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知识学习进修学习笔记资料_第1页
民事诉讼法知识学习进修学习笔记资料_第2页
民事诉讼法知识学习进修学习笔记资料_第3页
民事诉讼法知识学习进修学习笔记资料_第4页
民事诉讼法知识学习进修学习笔记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法学

壹.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1.民事纠纷

概念: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特点:纠纷主体的平等性,纠纷内容的民事性,纠纷的可处分性

分类:财产权益纠纷、人身权益纠纷、兼具人身财产性质的纠纷

2.解决机制

(1)自力救济: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的机制。

特征:无中立的第三方,依靠私人解决,随意性强。

自决:主体一方凭借一定暴力或非暴力手段使对方服从,从而达到目的,体现一

方意志。

和解:主体双方在妥协、让步、谅解基础上解决纠纷,体现双方一致的意思。

法治不发达时,自决有一定市场,现代社会有限制,但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如正当防卫、紧急避

险、自助行为(见民法总论)

(2)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纠纷的机制

调解:由第三方出面主持,依照一定社会规范,对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劝

说疏导,使之相互妥协达成合意。

类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其他调解(妇联、消协)

特点:有中立的第三方介入,纠纷主体的自治性,规范依据的多样性(并不总以法律为依据),有

较大灵活性、随意性

仲裁:根据当事人的协议和有关规定,由仲裁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对争议作出

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

民商事仲裁依据仲裁法,特别仲裁包括劳动、农村土地承包

特点:自治性(以双方自愿为前提),民间性(一般是民间活动),法律性(需依法进行,不同于

调解),灵活性与效率性,强制性(具有法律约束力,可申请强制执行)

调解与仲裁的区别:调解更灵活、随意;调解体现结果自治性,仲裁结果则并非当事人意志;调解

无强制执行力,仲裁有。

(3)公力救济

行政救济:行政裁决

司法救济:民事诉讼

司法救济主导性:并不是说司法救济案件最多,而是司法救济是其他救济的后

盾,最权威最正规。缺点在于耗时长成本高。

二、民事诉讼

1.概念: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

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特征:

诉讼对象的民事性:是民事权利义务之争,是民事诉讼区别于刑事诉讼、

行政诉讼的重要标志。

权利的可处分性:处分原则

国家强制性:以国家权力强制解决

严格的规范性: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依照实体法规范裁判案件

程序的正当性:提供正当程序的保障

终局性:顺序上非诉手段不可解决才使用诉讼手段,法院裁判不再受审

查。

3.民事诉讼的目的、价值、模式

(1)目的——当局制定民事诉讼法希望达到的目标

私权保护说(权利保护说):保护民事权利,国家限制私力救济,应当负担起保护公民私

权的责任。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权利本位

维护私法秩序说:通过审判程序的进行,维护民法秩序,保护私权是维护民法秩序的手

段。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本位

解决纠纷说:通过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从法律上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实体法产生之

前已经存在解决纠纷的诉讼和审判。

程序保障说:为当事人提供正当程序的保障。

多元说:民事诉讼不是基于某一单纯的目的。

搁置说:

(2)价值——民事诉讼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

程序工具主义价值论:民事诉讼没有独立的价值,只是保证实体法实施的工具。

程序本位主义价值论:程序本身有独立的价值准则,衡量程序优劣主要根据其本身的价

值,要让每一个人感到公正。

程序效益主义价值论:受法经济学的影响,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设计程序,看程序是否能最

大程度增加公共福利、提高效率。

两大公认的价值准则:

①诉讼公正

实体公正:事实上查明实际案情,法律上正确适用实体法。

程序公正:诉讼过程本身公正。

基本要求:

法官中立原则:任何人不得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回避制度

程序参与原则:程序应当确保利害关系人参加,使其充分提出主张和意见。

程序公开原则:程序以公开方式进行,双方公开辩论,法官认定事实。

当事人平等原则:平等是公正最直接的体现,包括地位平等、权利平等。

程序主体性原则: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维护当事人人格尊严,不将其作为审判客体。

程序安定原则:诉讼行为一旦实施,应尽量维持其效力,不可随意予以否定。

程序救济原则:与程序安定对立统一,安定不可绝对化,若确实存在一些违法行为,须为

当事人提供救济性措施。

②诉讼效益

诉讼的进行应使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成本投入,获得尽可能

多的诉讼收益,要符合效益要求。

影响因素:诉讼周期长短、诉讼费用高低、诉讼程序繁简程度(辩证看

待,兼顾效率和公正)

(3)模式:审理、裁判对象的主导权以及程序运行的主导权

当事人主义:当事人起主导作用,法官消极作用

职权主义:法官是诉讼过程的核心

民事诉讼法

1.概念: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以调整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民

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总称。

2.渊源

狭义:民事诉讼法典

广义: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法院组织法、律师法、公证

法、仲裁法等

3.性质

民事诉讼法是公法:运用公权力解决私纠纷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规定民事诉讼的办事方法和步骤

4.民事诉讼法的发展

清末以前: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实体程序不分,重刑轻民,重实体轻程序。

1910《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

1921北洋政府《民事诉讼条例》

1935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1968修改

中国大陆1982试行法

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民诉法第2条

5.适用效力

对人效力:凡在中国大陆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都

须遵守其规定。

不同于实体法的适用:不一定适用中国大陆的实体法,可能以其他法律为准据法。(见国

际私法)

对事效力:(见主管)

空间效力:地域范围(中国大陆)

时间效力:生效、失效、溯及力问题

四、诉权:国家认可私法主体享有诉权

1.概念:当事人所享有的请求国家给予民事诉讼救济的权利。

特征:主体是任何发生民事纠纷的当事人,是向法院行使的请求权,法律

依据是宪法、民事实体法、民事诉讼法,具有程序内涵(有权请求审判)

和实体内涵(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

2.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

诉权诉讼权利

都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依据宪法、民事实体法、民事诉讼法依据民事诉讼法

主体限于当事人主体不限于当事人,包括其他诉讼法律关系

主体(代理人、证人、鉴定人)

诉权产生于诉讼程序开始前诉讼权利产生于诉讼程序开始后

义务主体是法院诉讼权利义务主体是法院、对方当事人或其

他诉讼法律关系主体

同一纠纷只能行使一次,不可重复行使可以依据案情多次行使

3.诉权的保护和限制

a.保护: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制定民诉法和民商事实体法,为诉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律师制度、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法院对诉讼费用的缓、减、免)的建立

b.仍存在的不足:

诉权的宪法化问题

法律规定不完善:该规定却未规定,有不同规定相冲突

实践中不当限制、剥夺诉权

法院无能、无力、迫于压力

诉讼成本过高对诉权行使的阻碍

C.保护诉权的措施:

完善立法,保障诉权

建立健全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机制,使法院尊重当事人诉权

法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权利意识

d.对诉权的适当限制:婚姻法34条不得离婚的条款

e.对诉权的滥用:原告故意伪造证据、编造事实或明知毫无根据而行使诉

权已达到损害他人的目的。

两种情况:原告滥用诉权;原被告恶意串通以诉讼侵害第三人利益(财产

纠纷为主,关系密切的当事人之间,周期短调解结案多)

危害:侵害对方或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侵害国家审判权的权威性、严肃

性,浪费审判资源。

规制:针对第一种情况,加强法院对诉权行使要件的审查,可以处以罚

款、司法拘留等措施;针对第二种行为,有必要完善第三人事前事后的救

济程序(如第三方提起参加之诉)。

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1.概念: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所调整

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2.特征:

为民事诉讼法所调整,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

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组成;

审判法律关系: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受民诉法、法院组织法等法

律调整的,以审判权利(力)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争讼法律关系: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受民诉法、律师法以及其他诉讼法

规调整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体现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权的有机结合。

理论观点:

一面关系说:诉讼关系只发生在原被告之间,与法院无关。

两面关系说:原则上禁止私力救济,诉讼关系需要法院认可,因此原被告之间只有实

体法律关系,不存在诉讼法律关系,因此诉讼法律关系存在于原告与法院、被告与法

院之间,不存在于原被告之间。

三面关系说:诉讼关系存在于原被告之间、原告与法院、被告与法院之间。

多面关系说:前苏联主张。民事诉讼关系还存在于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原被

告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

3.要素

(1)主体:

法院、检察院(已生效的判决的审判监督)

诉讼参加人(当事人、诉讼代理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鉴定人、证人、辅助人、翻译人)

(2)内容:诉讼权利、诉讼义务,根据主体地位的不同具体判断。

(3)客体:诉讼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不同的主体之间指向的客体不同:

法院与诉讼参加人:案件事实、实体权利请求

法院与其他诉讼参与人:案件事实

法院与检察院:案件事实、法律适用

当事人之间:诉讼请求和理由

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案件事实

4.诉讼上的法律事实

(1)概念:能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事实情

况。

(2)诉讼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引起诉讼上法律后果的客观

情况。如时间的经过使一方丧失诉讼能力

诉讼行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所实施的,能引起诉讼上一定法

律后果的行为。

法院的诉讼行为:审理行为、裁判行为、执行行为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

取效性的诉讼行为:自身无法单独直接获得所要求的诉讼效果,必须借助法院相应的行为

始能获得所要求诉讼效果的行为。如请求法院调查搜集证据

与效性的诉讼行为:无需借助法院的相应行为即可直接获得预期诉讼效果的行为。如原告

撤诉、被告承认诉讼请求、原告放弃诉讼请求。

5.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民事诉讼行为民事法律行为

主体具备诉讼能力的主体,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

民事行为能力人事行为能力人也可实施

是否有一般性规定民事诉讼法中无民法中有

能否附条件不可可

能否撤销:意思主义和表示诉讼行为采表示主义,不可可因重大误解、不自由表示

主义撤销而撤销,采意思主义,探究

当事人真意

法律性质公法性,受公法制约私法性,贯彻私法自治

法律效果产生诉讼法上的效果。如当产生实体法上的效果。如订

事人递起诉书法院应当审理立合同

式,.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述

1.概念: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体现民事诉讼法的特有

价值准则,是实施、制定、解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依据。

2.特征:

基础性:是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则的基础

抽象性:与具体规则相比抽象

宏观指导性:效力上能在宏观层面对民事诉讼全过程和某阶段起指导作

用,不是具体行为的指导

相对稳定性:不同于需要修改的具体规则。

3.立法体例

少数国家专门章节明文规定,多数无专门章节,内容隐含在具体规则中。

4.分类

(1)共有原则:反映诉讼制度的共同原理,在宪法和法院组织法中已作

一般规定的原则。

民事审判权由法院行使,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以事实为依

据、以法律为准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检察监督原则,

民族自治地方补充规定(立法技术)

(2)特有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自身特点确定,反映民事诉讼法特有

原理的原则。

当事人平等原则,同等原则、对等原则(涉外),法院调解原则,

辩论原则,处分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支持起诉原则

各项基本原则

1.当事人平等原则

概念: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立法:民诉法8条

内容:当事人诉讼权利具有平等性,相同或相对等

相同:代理人、申请回避、辩论

相对等:起诉与反诉、选择管辖与管辖权异议

法院应当为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保障和便利

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依据: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平等原则与争议性质的要求,反推民

法;程序公正的价值准则。

存在的问题:

制度设计不完善:撤诉制度只考虑原告和法院职权,不考虑被告的合法权益

因原被告双方当事人自身能力差别产生实质上的不平等

平等原则需要法院充分贯彻,但法院可能偏向一方当事人(河南法院代写诉

状事件)

当事人不把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2.法院调解原则

概念:在民事诉讼中,对能够调解的案件,法院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

上尽量予以调解。

立法:民诉法9条、第八章

问题:是权利人的让步、守法者的让步,法制倒退,鼓励违法。

内容:

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当事人进行调解

调解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合法的原则

调解原则贯穿于审判的各个阶段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3.辩论原则

概念:在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争议的案件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

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意见、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

己的合法权益。

立法:民诉法12条

内容:

确立当事人的辩论权,并通过这一原则维护其他权利

内容广泛,包括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

形式包括口头辩论、书面辩论

方式包括当事人亲自辩论和委托代理人进行辩论

该原则贯穿于民事审判的全过程

辩论原则与法庭辩论阶段的区别:辩论阶段只是贯彻辩论原则一个较为集

中的阶段。

大陆法系国家的辩论主义

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只有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的事实,并且经过辩论才能作为法院判

决依据。

作为判决依据的要件事实必须在辩论中出现,法院不得以当事人未主张的事实作为判决依

据;对双方当事人自认的无争议事实,法院应当作为判决依据;法院对证据的调查应当只

限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不允许依职权收集、调查证据。

对应的原则:取权探知主义

诉讼审理所需的事实及证据,法院可以主动依职权收集、提出。

对于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也可以作为裁判基础(婚姻无效的事实);对当事人自认的

事实,法院也应当调查真伪;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当事人未申明的证据。

原则上大陆法系国家贯彻辩论主义,某些例外情况贯彻职权探知主义:

程序事项(诉讼要件事项),即是否能构成合法的诉,是否应当作为民事案件继续审理,

如管辖权、当事人是否适格

人事诉讼程序:涉及人身份关系的诉讼,如亲子、婚姻、收养,由于涉及公共利益,不属

于私权处置的范畴。

理由:

基于实体法上的私权自治,民事案件本质是私权的争议,将争议在多大程度上提交审判应尊

重当事人意思;当事人最能充分提供事实;程序公正的保证,广泛允许职权探知可能导致法

院偏向一方。

实践中由于知识能力差别,会出现不公正的后果。法院阐明权制度:诉讼当事人的主张和意

见有不明确、不充分、不恰当时,法官通过发问使当事人将陈述更为明确、充分、恰当。阐

明权有限度,不能导致当事人对法官公正的怀疑,必须以当事人的一定陈述为基础,法官不

得无中生有。

大陆法系与中国大陆的区别:

辩论主义实质是当事人主导主义,关于审理对象方面的当事人主义;中国大陆仅仅是赋予当

事人辩论权的原则,不能体现当事人主义,是去掉大陆法系的内核、保留形式。

4.处分原则

概念: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的民事权

利和诉讼权利。是最能反映民事诉讼制度特点的原则。

立法依据:民诉法13条2款

内容:

主体是当事人,其他主体不享有处分权

对象是民事权利、民事诉讼权利,对实体权利的处分也是通过对诉讼权利

的处分实现

实体权利:请求保护的范围大小;可以变更、放弃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诉讼请求,可

签订和解协议;

诉讼权利:程序启动与否,不告不理;对攻防政策的处分权,原告为支持请求提出的各种

资料,被告方为反对请求提出的各种资料(事实、证据、陈述、意见、抗辩)

处分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始终

处分原则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

大陆法系与中国大陆处分原则的区别:

大陆法系中,处分原则是仅仅围绕诉讼标的而界定,对与标的有关的事项有处分自由。包

括决定诉讼开始、对象、终了。

内容:

程序的启动只能由当事人提出;标的由当事人请求,法官不得超出标的判处:审判程序的

终了可不经判决而以其他方式诉讼,包括撤诉、和解、放弃、承认。

中国大陆处分原则包括处分民事权利、诉讼权利,不局限于与标的紧密相关的权利,包含

纯诉讼权利(回避、代理)

对法院的约束力:

大陆法系约束力强,法院受处分行为的约束,不干预处分;中国大陆处分不一定对法院有

约束力。

和辩论主义的关系:

大陆法系中二者各自的适用范围严格界定,事实、证据方面适用辩论主

义,诉讼请求适用处分权主义;中国大陆界限模糊,辩论原则被处分原则

吸收。

将处分原则限定于与标的有关事项的理由?

权利的性质:实体权利具有私权性,贯彻意思自治,诉讼内外均应尊重,在诉讼内表现为

处分原则;诉讼权利具有公法性,当事人的自由受到较多限制,有时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

后果。

例如:申请回避经审查无须回避,未申请法院指定回避;委托有律师强制代理;法院基于

需要可以发出文书提出命令。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领域不贯彻该原则,对于一些与实体无关的诉讼权利

也可以处分。

5.诚实信用原则

概念:当事人、法院、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中应公正、诚实、善意

进行诉讼。

立法:民诉法13条1款

内容:

对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实施民事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善意

进行。

禁止滥用诉权和诉讼权利,不应违背权利设计的宗旨以求损害对方利益、施延诉讼;

禁止恶意制造诉讼状态,不得以不正当手段形成有利于己的诉讼状态;

诉讼上的禁反言:禁止相互矛盾的行为,当事人的陈述须前后一致,不应恶意作相互矛盾

的陈述,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不利:

诉讼上的权利失效:一方当事人长期怠于行使诉讼上的权利时,为保护对方当事人所持有

的信赖,可不再允许该当事人行使该权利;

当事人须遵守真实陈述义务:在诉讼中应作实实陈述,禁止编造谎言、实施虚假陈述;真

实是主观真实而非客观真实,如要求对于己不利的事实也据实陈述是强人所难,所以不要

求客观事实,可以对不利事实保持沉默,但不得虚假陈述,不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予以主

张或否认,或明知是其实而否认。

对法院:本着诚信态度对案件公正合理地审理裁判。

禁止滥用自由裁量权;

禁止突袭性裁判:裁判者在未给予当事人相应攻防方法、未提供充分程序保障时作出裁

判。

对其他诉讼参与人:

在实施诉讼行为时本着诚实善意心态进行(代理人不得灌用代理权、证人如实陈述自己所

知的案情)

6.公开审判原则

概念:法院审判案件活动,除合议庭评议等法定情形外,应当依法向社会

公开。

内容:

审判主体公开:审判员、参与决定结果的人员、书记员应当公开

审判向当事人公开:首先公开,不可对一方当事人有所隐瞒

在公开的场合会见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禁止法院与一方私下接触;

在双方都参与的情况下审判,对审原则;

应当公开判决理由,证据采纳、事实认定、法律依据均需公开,心证公

开;

审判向群众公开,允许旁听;

审判向社会公开,允许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公之于众;

公开审理的案件范围:除特别规定外均需公开。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应当不公开;

离婚和涉及商业机密的案件经当事人申请不公开。但要公开宣判。

公开的时间:贯彻及时公开原则,如有法定时间则依法,无法定时间则在合理时间内尽早

公开。

公开的程序:从准备阶段到判决全面公开。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言论自由与审判独立之间的关系:

正常的媒体监督不能造成媒体审判。媒体对尚未审结的案件评判预测,误导公众;将道德

与法律混淆,对消息不加核实以讹传讹。法院以司法权威、审判独立为由限制、剥夺媒体

的舆论监督自由,不当禁止旁听和采访报道,判决后不当限制评论。

7.直接原则

概念:司法裁判只能由直接参加审判活动、直接听取当事人辩论的法官等

审判人员亲自作出。

优点:审判人员“以五声听狱讼”,亲自听取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直

接观察当事人态度以及证据等情况,更准确了解案情,利于做出正确裁

判,避免间接主义情况下的不真实。

缺点:法官必须亲力亲为,可能不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对应:间接原则,允许将他人审理所得的诉讼资料作为裁判依据。

原则上采取直接原则,少数情况采取间接原则。如大陆法系下的受命法官、受托法官。

受命法官是受审判长任命,其所得资料由合议庭其他法官共同使用,在中国大陆称为承办

法官。

受托法官是法官委托外地法官代为调查,将资料提供给本地法官。

8.言词原则

概念:法院在证据调查程序和当事人在辩论程序等主要诉讼阶段的诉讼行

为,应当以言词进行。

主要表现:开庭审理

对应:书面审理原则,允许当事人和法院以书面方式为诉讼行为。

优点:可以当场及时传达意见,速度快,符合诉讼效率的要求;能及时对

模糊陈述予以确认,对不当陈述予以制止,发现事实;及时发现、整理争

议焦点;兼听双方当事人理由,避免偏听,保证公正。

缺点:一些情况下言词会有所遗漏,对于有长期保存必要的诉讼行为,有

必要以书面进行。如起诉提交诉状

言词原则与直接审理原则的关系

有时直接审理原则也可以与间接原则结合,如法官受理当事人书面陈述并

亲自阅读、进行判断;有时言词原则也可以与间接审理原则结合,如当事

人不是在审理本案的法官而是对受托法官陈述,由受托法官提交承办法

官。

实践中违反直接、言词原则的做法:

证人不出庭作证,仅提供书面证言,甚至由当事人提交证人证言,证言可

靠程度存疑;

鉴定人不出庭接受质证,仅提供书面鉴定意见,当事人难以质证,鉴定的

科学性存疑;

审委会讨论和决定案件的制度,疑难案件请示指导制度。

9.检察监督原则

立法及概念:民诉法14条

对象和内容:

包括法院的执行活动:235条

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

对民事诉讼的监督主要在于但不局限于审判行为:如恶意串通损害第三

人,法院怠于审查,检察机关提出民事抗诉;调解书损害国家、社会公共

利益时对调解书的抗诉监督。

方式:检察建议、抗诉,抗诉是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法院,一旦抗诉必须再

审。

中国大陆检察监督原则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方式:

提起民事诉讼:民事公益诉讼

参加并监督民事诉讼: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参加诉讼并依法上诉

对已经生效的判决提出抗诉或检察建议

中国大陆与大陆法系的区别

检察机关的法律性质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司无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只在

法机关某些情况下作为国家、公共

利益维护方才出现,充当

“政府律师”参与民事诉讼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超越当事人的权力,专门的当事人,可能是被告

位监督机关

参与诉讼维护的利益宣称维护国家利益,实则维仅限于国家、社会利益

护一方当事人私人利益

检察监督在域外并非基本原则.

参.民事之诉

一、概念: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向法院提出保护其合法权益的理由。

特征:是向法院提出予以司法保护的请求,是特定原告针对特定被告提起

的请求,提起诉的原因是民事法律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诉的内容是特定的实

体主张即要获得实体法上得某种地位和效果。

二、种类:根据诉的内容、目的划分

1.确认之诉: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诉。

类别:积极的确认之诉(存在),消极的确认之诉(不存在)

特点: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单纯的事实问题不是确认之诉;目的是请求

确认是否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判决不具有执行力,不存在强制执行问题,

一经确认即有确认效力。

2.给付之诉: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履行一定民事给付之诉。

分类:

按内容,分为特定物给付之诉,种类物给付之诉

按时间,分为现在给付之诉(已到期债务拒不履行),将来给付之诉(仅

限于法律允许的少数情况,如预期违约)(见民法总论、债法总论)

特点:

当事人之间有具体的权利义务之争;诉的目的是请求法院判令对方履行一

定给付义务;给付判决(判决被告履行一定给付义务)具有执行力,义务

人如拒不履行,权利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若原告败诉,则该给付之诉的判决不是给付判决,全部驳回则是确认判

决,确认原告的请求权不存在。

给付之诉、确认之诉的比较

联系给付之诉中包含确认的内容(如判令赔偿则确认侵权或合同法律关系)

确认判决的预决效力,即确认判决对将来可能提起的与此有关的给付之诉具有预决效力

目的区别判令给付确认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

效力区别执行力无执行力

3.形成之诉:原告请求法院判决变动现存的某种民事法律关系之诉。

特点:实体法基础是原告所主张的形成权;原告提起限于法律有特别规定

的情形,并非所有的形成权行使都需要提起形成之诉(一些形成权以意思

表示直接向对方行使,合同法94、54条);目的在于变更法律关系;原告

胜诉的形成判决具有形成力,即对现有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动的法律效

力。

若形成之诉原告败诉,则判决是确认判决,确认形成权不存在,维持原民

事法律关系。

三、要素:一个完整的民事之诉必须具备的内容或因素,程序上如不合法则无

必要继续审理。

1.诉的主体:当事人(原被告双方)

2.诉的客体: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请求法院裁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请求(诉之声明):原告以标的为基础提出的具体的实体请求。

不同类型诉的标的、请求

给付之诉当事人发生争议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法律关系。请求包括项目、数量。

确认之诉双方存在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

请求法院确认该关系是否存在

形成之诉原告所主张的实体法形成权,双方有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

请求法院对该法律关系予以变动

3.诉的原因:案件的实体事实,即诉的原因事实。

诉的原因是否存在、是否真实需要进一步审理,但作为诉必须具备一定事实。

事实根据是必备要素,法律根据不是必备要素一“当事人负责事实,法官负责法律”

诉的构成要素的意义:

判断是否构成一个完整合法的诉的依据;使诉特定化,使一诉与他诉相区别,

利于禁止重复起诉和贯彻一事不再理(判断见后):判定诉的合并或变更的依

据,是否存在两个以上的诉,是否合并,是否发生实质变更。

四、诉的识别

禁止重复起诉,一事不再理:某一个诉若法院正在审理,或法院已作出生效判

决,当事人不得再次起诉,法院亦不得再次受理。

1.识别的一般方法:依照要素

根据诉的主体:通常两个诉主体不同则构成不同的诉。

例外:发生法定当事人变更时,虽有一方当事人变化,但还是原来的诉,

如一方当事人死亡,继承人进行诉讼。

主体相同则根据标的:基于什么法律关系提起的诉。给付之诉最难判断。

特定情况下须结合具体事实:原因事实(形成事由)不同。

2.确认之诉的识别:确认法律关系存在与否,标的与请求往往有一致性,可

根据诉状中的诉讼请求直接判断标的。

3.形成之诉的识别:根据不同的形成权构成不同的诉;根据形成权发生的事

由不同,若基于多个事实行使同一个形成权则是同一个诉。

4.给付之诉的识别

(1)请求权竞合时的识别

请求权竞合:对同一个事实关系,基于不同的法律规定,存在两个

以上实体法请求权。

传统诉讼标的理论:标的是诉状中写明的实体法请求权。实体法中有多少请求

权,诉讼就有多少标的。

缺点:被告受到重复起诉的烦扰,可能赔偿多次。

优点:紧密联系实体法,自然事实依法与民法结合;标的明确,有利于双方围绕

该标的进行攻防,法院围绕该标的进行审理、裁判。

新诉讼标的理论:标的与民法上的实体请求权分离,纯粹从诉讼法角度界定标

的。标的是原告在诉状中提出的诉讼请求,实体法请求权降格为双方进行诉讼行

为的法律观点。

二分之说:标的以诉之声明和事实理由界定。

一分之说:几个请求权基于几个不同的理由,但声明只有一个时无法界定。诉讼

标的是从诉讼法角度看的诉之声明。可以防止重复起诉,但加重了原告责任,一

旦判决则不能再基于其他事实理由和法律关系再起诉,不利于维护合法权利。

中国大陆:倾向于传统诉讼标的理论

立法:

合同法122条择一起诉

合同法解释一30条可以变更请求(标的)

问题:违约之诉或侵权之诉其一败诉后可否提起另一诉讼?

原告需要借此维护合法权益。侵权之诉举证责任更重,时效更短,免责事由不同。可以。

问题:人身保险被保险人因第三人行为发生事故可否同时要求理赔和第三人赔偿?

可以。保险法68条

(2)部分请求与诉的识别

先提起部分诉讼请求,即原告有多个请求,先提出一部分,在法院裁判后向法院

再提起前案未提出的诉讼请求。

构成重复起诉:主体相同,标的相同,原因事实相同。且这些请求原本可以在一

个诉中提出

原因:诉的一般理论要求;司法政策:本可以以一诉解决的请求,分开起诉浪费

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成本;可能引发原告滥诉,使被告受多次诉讼烦扰。

(3)后发性请求与诉的识别

在前诉判决生效后,因新发事实或后发损害后果提出的新的请求,法院不应当加

以禁止。因为该事实是前一个诉的判决既判力无法判断的。

五、诉的合并、变更、追加、反诉

1.诉的合并

概念:法院将两个以上彼此有关联的诉合并到一个诉讼程序中加以裁判。

意义:避免程序的重复使用,节约审判成本,避免矛盾裁判。

类型:

诉的主体合并(诉讼当事人的合并):不包括在狭义的诉的合并,在当

事人制度中体现。一方当事人在两人以上

诉的客体合并(诉讼标的合并,诉的客观合并):同一诉讼程序中存在

两个以上诉讼标的,如原被告之间两份借款合同。

狭义的诉的合并即是诉的客体合并,是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提起的两个

以上的诉。

混合的诉的合并: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合并

客观合并的条件:

同一原告针对同一被告提起;受诉法院至少对一个诉有管辖权,且这几个

诉不可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必须适用同种类的诉讼程序;法律对这几

个诉无禁止合并的规定。

客观合并的种类:

单纯的合并(并列的合并):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合并提起几个相互独立

的诉。中国大陆法院会作分别立案处理。

预备的合并(假定的合并):存在主位之诉和备位之诉(第一位之诉和第

二位之诉),原告起诉时考虑到第一位之诉有可能不被法院支持,一并提

起备位之诉,以便主位之诉不被支持时请求审理备位之诉。

选择的合并:同一诉讼程序中原告提出两个以上的诉,法院对任一诉作出

原告胜诉的判决就已达到原告胜诉的目的,而不必再对其它的诉判决。如

请求权竞合。

2.诉的变更、追加

诉的变更:原告起诉之后,将该诉讼标的变为另一诉讼标的。具体诉讼请

求的变更不是诉的变更。

诉的追加:原告起诉之后,在原诉讼标的的基础上又追加另一新的诉讼标

的。广义的诉的变更包括诉的追加,分为替换性变更、追加性变更。

中国大陆民诉法51条,140条

3.反诉

概念: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提出的与本诉有

关的独立的反请求。

特点:

诉讼地位的双重性,本诉原告是反诉被告,本诉被告是反诉原告;反诉请

求的独立性,虽以本诉为提起的前提,但一经提起就相对独立,本诉终结

或撤回不影响反诉继续审理;反诉时间限定性,必须在本诉进行中。

条件:中国大陆无明文规定,是司法实践

本诉被告针对本诉原告提起,当事人无增减,只是地位互换;

反诉只能在本诉进行中提起,要求举证期限届满前提起(大陆法系规定事

实审的言词辩论终结前),第二审反诉要征得对方当事人同意;

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且非其他法院专属管辖;

反诉、本诉应适用同种诉讼程序;

实质要件是反诉、本诉应有法律上或事实上的牵连关系。

反诉与反驳

反驳: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权益,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事实、证据、法

律根据,以对抗对方主张的诉讼行为。

联系从被告角度看,都是法律赋予其对抗原告的诉讼权利和手段

性质不同一旦提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诉,成为一个不是诉,是诉讼行为

诉讼案件

主体不同本诉被告才可提起任何一方当事人

目的不同实现独立的反请求无独立请求,目的在于否定

对方主张,维护自身权益

反诉与诉讼中的抵销

诉讼外的抵销权是形成权,意思表示即可,无须诉讼:双方互负债务时,

一方可以依法以自己之债与他方之债按对等数额抵销,使其相互消灭的制

度。

诉讼抵销:诉讼过程中被告主张债务抵销。

中国大陆不允许主张抵销,应当另行起诉;大陆法系认为如同时满足抵销

要件和反诉要件,可以反诉、主张抵销、另行起诉选择任一方式维护权

益。

法律性质相对独立,原被告诉讼地位在反并非独立的诉,不改变原被告

诉中改变诉讼地位

提起/申请要件不同提起反诉既要符合起诉的基本要申请抵销只要符合实体法规定

件,又应具备反诉的特别要件的抵销要件即可

审判程序不同本诉的撤回、终结不影响反诉,抵销要求应与原告所提之诉讼

法院仍须就反诉案件审理、裁判合并审理,原告之诉不存在则

不得独立审理,被告只得另行

起诉,具有依附性

既判力法院对反诉作出的判决不论何方抵销判决仅对抵销成功的部分

胜败,一经判决即产生既判力有既判力,未抵销或抵销败诉

可另行起诉,不受此既判力约

既判力:确定的判决对卜标的所作的判决,对当事人及法院产生的强制性约束力,就既判力

所及的事项不得再起斫F、受理。

肆.主管与管辖

法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审判中,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主管问题:法院该不该进行民事审判,即该案是不是民事诉讼案件;

管辖问题:如果法院对本案有审判权,则该由哪一个法院审理。

一、主管

1.概念:法院依法受理和审判一定范围内民事纠纷的权限。

2.意义:

权限分工:明确那些案件属于法院审理范围,与其他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关

划分权限,使它们各自在职权范围内解决民事纠纷。

行使诉权:利于当事人行使诉权。

3.主管范围(民事诉讼法的对事效力)民诉法3条

(1)平等主体之间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纠纷——民商事案件

(2)劳动纠纷案件

(3)法律规定依民事诉讼审理的其他案件,如认定无、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宣告失踪、死亡,公示催告

4.法院与其他处理民事纠纷案件机关、组织的关系

(1)法院与仲裁机构:区分一般、特殊案件中二者关系

①民商事案件

法院的主管范围宽于仲裁机构:仲裁委只能仲裁合同纠纷等财产权益纠纷,

不仲裁婚姻、收养、监护、继承、抚养等人身关系。

对于法院和仲裁机构都可以管辖的纠纷,“或裁或审,一裁终局”:当事人

可以选择仲裁或起诉,但不得既仲裁又起诉;若选择仲裁,则仲裁裁决是终

局,不可上诉;仲裁选择取决于约定,有仲裁协议不得起诉,无仲裁协议不

得仲裁。

仲裁协议在民事诉讼中可用作防诉抗辩手段,但有仲裁协议而一方起诉,另

一方不提出抗辩时,法院取得审判权。

②特殊仲裁

a.劳动纠纷:

原则上“先裁后审、一裁二审”:应当先仲裁,裁决不服再起诉;

无须仲裁协议;

某些情形下实行单方面一裁终局,对用人单位是终局,劳动者不服可起诉;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47、48条

特定情形可以直接起诉: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工资欠条为直接证据向法院起

诉,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等其他争议。

b.人事争议

机关、事业单位组织关系“先裁后审、一裁二审”

c.农村土地承包民事纠纷

或裁或审、裁审自由:当事人可以申请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

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裁决后可起诉;

无须仲裁协议;

审判优先:如一方仲裁、另一方起诉,则民事诉讼优先,仲裁申请时已起诉

的不受理仲裁,仲裁进行中一方起诉的终止仲裁;

先裁后审: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提起民事诉讼。

特殊仲裁中的先裁后审,全部指以裁决结案的仲裁,若仲裁以调解结案则不

允许起诉。

诉讼的期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者十五日内起诉,农村土地承包

三十日内起诉。

(2)法院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机构的关系

a.当事人选择: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或诉讼。

b.审判优先:分别申请调解、诉讼者,由法院主管,依照民事诉讼法。

c.先调后审:调解不成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d.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对当事人有约束力:如不履行可以协

议起诉,但调解协议本身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e.可申请司法确认,使当事人更简便地获得强制执行的依据,如协议有给付

内容,双方可在三十日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法院进行确认,法院

依特别程序作出裁定确认效力,则可申请强制执行。

f.申请支付令:协议具有给付内容,如是金钱、有价证券给付,当事人可以

依督促程序申请支付令,15日内对方必须履行或提出异议,否则可强制

执行。

g.申请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力。

h.如当事人认为调解协议具有法定无效、可撤销可变更情形,请求变更、撤

销或宣告调解协议无效,可以起诉。

(3)法院与调解民事纠纷之行政机关的关系

a.请求行政机关调解的,调解不成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b.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c.对行政机关处理决定不服的,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附带解决民事争

议。土地管理法16条

d.纠纷可以选择行政处理或民事诉讼者,若选择行政处理,不服决定的可提

起行政诉讼,请求附带解决民事争议。专利法57条

管格

1.概念:不同级别的法院以及同一级别不同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

和范围。

2.管辖与主管的关系

联系:主管是确认管辖的前提,只有属于法院主管范围的案件,才谈得上

管辖的划分。

区别:主管解决法院与其他组织的权限分工,管辖解决法院系统内部的分

工关系。

3.管辖制度的意义:防止法院相互推诿或争夺管橹权,有利于当事人诉权的

行使,避免起诉无门。

4.确定管辖的原则

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便于法院行使审判权;公正审判,减少地方保护;

均衡法院工作负担;确定性与灵活性;涉外案件中维护国家司法主权

5.管格的分类

(1)依照事项不同:审判管辖、执行管椎、特殊事项管辖

审判管辖:解决审理和裁判案件的管辖。

执行管辖:解决强制执行权的分工.

(2)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见后)

(3)法定管格、裁定管稽

法定管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管辖权。

裁定管辖:依照上级法院裁定行使管橹。

(4)专属管辖、协议管格

专属管辖:法律规定某些类型的案件只能由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管辖权,

当事人也不得以协议改变法律确定的管辖。

协议管橹: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纠纷或者财产权益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以协议

的方式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管辖法院。

6.级别管辖

(1)概念:依照一定标准确定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权限范

围O

域外情况

所有最低级法院对一审案件均有管辖权:如中国台湾

一审由最低的两级法院管辖:如德国

(2)确定标准

需要考虑的因素:标准应当明确、可操作,便于当事人选择,便于法院辨

另4;标准与法院职责功能相适应。

具体标准:(案件性质:是否法定的特殊类型

<案件繁简程度

,案件影响范围:包括案件涉及的范围和判决影响的范围

、争议标的金额大小:地区不平衡、防止司法地方保护

具体规定:

a.基层法院:除另有规定外

b.中级法院:

金额标准:最高法院对各地的不同规定

重大涉外案件:只有指定的法院可以管辖,包括:国务院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

区基层法院、省会所在地中级法院、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中级法院、最高院指定的

其他中院、高级法院。换言之,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基层法院不再行使涉外案件

第一审管辖;不是所有中级法院都有权管橹涉外案件。此规则不适用于边境省份边

境贸易案件,此类案件仍由当地基层法院管辖。

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

最高法院确定由中院一审的案件:海事海商、专利纠纷、著作权、商标纠

纷、计算机网络域名侵权、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纠纷。

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c.高级法院:金额标准,本辖区内重大影响,最高院指定管辖。

d.最高法院: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认为应当由其审理的。

7.地域管辖

(1)概念:依法院辖区划分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

权限。

(2)地域管辖与级别管辖的联系、区别

联系:级别管辖是地域管辖的前提。

区别:级别管辖解决纵向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