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1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2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3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4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1完整版pt机体有:

凝血系统:凝血过程

1、血管痉挛

2、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于损伤血管基底膜,形成血小板血栓

3、凝血系统激活使局部血液凝固,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抗凝血功能:包括抗凝血系统、纤溶系统。

二系统平衡,维持机体的防御功能。2完整版pt

第一节概述

一、机体的凝血功能

(一)凝血系统及功能

凝血系统:由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Ⅲ(组织因子)、Ca2+、Ⅴ、Ⅶ、Ⅷ、Ⅸ、Ⅹ、Ⅺ、Ⅻ组成。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3完整版pt正常凝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Ⅹa);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Ⅱ→Ⅱa);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Fbg→FM→Fbn)

凝血酶原激活物(Ⅹa)的形成(Ⅹ→Ⅹa),要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来完成。

4完整版pt

1.外凝途径激活:感染、手术、创伤等,使TF入血,TF+VⅡa和Ca2+形成复合物,使Ⅹ→Ⅹa,这是传统通路。

2.内凝途径激活:是指完全依赖血浆凝血因子,逐步使Ⅹ因子激活的过程。

3.共同凝血途径:无论内凝途径还是外凝途径,在Ⅹ因子活化后,便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使Ⅱ→Ⅱa,进而使纤维蛋白形成。

这是正常的凝血过程,形成一个凝血瀑布反应。

5完整版pt6完整版pt(二)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1、血小板直接参与凝血:当外伤等原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胶原后,血小板黏附。

2、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结合,在血小板磷脂表面浓缩、局限,产生大量凝血酶,进一步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罗其它血细胞形成血凝块,血小板伪足伸入网中,血块回缩,形成坚固血栓。7完整版pt二、机体的抗凝功能

1、细胞抗凝系统:单核巨噬细胞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激活物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清除作用。

2、体液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肝素;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8完整版pt三、纤溶系统及其功能

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PAI-1)。

纤溶系统功能:

1、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保证血流畅通。

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

9完整版pt纤溶系统的激活有两条途径:

1、内源性途径: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时,产生的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2、外源性途径:组织和内皮细胞合成的tPA和肾合成的uPA(尿激酶)可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10完整版pt内皮细胞tPA激肽释放酶尿激酶原尿激酶uPA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1完整版pt四、血管内皮细胞(VEC)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双重作用)

1.VEC的抗凝作用:物理屏障,抑制pt活化聚集;产生和吸附抗凝物质如TFPI、AT-Ⅲ和TM。

2.VEC的促凝作用:产生吸附凝血物质,分泌粘附分子(FN、ICAM-1)。

3.VEC对纤溶的作用;促纤溶(t-PA),抑纤溶(PAI)。

4.VEC对血管的作用:舒张血管,收缩血管。

12完整版pt第二节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原因:凝血因子异常;抗凝系统异常;纤溶系统异常,血细胞(Pt、WBC、RBC)异常;血管异常。

导致:凝血、抗凝、纤溶功能障碍;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血小板质、量异常。

使:凝血、抗凝功能紊乱

临床:血栓形成倾向;出血倾向。13完整版pt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概念:

DIC(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使机体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贫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14完整版pt15完整版pt16完整版pt发生率0.2-0.5‰,死亡率50-60%。

二、病因与诱因

(一)病因: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妇产科-产科意外、大手术(器官移植、体外循环)、创伤,等。

17完整版pt18完整版pt(二)诱因

1、单核-吞噬细胞功能障碍

(1)不能吞噬凝血因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FDP、内毒素

(2)吞噬了大量物质,使功能封闭

2、肝功严重障碍:合成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物质的平衡发生紊乱

3、血液高凝状态:妊娠三周开始,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加。四个月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9完整版pt4、微循环障碍:休克时血液淤滞,红细胞、血小板聚集、黏附。

5、缺氧、酸中毒:

(1)损伤内皮细胞,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使凝血因子酶活性增强、肝素抗凝活性减弱

(3)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6、纤溶抑制剂使用不当:造成纤溶系统过度抑制,血液粘度增大。20完整版pt21完整版pt三、发病机制

(一)组织因子释放(TF),启动凝血系统

启动因子TF:

TF为跨膜糖蛋白。存在于组织细胞内质网中。在各种因素(手术、创伤、肿瘤)作用下,使组织坏死,释放TF入血,与Ⅶ形成复合物,同时Ⅶ成Ⅶa,激活Ⅹ因子。22完整版pt(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启动因子:Ⅻ

1、Ⅻ激活:

(1)与内毒素、胶原接触

(2)PK转变成K

(3)细菌、病毒、Ag-Ab复合物、缺氧、酸中毒使内皮细胞损伤,暴露胶原,与Ⅻ接触,使Ⅻ活化成Ⅻa

(4)羊水、肿瘤细胞在血液中通过表面接触,激活Ⅻ。

23完整版pt2、Ⅻa的效应

(1)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分解激肽释放酶原转变成激肽释放酶。可激活激肽系统释放激肽;激活补体系统释放补体产物。共同促进DIC的发生。24完整版pt(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红细胞大量破坏:异型输血、溶血、自身免疫性疾病。

红细胞胞浆中ADP释放,可使血小板激活,促进其黏附、聚集;

红细胞膜磷脂浓缩,可局限Ⅶ、Ⅸ、Ⅹ等凝血因子,产生凝血反应。

2、白细胞破坏或激活:白血病、化疗、放疗可使白细胞破坏。血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在内毒素、IL-1、TNF作用下,可诱导表达T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5完整版pt(四)促凝物质入血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释放胰蛋白酶,可激活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蛇毒中含促凝成分或激活凝血酶原、Ⅹ。

羊水栓塞:颗粒

异常颗粒物质(肿瘤细胞)

26完整版pt四、DIC分期、分型

(一)分期

1、高凝期:各种原因使凝血酶增加,微血栓大量生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消耗性低凝期:微血栓大量生成,使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继发纤溶亢进。开始出血。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Ⅻa激活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使FDP大量生成。(FDP抑制凝血酶,抑制pt聚集,

具有纤溶和抗凝的活性)。出血明显。27完整版pt(二)分型

1、发生快、慢分

(1)急性型:DIC几小时或1-2天内发生。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休克。病情急、重。迅速发生休克、出血。实验室检查阳性率高。

(2)慢性型:病情发展缓慢,症状不明显。轻度出血。常见于恶性肿瘤、胶原病。仅表现为某器官功能不全。实验室检查异常。

(3)亚急性型:介于急、慢性间。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28完整版pt2、代偿情况分:DIC时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骨髓、肝脏生成凝血因子、血小板代偿。

(1)失代偿型:消耗大于生成。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明显出血、休克。

(2)代偿型:消耗与生成平衡。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症状无或轻。见于轻度DIC。

(3)过度代偿型:生成大于消耗。无症状。见于恢复期、慢性DIC。29完整版pt五、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1、症状:突然发生。皮肤淤血、斑。牙龈、口腔、鼻出血;注射部位渗血。

DIC出血的临床特点:

(1)多部位同时出血不易用原发病解释。

(2)出血突然,常伴DIC其它表现。

(3)用一般止血药治疗无效。

30完整版pt2、机制

(1)凝血物质消耗,导致凝血过程障碍。

(2)纤溶系统激活:

①Ⅻa、激肽释放酶

②子宫、肺富含tPA。当缺血、缺氧时发生变性、坏死,释放tPA。

31完整版pt③应激时肾上腺素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

④缺氧使内皮细胞损伤,使tPA释放增加。

(3)FDP的形成:具有

抗凝血酶

抗血小板黏附、聚集

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32完整版pt(二)微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1、症状:突发。伴广泛出血,紫绀,多器官功能障碍。

2、机制:

(1)微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环淤血,使回心血量减少;出血使血容量降低。

(2)Ⅻa激活激肽、补体系统导致激肽及补体增多,使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微循环淤血。

(3)FDP增强激肽、组胺的作用,使微血管扩张。33完整版pt(三)广泛微血栓形成-器官功能障碍

最易栓塞的部位为:皮肤>肾>肺>脑>心>肝。

发生肾、肝、呼、心衰。

肾:急性肾衰,表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

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

肝:黄疸,肝衰

心脏:缺血、梗死、心源性休克

34完整版pt(四)RBC机械性损伤-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特点:RBC镜下呈盔型、星型、新月型。称裂体细胞。

2、机制:

(1)微血栓形成细网,使RBC黏附。在血流冲击下,RBC破裂。

35完整版pt(2)缺氧、酸中毒使RBC脆性增大,易受机械性损伤。

(3)RBC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间裂隙挤压到血管外,使RBC变形、破裂。

周围裂体细胞达到2%时有辅助诊断意义。36完整版pt37完整版pt38完整版pt六、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

2、3P实验:鱼精蛋白副凝实验.

原理:鱼精蛋白与FDP结合,将与FDP结合的纤维单体分离出来,并凝固。

39完整版pt3、DD-二聚体检查:DD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只有在继发纤溶亢进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纤维蛋白多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