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程门立雪师说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中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请听《师说》的朗读录音请听《师说》的朗读录音ss.swf辨音析字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读书(dú)不能(bù)传道(chuán从容(cóng)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贻(yí)冉(rǎn)潘(pān)长幼(zhǎng)须臾(yú)怡(yí)阅读、思考、讨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以古:用来……的……的凭借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受:同“授”,传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指知识和道理而:表转折,却。师:老师其:他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①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②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①乎:相当于介词“于”,在。其:他闻:知道,懂得
②乎:相当于介词“于”,比。师: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也:与“亦”相同。不翻译,助词,舒缓语气从而:古,从、而是两个词今,连词,表结果或目的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夫:发语词,不译。庸:岂,哪。知:管,过问。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因此,所以。无:古,:无论,不分。今,没有。没有道:道理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提出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1、教师的职能
3、择师的标准2、从师的必要性
{(正面概述)(正面论述)(反面申述)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风尚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还。焉:代词,代老师。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下:低于于:向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愚:圣人,愚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其:语气副词,大概,表推测。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身:自己耻:以……为耻惑:糊涂(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指书画线句为宾语前置句或:有的不:通“否”。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百工:各种工匠耻: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族:类云:有“如此如此”的意思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彼:那个人相若:相似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不齿:不屑一提,看不起。乃:竟及:赶得上,比得上其:语气副词,表感叹。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第二段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2、此段分论点是什么?3、作者从那三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3、横比: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大意和作用。
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常:固定的,形容词。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徒:这些人及:比得上,赶得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不必:不一定贤于弟子:于,比。状语后置句术业:学问和技艺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第三段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3.本段和第二段、第一段有怎样的联系?结构上和第二段形成对比和第一段形成呼应归纳第三段内容: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被动句。学于余:向我学习,状语后置句。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以:来贻:赠送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第四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框图段落一段意阐述从师的道理论点二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以历史事实证明(正面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一.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文言知识梳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的人。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今: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二.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名词,客舍惑而不从师乃大惊,问所从来。
跟从。动词。自,介词。传从{有碑仆道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道相似也名词,道路
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广告投放合同标的的效果评估2篇
- 高端定制旅行服务合同(04版)
- 财务鉴定报告范文大全
- 部门廉洁建设报告范文
- 别墅装修开工报告范文
- 门店承包合同协议书完整版
- 全新个体户聘用员工协议书下载
- 中职数学课件
- 2024年度银行服务合同3篇
- 《高温与低温损伤》课件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小学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
- 新时代高职英语(基础模块)Unit3
- 公益宣传片制作投标方案
- 第二章 乌龟的人工养殖
- 木村病教学讲解课件
- 液压气动技术专题报告2000字
- 主管部门领导参加下级公司年会讲话稿(通用15篇)
- 防爆柜使用说明
- 湖南介绍PPT(湖南简介经典版)
- 2023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招聘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真题精选卷及答案
- 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