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雍正皇帝》的社会能量与文化消费_第1页
论《雍正皇帝》的社会能量与文化消费_第2页
论《雍正皇帝》的社会能量与文化消费_第3页
论《雍正皇帝》的社会能量与文化消费_第4页
论《雍正皇帝》的社会能量与文化消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社会能量”是新历史主义者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文本或者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力量,及其对观众施加影响的能力。“文化消费”则指用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在小说《雍正皇帝》中,二月河着笔于雍正皇帝时期的神州风云,在文本内构建出时空间的对立秩序,体现出社会能量的协和碰撞。他史笔著文却也不吝艺术创造,使“清帝”系列小说走向通俗化,大众化,对文化消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而“社会能量”的协和作用,包括成书时的现实背景社会秩序、文化秩序要求等要素,都对文本创作与读者消费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演绎出社会能量碰撞协和的过程与成果。作品本身则是作者、读者兴趣和主流文化等诸多社会能量协合的结果。关键词:《雍正皇帝》;社会能量;文化消费;

Abstract"SocialEnergy"isanimportantconceptputforwardbyNewHistoricism,whichreferstothepowerofatextoranartworkandexertinfluenceontheaudience."culturalconsumption"pointstotheconsumptionofemployingculturalcommoditiestofulfillpeople'sspiritualdemand.Inthenovel《TheEmperorofYongzheng》,ErYue-hewritesaboutthesituationinChinaduringthereignofTheEmperornamedYongzheng,andconstructsthesequenceofoppositionintimeandspace,embodyingtheharmonyandcollisionofsocialenergy.Hishistoricalwritingsarenotstingywithartisticcreation,whichmadetheseriesofnovelsof"EmperoroftheQingDynasty"popularandcommon,andhadcertaininfluenceontheculturalconsumptionmarket.Theharmoniousfunctionof"SocialEnergy",includingtherealisticbackground,socialorderandculturalorderwhenthebookwaswritten,hadagreatinfluenceonthetextcreationandthereaders'consumption,thusdeducestheprocessandresultofthecollisionandharmonyofsocialenergy.Theworkitselfistheresultofthesynergyofmanysocialenergiessuchastheauthor,thereader'sinterestandthemainstreamculture.Keywords:《TheEmperorofYongzheng》;SocialEnergy;culturalconsumption目录TOC\o"1-2"\h\z\u一、引言 论《雍正皇帝》的社会能量与文化消费引言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在二十世纪末曾引发销售热潮。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雍正皇帝》不仅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更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落霞三部曲的出版甚至形成一种所谓的“二月河现象”。笔者认为,二月河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作者本人主观努力,但更离不开90年代社会转型期文化消费的新浪潮。作为落霞三部曲承上启下之作,《雍正皇帝》的影响相对广,学界予此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在此引用前辈张邓阳的归纳梳理,不再赘述。大致分为八类:“一,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争论;二,作品可读性的探讨;三,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研究;四,与同时期其他历史小说的比较;五,二月河文本中的糟粕意识。六,文本中众多人物形象关系的探究;七,文本中的权谋文化的聚焦分析;八,作品中历史观的研究;”以及张邓阳①为首,以综合方式分析作品,发掘文本本身与社会能量协和的必然联系的创新研究。它也是本文讨论文化消费与社会能量关联的基础与前提。学界目前对于《雍正皇帝》的研究大多侧重一两个方面,而张邓阳则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核心思想“社会能量”展开全面精深的研讨,但张邓阳用大量专业词汇和专著解释“社会能量”在文本中的体现与作用,确实给读者增加了一定的阅读难度。本文在细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辅以当时背景数据,引入文化消费的观点解读文本所体现的社会能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用文化消费观对作品《雍正皇帝》中所谓“社会能量的协和作用”尝试个人解读。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五个部分构成。引言归纳目前学界对于《雍正皇帝》的研究,以及指明本文论点的理论出处。第二部分分析文化消费与《雍正皇帝》社会能量的联系。包括现实经济现象,政治存在的文化消费与社会能量的关联。第三部分分析文化消费期待与《雍正皇帝》社会能量的协和。包括大众文化消费期待与主流审美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历史消闲行为与消费期待的协和作用,对《雍正皇帝》社会能量的影响。第五部分则是结语,总结论文观点——《雍正皇帝》在“文化消费现实”的影响下,演绎社会能量碰撞协和的过程与结果。作品本身则是创作者倾向、读者兴趣和主流文化等诸多社会能量协合的结果。二、《雍正皇帝》中的社会能量“社会能量”是新历史主义者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文本或者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力量,及其对观众施加影响的能力。其具有无限增长的能力以及流通性与转化性的特点。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能量具有产生、塑造和组织集体身心经验的力量,文学作品则是社会能量的载体和流通场所。格林布拉特认为:“作者们在表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时,所再现的其实是社会机构、传统约束、文化成规等社会能量共同作用协合的结果”②。二月河在表述自己观念与思想时,也正体现出了社会变革,秩序体制,传统文化等社会能量的共同协和作用——他创造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或多或少都会受一定社会历史的制约,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雍正皇帝》成书于九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巨变,经济腾飞文化井喷的时期。而社会秩序搭建在经济快车道发展地基上的同时,也不免从中衍生出种种经济政治的乱象。这在书中也均有所体现。(一)发展经济与财政改革九十年代初,在即将进入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开放已被证明施行有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打开国门,与世界敞开交流的中国不免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乃至方方面面的影响与冲击,民间传统思维观念由此发生大幅转变。人们对物质与精神需求更加高标化,多元化。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与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的不相适应催动人们几乎疯狂追逐货币的“洋流”,金钱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一方面是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却也导致日益膨胀的经济体量与落后体制的矛盾。盛世景象下沉渣浮起。通货膨胀加上地方腐败,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了混乱的局面。这使中央政府认识到,中央政府必须继续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要约束地方政府的预算同时给地方改革以激励,这在《雍正皇帝》一书中其实也多有体现。如雍正十三年所颁行的国略—火耗归公。所谓火耗归公,解决的其实就是地方和中央的财政矛盾。明清时,政府公务员的工资比较低,官至一品(不算冰炭等隐性收入)明面上的俸银也不过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斛,七品地方知县的年俸则低至四十五两。因此很多地方长官自称收入无法维持官衙运营,故意增收辖区的税粮银钱,甚至伪造账册截留库银。雍正下令,以后这一项收入不许官员私下征收,而是统一由国家统筹,借此收缩地方政府的预算收入,同时合理再分配,增发“养廉银”给予地方官一定的财政自由。现实中,由于经济非规范发展时期而膨胀的地方权力,各地画地为牢,抵制中央的转型改革。在作品里,以八爷九爷为首的党派,也以恢复“八王议政”传统为由,带领一众官员阻碍新政的推行。八爷等几位皇子与其说是“众望所归”,倒不如说是反对派在中央的代言人,他们通过支持鼓动夺嫡斗争中的失败者,达成与雍正对话与对抗的目的。在追缴朝中上下人员借国库银的历年债时,十爷也被推上前台,当街叫卖家具,操纵舆论以阻碍库银追回的进程。自上而下,雍正与八爷党的斗争,田文镜,乌士道与年羹尧等人的斗争,从中央到地方,其实都是表现出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者的对抗与阻扰,改革派的斗争与思考。除此外,小说里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随着现实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也面临着城乡居民收入急速扩大,贫富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底层群体弱势等问题。而在书中,雍正也面临着相似的危机。和平环境下膨胀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士绅与平民缴税数额的极大不公平,高官富户与底层黎庶的贫富天堑等等。尤其是贫富差距,在书中的描写是触目惊心的。譬如富豪刘八女与同一个小镇上的居民的处境,堪称云泥之别。用书中人的话就是:“刘八女攥着全部的地契,这镇上原来住的人,早就无房可卖,无地可种。他家最下等的奴才吃穿也比咱们高上一个门槛”③从中可以看到二月河对于贫富不均的不赞同,对财富分配公平化的渴望。而他所塑造的雍正作为强势领导人,魄力决心无可指摘,将改革推行下去。只不过,书中的雍正可以通过士绅一体纳粮,废除“贱民”等政策改善底层人的生活,而现实中的问题却更加棘手,需要更长远的规划。这恰恰与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以降的时代主题吻合。以上不仅是作者自身思考的体现,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秩序要求的反映——在大势下,从思想文化领域对社会经济所依存的体制政策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从而曲折表达出一种政治意向。而在这种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文本的交流过程中,社会能量也达成了“协商”,并对普罗大众产生群体性影响。此时,作家本身既是创作者,也是协商者,是社会意愿的代理人。这也正是现代背景下经济秩序层面社会能量的体现。(二)官场乱象与肃清吏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政治强化了对文学的控制,文学开始不自主地承担起社会思想教化作用,因而使其地位得到大幅提高,一度走到巅峰。历史小说创作也因当时严格的政治意识摆脱了娱乐消闲的品格,渐渐走向严肃文学的立场。而从政治角度描写君主,审视历史是二月河创作文本的重要特色。《雍正皇帝》成书之时,盛世即至,腐败病也随之而来。九十年代,政治腐败严重,乱象层出,作品中的投机拍马,勾心斗角的丑恶场景基本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影子。包括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买官卖官,发售权力;官商结合,涉黑护黑;沉迷酒色,作风糜烂等等。譬如权钱交易,平民张五哥被富家贿赂官司做了“白鸭”,替犯命案的邱生上刑场。幸得在行刑时被皇帝发现,逃得一命。然而事后调查,不过免了几位小吏,涉事官员乃至太子则在权力伞的保护下分毫不损。朝中上下视此为平常,官场之恶可见一般。有恶就有善,既乱必思变。因此二月河笔下也描绘了勤政爱民,力行改革的雍正皇帝,和几位各具特色的清官廉吏。雍正微服私访,直接走进民众生活,体察民生;田文镜清廉持国,身为河南总督,家中老母也亲种稼轩养家。主持堤坝工作时,风雨中不下火,最后累死在大堤上;张廷玉秉公执法,主张对官员公开监督,称“事无不可对人言”。即使是亲兄张廷璐犯法,也绝不姑息;李卫傲上悯下,亲近百姓,对贪污官员却不管数目大小,拿住便是抄家杀头,以一己之力震慑江南官场;书中,在与腐化官员的权力斗争中,改革维新派与既得利益者上演了一场场讽刺的戏剧。二月河以他尖刻的笔触揭露权力腐化与官场乱象,不仅是在讽刺书中的贪污腐化,恃强凌弱的丑恶行为,更触及到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沉痛矛盾。而他在文本中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显示出正义与邪恶曲折而悲壮的斗争,更塑造了一系列清廉正直,为民做主的历史英雄形象。书中也始终贯穿着政治反腐倡廉的宗旨,具有浓厚的主流的意识形态色彩。由此可以理解为,二月河是在借历史之镜阐释当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因而呈现出一种主流表达。而这种表达,正好与当代社会心理相适应,符合文化消费的需要。因此,该书作为当时中国的权力镜像,是拥有相当程度政治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二月河通过消费现实中的政治文化图景,正面描写清代官场权力生态,无情揭露腐败现象,影射现实,使读者能够关注与理解身边的改革。而当这些官场腐败权力异化等政治现象被文学作品所影射时,对应的文化市场立刻被现代商业消费观念刺激起来。也就是说当市场出现官场生态文学热销的情势时,事实上,官场生态就从之前本该作为隐秘暗面的存在,变为了一种可供人展示,可被人消费的奇观。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雍正皇帝》的创作风格整体趋向实用,即将正史记载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通过笔下阔写历史英雄和时代变革,以凸显政治意图与主流价值,实现历史反观现实的目的,因而呈现为一种明显的政治功用性。简单讲,就是通过消费历史,消费现实中的观点,传达出一种正向的道德观,社会认知与理想,以影响现实。这也正是现代背景下政治秩序层面中社会能量的体现。三、《雍正皇帝》中的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指用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其消费内容十分广泛,这里只提对新历史主义精神及限定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包括相关电影电视与书籍(指《雍正皇帝》小说原著与改编影视剧)。文化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受到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当人们享受着文本与文化实践的消费时,文化本身其实已经无声地壮大起来。因为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消费的个体并不是单一抽象的个体,相反,他们拥有各异多彩的文化背景,高低不同的消费经验与理解能力。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言,“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④。从这个角度理解,艺术是集体智慧的产品,是社会能量反复磋商协调的结果。文化不是为了消费而被制造出来的,是先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之后才呈现在作家笔下。作家本身既是创作者,也是协商者,是社会意愿的代理人。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往往能更直观地突出反映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消费期待则能一定程度再现文学作品的社会能量协和在现实与创作中“流出”与“流入”的结果。大众文化,也可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通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迎合读者心理的文化商品。它在文化繁荣的时代,一般被视作是一种消费性的,缺乏省思批判的,甚至会欠缺艺术自觉性的存在,但有时候,这种泛大众的文化商品也能传达某些正面情绪,或者内里蕴藏着某种理想元素。事实上,一些“大众”作品表面上看是透过作品的热闹情节的消闲吸引读者,但根本上是因为它能反映出读者内心里无意识的渴求,间接而深入地满足了他们内心混藏的、期待美好的欲求,从而成为所谓“流行”。二月河就曾公开表示:“在不违背宏大史实的前提下,我并不会拘泥那些小的,细枝末节的史实,因为我深知自己必须讨好那些读者。⑤”因此,他大胆塑造了颇受争议却也独具一帜的封建帝王雍正的形象,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不吝笔墨描述了那些变幻莫测、惊险诡谲的权力斗争,营造出部分现代人在阅读中追求的历史氛围,以此揭示隐藏在权力背后,对大众具有强烈刺激性和吸引力的各种世俗欲望。而为了占有文化消费市场,首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这种满足与认同却也不可一昧讨好或迎合读者,相反,文化创作者需要承担起“大众化”与“化大众”的任务与责任。也就是说主体需用严肃的政治纪律,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来引导消费者。并且摒弃虚假,杜绝低级趣味,使创作成果新颖而不猎奇,精深而不晦涩,通俗而不庸俗,以最佳的呈现状态实现其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雍正皇帝》中所体现的人物塑造,社会秩序等也正是作者这方面思想的灌注呈现。首先,小说把时代定位于康熙晚年吏政松弛,朝代腐败的险恶背景下,在这种复杂的处境中显现角色复杂的人性,从而施展道德评价的力量,对历史人物予以宽容的解读。譬如主人公雍正,他是历来因弑父矫诏杀兄等恶行而声名狼藉的皇帝,对这种人物的高歌颂德无疑是违背主流价值,而且中国人相信“一个好的故事结局,所有的恶人都该死去”,因此二月河就需要尊重朴素的民间道德观,在遵守严肃的政治纪律的前提下为雍正实现一出漂亮而有力的翻案。在小说中,雍正面冷性淡,不近人情,不苟言笑,表面上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好人形象。但是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与经济整顿行动中,他不惜与占据江南半壁的富豪盐商对立,鼎力支持清官施世纶,甚至肯把眼光投向下层,保护张五哥等老百姓。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旋涡中,他反而成了温情的一面。他不像八阿哥,培植党羽,为了继承权绳营狗苟。也不像父亲康熙,把皇权威严视作唯一的统治根基;他爱护百姓,拥有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和关注;他体谅臣子,支持田文镜的激进改革,勉励张廷玉的努力;在位17年,一心一意为国家社稷工作,私情无多,推行改革,在满人统治的特殊背景下顶着空前的压力做到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清理亏空,改土归流等。康雍乾三代,他是最短暂的统治,却事必亲躬,光御批就有几百万字,可以说他并不把自己当作满人的首领,而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皇帝。二月河赋予雍正的勤政为民,抚重江山的道德蕴含,冲淡了读者对其冷酷残忍的责难,从而更新了这一人物的形象,使其符合主流价值与向上的政治主旋律。不唯雍正,其他人物如十四爷,隆科多,年羹尧,八王爷党等,都映现着普通百姓的情感与心理期待,因而,此类人得势,读者便为之恨;而他们落马服罪,读者便为之贺。其次,作者在再现与重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同时,耗费巨大心力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市井风情,民俗人文,如饮食服饰,三教九流等。二月河曾坦承他是以主观的、感性的、移情的方式表现历史生活的⑤。因而在情节的设置上,既有吟诗作画品茗的场景,又有市侩商市,狎妓斗殴的描写;既有儒雅士人,也有无赖地痞,各具特色,各有来历。譬如在《夺嫡﹒第三十回》中描写隆冬商铺开门的一幕,门外躺着冻死的乞丐,有人沿街持帚扫雪,有人抱炉烤火,店内小厮忙乱地准备食物,营造出雪天北方的世情图画。且论书里对古代酒楼的几处描写,最精彩的应属魏东亭在酒楼中召歌妓助兴,与伍次友一干人游侠豪气,恣情欢谑的一幕,极具市井风貌与人情。在作者的大众审美观照下,其笔下构建的市井生活人物体现出了一种封建蒙昧下的率真朴素和自然,民俗风情与人性水乳交融。读小说时,让人既品味到一种历史苍凉纵深感,也能感受到一种性格特征,即来自民间,具有大众化,娱乐性的特点。而此类表达既自然反映了作者赞美高尚道德、挑战陈规陋俗、以及挞伐丑恶现象的愿景,又合理地利用了叙事资源,营造了浓郁的清代世俗氛围,将大众化与通俗化巧妙结合,做到雅俗共赏。而在这种颇具当代意识的叙说过程中,固然会消磨了文本的历史严肃性,但在一定的历史真实与历史逻辑存在前提下历史题材毕竟不是历史教科书,允许有艺术虚构,但也要遵守历史上“那个人”“那件事”,读者还是认可了书里的雍正。人们固知情节的虚构性,但因为作者精心构造的宏观背景与历史逻辑,以及成功把握住历史与现实的契合性,甚或读者基于现实的某种希冀也能在历史故事和情景中得到体现——其中有些言行事迹甚至是清晰表达了现代人的情感与价值取向的,因而满足了读者的“大众化”的文化需求。综上所述,《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占有读者市场,正因为这种“大众化”与“化大众”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结合,使得普通的现实愿望在阅读中得以感受与表达。这也正是现代背景下文化秩序层面中社会能量的体现。四、历史消闲与消费期待在中国主流意识中,历史向来是拥有崇高的地位的,因此王朝的统治者们对历史的写法非常敏感。同时,中国漫长丰富的历史也给人们遗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种种稗官野史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事实上,古代的传统戏剧很少与成剧年代的现实生活有关,可以说它们几乎都是“历史剧”,所以“历史”就成了人们重要的休闲物。历史在国人生活观念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历史小说的兴起,也确非偶然。而在民间话语中,历史小说随着社会巨变,经历从古早形态的杂谈野话,消失复活再到现在赋予新意义下历史文化观的重构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民间消闲与“革命化”的格格不入,导致新编革命叙事取代了民间传统的历史话语。而十年之后,文化消费渐渐勃兴,大众传媒普及,历史文化的消闲断层再度被接上。同期,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历史记载本身的翔实可信受到了文界极大的质疑,连同史实的向有客观性也被史界打上一个存疑的问号,中国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剧就在基于这种“历史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的观点上蓬勃发展起来,并和纯历史小说争夺起传统纸媒和新兴荧屏的两大阵地。“纯历史小说”的严谨考证固然使其在精英与考据派中受到欢迎。但它客观上易拘于“正史”,文本易沉闷、滞重的缺陷在快餐娱乐对历史消闲的影响下很快反映出来。到了快速发展的九十年代,这类历史小说掀起的波澜渐平息,搬上荧屏的历史剧也反响平平。与之相对,由同名小说《雍正皇帝》改编而来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在电视荧屏上播出,反响强烈,人们趋之若鹜轰动异常,人人争说“雍正”的文化气象,一时蔚为大观。《雍正皇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新历史主义与历史消闲意识二者撮合下的“教科书”,具有极强的典型示范效应。而这类新历史小说的勃兴,除了传统历史消闲意识在文化秩序中能量的具体体现外,还有文化消费方面的现实原因。经济腾飞的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秩序呈现是多元化的。此时的读者,或曰文化消费者对于文化秩序的期待诉求是渴望娱乐消费,是看到发展可能性(个体和群体的地位跃升)。时代背景形成的诉求,自然会反映在当时的社会想象和文艺作品中,这在《雍正皇帝》中也可以找到端倪。在这种文化娱乐的氛围下,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无疑让主体创作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将历史的厚重感与心灵想像结合,使读者读来有极强的审美愉悦感,因此新历史小说自然更吸引观众。娱乐渴求无外乎男女之爱,二月河便在小说中为雍正塑造了一段曲折的爱情“史”。雍正曾有一段初恋,但因为恋人小禄惨死,他的性格大变,成了一个人们所知的“冷面人”。所以后来面容酷似故人的乔引娣一出现,雍正便冲动地做出强抢弟媳的荒谬行为,更令读者惊诧的是原来这抢来的情人却是他本人的私生女。于是这个发誓要励精图治的皇帝就在“李尔王情结”⑥的诱惑下孤独死去。一代帝王因一段乱伦之情而死,荒谬绝伦,也引人侧目。因史料上对雍正之死模糊不清,这就给了二月河充分发挥二次创作自由性的机会,他以情爱之说大胆解释了雍正之死,大大增加了历史小说文本的可读性和娱乐性。也正是在这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设置下,二月河成功地把僵硬的史料平易化、审美化。该书中其实还有大量情欲场景的描写,如李卫谋杀贾世芳的那一幕便极尽暧昧淫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娱乐层面渴望情爱的文化消费倾向。同时,当时的读者也拥有渴望看到个体发展可能性的消费期待。现实中经济和思想在世纪之交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人们对于成功成名的渴望高涨,另一方面梦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的心灵空虚又催生人们去书中寻找他们所渴望的文化愿景。二月河对雍正的塑造是基于对史料的新解,恋情则是虚构,那么李卫此人就完全是历史碎片拼接的产物。史料记载,卫出身富户,初捐为兵部郎,后仕途累进,与青年时期的雍正素未相识。而在二月河笔下,李卫摇身一变,不仅是自幼被卖入王府当小厮,不识字的卑微出身,更在机缘巧合下成为雍正夺嫡中的重要助手。固知“戏说”,但这不妨碍人们为此消费。反之,情爱观与成功学对“新历史”的注入,创作者千方百计适应读者口味,无形中又强化了读者对新历史小说的兴趣,指向性塑造了消费者的品味。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彼此促进的互动,读者的期待诉求源于自身与社会环境,小说中部分内容也会去迎合或契合读者,二者的“共谋”形成了“消费历史”的繁荣局面。当人们津津有味地品读小说《雍正皇帝》时,也在不知不觉被这种“新历史”文化所消费。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明天的看法。这也正是现代背景下文化秩序层面社会能量协和的体现。结语二月河以《雍正皇帝》为代表的落霞三部曲,一改当代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面貌,在迎合文化消费浪潮的同时,并不单纯以迎合读者为原则创作,于文本中贯穿当代意识,借助历史叙事阐释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历史进程,进行全面历史反思,实现他的主流表达。《雍正皇帝》在虚幻的书中世界里构建出诸多存在于现实的对立秩序,有社会层面,也有文化层面的,并契合主流文化与读者兴趣,演绎社会能量碰撞协和的过程与结果。作品本身则是作者、读者兴趣和主流文化等诸多社会能量协合的结果。同时,敏锐的洞察力使二月河关注到转变的大众文化消费需求,而对潜在的读者兴趣引导又契合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让作家在主流文化要求和文化消费趋势的合力下做出了表面的妥协,形成了小说本中“还原历史、忠于现实”的面目。他一方面沿袭历史消闲的传统,却也不拘泥于限制创作与读者想象空间的自由度,乃至一定程度动摇小说“真实”的根基,从而实现通过消费历史,消费现实的观点,传达出一种当代社会认知与理想,以影响现实的目的。另一方面,书中诸多细节也表现出“文化消费现实”对他创作的影响,许多情节与人物的设置基本能看到现实能量的存在,如雍正形象的重构以及一系列政治活动描写,主要角色的倾向等。“历史”与“现实”紧紧纠结,审视现实,二月河所做的这种历史的关照和文学的表达无疑是符合过去三十年关于历史文化的消费期待的,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消费。注文张邓阳.论《雍正皇帝》中社会能量的协合[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19,1②[美]格林布拉特.莎士比亚的协商[M].译者:辜正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4-196③二月河.雍正皇帝•雕弓天狼[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68④[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译者于晓、陈维纲等,三联书店,1987,第147页⑤二月河.《致读者》,1993第四期,第13页⑥弗洛伊德[奥].《精神分析引论•三个匣子的主题》[M].1984商务印书馆译,第21页,“李尔王情结”又称第四恋母情结,也称恋女情节参考文献[1]二月河.康熙大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2]潘峰.从《雍正皇帝》的成功看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市场需求[J].出版发究,2002(09):36-38[3]张邓阳.论《雍正皇帝》中社会能量的协合[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19[4]张德礼.二月河历史叙事的文化审美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王文霞.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当代价值[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6]吴秀明王军宁.大众文化视野中的二月河历史小说创作[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78-81.[7][美]格林布拉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的协商[M].译者:辜正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4-196[8]二月河.《致读者》,1993第四期,第17页[9][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译者于晓、陈维纲等,三联书店,1987,第147页[10][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三个匣子的主题》[M].商务印书馆,1984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不免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这里就要郑重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没有她对我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在假期间为我无私地修改论文,就没有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以及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也没有本篇论文的诞生。至此,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热情给予了不少有用的素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Word常用快捷键由于Word有定义快捷键的功能,在重新指定快捷键后,不能再使用该组合完成以前的操作。例如,按快捷键Ctrl+B可将选定文本改为加粗格式,如果将Ctrl+B重新指定给一个新的命令或其他命令,则不能通过按Ctrl+B为文本应用加粗格式,除非将快捷键指定恢复到初始设置。下面的列表使用说明如下:(1)表中出现的(F)、(E)、(V)、(I)、(O)、(T)、(A)、(W):分别代表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表格和窗口菜单。(2)(切换方式):表示重复按该键还原操作。(3)Num?:表示小键盘上的数字键。(4)Ctrl+A:表示Ctrl键和A键的组合,其余类推。A.1常规快捷键Ctrl+A(E)选取整篇文档(Ctrl+Num5)Ctrl+R可使段落右对齐Ctrl+B(E)加粗文本(Ctrl+Shift+B)Ctrl+](O)按磅值增加所选定内容的字号Ctrl+C(E)复制所选内容Ctrl+[(O)按磅值缩小所选定内容的字号Ctrl+D(O)修改选定字符格式Ctrl+=(O)将选定内容设为下标(切换方式)Ctrl+E(O)段落居中Ctrl++(O)将选定内容设为上标(切换方式)Ctrl+H(E)查找并修改指定文字或格式Ctrl+*(V)显示/隐藏所有非打印字符Ctrl+I(O)倾斜所选文字(切换方式)Ctrl+Tab(A)在单元格中插入制表符Ctrl+M(F)调整整段缩进Ctrl+L(O)段落左对齐Ctrl+N(F)创建新文档或模板Ctrl+Enter(O)在插入点插入一个分页符Ctrl+O(F)打开已有的文档或模板Ctrl+Up(E)将插入点上移一个段落Ctrl+P(F)打印文档(=Ctrl+Shift+F12)Ctrl+Down(E)将插入点下移一个段落Ctrl+Q(O)删除段落格式Ctrl+Home(E)将插入点移到文档开始Ctrl+S(F)保存当前活动文档Ctrl+End(E)将插入点移到文档结尾Ctrl+T(O)设置悬挂式缩进Alt+/(A)快速选定整个表格Ctrl+U(O)给所选内容添加下划线Shift+F1(W)有关命令、屏幕区域的帮助信息或文字属性Ctrl+V(E)在插入点插入剪贴板内容Ctrl+Alt+I打印预览Ctrl+W关闭文档Ctrl+K(E)插入超级链接Ctrl+X(E)剪切所选内容并将其放入剪贴板Ctrl+Shift+Space-bar创建不间断空格Ctrl+Y(E)重复上一步操作(=F4=Alt+Enter)Ctrl+连字符创建不间断连字符Ctrl+Z(E)取消上一步操作(=Alt+Backspace)Ctrl+Spacebar删除字符格式A.2Ctrl与光标键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上一个英文单词或中文词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下一个英文单词或中文词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上一个段落Ctrl+↓可将插入点移到下一个段落A.3Ctrl与部分数字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0可迅速在段前增加或删除12磅的行距Ctrl+1改变段落的行距为单倍行距Ctrl+5改变段落的行距为1.5倍行距Ctrl+2改变段落的行距为双倍行距A.4Ctrl与Shift+字母键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Shift+P再通过按“↑”和“↓”键改变字号Ctrl+Shift+>增大所选文字的字号Ctrl+Shift+<减小所选文字的字号Ctrl+Shift+A将所有选定的字母设为大写Ctrl+Shift+C复制选定内容的格式Ctrl+Shift+D段落最后一行文字占满全行Ctrl+Shift+E打开或关闭任务栏上的“修订”标记Ctrl+Shift+F再通过按“↑”和“↓”键改变字体Ctrl+Shift+H应用隐藏文字格式Ctrl+Shift+K将所选字母中的小写字母设成大写,但字母字体大小不变Ctrl+Shift+L应用“列表”样式Ctrl+Shift+M取消左侧段落缩进Ctrl+Shift+N选定段落变为“正文”样式Ctrl+Shift+Q将所选英文字母变为Symbol字体Ctrl+Shift+S再通过按“↑”和“↓”键改变样式Ctrl+Shift+T减小悬挂缩进量Ctrl+Shift+V对选定内容粘贴格式Ctrl+Shift+W只给字、词加下划线,不给空格加下划线Ctrl+Shift+*显示非打印字符Alt+Shift+D插入“日期”域Alt+Ctrl+L插入ListNum域Alt+Shift+P插入页数域Alt+Shift+T插入时间域A.5Ctrl与Alt+字母键联合使用的快捷键Ctrl+Alt+D在文章末尾插入尾注Ctrl+Alt+F在当前页插入尾注Ctrl+Alt+K启动“自动套用格式”Ctrl+Alt+LListnum域Ctrl+Alt+M创建批注Ctrl+Alt+N切换到普通视图Ctrl+Alt+O切换到大纲视图Ctrl+Alt+P切换到页面视图Ctrl+Alt+T输入【™】Ctrl+Alt+Z返回到光标先前位置Ctrl+Alt+1对当前段落应用“标题1”样式Ctrl+Alt+2对当前段落应用“标题2”样式Ctrl+Alt+3对当前段落应用“标题3”样式Ctrl+Alt+PageUp将插入点移到窗口开始处Ctrl+Alt+PageDown将插入点移到窗口结尾处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