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贯彻现行教育方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张盛春一、现行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是对共和国前期教育方针的发展和完善。其内容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首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理解为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指明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第二句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实施教育的方法途径;末句中的“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教育目的。现行教育方针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现行教育方针最初是在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来的。即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它作了补充,既在“现代化”后面加了“建设”二字,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又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即在“德智体”后面加了“等方面”三个字,在“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七个字,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教育方针颁布之后,在贯彻之中理论界有过争论,比方,有识之士曾提出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应增加“美育”一项。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里出现了美育的内容,即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表明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发展目标与实现个人价值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双重价值,即要求教育既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又要为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服务。二、贯彻教育方针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误区与对策1、劳动课不姓“劳”“教劳结合”的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组成部分。自从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以来,国家关于“教劳结合”的方针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但教育实践中也经常发生落实不到位和理解偏差的情况。从教育看,“教劳结合”是为革除旧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弊端而提出来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出现以劳动教育代替劳动课的现象,劳动课不姓“劳”,学生参加的往往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经常被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阻碍而被否定,有的学校劳动课的课时不足,有的干脆不开。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3]时至今日,邓小平同志曾经忧虑的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依然存在。2、社会实践教育缺“践行”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发展。但在实践中出现泛化“教劳结合”方针的做法,用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的做法。当前,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新课程的题中之义。中小学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或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组织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当前,当务之急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教育外部环境,创新其模式与方法,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工作队伍,加强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应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社会实践教育制度和工作体系。[4]3、全面发展教育“不全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关于教育目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社会“目的本身”。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其实质是指个体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点有二:一是指个体的充分和谐发展,二是指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人格培养是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一项不忽视的重要内容。人格培育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所谓现代人格,就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格,也即所谓的“健康人格”。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现代化实际就是人的现代化,具备现代人人格者才不会被时代淘汰。美国未来学家英格尔斯说:“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家不经历这样一种心理和人格上向现代化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的使其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行列”。[5]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适合现代化事业的人,这种人必须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他们应具有健康的休魄和心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创造性精神品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遵守规则的品质;具有独立自主、敢于负责、善于探究、敢于创新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是现代人格所必需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以致培养出了许多“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能力”的人格缺陷的“人才”。教育的立足点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而生”,即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学生“为何而生”,即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现代人格的培育并非毕其功于一役便能完成的。这是一个熏陶、认同、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塑造的教育过程。当前,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确立全面育人的思想;二是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是引导学生立下雄心壮志;四是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有关健康人格的精神财富陶冶学生。注释及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0年。[2]育文:《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报,1999年10月9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学科研单位合规自查实施方案
- 特殊教育机构家长委员会发展方案
- 为电影场景或电影摄影棚出租照明器具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机器马达和引擎调速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隧道工程泥浆护壁施工方案
- 羽毛球网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拖拉机抵押合同范本(2篇)
- 2024土工布供需合同模板
- 防事故用绝缘手套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房屋买卖定金合同协议书范本详细版(2篇)
- 经济学题库(200道)
- 2024年巴西私人安保服务市场机会及渠道调研报告
- 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跨学科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2024-2030年国内婴童用品行业深度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粤教粤民版《劳动技术》四上 第二单元第3课《提篮》教学设计
- 办公楼室内装饰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技术标范本
- 全球及中国玉米淀粉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全册)
- S7-1200PLC技术及应用 课件 项目17 步进电机控制
- 2024年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2024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