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十二 古诗歌阅读_第1页
精校解析-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十二 古诗歌阅读_第2页
精校解析-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十二 古诗歌阅读_第3页
精校解析-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十二 古诗歌阅读_第4页
精校解析-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考点十二 古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拉分考点十二I古诗歌阅读

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

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

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

方面突破:

(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

(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

第1讲X/读懂诗歌通诗意,首要任务要明了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

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

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

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

读懂,只是“懂”而已。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直接、

最快捷、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

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

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要“双管齐下”

[增分策略]

1.最直接快捷的路径——善借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

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

秋)、节日(如除夕、重阳)、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

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析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一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一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一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一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一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

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⑶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

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

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

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

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2.最准确深入的路径——学会“咬”“嚼”“泡”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

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

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

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

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

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就完全反了,回

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

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

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

“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

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

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

把它翻译两三遍。

[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

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

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

《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读懂诗歌]

1.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

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

2.诗歌正文准翻译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

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

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

谁知道呢?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

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

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

3.找出“情语”易分析

(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

(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

(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

人生世道的复杂。

[准做题目]

1.本词主要采用............和.............的手法,通过上片对过去功业两成的追

忆和下片对白发现实的描述,抒发了重回故里的复杂情感。

解析:抓住注释和词中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进行分析,上片有“喜”有“厌”,下片有

“欣”有“冷”,明显是喜忧对比;注释已经明确本词化用两位前人的诗,是“用典”的

手法。

参考答案:对比化用(或“用典”)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

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

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

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大阅©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攀®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久

[注]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

③属鎏(gM):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

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读懂诗歌]

1.巧借题目提信息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2.结合注释提信息

(1)点出本诗叙述描写的主要内容——“大阅兵”。

(2)“儒冠多误身”这一典故的解读,流露出了作者为不能早些征战沙场的遗憾。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

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

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

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

4.找出“情语”易分析

尾联抒情。“属麋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

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准做题目]

3.尾联中“毋多恨”的“恨”字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遗憾兴奋和慨叹

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

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

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

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

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

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

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

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a®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久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漉(1159—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

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③行藏:出处,行止。

语出《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与归隐。

[读懂诗歌]

1.巧借题目提信息

题目点出写此诗的背景、环境,暗示作者对诗人潘邠老的赞美或感情共鸣。

2.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是南宋诗人,并且从仕不久即归隐,我们可以揣摩到诗人表达的应

该是伤感之情。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

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

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

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4.找出“情语”易分析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断肠”之苦实为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

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

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准做题目]

5.第四句紧承上句,采用........的方式(抒情方式),“任”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

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直抒胸臆积极旷达

6.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①“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收束二联的议论,强调自己和古今诗人有共同的

感受,“乃如许”三字以虚写实,蕴含万千慨叹。②后一句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

如何,而是融情入景,以景写情。③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形象而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拓展了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

第2讲彳/辨明易误磨细节,增分策略掌握牢

易错易误增分策略

1.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特征、情感2个角度,全面准

确确把握形象

“切分层次,多方联系,注意双向”3策略全面概括情感;

2.分析片面,情嫡品味牵强“立足整体考虑,打破思维定式,抓住情语情由”3技巧准判

情感

3.滥用术语,本法技可分析

认真审题明方向,层层剖析定术语,立足诗歌详解析

片面

4.望文生义,矮宇角度单一关注特殊用法、景物特征、表现手法、作者情怀和意境

理解句子内容大意,全面把握句子手法,准确判定情感,结合

5.以译代析,修句架空分析

词句具体分析

6.分析粗硫,旗言风格胡乱

牢记语言风格4方面知识,注重3个细节分析

拼凑

易错点(一)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

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概括不全”,即

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等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

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理

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

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②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久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②牧竖:牧童。③刍狗:用草

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④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⑤东瀛变:指沧海桑田。东瀛,

指东海。

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形象

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满分思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两首诗

所描写的形象:

诗题《汉寿城春望》《春望》

人,,牧竖,,,,行人”等诗人“白头”“不胜簪”等

事诗人春望诗人春望

春景战后“野草”丛生,“荒祠古春景战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墓”等金”

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花流泪、鸟悲鸣

物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石麟等

理“东瀛变”“还成要路津”国都残破、山河破碎

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在于“春景”,不同点是战后还是战中,

“物”——汉寿城(地方)/国都,"诗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情感”——汉

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解答此类试题,

考生容易产生的错误是“要点不全”和“分析不准”等。战后和战中、地方和国都的不同

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参考答案]相同点:描写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两首诗都描写了丛生的杂草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

景象,描写了战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

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

凉。③《春望》刻画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描

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一[白话诗歌]-----------------------------------------------------------------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着丢弃的

刍狗,路上的行人在看墓前的石兽。经过雷电轰击,华表残缺,石碑断裂,虽然积满尘土,

碑文仍可辨认。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

[增分策略]

1.运用2步骤、5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

把握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

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

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

现的形象特征。

比如[例一]中《汉寿城春望》的首联,从景物的角度,要筛选出“野草”“荒祠”“古

墓”“荆榛”等,再分析提炼形象特点。

2.从特征、情感2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

形象体现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角度。

第一,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

义等;

第二,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

比如[例一]中《汉寿城春望》的尾联,从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朝代的

兴废更替的思考,还蕴含着诗人有关兴废相互转化的哲理思考。

[即时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山茶

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1)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⑵根据诗歌内容,概括山茶花的特点,并分析诗人借这意象所表达的感情。(5分)

答:.........................................................................

参考答案:(1)映衬手法。(1分)以雪的洁白来映衬山茶花的艳红、叶的浓绿。(2分)

(2)特点:①色彩艳丽,叶深绿,花红艳。②端庄高雅。③有坚贞的品质。(每点1分)

情感:作者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有着崇高品格的人物的无限景仰与赞赏之情,也

寄寓着作者高远的襟怀。(2分)

易错点(二)——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

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分析片面,其中包括:情感概括缺失,情感理

解牵强。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磕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踊。

寻河©愁地尽,过殖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寄仲高②

陆游

东望山阴③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②仲高:陆升之,字仲高,

陆游的堂兄。③山阴:浙江绍兴古县名,陆游的家乡。

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满分思路]解答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类的题目,考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筛选、概括

不全。造成这种错误的主栗原因有两个:一是意象把握不准造成情感分析错误,二是情感

概括不全造成信息遗漏。要避免这种错误,就要细致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营造的意

境等,以此确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内容体现的情感综合分析

题目对朋友入京的惜别之情

“一身”报国的胆魄

“从”“向”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

拟写答案时,

岑“万里”路途之遥远,行进之艰难,

要把握作者

诗“费马蹄”诗人奋进不息

两方面的情

“觉天低”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热情怀:一是对国

“军中饮”惜别时的豪情家的情怀,二

“醉里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是对家乡、亲

“一万三千里,,离家距离之远人、朋友的情

“空满纸”怀。然后区分

深切的思家之情

“流清泪”出情感表达

陆“书回已是上的相同点

自叹徒劳,处境悲凉

词明年事”和不同点。

“寻兄弟”对堂兄的思念之情

“愁无寐”“鬓万里漂泊、年华已逝之慨,

丝几缕茶烟里”不甘消沉的激愤

[参考答案]相同感情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不同感情岑诗:①表现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入

京的惜别之情。陆词:①表现了词人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②表现了词人年华

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之情。

--[白话诗歌]-----------------------------------------------------------------

(岑诗)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

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

的源头;穿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

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在醉时写下家书,请你为我传递。,(陆词)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

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一封家信的回复,要

等到来年。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乘扁舟去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真的

感到衰老疲惫。愁思满怀,长夜难寐,两鬓已生白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愤。

[增分策略]

1.掌握3策略——防止情感概括缺失

要保证对作者情感的全面把握,就要从诗歌描写的具体意象、物象、事件等角度进行

逐句细致分析。具体可运用3策略:

(1)切分层次

即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切分。如一联(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两句都要分

析,只分析其一,就可能要点不全;上下片写了几句话,就有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

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

(2)多方联系

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联系

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内涵。答题时,多

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情感。

(3)注意双向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答题时不能只答出“一向”。

就整篇而言,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较明显;“风雨”“春天”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

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联、片)、用典抒情的句子(联、片)往往具有双向性:前者一

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情。

比如[例二]中的陆词,从“一万三千里”“家书空满纸”“书回己是明年事”等可以看

出词人羁旅行役的悲凉,从“真老矣”“鬓丝几缕茶烟里”可以看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

和愤懑之情。这里的情感是通过对描写的景物、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关的事物等分析、

概括出来的。

2.运用3技巧——防止情感理解牵强

(1)立足整体考虑

情感分析题有的立足于全诗(词),有的立足于某一句或某一联(片)等,无论哪种情况,

都要着眼于整体理解,全面把握,绝不可孤立地看某一句或某一联(片),“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

(2)打破思维定式

考生在回答情感题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如见“独”就答孤独寂寞;见

“景”就答热爱自然;见“贬官”就答郁闷不得志、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这样的套板反应、

思维定式要不得,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作品内部和诗人内心,个性化答题。

⑶抓住情语情由

①情语定调

情语,即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直接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如

“愁”“恨”“怜”“怅”等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词语一般出现在首尾句、标题中,

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因为抓住了它,就明确了情感的方向和基调;有的间接

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描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用典的词语,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等,抓住这些词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犹如拨云见日,情感显露无遗。

②情由探源

情语定调后,就要进一步探寻作者喜怒哀乐的原因。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部

环境(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和作者自身(身体、人生遭遇、理想抱负等)两种。这些都可从

诗句中找到,或从注释中得到暗示。

[即时巩固]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虞美人

蒋春霖①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银潢:

银河。③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1)“病来”二字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委婉含蓄地抒发了

和__________。(2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参考答案:(1)漂泊之苦乱离之痛

(2)①对战乱平息的渴望;②对山河破碎的悲愤;③对帝都京城的思念;④对朝廷的忠

情;⑤漂泊天涯的愁苦。

易错点(三)一滥用术语,表达技巧分析片面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往往因滥用术语、分析片面而失分。具体来说,易失分

的原因有: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

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鼬名惭柳土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应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到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柳下惠。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③桂江:漓江,

此处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④连山:指刘禹锡贬往之地——连州。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雨霖

铃》的结句。请分析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的异同。

答:.........................................................................

[满分思路]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回答此题需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

法三个角度来分析。

X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刘“有所思”是古乐府篇名,

用景物的描写结束上文中

诗描写的是设想离别后的情原诗本为情诗,这里喻指诗

的抒情——以景结情,寄情

尾景——虚写/想象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于景

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设想离别以后的境况——

词念之心切,爱之情深——直

虚写/想象;写千种风情,

结抒胸臆

抒人间别恨——衬托

从上表分析来看,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一目了然。

[参考答案]同:同为想象离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异:柳词结句直抒胸臆,以千

种风情写尽羁旅愁苦,抒发人间别恨;刘诗尾联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并且刘

诗尾联中的“有所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一[白话诗歌]-----------------------------------------------------------------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得召赴京,却再次被贬往边远之地,同行千里渡过

湘水后又不得不分别。我虽然再次被贬到连州,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

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想要归去的目光追随着北归的大雁到天边,心中愁肠百

结之时听到凄原的猿啼。柳州和连州有相连之处,每当桂江之水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桂

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江之水东过连山),我将和你相互凝望,

低头吟诵《有所思》。

[增分策略]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方向

题干不明确哪种手法的,要学会把握题干中的三类关键词。

(1)范围词:如这一句、这一联(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

是词、句,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

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2)位置词: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

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3)标志词:即题干中那些提示思考大方向的词。如题干“本诗描写十分精妙……”,

“描写”即是关键词,它提示我们从描写手法角度去思考分析。

第二步:层层剖析定术语

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要从大处着眼,看整体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二要从小处入手,

如果是抒情,要看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

物言志等;另外,不能想起什么术语就回答什么术语,而要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分析,比如

“动静”问题,就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等,虽然都涉

及“动静”,却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要立足诗歌整体,学会语境分析。

第三步:立足诗歌详解析

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技巧)+怎样运用的(诗歌内容)+有什么效果(情感、主旨)”

的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即时巩固]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新荷叶

李清照

海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支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

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久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④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

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分停:平分。②娉婷:此处指美女。③鹤瘦松青: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

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④日下:指京都。

(1)本词是一篇祝寿词,词人在对寿者极尽褒誉的同时,于词末流露出了

之志,蕴含着一股壮志豪情。(2分)

★(2)这首词的下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1)忧国忧民

(2)①起兴。“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以两个比喻

句起兴,引出对寿者的颂扬。②用典。“东山高蹈”,运用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隐居

东山的典故对寿者加以赞颂。③对比。“虽卿相、不足为荣”,将寿者与卿相进行对比,

说卿相也比不上寿者,赞誉、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易错点(四)一望文生义,炼字角度单一

赏析诗歌中的字(词),一是不能望文生义,即不联系字(词)的具体语境,只是孤立地分

析这个字(词)的意思;二是要关注不同的角度,即从字(词)的含义、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

境、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字(词)表达的意思和具体作用(效果)。

[例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函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

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良家女,其中一女子写下这首词。

本词上片用的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满分思路]回答这个问题,要分析数词使用的写作手法、描写的对象特征、体现的词

人情感三个方面。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分析,数词使用了夸张、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表现

手法的角度来分析,词人用“千里云峰”表现“恨”和用“万顷烟波”表现“愁”,这是

化虚为实,即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恨”“愁”用“千里云峰”“万顷烟波”来表现,也就

是化抽象为具体;从描写的内容来看,极写词人“恨”“愁”的浓烈;从表达的情感来看,

主要表现词人被掳走而远离家乡的愁恨。

[参考答案]①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以淮山之高和淮水之悠来表现词人愁恨

之多。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恨”与“愁”用“千里云峰”“万顷烟波”

来表现,具体可感。

一[白话诗歌]------------------------------------------------------------------

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

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向东眺望的目光。痛恨过去的

战争,也忧愁未来的日子,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

一[增分策略1一

1.关注字(词)的特殊用法。比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这些特殊用法体

现了字(词)的用法特点。比如李白《听蜀僧溶弹琴》“客心洗流水”中的“洗”,被动用法

表现琴声的巨大感染力;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使动

用法表现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等。

2.关注字(词)体现的景物特征。考生应该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诗歌描述的景象中。

比如[例四]中的“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山河的壮丽。

3.关注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山青花欲燃”中的“燃”,

把花与“火”相比,化静为动,表现了花的明丽、鲜艳等。

4.关注字(词)体现的作者情怀。比如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

以景物的孤寂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苦等。

5.关注字(词)营造的意境。比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中的“直”,用来

形容“烟”,以此营造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

[即时巩固]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渔家傲•东昌道中闭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撩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2分)

答:.........................................................................

(2)作者在下片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1)''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

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2)①直抒胸臆:通过“乡心撩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反衬:通过南归

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

无尽的凄凉乡思。

易错点(五)——以译代析,炼句架空分析

赏析诗歌中的句子,主要赏析“景句”情句■■情景句“翻新句”这些形象生动、构思新巧的句

子,关键是赏析句子在景物描写、表情达意、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不是翻译句子,更不

是胡乱把几个术语强加给句子。

[例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闭

宋之间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间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故将

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

途经桂林时所写。

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答:.........................................................................

[满分思路]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诗句的内容,即诗句描

写的对象具有的特征;②诗句使用的手法;③诗句表达的情感;④诗句在诗歌中的具体作

用或表达效果等。这两句诗,在内容上,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夕阳斜

照、江水与天空一色;下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

以看出,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贬和客居他乡。在情景关系上,描写的景色美好、亮丽,体

现的却是悲凉和孤寂的情感,是“以乐景写哀情”。在写作手法上,写愁情却先描写美好

景物,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词语的使用上,“分明”二字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

是有意恼人的。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斜照在江面上的美丽江天晚景,但景

色虽美,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赞美江天

美景,实乃抒发浓浓的愁情。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的

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

一[白话诗歌]

桂林的景色是奇特的,桂林秋天的风光与京城洛阳的春天十分相似。傍晚时分,雨过

天晴,落日斜照在江面上;江天虽美,并非故土,只能让我这个客游他乡的人更加愁肠欲

断。晚风袭来,云雾飞卷而去,山峰忽隐忽现,如同兽的角尖在动;江水清澈得可以看见

水底的小石子,在石间流过,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早年间我信奉黄老学说,归隐山林,

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但如今热衷为官,却落得个被贬的下场。我还是归去吧,到那海岛

上远离尘世,寄情沧海,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贵重呢?

[增分策略1

1.理解句子内容大意,不能简单地翻译句子

解答“炼句”题,要根据句子描写的对象,分析句子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透过现象

去探究本质。比如[例五]中的“晚霁江天好",不能只翻译为“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

斜照在江面上”,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是“一幅美好的江天晚景图”。

2.全面把握句子手法,不应只考虑一种情况

句子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子与全诗(词)结构的关系等

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句子的精妙之处。除“表达技巧”这一角度之外,还需要从用词特点(叠

词等)、句式特点、语法特点(词类活用等)等角度去赏析。

3.准确判定情感

“炼句”体现的情感一定是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一,但“炼句”表达的情感不一定就是

诗歌表达的全部情感,所以表述句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句子的情感而不是分析诗歌表

达的全部情感。比如[例五]中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主要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