学的发展探索新的道路。他们大都力图按照他

们所处的时代的条件和需要为康德哲学加以改造。他们也同时接受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哲学

的思想,把它们与康德的有关理论融合起来。

15.哈贝马斯对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⑵康德:先验统觉中的独白式自我。⑶费希特:孤独的反思

主体式的自我。⑷普遍与个别相统一的自我。⑸语言与劳动:交往中的自我。

16.简述皮尔士的意义理论。

⑴他的意义理论与其符号学密切相关。⑵为了使意义或者说逻辑解释具有实际内容,必需

提出一种实际的意义标准,就是它们所引起的实际效果的总和,即皮尔士原则。⑶他非常

强调作为意义标准的可感觉效果应从行动和实验中去把握,感觉效果就是引起行动和实验

的效果。

17.日常语言学派对分析学派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⑴他们十分注重对日常语言的细致分析,希望通过弄清语词或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阐明

它们的多种功能,从而揭示日常语言的丰富内容。⑵他们大多承认形而上学具有一定的启

发意义,主张通过研究形而上学命题去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⑶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他

们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方向。

18.简述拉康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拉康把来源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无意识”的研究

联系起来。他认为,“无意识”也是一种“言语”。它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通过零碎的

言语,按其内在的结构组织起来,以体现其内在的精神结构。

19.简述萨特的人学本体论思想。

萨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存在”,既不是唯物主义所认为的物质世

界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传统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绝对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的实在”,

即“自我”,“自我精神”或“主观性”。萨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他把存在划分为两

个不同的领域: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所谓自在存在就是外部的客观世界。自为存在就是

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实存在,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真实性,即是一种“虚无”。他不

受任何东西,包括其自身的束缚。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二者是相联系的,自在存在若脱离

自为存在就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他只有依赖于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

和真实的存在。因此,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的,它是一切及其自

身可能性的前提和根据。“除了一种人类的宇宙,即人类主观性的宇宙外,再也没有其它

宇宙。”这就是萨特用现象学方法建立起的“人学本体论”。

20.简述在世的存在状态烦。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烦,分为烦心

(Bedsore又译烦忙)和麻烦(Forswore;乂译烦神)。烦心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

状态。他物、世界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从属于烦心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正是烦

心这种活动赋予其他一切存在者和世界以意义。麻烦,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

态。麻烦这种在世活动中的此在是共同此在。

21.简述简述海德格尔“此在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

上的优先地位;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

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它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

22.蒯因整体主义的知识论(对人类知识整体主义的观点)

蒯因认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整体,是一个人工构造的,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

接触,或者,整个科学是一个立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他认为,科学知识是一个有

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所组成的经纬交错的整体性的大网络,这个网络的

四周与经验事实直接接壤。奎因强调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的观点是正确的,它反映了现代科

学一体化或整体的新趋向。这是一种实用主义同整体主义相混合的知识论,它标志着逻辑

实证主义的衰落,并使人们重新重视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整体性。

23.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

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

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

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

根本问题。

24.斯特劳森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有什么意义?

⑴它改变了以往分析哲学家过分注重分析语言细节的形象,使分析哲学家从狭隘的视角中

解脱出来,为分析哲学开辟了系统研究的先河;⑵它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在概念分析中的

地位,明确地把哲学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对概念框架和思想结构的研究。这就是一种形而上

学的研究,是对本体论问题的重新肯定;⑶他这个理论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和

本体问题态度的根本改变,并被看做是在分析哲学中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

25.同样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哲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①尼采反对像叔本华那样把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当做现象以外的自在之物,而认为

它们即存在于现象界之中,人的意志即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这使尼采的哲学具有更

明显的反实体论倾向。②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生命意志归结为消极地追求生存的意志,

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盲目地追求生存,而应当为其设定更高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朝向这种

目的和意义采取行动。尼采以权力意志论取代了叔本华的存在意志论,由此建立了一种主

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③尼采虽也认为人生本质是痛

苦的,但不同意叔本华最后否定生命的消极悲观主义,而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

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26.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⑴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折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

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①他们将有意义的命题分为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类。分析命题

也就是逻辑命题,包括重言式和矛盾命题,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的形式本身,与外在实

在无关;综合命题则是经验命题,它们对实在有所陈述,其真假也必须由经验加以检验。

②而形而上学命题的出现是错误地使用日常语言语法的结果:或者是句子中包含了一个被

误认为有意义但实际上并没有意义的词;或者是由有意义的词构成但却违反了逻辑句法的

句子。这样,逻辑实证主义者相信,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就可以从根本上清除一切形

而上学。

⑵他们认为,形而上学不具有认识意义,但却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产生这种混淆的原

因,正是由于形而上学命题具有一般命题的外表形式,似乎对实在有所断定,提供了关于

实在和世界的知识。所以,只要严格区分了不同的命题形式,使一切命题都符合逻辑句

法,我们就会很容易地从一切命题中清除形而上学。

27.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着哪些“家族相似性”?

⑴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⑵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

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

答,而是通过分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明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或是违反了

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⑶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

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

28.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前期哲学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

⑵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

种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⑶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与实在

之间的同构关系和关于命题及其他所描述的事实之间关系的整个看法;⑷否定了逻辑形式

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⑸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

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哲学的任务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则的研究,仔细考

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同用法,并根据它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29.简述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拒斥形而上学。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

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⑵经验证实原则。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

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

的。

⑶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卡尔纳普等人认为,在传统哲学中由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命题

没有认识意义,心理学又属于经验科学,因而它们都应被排除在哲学领域之外;而认识论

则是心理学和逻辑的混合体,排除其中的心理学,在哲学领域里就只剩下逻辑。所以哲学

的惟一任务就是要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哲学活动也就是逻辑分析活动。

⑷物理主义和科学的统一。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知

识,把一切知识都建立在一种统一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30.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

保持沉默”?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看法,一切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能够用逻辑形式描述的东西,但逻辑也

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表达一切东西,逻辑形式本身就是无法用逻辑表达的。但无法表达并

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或虚假,而只是说它们超出了逻辑的范围,我们也许可以用“显于”

方法等其他的方式处理它们。这种“显示”是由不可说之物自身完成的,就是说,不可说

之物是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认识的。

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之后,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弄清了语言的逻辑结构,我们

就可以说出一切符合逻辑语法的东西,但这对哲学来说却并不重要,因为如果这样,我们

只需要研究逻辑就行了。但对不可说的东西就没有如此简单,因为它们是不可说的,而我

们的理智本性却总是一种想要说出它们冲动。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实地承认它

们不可说。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正是要试图说出这些不可说的东西,要避免这种错误,最

好的办法就是对它们保持沉默。

31.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如何澄清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的?

过去把“存在”当做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一一虚无一

变化的思辩。在摹状词理论中他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两类;专名

和摹状词。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逻辑命题

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

的符号,不代表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因此,专名和摹状

词的逻辑地位根本不同,摹状词不能作命题主词,只能作谓词,只有专名才能作主词。一

旦专名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了。所以,在严密的逻辑

句法中,专名与“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在这里,我们看出了历史

上把存在作为谓词的根本错误,“存在”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由于“存在”不能

作谓词,罗素由此认为,科学史上所有关于“存在”所做的思辩统统是错误的,而且是严

格意义上的错误,这是把存在看做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

32.简述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

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

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区分,同进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其二,这是来

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对逻辑经验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切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

具有旁人无法替代的毁灭力量。其三,这种批判采用了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立场,主张用实

用主义克服和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

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33.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中后两个被称为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论证如下:(1)依

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第二步

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完善性的原因。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

不同环节。在完善性环节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

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这终极原因就是上帝。(2)依据自然的目的性。托马斯

说,即使无理性的物也朝向一个目的活动,他们总是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统一条路线活

动。它的活动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预谋

需要智慧与知识。所以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这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

34.简述尼采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

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意志归结为自我保存,而主张要增长、改善、超越、创造自身。他

认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逆来顺

受,最后必然悲观厌世。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做意志的本质,

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尼采认为人不能满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人

不能庸庸碌碌,苟且偷安,而应当奋发有为、创造进取。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于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

权力意志并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动并

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

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存在。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活动、倾向的展开。而这

一点正是它不能是一种单纯追求自我保存,即求生的意志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只是单纯

的自我保存、求生,那倾向、活动就会停滞,生命就会终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尼采

不满达尔文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

用。

35.简述霍布斯的运动观。

霍布斯指出,运动是物体可有可无的特性,它既可以产生,也可以消灭。“任何一件静止

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

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

动。”在这里,霍布斯把力学中的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到哲学。不过,霍

布斯仍承认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原因,认为“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按霍布斯的观

点,机械的运动是唯一的普遍的运动形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机械运动的原理来解

释。自然界是一部大机器,其中每一个物体是它的一个部件,都按照机械运动的法则不停

地运动。

36.简述斯宾诺莎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首先保存自己,而人的趋乐避苦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

望,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

源,反而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斯宾诺莎反对把情欲、追求私利本身看作目的。人类保存

了自己,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寻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人人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福

利,尽可能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存在。凡是受理性指导的人,即善于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

欲,以理性为指导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

西。所以,他们都是道德上公正、忠诚而高尚的人。在斯宾诺莎看来,道德不否定个人追

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对于资财、荣誉和快乐的追求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加以适

当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能够促进目的的实现。

37.简述斯宾诺莎对实体本性的分析。

实体是斯宾诺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他的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自存的东西;实体

也无需借助于他物而得到说明,而是通过自身而得到种种规定。对实体的特征作了分析:

(1)、实体是“自因”。实体本身就是存在的原因,而无需借助于他物而获得自己的存

在。排除外因论,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认为世界

万物都处于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可以通过因果规律得到说明,反对神学论。

(2)、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看来,如果存在多个实体,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个实体依赖

于另一个实体,一个实体只能借助于另一个实体才能得到说明,而这就违背了定义,因

此,实体只能有一个。

(3)、实体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那么实体就必须依赖于别的事物,受到别的事

物的限制,并通过别的事物而得到说明,这就和实体的定义相矛盾。

(4)、实体是永恒的。因为实体既然独立自存,是自因,那它就不可能是被产生的东西,

它的存在不可能有开端,也不可能有终点,因为必定是永恒的。

38.简评阿奎那“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

托马斯通过存在与本质的区分,证明和论证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存在”的意义

来自动词“是”,“是"本身的意义并不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它首先表示被感知的现实性

的绝对状态。因为“是”的纯粹意义是“活动”,因而才表现出动词形态。“是”的动词

主要意义表示的现实性是任何形式的共同现实性,不管它们是本质的,还是偶然的。托马

斯所说的现实性即纯粹活动,“存在”的本来意义指活动本身,它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

并不指某一个或一类事物。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与潜在关系的学说运用于存在与

本质的关系。他进一步说明,任何事物,形式或本质在未获得存在之前都只是一种潜在,

一种可能性。存在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它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按照现实与潜

在的关系理解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存在高于、优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没有存在,就

没有实在的本质。他批判了把存在与本质属性的观点和本质关于并决定存在的观点,说:

“我在这里把存在理解为最高的完善性,因为活动总比潜在更完美,形式若无具体存在。

将不会被理解为任何现实的东西一一显然,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存在是一切活动的现实

性,因此是一切完善的完善性。”托马斯第一次对“是者”的意义作了存在与本质的区

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替柏拉图主义的本质说。

39.简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洛克也用社会契约说来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和霍布斯一样,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

存在所谓“自然状态”。那时从平等、各人拥有私有财产,人人受自然法的控制,任何人

不得危害别人的自然权利,但是由于人性利己,这种和平状态无法保障,随时可能转化为

战争状态,因此人们共同约定,订立契约,并推选出公共裁判者,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政

府。他和霍布斯不同,认为在订立契约时,人们并没有把全部的权力转化给君主,而还保

留了一些,如生命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等。统治者如果不能保障人们的天赋权利,人们

有权推翻它。洛克认为,国家政权的最好形式是“三权分立”的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

立法权最高,应归资产阶级和贵族共同掌握。他的分权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

建贵族妥协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资产阶级限制君权,扩大议会权力的要求。洛克的

社会契约论说违反了国家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历史事实,完全掩盖了国家是阶级压迫

的工具的本质。洛克“三权分立”是为资产阶级政权辩护的,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不具有

实际致用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的意义。

40.简评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后来称之为“本体论的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

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照安瑟尔默看来,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

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证明。这就是他所说的充足的证明的意思。证明被表

述为下面一个推理: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

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前提中“被

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思想中

的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在此,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

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

明的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在心中存

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更加伟大了。所以,如果说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

西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是相同

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既存在心中,

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

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

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41.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

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

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

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

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

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

联系。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

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

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

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

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

42.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上帝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事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

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必须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而不是

“先天证明”。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理由,其中前三个证明被

康德归为宇宙论证明。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这个证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

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

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

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

第二证明是事物的动力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个事物都以在

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个动力因就是上帝。第三个

证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于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43.简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命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国家之中。从时间

上讲,国家起源于家庭,因为先有建立在夫妻和主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然后才由家庭结

合成村社,由村社结合成国家。但是,从性质上讲看,国家并非家庭和村社的机械的总

和,国家高于个人,家庭、村社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个有机体一

样,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实现他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认

为,国家是本质,是根本,政治是最高的东西,政治权力是最优越的权力,社会生活是人

来生存的目的。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与国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人,就或者是野兽,或者是

神。

44.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

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

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

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

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

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

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45.简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罗泰格拉的认识论,

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

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样,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

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每个感

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联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

容),但是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

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

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在此意义上,以一命题表述:人是万物的尺度。

46.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

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

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

“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

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47.米利都学派是如何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的。

米利都学派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这三位哲人都以

朴素的思想来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

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另

一方面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表现的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而生化万物而且

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在“无定”和万物生成的关系上,他认为生成起

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热与冷、干与

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

物。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

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

余的一切。

48.简述唯名论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奥康的唯名论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体。传统的世界十多类事物按照内

在本质的完满性程度高低构成一个等级系统,上帝处于等级顶端,在上帝以下的一切事物

都是平等的个体,不但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指接的、偶然的,上帝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关系

也是直接的、偶然的。从这一原则出发,他提出一系列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观点。

(1)神学与哲学的分离和意志主义神学奥康认为上帝的存在不能被哲学证明。关于上帝的

属性的概念只是对“上帝”这一名称的指代。上帝存在和属性的神学命题是信仰的对象,

却不是知识的对象。神学命题以信仰为依据,知识的命题以经验证据和自明证据为依据。

两者不可混淆:神学命题不要求证明和证据,知识也不以权威意见为证据和原则。(2)伦

理观奥康把意志主义运用于伦理学领域,得出了人的普遍活动被上帝意志直接地、偶然地

决定的结论。他否认有发自人的内在本质的普遍道德观。意志是完全自由的,那么服从理

智的判断,也不受欲望的支配。意志的终极目标是上帝,然而,即便上帝可以最终满足人

的意志,个人也不必然地朝向上帝,因为人的意志可以自由选择目标。(3)社会政治思想

真正的社会、政治关也与唯名论思想相一致,他意识到理论和政治的联系,他认为:“什

么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和“谁是世界之王”的问题相似的。他反对教会拥有财产,反对教

皇专制,他送往政治观强调个人权利是集体权利的基础,反映他以个体为集体基础的一贯

立场。可以看到,14世纪下半叶,经验哲学的主流是奥康首创的唯名论思潮,这股思潮以

“现代路线”相标榜,以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精神为主要特征。唯名论思潮的发展从内

部瓦解了经院哲学,此后的哲学步入了中世纪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时期。

49.简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

康德为了解决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认为,知

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的宾词蕴含在主词当

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不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经验知识属于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

在主词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必有两个来源:感官提供的后天质料和头脑中固有

的先天认识形式。具有这种特征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

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

50.斯宾塞是如何调和宗教与科学的?

他承认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

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越来越失去其地盘,特别是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事物的解释上,科

学越来越取代了宗教。宗教不得不把自己局限于对作为整体的宇宙的存在作出解释。即使

在这个领域内,宗教也面临着科学的挑战。斯宾塞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泛神论和

上帝创世说一类有神论都站不住脚了,但是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做不可知的东西,

宗教和科学就可以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只要肯定

了科学只能及于现象领域,而不能及于作为现象的原因的实在,那这个实在自然就可以成

为宗教的领域。只要肯定科学的基本概念不过是不可知的实在的符号,不能解释作为整体

的宇宙的秘密,那就为宗教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地盘。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斯宾塞由

此把自已的学说称为“哲学一宗教学说”。

51.简述实证主义的基本内容。

①就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的理论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这表现

在他们仍然把经验当做全部哲学的基础,但认为经验应是按照实证自然科学的要求获得

的,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能为科学所检验。②他们企图以此克服传统经验主义哲学的

思辩性和抽象性,以便不仅不会像传统经验主义那样被理性派思辩哲学驳倒,反而可以驳

倒这种思辩哲学。③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休谟的现象主义,不仅要求把哲学局限于现象(经

验)范围,否定认识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而且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

界的基础、本质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不过他们又企图通过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

元对立来避免或冲淡休谟过分的怀疑论色彩,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

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④在方论上,他们大都抛弃了17世纪一18世纪哲学家从力学所

移入的机械论,接受了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方法。他们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变化,但

他们主要是用当时在自然科学中有较大影响的进化论来解释运动变化,反对黑格尔主义相

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⑤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一般避免公开站在保守、反动的方面,

表示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又不赞成各种形态的革命理论。

52.简述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四种规定的论述。

费尔巴哈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四种规定的论述,力图说明人是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基础和主

体。

第一,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能够认识自然。在他看来,人绝不是基

督教创世说或某种哲学构思的产物,而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界产物的人,仍然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处于不可分离的联系中。

第二,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个以肉体为基础的,肉体和精神统一的实体。只有以这样统

一的实体为基础和主体,才能谈得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第三,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只有以这样的统一体

为基础和主体,理性才能找到通向客体的道路。

最后,费尔巴哈认为,人不是一个孤独的“自我”或“主体”,任何一个人只有作为人类

的一分子才能存在,只有依靠人类才能认识世界。

53.简述黑格尔关于认识是由抽象到具体发展的过程的学说。

黑格尔认为,具体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完整的认识

过程的第一阶段,完整的直观表象蒸发为抽象规定;第二阶段,用抽象规定重建思维具

体,在这一阶段开始时,出现的是“纯存在”。“纯存在”是一个最贫乏最抽象的概念,

从“纯存在”出发,随着范畴的向前推演,“理念”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质”的

范畴,“质”使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较之“纯存在”就丰富多了。然后由

“质”到“量”,又由“量”到“度”。认识的层次不断深入,不断丰富起来.黑格尔关

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想实际上揭示了人类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

发展过程。

54.简述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理论。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基于“绝对理念”基础上的辩证同一。他指出,思维是存

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的在存在中实现自

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由于人头脑中的思想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可以从主观

和客观两个方面讲。从主观意义上讲,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性是指,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思想,都

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一致。从客观意义上讲,即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

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

蕴含着的“客观思想”才能具有实在性,而“客观思想”则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

物与自己相一致。

55.霍布斯是如何分析“自然法”产生的根据的。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

“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

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

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

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

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

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56.简述康德对知性能力的分析。

康德认为,对于知识而言,仅有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参与构成知识。感性之

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有两方面

功能:一是逻辑功能,一是认识功能。前者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判断的形式,这是

形式逻辑范围,后者为我们提供新知识,是先验逻辑范围。因为形式逻辑是“先天的”,

因而为形式逻辑提供知识内容的先验逻辑也是先天的。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对应,每一个

判断形式背后都有某种先验要素作为它的基础,这种先验要素就是“范畴”。康德根据形

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依据量、质、关系、样式,列举了四类十二种范畴。这样就可以在知

性学说中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调和起来,一方面肯定不经过经验,知性只是一个空架子,不

构成知识;另一方面,肯定惟有理性认识才有必然性,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

法”。

57.简述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

在赫拉克利特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学说中,逻格斯是事物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则,是对立面

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对立面之间有以下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

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

的关系:对立的状态和相反性质的共存,产生出和谐。(3)、同一的方面:对立面是同一

事物的不同方面。(4)、相对的关系:对某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

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58.简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简单说来,以三条原理为中心内容。

第一原理,“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自我是基于自我反省的认识。在认识之前,假定

有一个绝对的自我,绝对自我通过主体的自我反省建立起来,于是设定自我。自我在设定

自我时,把自我作为认识对象,与认识事实不同,它是一种直觉,还没有规定,没有限

制。

第二原理,“自我建立非我”。自我在认识“自我”时,由于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看待,

必然产生一种对象意识,即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这就是“非我”。但非我并不是唯

物主义所说的“自然界”,它是“自我”建立起来的,是自我能动的创造物。

第三原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

在,精神与物质都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相互限制,相互决定。这种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统

一关系即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这三个阶段是辩证发展的,自我在不断创造非我时不断丰富自己,自我的创造过程也是自

我的认识过程,自我不断丰富着对非我的认识,从而对自我的认识也丰富了。

59.简述“人是机器”这一命题的方法论意义。

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征。”为了彻底否定“精神实体”,论证物

质是唯一的实体,拉美特利着重研究了人的肉体和心灵的关系。我们知道,物质和精神的

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世界是否存在着一个超自然的精神实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人

的心灵是否独立于肉体的问题。在宗教神学者看来,人的灵魂是上帝所赚予的,因而上帝

的存在是灵魂不朽的前提。拉美特利对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研究。拉美特

利指出,人本质上是物质性的东西,和万物一样,人也是自然用“面粉团子”造出来的,

人的心灵不过是肉体这种有机物的属性而已。为了论证人的物质性,他提出了“人是机

器”的著名命题,把力学运用于对人的研究。按照“人是机器”的观点,在人身上,思

想、心灵是不独立的实体,而是肉体的属性。在拉美特利看来,物质不仅具有广延性、运

动力,而且还具有第二种属性及“潜存于物质之中”的感觉能力,思想则是有机物质人脑

的特性。为了论证精神现象是肉体的特性,拉美特利利用当时医学、生理学的大量材料•,

表明心灵的一切作用完全依赖于人脑和整个身体的组织。

可以看出,拉美特利的关于身心关系的学说,是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依据的,体现了

时代的精神,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

但是还可以看出,拉美特利的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理解,还是十分粗浅和狭隘的。人的意

识、思维不仅是人脑的属性,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正因为拉美特利不懂得意识的社会

性,所以他就不能正确指出动物的感觉和人的意识之间的原则区别,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

能动方面。

60.简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的主要精力是用以研究社会政治制度问题,它是资产阶级法学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的社会政论观点也是唯心史观。他曾尖锐地攻击封建专制制度,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对社

会起着破环作用,他认为法国所需要的是法国式的改革,而不是革命的改造。在他看来保

障公民自由的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

的政治制度。他认为“政治自由只能存在于适中的政府中……为了使人们不致滥用权力,

必须作出妥善的安排,以权力反制权力”。他指出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司

法权和行政权。他主张议会行使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专掌司法权。应使这“三

权”分别独立,彼此限制,相互制约,维护平衡,以避免专制独裁。在他看来,实行“三

权分立”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它既可以防止君主滥用权力,也排除了广大人民分享政

体。”三权分立说”,实质上不过是大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孟德斯鸠的学说对

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61.

62.简述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哲学。近代哲学分三

个时期: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自然和人成为了当时思想界所研究的中心课题。二是

中期近代哲学。哲学的兴趣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等若干问题上。

三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在抽象的哲学王国中,站在唯心主义的

立场上,再一次为维护人类精神的独立自由而斗争。

近代哲学的特征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欧洲人从中世纪的

长期冬眠觉醒后而获得的。近代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把思维着的人,逐步理解为具有主

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主体。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由此,近代哲

学便突出了认识论问题。

近代哲学对人的能动性态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文艺复兴时期,人从神的权威中走出,在

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人的能动性,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把人看作机器,使人受制于自然界的

因果必然性,19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又一次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近代哲学家不

仅认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且力图克服这种对立,他们对这对矛

盾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最高峰。

63.简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与奥古斯丁“我怀疑故我在”命题的区别。

奥古斯丁断言,在一个我的怀疑的世界之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我是不能怀疑的一一那就是

我在怀疑。实际上,我越是怀疑,就越是确定存在。如果怀疑发生了,一个怀疑者必然存

在。奥古斯丁在这里从思维出发推出存在,开辟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这个思想给后世

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以很大影响。

除了受奥古斯丁的影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更多地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尽管奥古

斯丁、笛卡尔从怀疑出发确定“我思存在”有其表面上的相似性,但二者的指向不同。

奥古斯丁通过“我怀疑我存在”指向论证上帝的存在,而笛卡尔恰恰相反,“我思故我

在”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冲破经院哲学的笼罩,确立人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黑格尔才称笛卡

尔为近代哲学之父。

64.简述黑格尔关于哲学与经验科学的论述。

黑格尔在论述如何考察自然的问题时,提到了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关系。他指出,自然哲学

必须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黑格尔说:“哲学与自然经验不仅必须

一致,而且哲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经验物理学为前提和条件。”(《自然哲学》)

二、名词解释

65.为什么说马赫的要素论在超越近代哲学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的倾向中,还是并没有

超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围?

①马赫的ABC……所代表的物理要素不是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物质存在。马赫说:“初看

起来,ABC……好像是离开自我而独立的,一经细究,就消失了。”因为它们的存在以人的

身体为条件,它们作为什么东西存在,取决于人的身体状态。“精细的考察指明,ABC……

总是由KLM……共同决定的。一个正方立体,近看大,远看就小;左眼看它是一个样子;

右眼看又是另一个样子;有时它会被看成两个;假如闭上眼睛,就完全看不见了。”马赫

的这段话表明,他所谓物理要素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身体指的仍是依赖于人的感觉。他用人

的感觉的相对性否定了感觉所反映的外部的实在性。②马赫所谓aBy……,心理要素通过

KLM……生理要素接受ABC……物理要素影响,同样不是肯定人的感觉、思想是物质对象作

用于人的感觉和思想器官的结果。他说:“有人以为世界是由一种神秘的东西构成的,这

些神秘的东西与另一个同等神秘的东西,即自我,相互作用,通过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

所能经验到的感觉。……我们以为世界并不是这样。”马赫在此所谓构成世界的“神秘的

东西”指的就是不以人的感觉、思想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他明确肯定感觉不是这种神秘的

东西与自我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既然马赫否定了物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又否定了被当做要素的感觉和思想不是起源于客

观对象对主体的作用,那后者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了。这种观点最后必然走向主观唯心主

义。既然如此,马赫自然也未能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66.规律是“心理的联想”:认为人们的认识只能限于现象,即不能超出感觉经验的范

围。外物、外部世界的存在依据于感觉的恒久可能性,即我们相信外物存在是因为相信感

觉会重新出现,这种信念产生于经验,是观念联想的结果。

67.“差异辨证法”:认为直觉、概念、经济、道德这四种精神活动彼此是“相异概

念”。但它们又有联系,呈现为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梯。其中后者包含了前者,概念包含了

直觉,经济包含了概念,道德包含了经济,而道德又通向新的直觉。因此它们又是统一

的。相异概念的联系不是对立和矛盾,而正是这种“差异统一”.在四种精神活动之间,

在各种相异事物之间,都不能应用对立统一原则,只能应用“差异统一”原则。宇宙万物

就是一个差异的统一体。如果要给宇宙定一条辨证法的根本原则,那不是对立统一,而是

差异统一,“辨证法无非就是差异原则本身”。

68.“观念的意义”:他把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内在意义指观念本身

的使命、意向;外在意义是对事物的客观的外部呈现的描绘。

69.布拉德雷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布拉德雷宣称认识实在、达到绝对是他的哲学的目标,

不过不是通过思维、即理性和科学,而是要超出思维、理性和科学之外,在本能体验和直

觉中去达到。他承认这种本能和直觉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但已不是处于关系式中的思维

(即科学和理性的思维),而是超越了主客对立,超越了一切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及理

性方法的思维。

70.直觉(柏格森):直觉是在任何生物中都能想象得到的一种认知力量,它与生命本身如

此同一,以至凡有生命之处也就有直觉意识;它是当下的内心体验,是一下子置身于具体

绵延历程中的那种努力,总是有机地把握而不是分割事物;它是直接意识,是把自己置身

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71.两种“自我”(柏格森):一种是与环境有关的自我,这是当我们的意识关注着行动、

因而也关注着广延性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