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什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甘肃什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甘肃什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甘肃什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甘肃什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答案第=1页,总=sectionpages22页PAGE16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该论述反映出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心集权 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2.下表中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史籍的记述,反映了“百姓”一词的词义演化。这一演化实质上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史籍“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尚书·尧典)(春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质,能言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韦昭注云:“百姓,百官受氏姓”《国语·楚语下)(春秋)“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墨子·释过》(战国)“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行得……厉民之道也”《管子·权修)(战国)A.血缘重要性渐渐弱化 B.姓氏的作用完全丢失C.姓氏运用渐渐大众化 D.宗法分封制渐趋瓦解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志向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封建经济的渐趋复原 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5.读下图《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帖》,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名词,下列关于进士及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 B.选官权力驾驭在地方C.选官标准以才学为主 D.科举考试从唐朝起先6.下表所示是汉武帝时期因田宅问题而遭遇惩罚的记载。这些措施内容出处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乐平侯卫侈因“坐买田宅不法,有请赇吏”,被处死《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淮南王刘安因王后茶、太子迁及女陵“侵夺民田宅”,成为他的罪状之一《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衡山王刘赐因“数夺人田,坏人冢为田”,为有司纠弹《史记·淮南衡山列传》A.通过经济手段巩固了专制集权 B.确定程度上利于缓解土地兼并C.通过政治手段了解决王国问题 D.有效地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7.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化,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这一演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C.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D.政事繁多而宰相才能不足8.闻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绘声绘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A.统领六部,成为行政中枢 B.参加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C.名存实亡,不能牵制相权 D.地位提升,但仍须听从君权9.《世界文明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不仅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而且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三大悲剧作家,还涌现了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米隆、波吕克利特和菲狄亚斯等雕塑大师。”由此可推知雅典()A.物产资源丰富与人民富足 B.拥有特别发达的海外贸易C.理性主义的氛围特别深厚 D.文化旺盛根植于民主政治10.在克里斯提尼之前,雅典的人名必需冠以其父的名字,如“克里斯提尼,梅格克勒斯之子”;克里斯提尼规定,雅典人名必需冠以其所在的德莫(雅典政体中最为基础的行政单位)的名字,如“来自阿罗佩科的克里斯提尼”。这一改革意在A.为雅典民主供应法律保障 B.撼动贵族政治存在的根基C.规范雅典人名的称呼方法 D.完善雅典基层的行政制度11.公元前242年,罗马政府设立了外事最高裁判官,特地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的诉讼,调整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除了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也吸取了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这一措施A.符合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须要 B.丰富了罗马万民法的基本内涵C.进一步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D.推动了罗马法的法律实践的发展12.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诉讼过程中,继承了古代罗马不告不理的原则(最早出现在奴隶制时代的罗马),当时实行控告式诉讼形式,即每个公民在得到最高裁判官的许可后,即可作为告知人提起控诉,法院则依据其控诉,在指定的日期进行审理,假如告知人不到,则撤销控诉。这表明罗马法的一些条款A.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B.阅历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C.推行“民不举官不究”的消极做法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13.英王乔治三世自1760年继位以来,就利用王室恩惠与官职授予权,不断扩大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他通过“国王之友”内阁逐步建立起个人专制统治,在1770年诺斯任首相期间达到顶峰,由此变更了英国的政治发展走势。这反映当时英国A.责任内阁制度亟待完善 B.国王与内阁之间斗争激烈C.议会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D.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14.世界近代民主运动中,英国采纳和平的、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以革命、斗争和政变的方式最终形成“两院制加总统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与英国、法国均不同,美国以其独特的条件建立起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这表明A.代议制是民主实现的唯一形式 B.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C.美国的民主形式优于其他国家 D.总统制共和政体是民主主流15.美国国会众议院当地时间2024年1月13日下午表决通过弹劾条款,指控特朗普“煽动叛乱”。特朗普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两度遭到弹劾的总统。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和国会的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总统四年一任,可连选连任B.经法院批准,总统可以推翻国会的立法C.由于国会拥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向国会负责D.国会参众两院代表选民的意志,掌控美国立法大权16.如表美国众参两院概况,如表中众参两院的不同设置说明美国众议院参议院议员构成由选民依据各州人口比例普选产生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每州2名议员任期2年6年议员权力主要负责提出议案审核提案,表决批准总统提名的大法宫、内阁成员A.司法权与立法权相互制衡 B.大众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C.大州与小州实现利益平衡 D.历史传统与现实政治的统一17.《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觉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A.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缘由C.强调坚决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确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18.有学者认为,妥协制宪是英国给世界立宪政治供应的基本原则。《权利法案》使得英国议会情愿保留君主制,威廉和玛丽也情愿接受立宪君主制,这为英国的虚位君主制铺平了道路。之后英国的内阁制形成、多次议会改革,都是不同政治势力妥协的结果。在下列政治事务中与此原则不一样的是A.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 B.《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C.1875年法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鸦片斗争后,英国人叹道:“拥有如此浩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竞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有的北美和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赶不上法国或巴西,也赶不上我们自己,不在印度之上”。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是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中国自然经济状态的影响③鸦片走私掠走中国的白银 ④英国商品不适合中国消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某学者曾评论:“在革命斗争中,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面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彻底清除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 B.造成了中心政府权力下移局面C.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D.形成了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21.“……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照此签约,后果必定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此材料认为该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是()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C.导致侵略势力深化内地 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22.如图为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山东地区示意图。这反映了近代列强对山东地区的侵略A.由经济侵略到政治限制 B.由沿海深化到内陆腹地C.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D.由英国为主到德国独占23.1874年,清延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等塞防论若强调安定西北的必要.并警觉到俄人在西北边陲的野心;李鸿意等海防论者强调列强在东南沿海的威逼,井敏锐觉察到日本侵略的危急性。这场争论反映了当时A.清朝国力有了显著提高 B.洋务派内部出现了分裂C.中体西用思想遭到质疑 D.国家平安面临严峻形势24.1908年,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下图漫画《图穷匕见》。该漫画意在A.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民心 B.讽喻清政府官场政治的腐败C.揭露清政府政体改革的实质 D.反映广阔民众抗拒政治宣扬25.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运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主要体现了A.满汉差异的淡化 B.民族意识渐渐觉醒C.夷夏观念的消亡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6.五四时期,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先验主义、阅历主义,从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到旨在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纷纷涌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A.中华民族意识空前增加 B.思想领域呈现活跃局面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反帝反封建已成为共识27.历史学家费正清说“毛泽东发觉农夫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念,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气。”材料说明A.夺取城市符合农夫利益 B.农夫具有剧烈斗争意识C.动员组织农夫的重要性 D.中国革命性质发生转变28.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放弃在华特权。这可以反映出A.中国在抗日战场取得了重大成功 B.国共合作抗日得到了国际的认可C.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性 D.美国加强扶持国民政府一党专政29.1940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尝试调整地方自治政策,渐渐扩大基层行政单位的自主权,县级地方除建构起行政、军事和教化的一体化组织外,也驾驭了相对充分的财政权。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的主要意图是A.消退地方割据从而实现全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依据地实施经济封锁C.扩大基层权利以维护地方的稳定 D.为长久抗战打造地方性物质基础30.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会议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宏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务必使同志们接着地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接着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表明A.解放斗争取得全面成功 B.中共工作重心即将转移C.毛泽东思想正走向成熟 D.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突出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题为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选做题15分:从34题、35题中任选一题,做两题者依据34题给分;共计55分。)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年头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摘编自历史《地理志》材料二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事实上是不完备的。……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限制。但是,国王仍旧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1703年,安妮女王最终一次动用推翻权,此后,英国女王再也没有行使国推翻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殊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全部重要的法院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推翻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干脆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推翻权事实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需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缪《中国历史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动”的详细表现。(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更趋势。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缘由。(8分)(3)概括材料三钱缪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变动”的共同目的。(4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在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浩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困难,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困难,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洁,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心政府对行省限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材料二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斗争以及行省须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供应了条件。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也许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也许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朝实现大一统之后,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分,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有方言有异,却运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变更的文字。经验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化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被称为“汉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特点并分析缘由。(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对该国的影响。(6分)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不能简洁指称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专制政体。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心集权须要借助君主制度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君主制度也有极化为专制的情形,但总体来说,不能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简洁地称为君主专制制度,也不能将中心集权等同于封建专制。自然,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作为地主阶级总代表进行统治,对劳动者是不民主的,但在统治阶级内部不确定是“专制”的。——周群《中心集权不等于专制》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识,对此(随意一点或整体)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34.(选做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治维新是日本主要政治权力主体之间围绕中心政权的权力重构和制度再建。虽然明治维新结束了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江户幕府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新政府,废除了封建大名领国制和武士身份制度,但这些重大社会变革主要是通过政治协商完成的。作为幕府的主要政治权力主体——幕府将军、阁老、天皇、朝廷公家、诸侯大名、武士及后来的藩阀等,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政治协商和契约政体构建,最终实现了中心政权的和平过渡和制度构建,平稳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是一种典型的契约性转型,它为东方后进国家推动国家转型供应了一个契约性历史版本。在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以萨长为首的西南诸藩,作为明治维新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度变革的主宰者,其历史作用不行低估。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主动退出政治舞台的历史选择,事实上干脆变更了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发展路径。——摘编自刘轩《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现社会转型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日本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9分)35.(选做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举制度是金朝用以选取所辖各族文化精英为其所用的选官方式。天德三年,海陵王确定并南北选为一科,原辽宋区域内士人在统一标准下应试,专以词赋取士,罢经义、策士,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全部内容。金朝女真进士科创立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这是科举考试制度史上的重要事务。在面对如何使本民族优秀人才应对以汉文典籍为考试方式和内容的科举制度时,金朝实行与其替代的辽朝不同的政策。激励女真人学习汉族儒家经典,但是大力推行女真文字,开创以儒家学说为内容、以女真文字为载体的女真进士科,这是对科举制度的特殊贡献。金朝自太宗朝起先,直到亡国前夕,科举取士从未中断,就科举制度而言,有从初创至确立和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金朝科举包括定制前的历次考试共计36次,总体平均接近三年一科。——据姚雯雯、吴传刚《论金朝政治制度建设及历史影响》编写(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金朝科举制度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金朝实行科举制度的影响。(9分)

静宁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1.B【详解】从材料中的“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来看,分封制使得周边地区受到西周文化的巨大影响,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故答案为B项;西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心集权,解除A项;西周时期没有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是西周治国特点,解除D项。2.D【详解】依据材料“百姓,百官受氏姓”“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姓”由贵族称谓到一般民众称谓的的演化,这一演化实质上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渐趋瓦解,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渐渐瓦解,而且姓氏本身强调的是血缘的重要性,因此“血缘重要性渐渐弱化”说法错误,A项错误;“完全丢失”说法过于确定,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姓氏运用渐渐大众化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C项错误。3.B【详解】材料中的“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对官僚体制的政治影响,故答案为B项;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官僚政治后,君臣之间不再是宗族关系,解除A项;官员考核的依据应当是官员的政绩,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官民关系表现出的特点,体现不出官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解除D项。4.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苍梧”原为战国楚地,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原楚国苍梧设长沙郡,另设苍梧郡;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重置苍梧郡,辖境南移至岭南,旨在减弱地方王国力力;由此可知,材料所述“异地同名”的现象主要缘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异地同名”,未涉及到皇权状况、经济状况,故解除BC;从秦到汉,苍梧郡辖境不断南移,不能说疆域的北扩,故解除D。5.C【详解】依据题干“进士题名”“进士及第”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科举制,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故选C;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以明经、进士为主,进士科考查策论和诗赋,故解除A;科举制使选官权力收归中心,而非地方,故解除B;科举考试从隋朝起先,而非唐朝,故解除D。6.B【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武帝严厉惩罚非法获得田宅的地方王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峻,这一措施在确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故选B;材料只反映了抑制土地兼并,与通过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无关,故解除A;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而材料与推恩令和王国问题无关,故解除C;汉武帝通过任用酷吏、迁徙等方法有效打击了豪强地主,而非材料措施,故解除D。7.A【详解】材料反映了清朝内阁权力弱化,统治者设立南书房,后又设立军机处,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出各衙门处理政务的状况,故解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政治状况,故解除C;材料没有体现宰相才能状况,且明朝已经废除宰相,故解除D。8.D【详解】材料“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绘声绘色”体现的是张居正执政时期,内阁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本质上仍旧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D正确;内阁不是中心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不能统帅六部百司,AB解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C解除。故选D。9.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涉及的这些思想艺术大师都出现于雅典民主政治时期,由此可知,雅典的文化旺盛植根于民主政治,故选D;雅典民主政治时期涌现了大量思想艺术大师,说明文化旺盛可能植根于民主政治,但不能说明物产资源丰富和人民富足,更无法体现发达的海外贸易,解除AB;古代雅典主要是涌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理性主义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兴起,解除C。10.B【详解】依据“克里斯提尼规定,雅典人名必需冠以其所在的德莫(雅典政体中最为基础的行政单位)的名字”可以得出,变更按家族名称冠名的方式,减弱了贵族的出身优势,打击了贵族的势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建设,解除A;C项只是表象,解除C;D不是其意图,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到行政制度的完善,解除D。11.D【详解】依据“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也吸取了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可知,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时参照罗马法和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这有利于丰富罗马法的法律实践,故选D;公元前242年,罗马还没有进入帝国时期,解除A;材料没有涉及万民法的信息,解除B;材料反映外事裁判官处理案件时参照罗马法和地中海区域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无法体现罗马法的适用范围的扩大,解除C。【点睛】12.A【详解】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古代罗马不告不理的原则,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的诉讼,表明罗马法的一些条款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A正确;B项说法过于确定,解除B;近代资产阶级以不告不理的罗马法原则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的诉讼表明其不是“消极做法”,解除C;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的一些条款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D项错误。13.A【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看出,英国内阁成为乔治三世的“私人内阁”,成为其强化权力的工具,这说明当时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善,并未做到真正对议会负责,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的内阁是依附于君主的,二者并未出现激烈斗争,解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议会的权力,解除C项;D项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但这不符合英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解除D项。14.B【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民主代议制的方式不同,这说明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故选B;A项说法过于确定,解除;英法美的民主政体各有优势,符合本国国情,无法说明美国的民主形式更优,解除C;总统制共和制只是民主制度的类型之一,不能说明是主流,解除D。15.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依据美国宪法的规定,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代表选民的意志,掌控美国立法大权,故选D;美国总统最多任两届,不能连选连任,解除A;总统可以推翻国会的立法,但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强行通过,解除B;总统和国会之间分权制衡,并不向国会负责,解除C。16.B【详解】众议院的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体现了大众民主;参议院议员由议会选举产生,体现了精英政治,所以表格内容反映了大众民主与精英政治的结合,故选B;参众两院负责的是立法权,不负责司法权,解除A;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是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妥协,而非平衡,解除C;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不同设置主要源于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妥协,并非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解除D。17.B【详解】依据“(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故选B;材料强调法国民主政治发展曲折艰难,无法体现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解除A;C、D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点睛】18.B【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普鲁士王国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后,由宰相俾斯麦在《北德意志邦联宪法》基础上修改而成,不是妥协制宪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是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中心和地方等多种力气妥协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1875年法国宪法是共和派经验了长期斗争,最终和君主派达成妥协,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的,C项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派与立宪派、旧官僚斗争妥协的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19.D【详解】材料反映了鸦片斗争后,英国商品照旧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鸦片走私掠走中国大量白银,严峻影响中国的购买力;中外消费观念不同,英国商品不适合中国消费;由此可见②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鸦片斗争后,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不再接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①错误,故解除ABC。20.B【详解】“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中心政府权力下移局面,中心集权在弱化,故B正确;“彻底清除了”说法确定,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动摇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故C错误;材料没有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的信息,故D错误。21.B【详解】依据材料“后果必定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马关条约》条约后的形势,刺激了列强想要瓜分中国的野心,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清政府的财政问题,故解除A;广东、东北三省为东部沿海地区,无法体现侵略势力深化内地,故解除C;材料并未提及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故解除D。22.A【详解】材料信息为列强在山东地区,从其次次鸦片斗争强迫开放烟台为通商口岸,到英国强占威海卫为军港、德国强租胶州湾,符合经济侵略到政治限制的趋势,故A项正确;此图没有反映列强侵略山东内地的状况,故B项错误;列强对山东的侵略不仅在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军事等方面,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出英德两国对山东的各自主要侵略地点,但无法得出"英国为主""德国独占"的结论,故D项错误。23.D【详解】材料表明,塞防论者首重西北安定,海防论者重在东南海疆外患。这说明中国边疆面临列强侵略,形势严峻,D项正确;“海防”“塞防”两者不能兼顾,是清朝国力衰微的征兆,A项错误;这场论争是洋务派内部面对外敌人侵威逼,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并不能代表内部分裂,B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24.C【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清政府预备立宪。视察漫画可知,清朝官员手中的书里写着:宪政考察,预备立宪,但书中的匕首所指为“专制之真面目”,也就是说尖刀象征着专制。据此可知漫画的喻意是:清朝官员费劲地宣扬“预备立宪考察宪政”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专制”,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的“官员腐败”无从体现;D项对漫画理解错误。25.B【详解】材料反映了从甲午战败后到五四时期,“中华民族”的概念伴随着救亡图存活动渐渐形成,说明此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渐渐增加,未反映满族与汉族的差异以及差异的淡化,故解除A;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渐渐增加,并不代表夷夏观念消亡,故解除C;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解除D。26.B【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时期,“尼采主义、国家主义、先验主义、阅历主义”等各种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这说明当时中国思想领域呈现活跃局面,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意识,解除A;材料中涉及了多种主义,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成为主流,解除C;D项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主旨,解除。27.C【详解】材料“毛泽东发觉农夫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体现的是毛泽东相识到农夫阶级对于夺取政权的重要性,C正确;城市中心论是是错误的革命道路,A解除;B与材料无关,解除;当时的中国革命性质仍旧属于民主革命,D解除。故选C。28.C【详解】材料反映了1943年欧美国家废除了在华的一些不同等条约和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二战期间,中国的抗日斗争牵制着大部分日军,有力地协作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作用,为接着调动中国抗战主动性,欧美国家废除了一些不同等条约和特权,故选C;1943年中国在抗日战场上并未取得重大成功,故解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的认可,而没有涉及到对国共合作抗日的看法,故解除B;材料没有体现美国扶持国民政府一党专政,故解除D。29.D【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抗日斗争时期国民政府扩大基层自治、自主,使县级政府驾驭相对充分的财政权,主要目的是为长久抗战打造地方性物质基础,D项正确;消退地方割据从而实现全国统一与扩大基层自主权不符,A项错误;对敌后抗日依据地实施经济封锁与“(县级地方)驾驭了相对充分的财政权”不符,B项错误;扩大基层权利以维护地方的稳定不是1940年前后国民政府调整政策的主要意图,C项错误。30.B【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之时,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因此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同志们要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B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是在1949年春,而1949年4月渡江战役意味着解放斗争基本成功,解除A;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记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解除C;毛泽东对党员的告诫不等于党的干部作风问题突出,解除D。(18分)(1)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渐渐演化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6分)(2)趋势:由不完备到完备,议会渐渐取得立法主导权;下院地位上升,逐步确立了在议会中的主导地位。缘由: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责任内阁制形成(或:君主立宪制确立);持续议会传统,代议制确立;社会经济发展,议会不断改革;民众民办法识增加,参政议政实力提升;议会同国王,下院同上院的长期斗争和努力。(8分)(3)观点:政治制度随时代发展而变更,没有永恒不变的制度。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4分)【详解】(1)变动表现:依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数目增多,表明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渐渐演化为行政区;元朝则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2)趋势:依据“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事实上是不完备的”、“1688年确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限制”得出由不完备到完备,议会渐渐取得立法主导权;依据“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得出下院地位上升,逐步确立了在议会中的主导地位。缘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责任内阁制形成;同时持续了议会传统,代议制确立;社会经济发展,议会不断改革;民众民办法识增加,参政议政实力提升;议会同国王,下院同上院的长期斗争和努力。(3)观点:依据“每一制度,必需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变动适应”和所学可知,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变动的主要观点是随时代发展而变更,没有永恒不变的制度。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32.(12分)(1)特点:秦汉:机构设置困难;管理层次分明;职能广泛;铲除了氏族血缘关系残余。罗马:机构设置简洁;职能有限;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缘由:秦汉:中心集权的强化(大一统);郡县制的完善罗马:地方自治性较强;帝国通过武力折服,缺乏统一(6分)(2)影响:秦汉: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心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地方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罗马:巩固了对外扩张的成果;破坏了旧的城邦体制;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造成罗马城邦的分裂;为军阀的出现供应了条件。(6分)【详解】(1)特点:秦汉:依据“秦汉郡县机构困难,人员众多”得出机构设置困难;依据“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得出管理层次分明;依据“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得出职能广泛;依据“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得出铲除了氏族血缘关系残余。罗马:依据“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洁”得出机构设置简洁;依据“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得出职能有限;依据“罗马帝国仍存在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得出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缘由:秦汉:结合所学,可从中心集权的强化、郡县制的完善分析回答;罗马:可从地方自治性较强、帝国通过武力折服,缺乏统一等分析回答。(2)影响:秦汉:依据“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得出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心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依据“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得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依据“运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变更的文字”得出强化了民族认同;依据“统一的观念深化人心”得出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等。罗马:依据“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心政府对行省限制不断加强”得出巩固了对外扩张的成果;依据“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得出破坏了旧的城邦体制;依据“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得出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造成罗马城邦的分裂;依据“为军阀的出现供应了条件”得出为军阀的出现供应了条件。【点睛】33.(10分)见解:我赞成不能将中国古代政体与君主专制简洁等同这一观点。理由: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宰辅系统、朝议制度,这些在后世长期持续的系统和制度在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同时,对皇权也形成了确定程度的制约。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忠君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