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提高建筑抗震功能与节能功能方案_第1页
建筑科技提高建筑抗震功能与节能功能方案_第2页
建筑科技提高建筑抗震功能与节能功能方案_第3页
建筑科技提高建筑抗震功能与节能功能方案_第4页
建筑科技提高建筑抗震功能与节能功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科技提高建筑抗震功能与节能功能方案TOC\o"1-2"\h\u14094第一章建筑科技概述 2235621.1建筑科技的发展历程 28321.2建筑科技在抗震与节能中的应用 31418第二章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3101362.1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3216602.2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 4108012.3抗震设计方法与流程 44354第三章结构体系与抗震功能 5280523.1结构体系分类 535183.2结构体系在抗震中的优势 543063.3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63408第四章材料选择与抗震功能 6136504.1常用建筑材料的抗震功能 663454.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7324.3材料功能优化与抗震效果 726705第五章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 768615.1地基处理与抗震功能 7125735.2基础形式与抗震功能 8225475.3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方法 83052第六章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87366.1结构抗震加固方法 81236.1.1概述 8211086.1.2增大截面法 9260076.1.3外包钢法 953026.1.4粘钢法 96886.1.5碳纤维布加固法 9266076.2加固材料与工艺 918216.2.1概述 9264996.2.2加固材料 9195726.2.3施工工艺 929216.3加固效果评估与优化 10175666.3.1加固效果评估 10144496.3.2加固效果优化 1014737第七章建筑节能技术概述 10121807.1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 10296557.2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11155827.3建筑节能技术的分类 1117992第八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11191368.1围护结构传热机理 11124518.1.1传热方式概述 12257968.1.2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1261288.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原则 12197008.2.1综合考虑原则 12191388.2.2优化设计原则 1285688.2.3经济合理原则 12309448.3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法 12154218.3.1选用高功能建筑材料 12166028.3.2优化建筑布局 1211768.3.3提高围护结构的气密性 12193438.3.4采用绿色建筑技术 13274628.3.5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13278358.3.6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1319262第九章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 13145869.1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 13322979.1.1节能技术概述 13176399.1.2节能技术应用实例 13106189.2照明与电气设备节能 1377509.2.1节能技术概述 14126779.2.2节能技术应用实例 14223549.3给排水与热水系统节能 14271369.3.1节能技术概述 14321679.3.2节能技术应用实例 156097第十章建筑节能评估与优化 152493410.1建筑节能评估方法 151385310.2建筑节能评估指标体系 153033610.3建筑节能优化策略与实践 15第一章建筑科技概述建筑科技作为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本章将对建筑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抗震与节能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1.1建筑科技的发展历程建筑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的建筑活动。从古至今,建筑科技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建筑阶段:这一阶段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具备了一定的抗震和节能理念。例如,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2)工业革命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建筑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等被广泛应用,建筑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3)现代建筑阶段:20世纪初,现代建筑科技开始崭露头角,如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等。这一阶段的建筑科技注重功能、美观与经济性的结合,同时在抗震和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4)可持续建筑阶段:21世纪初,建筑科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可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建筑科技更加关注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建筑科技在抗震与节能中的应用建筑科技在抗震与节能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震设计:通过采用新型建筑结构形式、高功能建筑材料以及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例如,采用隔震技术、减震技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2)节能设计:建筑科技在节能方面的应用包括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建筑材料的热工功能、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建筑科技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重要体现。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绿色屋顶等,实现建筑物的低碳、环保、节能。(4)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建筑科技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通过集成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舒适性。(5)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建筑速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同时有助于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第二章建筑抗震设计原则2.1抗震设计基本概念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根据地震作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结构特性,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保证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功能。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是指地震波通过地面传递给建筑物的能量,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2)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它是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3)抗震功能:抗震功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包括位移、加速度、应力等参数。(4)抗震设计目标:抗震设计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减少结构破坏,保持使用功能。2.2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是指导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规范规定了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计算公式和构造措施,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计。(2)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设计实施细则》(JGJ1352001):该细则对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具体化和补充,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计。(3)地方性抗震设计规范: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特点和建筑物类型,制定的地方性抗震设计规范,如《北京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2.3抗震设计方法与流程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反应谱法:反应谱法是根据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反应谱,分析建筑物的抗震功能,确定抗震设计参数。(2)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是通过模拟地震波作用过程,分析建筑物的动态响应,确定抗震设计参数。(3)能量法:能量法是通过分析地震波输入的能量和建筑物耗散的能量,确定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抗震设计基本参数:包括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等。(2)选择抗震设计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地震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3)计算抗震设计参数:根据选定的抗震设计方法,计算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参数。(4)抗震构造措施:根据计算结果,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5)抗震设计审查:对设计文件进行抗震设计审查,保证抗震设计符合规范要求。(6)施工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工程验收时,对抗震设计进行核查。第三章结构体系与抗震功能3.1结构体系分类在建筑科技领域,结构体系是保证建筑安全与功能性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设计原理和材料特性,结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框架结构体系:以梁、柱为主要承重构件,形成框架以承担重力及水平荷载。此类结构在多层建筑中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剪力墙结构体系:通过墙体承担水平及垂直荷载,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在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及抗侧向力方面表现出色。筒体结构体系:由核心筒及外围框架组成,有效结合了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的优点,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合框架与剪力墙两者的结构特性,旨在提高结构体系的整体功能。混合结构体系:将不同结构体系进行组合,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以适应复杂的建筑功能和更高的抗震要求。3.2结构体系在抗震中的优势结构体系在提高建筑抗震功能方面发挥着以下优势:提高结构延性:合理的结构体系设计可以大幅提高结构的延性,使其在地震中能吸收更多的能量,减少破坏。增强结构稳定性:通过结构体系的设计,可以增强整体建筑的稳定性,有效抵抗地震中的侧向力。降低地震响应:通过采用合适的结构体系,可以降低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减少地震波的传递。提高结构经济性:通过优化结构体系设计,可以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同时降低建筑材料的使用成本。3.3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在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材料特性:在优化设计时,充分考虑所用材料的力学特性,以实现结构与材料的最佳匹配。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运用现代结构分析软件和计算方法,进行精细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评估。考虑功能需求: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保证建筑的实用性。实施动态分析:通过动态分析方法,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为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注重经济性分析: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兼顾经济性,实现结构功能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第四章材料选择与抗震功能4.1常用建筑材料的抗震功能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常用建筑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木材等,它们的抗震功能各有特点。混凝土作为传统的建筑材料,其抗压强度高、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但是混凝土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拉强度较低,容易产生裂缝,导致结构破坏。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震功能,可以采用高功能混凝土,如高强度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这些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延性,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功能。钢材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高的延性和韧性,是理想的抗震材料。但是钢材在高温下的强度会降低,因此在防火方面需要特殊处理。钢材的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应用。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在地震作用下,木材具有较高的延性和弹性,能够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但是木材在潮湿环境下容易腐朽,且燃烧功能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4.2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科技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为提高建筑抗震功能提供了新的选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是一种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良好延性的新型材料。FRP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功能。FRP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久性和施工方便性,有望成为未来建筑领域的重要材料。橡胶隔震支座是一种新型的抗震材料,它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橡胶垫,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橡胶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已在国内外多个工程中成功应用。还有一些新型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它们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良好延性等优点,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提高抗震功能。4.3材料功能优化与抗震效果针对现有建筑材料的不足,通过材料功能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抗震效果。,可以对传统材料进行改性,提高其抗震功能。例如,通过添加矿物掺合料、纤维等,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延性;对钢材进行热处理,提高其韧性和防火功能。另,可以开发新型复合材料,结合不同材料的优点,提高抗震功能。如纤维增强混凝土、FRP等,它们在提高结构抗震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其他优异功能。通过对材料功能的优化,还可以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综合考虑材料功能、成本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是提高建筑抗震功能的关键。第五章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5.1地基处理与抗震功能地基处理是提高建筑抗震功能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场地条件,应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对于软弱地基,可采用换填、加固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对于山区地基,应重视坡体稳定性分析,采取锚固、抗滑桩等措施提高地基稳定性;对于地震多发区,需对地基进行防液化处理,以降低地震液化风险。5.2基础形式与抗震功能基础形式对抗震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在建筑基础设计中,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建筑特点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以下几种基础形式具有较高的抗震功能:(1)扩展基础:通过增大基础底面积,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地震作用下的倾覆风险。(2)浅埋式筏板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和地震多发区,可减小地震液化风险,提高建筑整体稳定性。(3)深埋式桩基础:通过桩身传递地震作用,减小地基位移,提高建筑抗震功能。(4)联合基础:将多个基础连接在一起,共同承受地震作用,提高整体稳定性。5.3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方法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分析:运用地震工程学、结构力学等理论,分析地震作用下地基与基础的受力功能,确定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和基础形式。(2)数值模拟:采用有限元、离散元等数值方法,模拟地震作用下地基与基础的动态响应,评估抗震功能。(3)试验研究:通过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等手段,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为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提供依据。(4)规范指导: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结合工程实际,制定适用于具体工程的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方法。(5)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设计要求,保证地基与基础施工质量,提高建筑抗震功能。第六章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6.1结构抗震加固方法6.1.1概述建筑科技的发展,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节主要介绍当前常用的几种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粘钢法、碳纤维布加固法等。6.1.2增大截面法增大截面法是通过增加建筑构件的截面尺寸,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功能。该方法适用于柱、梁、板等构件的抗震加固。6.1.3外包钢法外包钢法是在建筑构件表面包裹一层或多层钢材,以增强其抗震功能。该方法适用于柱、梁等构件的抗震加固。6.1.4粘钢法粘钢法是通过在建筑构件表面粘贴高功能粘结剂和钢板,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功能。该方法适用于梁、板等构件的抗震加固。6.1.5碳纤维布加固法碳纤维布加固法是利用碳纤维布的高强度、高模量特性,对建筑构件进行加固。该方法适用于柱、梁、板等构件的抗震加固。6.2加固材料与工艺6.2.1概述加固材料与工艺的选择是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的加固材料及相应的施工工艺。6.2.2加固材料(1)高功能粘结剂:用于粘钢法和碳纤维布加固法,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和耐久性。(2)碳纤维布: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轻质、耐腐蚀等特点。(3)钢板:用于外包钢法,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延性。6.2.3施工工艺(1)增大截面法:施工时,需先对构件表面进行处理,再进行混凝土浇筑。(2)外包钢法:施工时,先将钢材焊接在构件表面,再进行防腐处理。(3)粘钢法:施工时,需先将构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抹粘结剂粘贴钢板。(4)碳纤维布加固法:施工时,需先将构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抹粘结剂粘贴碳纤维布。6.3加固效果评估与优化6.3.1加固效果评估(1)承载能力评估:通过计算分析,评估加固后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抗震功能评估:通过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评估加固后建筑结构的抗震功能。(3)耐久性评估:评估加固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功能稳定性。6.3.2加固效果优化(1)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和抗震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加固方法。(2)优化加固材料:选用高功能、耐久性好的加固材料,提高加固效果。(3)改进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加固效果得到充分发挥。(4)定期检查与维护:加强对加固建筑结构的检查与维护,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第七章建筑节能技术概述7.1建筑节能的定义与意义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使用和维修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建筑节能旨在实现建筑物的环境友好、经济合理、舒适宜居的目标,对于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节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能源消耗: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逐渐上升。建筑节能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缓解能源供应压力。(2)减少环境污染: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轻对环境的负担。(3)提高居住舒适度:建筑节能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4)促进经济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7.2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为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的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2)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我国已形成包括保温隔热、门窗密封、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在内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3)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需求持续增长。(4)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建筑节能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7.3建筑节能技术的分类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温隔热技术:通过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空调、供暖等设备的能耗。(2)门窗密封技术:采用高功能密封材料,提高门窗的密封功能,减少能源损失。(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4)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测和优化控制。(5)绿色建筑材料: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节能功能。(6)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节能要求,实现建筑物的绿色、可持续发展。(7)建筑维护与管理:通过科学的维护与管理,保证建筑节能效果的持续发挥。第八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8.1围护结构传热机理8.1.1传热方式概述建筑围护结构传热主要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导是热量通过固体材料内部的微观粒子振动和碰撞传递的过程;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如空气、水等)的流动传递的过程;辐射是热量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过程。8.1.2围护结构传热过程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可分为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传热和室内环境与围护结构内部的传热。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传热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对围护结构的影响;室内环境与围护结构内部的传热主要包括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等因素对围护结构的影响。8.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原则8.2.1综合考虑原则在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使用功能、建筑造型等因素,以实现整体节能效果。8.2.2优化设计原则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的设计,提高其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具体包括: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围护结构的气密性等。8.2.3经济合理原则在保证围护结构节能效果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选用经济合理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8.3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法8.3.1选用高功能建筑材料选用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建筑材料,如保温隔热砂浆、保温板、玻璃棉等,以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8.3.2优化建筑布局合理布局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物在冬季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而在夏季则能有效遮挡太阳辐射,降低能耗。8.3.3提高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加强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减少室内外空气渗透,降低能耗。具体措施包括:选用密封功能好的门窗、提高墙体和屋面的密封功能等。8.3.4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能耗。8.3.5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围护结构的能耗,及时调整室内环境参数,实现节能目标。8.3.6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质量控制,保证节能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严格选用合格材料、加强施工监管、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等。第九章建筑设备系统节能技术9.1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9.1.1节能技术概述供暖与空调系统是建筑中能耗较大的部分,其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设备效率、合理选择能源类型等方面。以下为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具体内容:(1)优化系统设计(1)合理确定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规模,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2)选择高效、可靠的系统设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3)优化管道布局,降低管道阻力,提高系统输送效率。(2)提高设备效率(1)采用高效热泵技术,提高供暖与空调系统的能效比;(2)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调整,降低能耗;(3)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运行参数的优化,提高系统效率。9.1.2节能技术应用实例以下为供暖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的应用实例:(1)某大型公共建筑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水源实现供暖与空调,降低了能源消耗;(2)某住宅小区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实现空调设备的按需运行,提高了能效比。9.2照明与电气设备节能9.2.1节能技术概述照明与电气设备是建筑中重要的能耗部分,其节能技术主要包括提高照明设备效率、优化电气系统设计、采用绿色电气产品等方面。(1)提高照明设备效率(1)采用LED等高效照明光源,降低照明能耗;(2)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降低无效照明能耗;(3)优化照明设计,提高照明质量,降低照明能耗。(2)优化电气系统设计(1)合理配置电气设备,降低线路损耗;(2)采用高效变压器,降低变压器损耗;(3)优化电气系统布局,提高系统运行效率。9.2.2节能技术应用实例以下为照明与电气设备节能技术的应用实例:(1)某大型购物中心采用LED照明系统,降低了照明能耗;(2)某办公楼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了照明设备的自动调节,提高了照明效果,降低了能耗。9.3给排水与热水系统节能9.3.1节能技术概述给排水与热水系统是建筑中重要的能耗部分,其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提高热水系统效率、采用节能型设备等方面。(1)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1)合理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