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_第1页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_第2页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_第3页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_第4页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卷(浙教版)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A卷•考点达标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测试范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耳朵听的过程 B.观察就是仔细地看一看 C.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D.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解答】解:A.观察方式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A错误。B.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其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B错误。C.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C正确。D.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如燕子的外部形态特点,也可以借助有关用具进行,如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D错误。故选:C。2.小温在游园过程中,不属于科学观察的是()A.比较同种动物不同性别成体的大小 B.在观赏花卉时,认为郁金香的花最好看 C.用录下昆虫的叫声,并加以分析 D.用照相机把动物的生活习性拍摄记录下来【解答】解:A.比较同种动物不同性别成体的大小,属于科学观察,故A不符合题意;B、在观赏花卉时,认为郁金香的花最好看,这是人的主观判断,不属于科学观察,故B符合题意;C、用录下昆虫的叫声,并加以分析,属于科学观察,故C不符合题意;D、用照相机把动物的生活习性拍摄记录下来,属于科学观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小明在生活中意外地发现:向杯中加水到杯口时,还能再向杯中加少量的水,而水并不溢出。他想如果轻轻放入回形针,到底能放多少个呢?他估计应该放10枚左右吧。于是他找来一盒回形针做实验,并得到了答案。就“他估计应该放10枚左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解答】解:由分析知道:小明在生活中意外地发现:向杯中加水到杯口时,还能再向杯中加少量的水,而水并不溢出。他想,如果轻轻放入回形针,到底能放多少个呢?他估计应该放10枚左右吧。于是他找来一盒回形针做实验并得到了答案。就“他估计应该放10枚左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故选:B。4.小科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后来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科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对整个过程理解正确的是()A.“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是属于提出问题 B.“小科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是属于作出猜想 C.小科接下去的环节是“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D.小科的实验是失败的,因结果与假设不符合【解答】解:A.“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是属于作出假设,故A错误;B.“小科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故B错误;C.小科接下去的环节是“修改假设,重新实验”,为坚持把问题弄明白对实验进行修改和调整,故C正确;D.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不能说明实验是失败的,故D错误。故选:C。5.小科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解答】解:小科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的啃起来是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过程。故答案为:B。6.四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A.171.2mm B.1.712dm C.0.1712km D.17.12cm【解答】解:A.171.2mm中,个位的单位为mm,倒数第二个数字“1”的单位为mm,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故A正确,不合题意;B.1.712dm中,个位的单位为dm,倒数第二个数字“1”的单位为mm,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故B正确,不合题意;C.0.1712km中,个位的单位为km,倒数第二个数字“1”的单位为m,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故C错误,符合题意;D.17.12cm,个位的单位为cm,倒数第二个数字“1”的单位为mm,因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7.有一支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示数是84℃。用这支温度计测得某一液体的示数60℃,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A.35℃ B.44℃ C.70℃ D.84℃【解答】解:由题意知,当实际温度为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4℃,当实际温度为10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84℃,所以每个小格的温度为:100℃-0℃84-4=54℃;温度计测得液体的示数为60℃时,这杯液体实际温度为54℃×(60℃﹣4故选:C。8.小科看到餐桌上有三只空杯子,分别是纸杯、玻璃杯和不锈钢杯。下列有关这三只杯子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只杯子温度相同 B.玻璃杯温度最低 C.不锈钢杯温度最低 D.纸杯温度最低【解答】解: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不锈钢杯、玻璃杯、纸杯与周围温度发生热传递,与环境温度相同,所以它们三个杯子的温度一样,故A正确;故选:A。9.若要测量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厚壁玻璃瓶的容积,下列哪种方法测得结果最准确()A.用刻度尺测量瓶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瓶的容积 B.将瓶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估算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 C.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将水倒满瓶,剩余水的体积为V2,V1﹣V2即为瓶的容积 D.将瓶口密封后浸没在盛满水的大烧杯中,用量筒测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解答】解:A、玻璃瓶不规则,用刻度尺测量玻璃瓶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玻璃瓶的容积误差较大,故A不符合题意;B、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玻璃瓶壁挂水,估算出水的体积小于玻璃瓶的容积,故C不符合题意;C、原量筒中的水为V1,将水倒满玻璃瓶,剩余水为V2,V1﹣V2即为玻璃瓶的容积,此方法测得的结果最为准确,故C符合题意;D、将玻璃瓶浸没在盛满水的脸盆中,用量筒收集溢出的水,水的体积减去玻璃瓶材料的体积等于玻璃瓶的容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体温,若体温高于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不高于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原来的示数,所以现在测得体温是38℃,这个人的体温可能是38℃,也可能是低于38℃,但不会高于38℃。故选:C。11.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刻有110格均匀刻度线,将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10格处;当玻璃泡浸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60格处。则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和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别是()A.2℃、﹣20~200℃ B.0.5℃、0~100℃ C.2℃、﹣50~200℃ 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解答】解:(1)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100℃-0℃60(2)刻度范围:上限:(110﹣10)格×2℃格下限:(0﹣10)格×2℃格所以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是2℃,测量范围是:﹣20~200℃。故选:A。12.一位护士先测了甲病人的体温,示数是37.3℃,该护士粗心忘了甩体温计,先后又用该体温计测了乙和丙两位病人的体温,如果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6℃、38.7℃,那么该护士测得的病人的温度计的读数是()A.乙的读数是36.6℃,丙的读数是38.7℃ B.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8.7℃ C.乙的读数是36.6℃,丙的读数是36.6℃ D.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7.3℃【解答】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只要待测物体的温度高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液面就会上升,但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能够保持温度计的示数不变,所以使用前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里,只能使读数不低于实际温度;用这支体温计测体温为36.6℃的病人时,水银不能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数仍为37.3℃,而此时的测量结果不正确;用示数为37.3℃的体温计测体温为38.7℃的病人时,液泡内的水银膨胀,仍可使液柱上升,达到38.7℃,此时测量结果正确;所以乙的读数是37.3℃,丙的读数是38.7℃。故选:B。13.某科学兴趣小组就“不同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项目组别水质水量水温蛙卵数孵出的蝌蚪数A组河水500mL22℃30个28只B组河水300mL10℃30个5只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A.水质相同 B.水量不同 C.水温不同 D.水中没有水草【解答】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温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温外,还有水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选:B。14.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在以下的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合理()A.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 B.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 C.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 D.不清楚【解答】解: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应设置对照,变量为是否服用该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所以,应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若服用该新药的500病人中,血压下降人数远远大于服用安慰剂的人数,这说明该新药有效。故选:C。15.将某种细菌接种到盛有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在无菌环境下培养24小时。其处理方法、培养温度和现象结果如下表,表中不能成为对照组的是()编号处理方法培养温度现象结果①接种细菌40℃全部表面变浑浊②接种细菌,上面覆盖醋酸40℃全部表面变清晰③接种细菌0℃全部表面变清晰④无接种细菌40℃全部表面变清晰⑤接种细菌,上面盖上吸有抗生素的纸片40℃纸片周围清晰,其余表面浑浊A.编号①和编号② B.编号①和编号③ C.编号①和编号④ D.编号②和编号⑤【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不是单一实验变量,一共有醋酸、抗生素两个变量。故选:D。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6.小北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读数为cm。(2)若该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另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2.43cm、2.42cm、2.45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应取cm。【解答】解:刻度尺的一大格是1cm,每一大格是10小格,则每小格是1mm,此时物体的起始端在5.50cm,末端在8.30cm处,物体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先将错误的数据2.64cm舍去,剩余的数据相加除以个数即为物体的长度即:L=2.42cm+2.43cm+2.42cm+2.45cm4故答案为:2.80;2.43。17.请完成以下测量工具的读数:(1)如图a,体温计的量程为,此时体温计的示数是℃。(2)如图b,用温度计测量冬天某一日晚上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3)如图c,小曙使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则精确度高的那把尺测量的长度为cm。【解答】解:(1)由图(a)可知,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此时体温计的示数为37.5℃;(2)由图(b)可知,0℃在上,10℃在下,液柱液面在0℃和10℃之间,说明此时温度在零下,由液柱液面可知,此时温度为﹣4℃;(3)由图(c)可知,第一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第二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故第二把刻度尺更精准,此时物体的长度为2.40cm。故答案为:(1)35~42℃;37.5;(2)﹣4;(3)2.40。18.如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是厘米;由图乙中的四次测量数据可知,该塑料盒的体积为厘米3。【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从0刻度线开始到9.60cm测量结束,故物体的读数是9.60cm;(2)由题意可知,塑料盒的体积等于塑料盒加金属环加水的体积减去金属环加水的体积,即V=60mL﹣54mL=6mL=6cm3。故答案为:9.60;6。19.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量取一定体积的蒸馏水时,先用倾倒法取用药品,在液面距离所需体积对应刻线2~3cm时,改用滴加液体,量液时,量筒要放平,若液面呈凹形,则视线要与量筒内相平;取用块状药品时,需要用夹取。【解答】解: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量取一定体积的蒸馏水时,先用倾倒法取用药品,在液面距离所需体积对应刻线2~3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量液时,量筒要放平,同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块状药品时,需要用镊子夹取。故答案为:胶头滴管;凹液面的最低处;镊子。20.有一个量筒和一个量杯的量程都是50mL(设底部到量程的高度都是h),如果倒入25mL的液体,对量筒而言,所装液体的液面将h2,对量杯而言,液面的高度将h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它们最小刻度都是1mL,则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小时,选用【解答】解:如右图所示,量筒是圆柱形,而量杯是敞口的,所以当在量程为50mL的量筒和量杯中分别倒入25mL的液体时,量筒中所装液体的液面将等于12,量杯中所装液体的液面高度将大于h如果它们的分度值相同,根据它们的形状特点可知,量筒的刻度上下均匀,而量杯的刻度则“下疏上密”,因此,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小时,量杯会因下端相邻刻度较稀而易读数准确,应选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更准确。故答案为:等于;大于;量杯。21.老师告诉贝贝同学可以用刻度尺和圆杆铅笔可以测量一根长为L的均匀细铜丝的直径,请帮助他设计实验,把必要的实验步骤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填写在(1)处横线。(1)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2)计算出细铜丝直径为。(用所测量的物理量表示)【解答】解: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绕的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则细铜丝的直径d=L'故答案为:(1)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绕的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2)L'n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2.(5分)某品牌洗手液号称完全不影响环境,丽丽想做实验证实该洗手液是否会影响蚯蚓的生活。(1)提出问题:洗手液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3)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2个,清水,稀释为1%的洗手液溶液。实验步骤:①将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A、B两个区域(如图所示)。在A、B两个区域的土壤中分别放入20条蚯蚓,盖上纸盒盖,置于室温;②每天向A区域喷洒1%洗手液溶液10mL,向B区域喷洒清水10mL;③两周后,翻开土壤,分别统计A、B两个区域中存活蚯蚓的数量。实验结果:A区域存活的蚯蚓有2条,B区域有18条。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a.实验中每组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理由是。b.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c.假如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则应取他们的作为实验的最终数据。(4)得出结论:。【解答】解:(2)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作出的假设是洗手液会(不会)影响蚯蚓的生活。(3)a、1只蚯蚓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采集的蚯蚓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因此“实验中每组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理由是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避免偶然性)。b、“每天向A区域喷洒1%洗手液溶液10mL,向B区域喷洒清水10mL”,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1%洗手液溶液。c、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因此“假如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则应取他们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终数据。(4)得出结论:“A区域存活的蚯蚓有2条,B区域有18条”,因此结论是洗手液会影响蚯蚓的生活,洗手液对蚯蚓的生活是有害的。故答案为:(2)洗手液会(不会)影响蚯蚓的生活(3)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避免偶然性);1%洗手液溶液;平均值(4)洗手液会影响蚯蚓的生活,洗手液对蚯蚓的生活是有害的。23.(6分)通过科学课的学习之后,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获得蜗牛的一些基本信息,现做了如下的实验:Ⅰ.测定蜗牛的体重(1)如图甲所示,指出两处操作不当之处:①,②。(2)纠正错误后,当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该蜗牛的质量为g。Ⅱ.测定蜗牛的爬行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着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秒钟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蜗牛的位置,并将照片拼成如图所示的图片:(3)30秒钟后,蜗牛的爬行距离为mm。Ⅲ.为了研究光照对蜗牛生活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猜想一:光照对蜗牛的生活没有影响猜想二:光照对蜗牛的生活有影响,而且蜗牛不喜欢强光照射实验:取一纸盒并在纸盒的底部均匀的铺上湿土及菜叶,将纸盒一半用黑纸盖住,在不遮光处放一只蜗牛,并将装置放在太阳下晒。(4)出现怎样的现象说明猜想二成立?。(5)本实验存在一处不足之处,请指出。【解答】解:Ⅰ、(1)图甲有两处操作不当之处:①没有使用镊子夹取砝码,而是直接用手取用砝码,是错误的;②蜗牛被直接放在托盘上了,是错误的,因为蜗牛有黏液,不可直接放在托盘上。(2)使用天平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指示的数值之和,所以,该蜗牛的质量是:m=20g+5g+3.2g=28.2g。Ⅱ、(3)由图知道,蜗牛最初头部的位置对应的是10mm刻度线,30s后,头部对应的刻度线是44.3mm,所以,30秒钟后,蜗牛的爬行距离是:44.3mm﹣10mm=34.3mm。Ⅲ、(4)实验中若蜗牛总是爬向黑纸遮盖的部分,则说明光照对蜗牛的生活有影响,即蜗牛不喜欢强光照射。(5)本实验不足之处是:实验中只用1只蜗牛做实验,具有偶然性,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故答案为:Ⅰ、(1)直接用手取用砝码;蜗牛被直接放在托盘上;(2)28.2;Ⅱ、(3)34.3;Ⅲ、(4)蜗牛总是爬向黑纸遮盖的部分;(5)实验中只用1只蜗牛做实验,具有偶然性,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24.(8分)人的呼吸入口是鼻孔,在人的头部。生活在陆地上的其他动物的呼吸入口是不是一定在头部呢?小科同学对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腹部。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把一只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另一只蝗虫不做处理,10分钟后取出观察。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补全小科同学提出的问题。(2)如果假设得以证实,则在实验中会收集到的证据是。(3)为了实验结果更准确,小科同学准备了多只蝗虫进行重复实验,这样做的作用是。【解答】解:(1)探究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身体的哪一部位,可以提出的问题是: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身体的哪一部位?(2)题目中作出的假设是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腹部,如果如果假设得以证实,那么腹部浸入水中的蝗虫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死亡。(3)进行实验时应该反复多次进行,并且实验的样本要尽可能的多一些,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故答案为:(1)蝗虫的呼吸入口在身体的哪一部位?(2)腹部浸入水中的蝗虫死亡(3)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四.解答题(共3小题)25.(8分)骑行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健身方式。周末小科看到窗外阳光明媚,查看了家中寒暑表显示的温度,于是决定约几个同学进行骑行锻炼,在地图上规划了如图箭头所示的骑行路线。(1)寒暑表中温度计显示如图甲所示,当时的气温为℃。(2)根据图中的骑行路线(图中箭头指示),如何估算实际骑行的路程?①器材:无弹性的棉线、。②写出测算步骤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测量结果。【解答】解:(1)该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附近的数字上大下小,说明液柱上表面在0℃以上,温度计上10℃和20℃之间有10小格,故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上表面距离下部的10℃有3小格,故温度计读数为13℃。(2)①器材:无弹性的棉线、刻度尺和记号笔。②测算步骤:Ⅰ.让无弹性的棉线与图中的骑行路线重合,并在棉线上标出骑行路线的起点A和终点B;Ⅱ.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AB两点间的长度s和图中比例尺的长度L;Ⅲ.计算出s与L的比值n,则骑行路线的路程约为200n米。故答案为:(1)13;(2)①刻度尺和记号笔;②Ⅰ.让无弹性的棉线与图中的骑行路线重合,并在棉线上标出骑行路线的起点A和终点B;Ⅱ.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AB两点间的长度s和图中比例尺的长度L;Ⅲ.计算出s与L的比值n,则骑行路线的路程约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