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件第3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_第1页
高考历史课件第3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_第2页
高考历史课件第3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_第3页
高考历史课件第3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_第4页
高考历史课件第3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曲折发展到不断完善的历程;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的重大进展;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在两极格局对峙下,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外交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实现关系正常化。(3)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得到恢复、完善;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巨大成就;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第35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中国事宜。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①内容:通过了《

》,具有

的性质。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

。(2)意义: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相继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4)意义:满足了

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

和民族团结。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保证了祖国统一

(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法律制度: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迫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2.社会秩序:各“造反派”之间激烈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3.民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4.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1.法制建设(1)措施①法制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②平反冤假错案:对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③加紧全面立法: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19822.民主制度(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年,《

》颁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二、祖国的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

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3)含义:

.

。(4)意义: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

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20世纪80年代: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①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②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7

(2)20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的新突破。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②1992年,两会达成“

”的重要共识,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3)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②

,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008年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平等互利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3.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提出:

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3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求同存异(二)开创外交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

,广大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得到恢复。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②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国际地位提高发展中国家要求

(3)意义①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对世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实力。③对美国: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

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进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两国关系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开始走向正常化

(3)意义①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②有利于

。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

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

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3)意义①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②揭开了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田中角荣中美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形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

,维护世界和平。(3)活动①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

的外交活动。③积极发展与

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霸权主义联合国地区性国际组织周边国家重理解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代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美国、日本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3.中、俄(苏)关系的发展演变(1)从新中国成立初到50年代末:友好合作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对抗和僵持阶段。①为与美国争霸,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②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③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3)从80年代末到现在:开始恢复正常化。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②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国家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017·天津卷,13改编)【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注意分阶段提取信息后进行概括。(2)定时空,找关联: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民主法制曲折发展,受“左”倾错误影响大。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发展重新健全完善。(3)提信息,找关键:①说明新中国民法建设起步较晚。②说明从历程上看,民法建设因政治、经济原因中断。③说明从内容上看,民法建设随经济发展不断完善。④经济全球化推动民法完善。【答案】特点:民事法律建设起步晚;过程较为曲折,时有中断;新时期民法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内容不断完善。影响因素:起步晚、曲折的原因为政治运动的干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后期完善的原因: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万隆会议的方针【典例1】(2011·海南卷,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答案:A角度二中苏关系恶化【典例2】(2016·全国Ⅰ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试题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中西贸易额比重上升不一定意味着中西贸易额的上升,实际情况是:1957年以后,中国对外关系逐渐恶化,首先体现在中苏关系恶化上,中国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减少的部分主要来自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西方与中国的贸易额有所增加,主要来自法国等具有强烈反美情绪的国家,体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额比重上,中西贸易额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因此,B项正确。其次,此时的美国等大部分西方国家仍然采取敌视中国政策,中国针对20世纪60年代外交恶化的现状,一方面大力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将法国等所谓的第二世界同美苏区分开来,在外交上力争这些国家的支持。因此,A、D两项都是错误的。“全方位外交的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C项也是错误的。答案:B角度三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典例3】(2015·海南卷,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试题分析】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教材的重点,但是,教材重点讲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涉及的相对较少,解答本题主要依靠材料信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但是,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军事上“两弹一星”的成功,因为仍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实力没有大幅度提高,而对外援助主要依靠经济,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象,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C项与本题信息无关,故错误。20世纪70年代,我国除了大力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也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以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作用,而1971~1978年援外项目总和超过前16年的总和,反映了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项正确。答案:D角度四“文化大革命”时期历史教材的特点【典例4】(2014·全国Ⅱ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试题分析】

(1)“发现问题”:按照题目的要求,首先要对两份目录进行比较,而比较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既可以涉及历史观念、史学理论,也可以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因此,在发现问题环节上本题没有固定的要求,不管是发现了“西瓜”还是发现了“芝麻”,都是对问题的提取。(2)“阐释问题”:这是对考生历史阐释能力的集中检验和考查。既然要求的是“分析”,这就需要考生对历史持有正确认识的同时,还要分析合理充分。这里的“充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比较全面,二是比较深入。本题并不要求每个角度都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入,只要达到其中之一即可。(3)“答案示例”:从本题给出的示例可以看出需要分析层次和程度。示例选择了从教材出版的时代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指出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而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就概括指出了时代特点。之后分析了时代特征对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影响,这就把时代特征与目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在对比目录B的分析上,也遵循了同样的逻辑层次:时代特征——历史研究领域变化——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可见,考生需要分析出层次感并照顾到相关的各个方面。答案:(示例)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2017·四川雅安摸底)下表为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上表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开始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制民主形成C.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成立前民主构想的实践D.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政治体制的照搬解析:C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合作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项错误;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并非“多党制民主”,B项错误;根据“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可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中所占比例基本是五五开,实践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民主联合政府的构想,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政治体制创新,并非照搬苏联政治体制,D项错误。答案为C。2.(2017·安徽安庆月考)1979年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宣称:“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但统一如何以和平方式达成要靠双方进行两岸对话。如果大陆企图以武力而非对话来达成,美国将提供军事物资使它无法成功。”这说明美国(

)A.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B.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C.推行“一中一台”的政策D.遵循了国际法的原则解析:B

结合题意可知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干预海峡两岸的交流与统一。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由海峡两岸自主协商解决,因此美国的行为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B项正确;题干中美国的做法与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背道而驰,A项错误;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可知C项说法错误;美国的做法干涉了中国内政,违背了国际法的原则,D项错误。答案为B。【新知生成】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1972年2月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3.(2017·江西九江摸底)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在会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