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校园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_第1页
“营造绿色校园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_第2页
“营造绿色校园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_第3页
“营造绿色校园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_第4页
“营造绿色校园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万分教师招聘资料免费下载:/c0yoa4s55x“营造绿色校园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西新桥第二小学一、课题的提出西新桥二小作为一所社区学校,历史上曾有过曲折的办学历程,近几年我校在市政府的关怀下,新建了校舍,软硬件配置逐步到位,师生行为逐步趋于规范。在面临新一轮学校发展的大潮中,如何能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如何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学校领导老师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在“十五”课题的研究历程中,我们通过研究,欣喜地发现原本沉闷、紧张、拘谨的课堂气氛逐渐被活跃、轻松、灵动的气氛所替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把目光转向更本质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惑:比如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在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同时,如何科学地重新制定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如何有效地在实践中落实这些制度并能不束缚师生的行动与发展?由此,我们觉得,只有从根本上来重新审视学校现有的文化要素,逐步完善与改变这个大环境,进而再对课堂教学展开研究,才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收获一些东西。基于这个想法,我们确定新的课题——“营造绿色校园,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我们把学校的环境与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并与课堂组成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同时展开研究。此课题思想力求突出一个“和谐”:主要体现为校园环境建设的和谐,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共处。课题具体以“营造绿色校园”和“构建生态课堂”两个方面的研究作为课题的支撑。其中“营造绿色校园”,设想通过学校内外环境的改善,去凝聚全体师生努力形成和谐、融洽、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促进学校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提升。“构建生态课堂”的研究,设想通过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去重建师生关系,重新认识师生的角色与定位,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和谐统一发展。二、概念的界定绿色校园:校园的物质环境得到美化、文化、深化,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融洽,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信赖、支持,和谐共处。生态课堂:“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我们借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概念,把课堂看成是一生态系统,其要点有三:1、课堂中的生态元素指的就是学生与教师;2、学生与教师都将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获得发展;3、课堂生态元素与课堂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课堂环境是由师生活动来生成的,反过来,课堂活动环境又反作用于师生的发展,对师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三、研究目标、步骤研究目标:1、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整体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断优化育人环境。2、积极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1)学生能在课堂中实现自己的认知目标,即该学会的都学会,该会做的都会做;同时在学习中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愿意学、喜欢学,有坚韧的意志支撑自己刻苦努力地学习下去。(2)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能具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获得发展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成长的愉悦的情感体验。(3)能把教学关系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利教师、学生共生共长的教学氛围。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4.9-2004.11)进行文献研究,对课堂上教师的心态及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调查分析;撰写研究方案,学习教育理论,为实施研究作好准备。(2)实施阶段:(2004.12-2006.8)全面启动新课题研究,分学科进行,主要探讨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收集典型案例,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3)总结阶段:(2006.9-2007.12)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并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结题。四、研究内容、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一)营造“绿色校园”的研究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在课题思想的熏陶下,我校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把文化意识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我们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建设完整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创造一种境界,营造一种氛围,陶治师生的情操,展示学校的整体形象,显示学校的精神风貌与独特个性。为了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我们在各楼道、长廊作了精心布置:如学生学习活动区有中高年级部的快乐作文、雏鹰文苑;阅览室前设“我爱阅读”责任到各班的图馆员;大队部、美术室有雏鹰试飞、雏鹰画苑等。为便利内容的常换常新,我们采用了软木版,制作成版面上墙。在我们的晴雨操场“乒乓俱乐部”里,我们把各届世界乒乓冠军的图片悬挂廊柱上,当你步入此间,眼观两旁我国乒乓健儿飒爽英姿,不作介绍,你便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爱国情愫,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无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极具文化、教育的含金量。在每班教室和廊柱上,我们没有悬挂名人字画、名人名言,而是分别挂上学生们的刻纸、书画作品以及他们自已创作的格言,虽说,有的可能略显幼稚,但我们认为,这样更贴近学生,更能张显学生的精神面貌,更能激发学生的意趣爱好。为树立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总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还是策划者、管理者,我们还设计了像长廊绿化等调查报告,让同学们走一走,算一算,一起参与到美化校园的行列中来。在课题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对班级黑板报进行了改造,原先是用粉笔进行绘画、书写,信息容量极其有限,且更换时间半月一次,大大减弱了板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现在我们利用磁性黑板这一特性,做成资料卡,同学们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新作品展示在板报上,再加上恰当地激励评价手段,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习作、绘画、信息摘抄等上墙,同时还互相学习交流心得。这一改变,使得板报不再是班级中的一种装饰,也不再是老师与个别优秀生的特权,而是所有同学展示个性与才华的舞台。在班级里,我们还设爱生便利箱,箱内那一把梳子,一卷透明胶,一个针线包……无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如今箱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同学们已从老师身上习得“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些有力的措施,促进了和谐友好、奋进争先的良好班风的形成。我校还设置了移动宣传版面,围绕中国传统节假日、纪念日设计了移动宣传专栏,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吸引着全校师生和社区家长。每一期除节假日由来、习俗、传说的介绍以外,还有相关诗歌、习作等,更有行动导向,如“庆重阳”一期中,你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日吗?他们爱吃什么?最爱做些什么?你准备为他们做些什么?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除了外显环境的营造,我们还重视信息空间的开发。通过校园网的建设、信息技术设施的购置,为家长提供学校教育信息,使家长与教师、学生和学校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与交流空间,将学校与广阔的信息空间连接起来。2、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一个有生命活力的学校,并不取决于严格、强制的规章制度,而在于价值观对人的感染,在于全体师生坚持这种信念所体现出的强烈整体精神。学校传统长期积淀、相对稳定,就会升华为学校精神,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因而,在课题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把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校精神作为办学特色的体现,文化建设的核心。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核心灵魂,要内隐为每个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外显为每个成员的实践行为,并形成弥漫于整个校园每个角落的成长气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本校实际,在经历多次推敲、反复商议之后确定为“和谐”。让学校精神引领师生成长使我们的目标。在学校最醒目的教学楼前,我们悬挂着巨幅的标语牌:美丽童年,开始的地方。这里面体现着历史文化的积淀,现代教育的诉求,以及学校对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期望,它构筑成我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核心价值,成为了学校管理和师生成长的共同愿景。由此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用充满挑战性的事业引领教师,用丰富化的工作锻炼教师,用有效的培训培养教师,使教师价值观的确立有充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学校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例如:开展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培训,对确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领头羊”采取专家引领式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又以“我与明天有约”——“教师成长袋”为载体开展个别化培训。学校鼓励教师在纵向比较中不断自我实践、自我研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这些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活力,教师生命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开发。

同时,我们还重点抓了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在班级日常组织管理与活动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施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岗位轮换制和小班主任制,发挥每一个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此外,发动全体同学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制定适合于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提出具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风。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只有植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校园文化是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与碰撞,选择与积累。我们在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倡导读千古名句,以此来丰厚学生的人格和文化的底蕴;倡导以文养文,以教师的文明修身培养学生的修身文明,着力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和班级管理的精致化。

3、立足实际刚柔并济,健全民主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即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它也是和谐校园营造的重要保障。我们各条线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对部门各项制度做了调整和重新拟订,把正确的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办学思想、质量观、人才观等,在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和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用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我们行政修改了教师的月考核条例;大队部制订出更具操作性的“西二学生一日常规细则”;教导处拟订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细化了备课、作业常规等质量监控的措施;总务处对原有安全制度做了调整;教科室则在原有科研制度、奖励制度基础上,拟订校本课题管理制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活动制度;工会则出台了文明办公室制度等。制度的形成,使学校的管理更有章可循,避免了我们学校管理者用个人的好恶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当然,在建立机制的同时,我们更关注地是如何按计划、有策略地逐一落实制度,并在落实的进程中,不断地调整改进,使得制度更科学,更合理。追求“合情合理”、“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之一。一方面在于制度建设的本身,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为此,我校在进行自己学校的制度梳理、反思与重建的过程中,都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师生员工的介入,倾听他们的需要,在新制度的形成中吸收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另一方面,制度运行中需要有一些灵活的界限,制度本身的包容性要强,而且制度运行中要充分发挥人与人之间精神与情感交流的力量,以此为制度本身提供内在的人性支持。我校在学校制度的运行中,强调在制度的刚性中渗透人的柔性因素。制度管理不把人管死,而是服从师生主动发展的需要把人管活,促进教师的发展由硬性措施转向软性文化,由单一激励转向整体配合激励,由学校对教师、学生的激励转向师生们的自我激励。它是“以人为中心”,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管理对象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它虽也是一种管理控制,但它不同于刚性的规定、制度和纪律的控制。4、开展多种育人活动,追求多彩的校园行为文化按照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他们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既能够使师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开发潜能,同时也更能够促进绿色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我校的学生活动在呈现系列化、常规化态势的同时体现特色化。如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教育系列,如读书节、英语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生活技能操作比赛系列。同时,针对学校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出现的问题,校少先队大队部出台“学生的承诺”,倡导争做“八个一”。从语言文明、孝敬长辈、关爱同学、讲究卫生以及个性修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全面的引导。并进行“可爱的西二人”八大人物评选,包括“微笑小天使”、“保洁小卫士”、“学习小博士”、“节俭小当家”、“爱心小白鸽”、“懂事小帮手”、“诚实小公民”、“自律小主人”。在对学生进行行为常规的有效引领同时,进一步丰富各大人物所孕育的内涵,使学生知晓之、向往之、行动之。每个班级每两周一次盘点评议,对学生中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从而达到优化言行、趋善求同的目的。学校还组织读书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展开,建设诗化班级,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感悟祖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内容有“阅读美文”、“串讲故事”、“读书讲座”、“制作小报”、“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等等。“说说我的心里话”学生调查问卷,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交换心灵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困难、疑惑在“纸鹤传情”的过程中得到舒展、释放。以及针对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有40%的孩子为外来打工子弟的现状,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孩子中进行“礼、美、诚、爱”教育。与礼同行,有文明、懂礼仪;与美相伴,发现美、涵养美、孕育美、创造美;与诚交友,知诚实、重诚信;与爱携手,爱父母、爱师长、爱同伴、爱自己。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针对教师开展的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学校经常组织教师赴浙江、上海、南京等地考察。校内的教师活动也很多,如各类体艺竞赛,年级组风采展等。“认识、倾听我自己”——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帮助教师剖析、了解自己,同时为自己勾画教育的理想蓝图;“心语随想”随笔札记的撰写,让校长、教师能走进彼此心田。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才能使教师以更平和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生活,才能激活教师的“教育智慧”。“清风读书会”、“阳光乒乓队”、“绿荷书画社”、“静心瑜珈班”等教师情趣性组织的建设,使西二的老师们每天微笑一点点,每天美丽一点点,每天自信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校还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育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学校与社区携手举行了“为小树挂牌”活动。孩子和社区居民小心翼翼地把精心制作的护绿牌挂在小树上,这次活动不仅使大家增长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绿色的可贵与美好!学校还组织学生来到西新桥岗亭,慰问了当值的交警叔叔,并且走上街头指挥交通,宣传交通知识。学校与荷花池街道西新桥二村二社区、西新桥幼儿园的师生开展了“邻里和睦喜迎新春、居校携手共建和谐”活动。由学校与钟楼区妇联、钟楼区环保局、西新桥街道办事处共同承办“亲子携手同行,争做节约型家庭”活动。类似的活动是数不胜数,在此过程中,学校与社区关系日益融洽。(二)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1、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的重点根据概念界定,我们对生态课堂的研究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这一生态元素的发展;(2)教师这一生态元素的发展;(3)学生、教师共生共长的发展关系。(1)学生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促进学生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需要坚持三点认识:A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需求和发展的潜能。正如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每一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各种需求都是天然合理的;学生的本能在本质上都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按照生态看待学生,生态课堂就应当满足学生的需求,唤醒学生的潜能。B学生的发展不是空洞的概念。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培养、品质的改善乃至个性的形成,都是发展的具体内容。C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生态课堂的要求看,学生的发展是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实现的。他们在课堂中不断地实现教学目标,该学会的都学会、该会做的都会做,就是实现发展的一个个环节。因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不只是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是伴随着认知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只要他们能够投入专注地学习,那么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品质的改善乃至个性的形成,都将包含在其中。(2)教师发展的研究教师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我们把它限定在生态课堂之中,教师发展的目标主要是: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具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获得发展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即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成长的愉悦。(3)学生、教师共生共长关系的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展是依附于学生的发展的,学生的发展是受制于教师的发展的。我们认识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A整体性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课堂生态表现为课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如:教师在成功“塑造”学生时,学生也反之影响教师,师生间相互认可、谐振共鸣。

B协变性

生态学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种及相关物种发生协同变化,这种相互适应、作用的共同进化即协变性。在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各个因子间的协同变化。如:课堂上师生情绪情感交织形成生态性心理场,教师上课激情高,学生也会不经意受感染;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教师的情绪也难免被带入“低谷”。

C.共生性

生态学认为,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长期共生;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教师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离开了学生,教师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反,学生离开了教师,学习上就困难重重,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正如《学记》中提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D.动态平衡性

“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如:在课堂教学中,在不考虑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下,输入学生没有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经过学生的内部“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以促成动态稳定。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元素之间并不是完全的良性的相互关联,这就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生共长,是生态课堂研究的重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系如图所示(见图1)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培养教学组织能力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工作情感体验生态课堂课堂生态课堂生态2、构建生态课堂的基本原则和谐生态课堂的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双边多向互动;生生之间应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团结互助友爱;师生与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应表现为一方面要坚持和利用教材媒体,另一方面对之又要保持一种批判审视的态度。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后,我们发现作为课堂生态最重要元素之一的学生,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经常不揣摩孩子的心理,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因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总结并遵循以下的原则:A教育情境性原则。全国“情境教育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认为,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最富有灵性的智慧火花。课堂教学,要在审美愉悦中,培养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创新心理状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

B心理安全与自由原则。全国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教授曾说,生态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C自主合作探究原则。生态教育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总之,生态教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灵,放飞囚禁的情愫。D动态生成原则。动态的生命必须通过动态的生命活动去培养。动态的生命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师生交往活动。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E师生共同成长的原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更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独立实体,把课堂教学看作是自己生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能积极主动地去从事课堂教学,就能体验到与学生交流的快乐,就能体验到自己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快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交往实际上是师生共享智识的过程。

3、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策略

A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生态、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知识不是完全由教师“创造”,它仅仅是教师“加工”的,教师也是知识的消费者,但与学生相比,却是信息的加工者和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消费”信息,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在教师加工基础上的再加工,存在重新建构。所以教师不应扮演“真理化身”“文化权威”等角色,而是一个创造者的激发者、学习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高品位生态的营造者、生命活力的调节者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学生反对的事坚决不干。不偏袒学生,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要向魏书生教师学习,学习他与学生商量的精神,商量就是民主、就是尊重,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民主则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B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a师生互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教学相长,抱成一团,滚动发展。课堂中,我们的老师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敞开心扉,自由地做思维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辩的语言,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潜移默化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学习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感、理念等人格魅力。

b生生互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即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学生,应该让他们动起来。课堂中,我们的老师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与学生互动影响着价值观和能力态度,影响学生人格和健康心理成长,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法满足多层次学生需要的缺憾,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实现同伴间的有效合作。C构建彰显个性的课堂生态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生态个体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课堂中,我们的教师树立了“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观念,承认并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如: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等,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总之,教师空,学生灵,教师无为,学生有为,教学多些教学空白,不越位和越权,让教育因学生的灵气而精彩。D筑就适度开放的课堂生态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系统才是有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反之,系统只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所以,课堂中,我们的教师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上开放,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同时要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E走向竞争合作的课堂生态。在我们的实践研究中认识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学习和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初衷是要改变竞争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的环境,以弥补由于竞争所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鼓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要强调独立思考、积极进行组间竞争,另一方面加强组内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思维灵感,碰撞思想,创造火花,促进反省,建构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和能力,让和谐的教育存在于合作化的竞争与竞争化的合作中,实现竞争和合作“比翼双飞”。

4、生态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我校课题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经过历时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摸索、归纳、创生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领受--领悟--提升。A领受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我们的老师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精选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的示范知识。学习任务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B领悟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C提升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专题学习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五、研究结果分析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三个方面:美化、文化的校园环境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的形成,生态课堂基本模式的形成,促进师生的发展与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认为,研究结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营造出了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二)探索出了生态课堂实验研究教学模式在各学科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以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才能得到展示,教材和传媒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