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第42讲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1页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第42讲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2页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第42讲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3页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第42讲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4页
教育课件完美版高考历史岳麓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五单元 第42讲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Ⅰ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国卷考情回顾(1)2018·全国Ⅰ卷,45:汉武帝改革年号的措施及意义(2)2018·全国Ⅱ卷,45:1977年至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3)2018·全国Ⅲ卷,45:晚清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和特点(4)2017·全国Ⅰ卷,45: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资改革的特点和意义(5)2017·全国Ⅱ卷,45: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困难和启示(6)2017·全国Ⅲ卷,45: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7)2016·全国Ⅰ卷,45: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和作用(8)2016·全国Ⅱ卷,45:清末新军的特点和军事改革的影响(9)2016·全国Ⅲ卷,45: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备考分析:(1)从考查时空来看,全国卷选修Ⅰ的考点超出教材范围。全部考查的中国的改革,且古代、近代、现代分布较均匀。(2)从考试内容来看,改革的措施、特点考查9次,意义、影响考查7次,背景、原因考查4次,启示考查1次。凡是涉及改革措施、特点类均可从材料中分析得出,背景和影响类一般既来源于材料也要结合所学。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中国的改革,注重培养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注重材料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丰富时空观念,将改革还原到特定的时空中去解释历史事件,理解改革的原因和影响。考点考情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山东卷考情回顾(1)2015·山东卷,47:商鞅变法与布衣将相之间的关系(2)2014·山东卷,4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2013·山东卷,35: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与史料价值评判(4)2012·山东卷,3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5)2011·山东卷,4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备考分析:(1)从考查的时空来看,山东卷选修Ⅰ考点并没有超出教材范围,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改革,中国近代和世界上的改革也均有涉及。(2)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考查比较灵活,不仅考查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还涉及了比较研究和史料价值的评判。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中国古代的改革,也不能对近代及世界上的改革有所放松。除了从改革的原因、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理解还要多角度理解改革。如改革的比较研究,史料价值的评析等等,注意山东卷和全国卷相结合考查,多角度考查非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因此应全面复习备考。第42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1)时代特征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表现经济①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政治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②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文化①教育:民间办学兴盛。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各国变法(2)军事:

,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田废除“世卿世禄制”户籍(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①烧毁一些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②制定并推行秦律。(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2.措施3.评价中央集权制度土地私有制【微点拨】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

的影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概况措施具体内容意义______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族先进文化均田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实行汉制与_________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尊孔崇儒等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加快民族融合移风易俗政权封建化3.作用(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2)加速了

进程。(3)促进了

,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民族交流与融合重理解1.对商鞅变法结果的认识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2.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1)特点①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②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③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④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⑤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2)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③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④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⑤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⑥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3.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待孝文帝改革(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4.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1)评价孝文帝改革的标准①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2)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①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来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②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超群的胆略和卓识。③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3)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鲜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未从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片面的。我们不能仅从鲜卑族的衰亡来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从根本上看,也不是鲜卑族的衰亡而是新生。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富国强兵——商鞅变法的影响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二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问题】

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共识并分析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解析】

共识据材料一“至今治强”及材料二“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等可得二者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影响据所学回答,注意角度为“社会转型”。【参考答案】共识:都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影响: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深化拓展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1)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2.消极影响(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2)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于严峻的做法,片面强调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焚烧诗书造成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主题二交流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北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问题】

依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解析】第一小问由“洛阳大市,周围百里”可知城市发展,由“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知商业发达,由“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可知政治发展、民族文化交融。第二小问结合改革措施回答即可。【参考答案】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深化拓展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4.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的关系【典例1】

(2015·山东卷,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试题分析】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从在下者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角度二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典例2】

(2016·全国Ⅲ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

“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试题分析】

第(1)问,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第(2)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孝文帝坚决改革,表明改革决心;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2商鞅变法的结果3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4均田制5民族融合6综合7、8一、选择题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A秦孝公面对兼并战争的形势,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扩大秦国势力范围。2.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这种观点的是(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对努力耕织的人可免除其徭役C.实行军功爵制度,打击贵族的特权D.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解析:A

商鞅变法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以法令的形式正式废除了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井田制。解析:C

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必行,与史实相符;②反映的是商鞅严厉打击破坏新法者,与史实相符;③④均体现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但③明显有夸大之嫌,④与史实相符。故本题选C项。4.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A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解析:D

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项。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D。6.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族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C

“扬场图”和“耕牛图”反映了农业方面的生活场景,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鲜卑族原来是以游牧为主,生产方式农耕化,是与中原汉族人民经济交流的结果,故④表述也正确。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居五年,秦人富强。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通过材料一所述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2)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