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实施方案TOC\o"1-2"\h\u20414第一章:概述 240271.1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背景 2223961.2创新设计模式的意义 3167041.3实施方案总体目标 330798第二章: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理念 440352.1用户需求导向 416522.2大数据驱动 4210892.3跨界融合 426890第三章:创新设计模式构建 5221263.1创新设计流程优化 5225503.2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571233.3创新设计工具开发 517391第四章: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平台建设 6187714.1平台架构设计 6309574.1.1设计原则 6163884.1.2平台架构 6270074.2关键技术研究 6121584.2.1云计算技术 666884.2.2大数据技术 7226684.2.3人工智能技术 7178564.2.4物联网技术 7231444.3平台运营管理 7180724.3.1用户管理 717294.3.2项目管理 7282954.3.3数据管理 7233344.3.4服务管理 749654.3.5合作伙伴管理 829317第五章:创新设计资源整合 8304545.1资源分类与评价 861125.1.1资源分类 8121265.1.2资源评价 8111075.2资源整合策略 872365.2.1搭建资源整合平台 8218935.2.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856405.2.3实施项目化管理 981555.2.4优化资源配置 9122205.3资源共享与协同 924935.3.1技术共享 9270665.3.2人才共享 979295.3.3信息共享 9250975.3.4资金协同 92335第六章:创新设计能力提升 9145906.1人才培养与引进 961896.1.1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9214246.1.2引进高层次人才 10260216.2技术创新与研发 10131136.2.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034146.2.2推进技术研发项目 1038066.3品牌建设与推广 1044446.3.1塑造品牌形象 1042396.3.2推广品牌战略 1127424第七章: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案例解析 11200687.1成功案例分析 1164967.1.1案例一:公司 11125457.1.2案例二:海尔集团 11152487.2失败案例分析 12138247.2.1案例一:某传统制造业企业 1233367.2.2案例二:某互联网企业 12140407.3案例启示 1226333第八章:政策与法规保障 13245428.1国家政策支持 13259508.2行业法规制定 1382638.3政产学研合作 1330338第九章:实施方案推广与评价 14254389.1实施步骤与方法 142109.2评价指标体系 1492929.3成效分析与优化 153729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461610.1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发展趋势 15183910.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2223110.3发展前景预测 16第一章:概述1.1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互联网制造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旨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以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纷纷摸索互联网制造业的创新路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1.2创新设计模式的意义创新设计模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制造业的背景下,创新设计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通过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快速获取市场信息,实现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2)优化产品设计。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的模块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3)提升用户体验。通过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实时收集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提升用户体验。(4)促进产业链协同。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促进产业链协同,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3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总体目标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制造业创新设计中的作用,构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设计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实现以下具体目标:(1)提高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2)优化制造业产品设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设计模块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3)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实时收集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提升用户体验。(4)促进产业链协同。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5)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实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智能化,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第二章: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理念2.1用户需求导向在互联网制造业的创新设计模式中,用户需求导向是核心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具体措施包括:(1)搭建用户需求反馈平台,实时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为产品迭代提供数据支持。(2)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行为、偏好等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精准的用户画像。(3)加强与用户的互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和改进过程中。2.2大数据驱动大数据驱动是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的另一重要理念。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趋势、用户需求,从而优化产品设计。大数据驱动的实施策略包括:(1)建立企业级大数据平台,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为创新设计提供数据支持。(2)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发觉潜在的市场机会和用户需求。(3)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产品设计和改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体验。2.3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的第三个理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打破行业壁垒,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度合作,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跨界融合的实施路径包括:(1)梳理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找到与其他行业的契合点。(2)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实现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的互补。(3)创新商业模式,以跨界合作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以上三个理念的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将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以实现持续的创新和领先。第三章:创新设计模式构建3.1创新设计流程优化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的构建首要任务是优化创新设计流程。我们需要明确创新设计的整体流程,包括市场调研、需求分析、设计理念确定、设计实施、设计反馈及迭代改进等环节。在流程优化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证设计理念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实现设计实施的高效协同,以及设计反馈的即时获取,从而加快设计迭代改进的速度。3.2创新设计方法研究创新设计方法是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构建的核心。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需要研究以下几种创新设计方法:(1)数据驱动设计: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挖掘用户需求和行为模式,为设计提供依据。(2)众包设计: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众包特性,汇聚社会创意资源,提高设计创新性。(3)协同设计: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设计团队的高效协同,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4)敏捷设计:以快速迭代为特点,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设计的快速响应和持续优化。3.3创新设计工具开发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设计,我们需要开发相应的创新设计工具。以下几种工具在“互联网”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1)设计协同工具:支持设计团队进行远程协作,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2)数据挖掘工具:用于分析用户数据,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持。(3)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工具: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进行设计展示和评估。(4)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工具:利用技术,提高设计智能化水平。通过以上创新设计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创新设计的能力,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平台建设4.1平台架构设计4.1.1设计原则在构建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平台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开放性: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支持与各类外部系统、设备、工具的集成,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协同。(2)灵活性:平台应具有高度灵活性,能够根据制造业创新设计的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和优化。(3)安全性:平台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保证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恶意攻击。(4)可扩展性: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支持未来技术的升级和功能的扩展。4.1.2平台架构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平台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层次:(1)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创新设计所需的各种数据,包括设计素材、设计成果、用户信息等。(2)服务层:提供创新设计相关的各种服务,如设计工具、数据处理、协同设计等。(3)应用层:实现创新设计平台的各项功能,如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成果展示、用户互动等。(4)接口层:提供与其他系统、设备、工具的集成接口,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5)用户层:面向设计师、企业、高校等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设计服务。4.2关键技术研究4.2.1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通过云计算技术,平台可以实现设计资源的动态分配、弹性扩展和高效利用,降低企业的硬件投入和维护成本。4.2.2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应用于创新设计平台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为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设计灵感、市场趋势等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对海量设计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和预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4.2.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新设计平台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设计、智能推荐、智能审核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对设计资源的智能匹配、设计过程的自动化辅助和设计成果的智能评价。4.2.4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创新设计平台与各类设备的实时连接,实现设计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对设计过程的实时监控、优化和改进。4.3平台运营管理4.3.1用户管理创新设计平台应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体系,包括用户注册、认证、权限设置等功能。通过对用户的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不同用户角色的权限控制,保障平台的安全和稳定运行。4.3.2项目管理创新设计平台应提供便捷的项目管理功能,支持项目创建、任务分配、进度跟踪等。通过对项目的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设计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设计效率。4.3.3数据管理创新设计平台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包括数据存储、备份、恢复等功能。通过对数据的管理,平台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设计服务。4.3.4服务管理创新设计平台应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设计咨询、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通过服务管理,平台可以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4.3.5合作伙伴管理创新设计平台应积极拓展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对合作伙伴的管理,平台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第五章:创新设计资源整合5.1资源分类与评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制造业创新设计资源种类繁多,涉及技术、人力、信息、资金等多个方面。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需对资源进行合理分类与评价。5.1.1资源分类根据资源性质,将制造业创新设计资源分为以下几类:(1)技术资源:包括专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软件资源等;(2)人力资源:包括设计师、工程师、研发团队等;(3)信息资源:包括行业动态、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4)资金资源:包括企业自有资金、补贴、风险投资等。5.1.2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整合的基础。评价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1)技术成熟度:评价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可靠性;(2)人力资源素质:评价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3)信息资源价值: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4)资金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5.2资源整合策略资源整合策略是制造业创新设计成功的关键。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资源整合策略:5.2.1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整合平台,实现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2.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5.2.3实施项目化管理将创新设计项目化管理,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进度控制,保证资源合理分配。5.2.4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内部调整、外部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3资源共享与协同资源共享与协同是实现制造业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几个方面的共享与协同:5.3.1技术共享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5.3.2人才共享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实现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的人才流动,提高人才利用效率。5.3.3信息共享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企业对市场、政策等信息的敏感度,为创新设计提供有力支持。5.3.4资金协同通过引导、企业合作等方式,实现资金资源的协同,为创新设计提供资金保障。第六章:创新设计能力提升6.1人才培养与引进6.1.1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互联网制造业的创新设计需求,企业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应涵盖专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1)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2)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团队建设等活动,提升员工的沟通、协作、创新等综合素质。(3)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项目,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1.2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创新设计团队的整体实力。(1)设立人才引进计划:明确人才引进的目标、标准和程序,保证引进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人才信息,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3)优化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6.2技术创新与研发6.2.1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设计能力的提升。(1)设立研发中心: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建立专业化的研发中心,提高研发实力。(2)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享技术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3)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6.2.2推进技术研发项目企业应关注市场动态,积极推进技术研发项目,提升创新设计能力。(1)确定研发方向: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明确研发方向,保证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2)优化研发流程: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保证研发项目按计划推进。(3)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加强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高成果转化率。6.3品牌建设与推广6.3.1塑造品牌形象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1)明确品牌定位: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明确品牌定位,保证品牌形象的独特性。(2)优化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识别度。(3)加强企业文化传承:将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内涵。6.3.2推广品牌战略企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品牌推广战略,扩大品牌影响力。(1)制定品牌推广计划:明确品牌推广的目标、渠道和策略,保证品牌推广的有效性。(2)开展线上线下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扩大品牌曝光度,提高品牌认知度。(3)加强品牌合作与交流:与其他企业、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品牌发展。第七章: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案例解析7.1成功案例分析7.1.1案例一:公司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其在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方面的实践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下是公司成功案例的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通过持续投入研发,不断优化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例如,其推出的5G通信技术,不仅实现了高速率、低时延的通信,还通过互联网设计理念,实现了智能设备的无缝连接。(2)产业链协同:与全球众多供应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3)用户体验:注重用户需求,通过互联网设计理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7.1.2案例二:海尔集团海尔集团作为我国家电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其在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如下:(1)用户参与:海尔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实现产品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2)大数据分析:海尔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为产品创新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产品迭代升级。(3)跨界合作:海尔与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跨界合作,通过互联网设计理念,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创新能力。7.2失败案例分析7.2.1案例一:某传统制造业企业某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尝试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时,存在以下问题:(1)技术滞后:企业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认识不足,导致产品创新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产业链断裂:企业未能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上升。(3)用户需求忽视:企业对用户需求缺乏关注,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实现市场突破。7.2.2案例二:某互联网企业某互联网企业在制造业创新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产业基础薄弱:企业对制造业的理解不足,缺乏产业基础,导致产品无法实现量产。(2)技术研发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限,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3)用户体验缺失:企业对用户体验重视不足,产品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7.3案例启示通过以上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技术创新是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的关键。企业应关注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持续提升产品功能。(2)产业链协同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企业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合作。(3)用户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应关注用户需求,通过互联网设计理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4)跨界合作是拓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整合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第八章:政策与法规保障8.1国家政策支持在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实施过程中,国家政策支持起到了的作用。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设立了科技创新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国家政策着力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设立产业园区、优惠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国家还加大了对制造业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等,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8.2行业法规制定为了保障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的顺利实施,行业法规的制定。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法规制定建议:制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的相关标准,明确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等,为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制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的监管法规,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等,保证行业健康发展。8.3政产学研合作政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合作建议: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推动政产学研各方加强合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各方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衔接,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应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创新成果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我国制造业将不断优化创新设计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助力我国制造业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第九章:实施方案推广与评价9.1实施步骤与方法实施方案的推广与执行是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成功的关键环节。具体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如下:(1)宣传与培训:通过内部会议、培训等形式,向全体员工普及互联网制造业创新设计模式的概念、优势和实施方法。(2)组织架构调整:设立专门的项目组,负责实施方案的推广与执行。项目组成员应具备丰富的互联网技术和制造业经验。(3)技术支持:为项目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包括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工具等。(4)实施方案试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线或产品,进行实施方案的试点。试点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5)全面推广: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实施方案全面推广至整个企业。(6)持续优化:在实施方案推广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9.2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实施方案的有效性,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评价指标:(1)创新设计能力:包括设计周期、设计质量、设计成本等方面的指标。(2)生产效率:包括生产周期、生产成本、产品合格率等方面的指标。(3)市场反应速度:包括订单响应时间、产品上市时间等方面的指标。(4)客户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客户反馈等方式,了解客户对实施方案的满意度。(5)企业盈利能力:关注实施方案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包括销售额、利润率等方面的指标。9.3成效分析与优化实施方案推广后,需对成效进行分析,以验证方案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成效分析的方法:(1)对比分析:将实施方案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变化情况。(2)趋势分析: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实施方案的长期效果。(3)竞争优势分析:对比同行业企业的相关指标,评估实施方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法律服务企业法务专员职位劳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范本下载涉及装修及家具家电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时尚服饰品牌区域独家代理销售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货运大客户承运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建筑材料出口销售与绿色认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grc构件生产、安装与装配式建筑推广实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建筑材料运输及安装服务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家具安装与室内空气净化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展览馆场地租赁合同范本(含展览策划服务)3篇
-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手册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1汽轮机跳闸事故演练
- 陕西省铜川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礼品(礼金)上交登记台账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3高中物理步步高大一轮 第五章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 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练习题及答案
-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全统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199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