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28/3F/wKhkGWbjHvGAaBrKAAJSB4hd9fQ567.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28/3F/wKhkGWbjHvGAaBrKAAJSB4hd9fQ5672.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28/3F/wKhkGWbjHvGAaBrKAAJSB4hd9fQ5673.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28/3F/wKhkGWbjHvGAaBrKAAJSB4hd9fQ5674.jpg)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1/28/3F/wKhkGWbjHvGAaBrKAAJSB4hd9fQ56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分裂,南北对峙,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士族政治形成;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阶段特征主题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东汉三国(220-280)魏吴蜀东晋(317-420)十六国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灭383年淝水之战从南北朝到隋朝的嬗变时间梳理220221222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西晋266-316263魏灭蜀266晋代魏280晋灭吴公元581年公元589年南下灭陈420479502577534535557550577蜀三国鼎立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曹操之子曹丕220年孙权222年称王,229年称帝刘备221年吴成都建业魏洛阳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举措:原因: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内容: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收成与国家分成,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1.屯田制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曹魏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评价:积极:①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②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消极:①屯田制的剥削较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则更加艰苦。②曹魏后期,屯田剥削量日益加重,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1.屯田制(一)三国鼎立--曹魏2.九品中正制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3)内容: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③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演变:选拔权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一)三国鼎立--曹魏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司马炎洛阳266--316一、三国与西晋(二)西晋的短期统一一、三国与西晋2.西晋的统治:政治:分封诸王,其军队成为地方武装。经济:废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
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土地制度。■影响:①有利于内迁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②促进民族融合③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①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②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3.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4.西晋的灭亡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1.东晋(南)与十六国(北)的建立二、东晋与十六国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十六国:与东晋同期的北方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十六国代表政权--前秦以及淝水之战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三、南朝与北朝1.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三、南朝与北朝2.北朝(1)北魏的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534)和西魏(535),稍后又分别被北齐(550)、北周(557)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3)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589年灭陈,全国统一,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四、士族门阀1.含义: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2.发展概况(1)起源:汉代察举制下的大户、大族,染指于地方人才举荐开始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士族门阀开始出现。(2)发展:东汉末三国时期,战乱导致两汉文治精神寄托的察举制倒退为秦汉之际的军功得官,曹魏尚书陈群“九品官人”加以挽救。州设置大中正,郡设置小中正,属于中央兼职。中正逐级汇报人才于中央!但选拔官员权力仍操控于地方手中,九品中正制形成。士族门阀形成。(3)壮大:魏晋士族门阀势力借助九品中正制大涨,权力和地位实现了世袭。且通过婚姻制度保持特权。(4)鼎盛:东晋时期南北方士族左右政局。中央和地方实权均被士族门阀控制皇权弱化。南北朝后期衰落。士族专权(即门阀政治):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3.形成原因4.特点士族与庶族的区别:一、在政治地位: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而庶族本身为平民身份,只能通过科举制度才可以入朝为官。二、社会地位:在社会地位上,士族“视寒门之子轻若仆隶”,为了维护士族的特殊地位,他们不与庶族通婚,与庶族不同座、不同食、不同行,即使都是显贵,士族和庶族之间也差之千里。三、社会生活:士族“视寒门之子轻若仆隶”,为了维护士族的特殊地位,他们不与庶族通婚,与庶族不同座、不同食、不同行,即使都是显贵,士族和庶族之间也差之千里。四、发展阶段不同:士族制度萌芽在东汉,形成于魏晋,它的发展是在南北朝时期,衰落于南朝末年,被废除是在隋唐时期,其势力被彻底扫荡是在唐朝末年。士族衰落之后庶族逐渐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武则天统治时期,编辑了《姓氏录》,更是提高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主题二、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耕经济。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战乱较少,比较安定,经济发展逐渐赶上北方。)③劳动力与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112332一、江南地区的开发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④政府重视: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后南宋奠定基础(南方开始发展)开始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二、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精耕细作方式)水利灌溉:曹魏改制东汉的翻车用于灌溉(人力)三、手工业的发展:冶炼业:南北朝灌钢法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三、商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在艰难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战争的破坏、人口减少、生产废弛、市场萎缩,使北方秦汉以来商品经济发达的势头严重受挫。但曹魏、北魏时期由于北方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二、寺院经济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2.寺院的土地来源:(1)皇帝和世家地主以施舍的形式兴建寺院;(2)寺院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3.影响:(1)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2)寺院地主经济力量的壮大使寺院变成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自治权的独立王国,成为封建政权无法控制的“法外之地”。主题三、北方的民族融合一、北方民族融合概况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內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八王之乱,內迁少数民族逐渐主导了局势。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它们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族之间接触频繁,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前秦分裂后,民族矛盾加剧。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1)改革的背景:①严峻的形势: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游牧民族威胁;②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的崛起与强大;③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④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措施影响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经济实行均田制穿汉服说汉化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定高门通汉婚改姓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积极:(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消极:一定程度上使鲜卑族丧失了民族主体性,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补充:均田制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使用。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唐德宗时期,均田制废除。内容:
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
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
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政府向农民分配一定数额露田,农民年满66岁或身死后须归还官府。露田只能种植谷物和桑麻,不许栽种树木,并不许买卖。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兵役。
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含义:积极: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②大片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增加,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④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局限:①均田制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②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③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均田制影响主题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一、儒学的困境与发展1.儒学发展的困境:(1)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儒学遭到质疑;(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冲击儒学;(佛教西汉时传到西域,东汉传到中原)(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3)儒学理论本身缺陷;(西汉以来,今文经与谶纬神学结合,趋向神秘化和迂腐繁琐)(东汉以来,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一、儒学的困境与发展2.儒学新发展:玄学①背景:政治混乱,知识分子为了避祸,兴起清谈风气。②内容:研究易经、老子、庄子三部书,合称“三玄”。③形式:清谈(一种抛开现实、崇尚玄理的谈论)④影响:有助于士人个性解放(积极)忽视礼教,崇尚玄虚,逃避现实的消极人生观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1.科技:(1)数学:三国刘徽提出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精准圆周率七位数(2)农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①记载黄河中下游农业技术和成就;②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著作。2.书法:(1)魏晋以前:自发阶段,实用性文字(2)魏晋以后:自觉阶段,实用和审美兼具的文字(3)表现: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文字成为书法艺术(4)代表人物:4.绘画:魏晋中国画的出现(1)转变:由写实到写意的转变(2)艺术特点:以形传神、凸显个性(3)表现:①以人物、宗教画为主;②山水、花鸟画萌芽;③文人画开始出现,强调写意传神(4)代表作: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5)背景:社会动荡,佛道思想传播,文人在政治碰壁后,追求个性。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流徙,也有中原地区汉族人口的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有“八百七十余万口”。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A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C真题理解下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服务协议合同
- 物流货运服务合同
- 2025年上海道路客货运输从业资格证b2考试题库
- 2025年广西货运从业资格证500道题目和答案大全
- 2025年山西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答案解析
- 电力供应保障合同(2篇)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Unit16Stories模拟高考强化练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6
- 教师个人培训总结报告
- 物业公司安全隐患排查大总结
- 品质部年度工作计划
- 美团代运营合同模板
-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高压、超高压电力电缆及 制造、使用和运行情况
- GB/T 43676-2024水冷预混低氮燃烧器通用技术要求
- 《预防脊柱侧弯》课件
- 特种设备检验现场事故案例分析
- 教师工作职责培训非暴力沟通与冲突解决
- 2023-2024学年西安市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关于教师诵读技能培训课件
- 英语中考写作课件(33张PPT)
- 化学品使用人员培训课程
- 【京东仓库出库作业优化设计13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