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主题家乡文化生活)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梳理与写作指导_第1页
第四单元(主题家乡文化生活)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梳理与写作指导_第2页
第四单元(主题家乡文化生活)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梳理与写作指导_第3页
第四单元(主题家乡文化生活)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梳理与写作指导_第4页
第四单元(主题家乡文化生活)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2025年高考语文课内梳理与写作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上第四单元教考衔接作文写作指导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教材解读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为“家乡文化生活”,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参考下面的活动提示,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教材任务分析单元学习任务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学习建议书,倡议书等,提升社会责任感。家乡文化的写作要点主要包括:‌1.选择有特色的风俗或文化元素:‌首先,‌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或文化元素进行写作。‌这个风俗或文化元素应该是独特且引人入胜的,‌可以是节日庆典、‌传统婚礼、‌祭祀活动等。‌2.介绍风俗的背景和起源:‌简要介绍所选风俗的历史背景和起源,‌帮助读者了解其由来和发展过程,‌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3.描述风俗的具体内容:‌详细描述风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包括人们的穿着、‌食物、‌活动等。‌通过生动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想象出这个风俗的场景,‌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4.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如果作者有亲身经历过这个风俗,‌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5.强调风俗的重要性:‌说明这个风俗对家乡人民的意义和重要性。‌它可以代表着家乡的文化传承、‌社区团结或者家庭价值观,‌通过这样的阐述,‌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家乡文化的价值。‌6.运用写作技巧:‌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按一定顺序介绍清楚家乡风俗、‌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运用点面结合写出场面的热闹、‌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交代背景、‌巧插资料、‌加入声音等。‌通过上述要点,‌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展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让读者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者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技法指津】用事实说话,让文章添彩一、从现实出发,并回归现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现实是写作的悠久传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写到“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从现实出发,写事业之于人精神的作用;又回到现实,告诫我们要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二、选择典型事物,说明普遍道理。生活包罗万象,在选材入文时,要精心裁剪生活横截面,选取最典型的事物为文章服务。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中就是用很多典型事物来说明“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的观点,如“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八大山人的绘画和米开朗琪罗的雕刻作为典型事例,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三、关注生活细节,做到以小见大。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一篇好的文章就要在方寸之间见到天地,在细微之处看到乾坤。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爱子情深、体贴入微的父亲形象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节塑造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在抱起橘子走”,这些细节,看似平常或是失态,却是作者回忆中最高大的父亲形象。素材集锦一、名言警句1.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白居易: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4.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5.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7.《平妖传》:树高千丈,叶落归根。8.《管子》: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9.吴承恩: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10.华罗庚: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11.彭德怀: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12.史铁生: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你就已经回到了故乡。二、精选语段1.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气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老舍《想北平》(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2.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季羡林《月是故乡明》3.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乡愁》(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诗人从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愁。)多彩的晚霞在奇妙地变幻着,颜色越变越深,最后变成浓墨画似的几笔,更显得神奇妩媚。4.红霞照在湛绿的水上,散为金光,而红霞的欲下沉的日光,也幻成异样的色彩。一层层的光和色,相击相荡,闪闪烁烁的都映现在我眼底。(写出了晚霞的美。)5.春二三月,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描绘了一幅春天二三月时的景象。)6.秋风飒飒,满院子飘飞着金黄色的蝴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7.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美丽极了!(颜色词写出菊花的五颜六色。)8.冬天的田野,显得特别空旷、辽阔。东北风在田野里一无阻挡地呼啸着。村子里的柴草堆被吹得翻飞起来,大树像强打精神一样,竭力站稳身子,让自己的枝条和风吹闹着、摇晃着,可是树枝上的前后几片黄叶被吹落了。这些叶子也像怕冷一样,一片跟着一片向土沟里滚着,向路上的行人脚下滚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冬天的景象。)9.未来家乡的山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到处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看不见一丁点裸露的土地,绿色绕城,城在绿中。茂密的森林不仅给我们挡住了风沙,还为我们输送了大量的氧气,让我们生活在空气清新的环境里。(环境描写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10.春季,一个静与动完美结合的时节。春季像一个天使,踏着愉快的脚步,翩翩来到人间。春季像一位花样年华的少女,鼓动着飘逸的风情。春季像一位画家,涂满了蓬勃的色彩。春季像一首瑰丽的诗,如梦般甜蜜,如酒般香醇。(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美。)11.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运用了排比句,写出了土地的朴素与随和。)12.土味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包括了土味视频、社会摇、喊麦等。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土味情话、土味发型等一系列文化副产品,然而其土味表象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时代变迁所造成的文化撕裂与现代狂欢主义的解构,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与病态的社会风气。所谓的文化撕裂并不是简单地指生活在农村的人穿上了西装这种外在行为,而是指农村不再认同乡土社会文化。所谓“土嗨”、“土潮”,究其内因便是片面地理解城市化的生活后的邯郸学步,也是城市文化向乡土社会输出文化时,乡村旧思想随之破裂,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建立。13.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长久以来,人们总认为凡事要按惯例行事,却不曾想到要依法行事。乡土自身的礼仪和秩序有效的应付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并不决断于个人专断的权力,或者呆板的法规条文,秩序的维护者是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以及在此传统中为人们所认同的风俗、人情、习惯、礼仪等等。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法治事业要得到发展,必须先改变人们的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而想要改变,首先就要有彻底的了解。14.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15.村落寄乡愁,保留古村落能唤起游子心中“望月思乡”的牵挂。游子犹如一叶孤舟,那古村便是那方港湾,守护着游子的心灵归宿。“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对故乡归心似箭时的欣喜若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孟云卿远在他乡,遥寄故乡的思念。游子归家多感慨,莫让乡愁成空叹。16.“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17.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18.何为乡愁?我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站立于故乡的土地,呼吸故乡的空气,聆听长辈讲述的故事,故土陶冶性情,融合成生命的一部分。在从“农业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起承转合中,我们无论置身何处,都会涌起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根,是魂。如同祖辈所栽庭院古树,年深岁久,经冬弥茂,给我们无尽的温暖与激励。——樊良树《为中国式现代化抒写乡愁》19.孟秋与仲秋时节的故乡田野,五光十色,气味香浓,让人依恋,舍不得时光流转到万物萧疏的冬日那边去。家乡的高粱帅气,高挑而匀称,颜色红艳艳的,像燃起万千火把。谷子色泽金黄,沉甸甸地垂着它饱满的长穗儿,有些醉态地摇来摆去。荞麦托起它的蝇头小白花,撒一地香气,吸引蜂与蝶。家乡,起先是不种稻子的。有一年,突然从叫德都县的地方搬来十几户朝鲜族人,他们开始种起水稻来。稻花很美,浅绿色,好看,亦香,所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的就是这般情景吧。——查干《故乡田野的秋声》三、家乡发展经典事例文化赋彩点亮“我和我的家乡”这个十月,“家乡”火了!无论是荧屏上笑中带泪的《我和我的家乡》,还是乡村里家国同庆的民俗文化游,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如今,足不出村就可以跟随专业老师学奏乐器,步行10分钟就可以在农村书屋读一本好书……越来越多的文化礼堂、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和专业人才下沉到乡村,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生活更幸福了,家乡也更有吸引力了。“走进”乡村文化服务浸润万家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一课》单元感动了很多观众。影片中村民集中开会的场景,就取景于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淳安县汾口镇赤川口村的文化礼堂。杭州市从2013年开始建设农村文化礼堂,7年来已建成1740多家。练舞蹈、看小品、听戏曲……在家门口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已经成为村民们的生活日常。文化礼堂要建得好,更要用得好。今年夏天,一批专业的“文化管家”走进了杭州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他们带领村民们编排越剧、演奏民乐、感受非遗、学习模特步……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有了专业指导,文化礼堂真正成了村民们施展才华的文化大舞台。文艺可以愉悦身心,阅读可以丰富精神。如今乡村图书馆、村民书屋越来越多,免费阅读已经人人可及。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步行不过10分钟,村民就可以来到村里的小书屋,静心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与大型图书馆不同,小书屋可不是“图书超市”。考虑到农村老人儿童较多的现状,小书屋多以少儿科技、农业科技、保健养生等为主。图书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村民们纷纷点赞:“比以前的‘大锅饭’好吃!”“走出”乡村文化品牌助力振兴因为UFO事件,贵州黔南的阿福村火了。借此契机,村里搞起了科技旅游,游客不仅可以与“外星人”拍照,还能品尝“天眼酸汤鱼”,了解UFO文化。这些融合科幻又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都出自《我和我的家乡》中《天上掉下个UFO》单元。影片里的故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循:不少乡村就是凭借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增强了吸引力,建立了有口皆碑的“文化品牌”,让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高山流水”敬酒礼、十二道拦门酒、苗族特色歌舞表演、苗族刺绣体验……在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长假里,贵州黔东南雷山县苗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非遗体验,吸引游客32.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不少游客表示,通过游览和体验,对苗族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稻田也能作画,你知道吗?在《我和我的家乡》中《神笔马亮》单元里,马亮瞒着妻子,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支援乡村建设,把广阔的稻田变成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画板。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专程赶到影片取景地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打卡。影片中灵动的墙绘,是马亮记录村民生活的“手账”。这样的农村民俗文化墙,在江西省南昌市松湖镇也有一面。卖豆腐、炸油条、做纸伞、打铁……这面全长500米的墙上绘制了23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全部取材自真实的人物故事,不仅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也让乡愁得以寄存。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振兴乡村文化,不能任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文化价值正在释放。春来百花开,时下各地的油菜花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如火如荼,不少人走进乡村田园,不光是图吃喝游玩,更愿意扭秧歌、听大戏、干农活,体会不一样的乡土生活,农村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现在农村富裕了,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更高了。今年春节返乡,家乡一个镇里8个村,就有5个村上演“村晚”,有的为村里的好媳妇、文明户等现场颁奖,有的把乡村“压箱底”的稀有剧种搬上舞台,这种村民自编自演的文化形式,满足了农村文化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成为乡风文明的载体。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乡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有的地方搞撤村并居,一个个村庄在消失;有的追求GDP不惜代价,经济发展起来,文化却荒芜了,一些老艺人、老匠人手头的手艺、民俗无人传承;有的把乡村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文化墙,浮于表面,忽视对村民的文化培训和激发内生动力;有的村小楼建起来,环境美了,却没有富脑袋,歪风邪气长期存在,干群关系紧张,这样的乡风民风与美丽乡村格格不入。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不能任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去孤守空心化村庄,也不是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尊重不同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文化,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城市反哺农村,不是无度开发农村资源,而是要让透支的农村休养生息,留得住青山绿水,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美丽乡村。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当前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做好传统村落归纳梳理、登记造册等工作,采取行动进行创造性继承和保护,让真正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乡镇文化站、文化广场、体育健身设施等惠民工程建设,举办书画展、体育赛事等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培育文明乡风,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乡村文化建设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要因地制宜,在开发中传承,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切入。坚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决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说“不”,培育好乡风民约、家规家风等文化基因,开展“文明户”“好儿媳”“好公婆”等文明评比,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美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家园,乡土人情、村规民约,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让它们真正活起来。四、作家笔下故乡的年味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到年三十的日子里,每一天都不能够闲着,都安排好了关于年夜饭的密密麻麻的节目单。各家都忙忙乎乎,红红火火。——肖复兴《年味儿》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莫言《故乡过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鲁迅《祝福》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老舍《北京的春节》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丰子恺《过年》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儿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曹雪芹《红楼梦》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斯妤《除夕》把大块的肉堆在屋里桌子上,猪头割下来,嘴里给它衔着自己的小尾巴。——张爱玲《异乡记》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小时候我性格懦弱,自己放得很少,但还是喜欢听旁人放(炮仗)。有激动人心、什么事情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感觉。——王蒙《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梁实秋《过年》五日内全国均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那是个黄道吉日,每人都盼望有一个更好更荣华富贵的新年,每人都乐于增多一岁,而且还准备了许多吉利话向他邻居祝贺。——林语堂《记旧历除夕》过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以寓来年的丰足。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还有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冯骥才《春节八事》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美好。——周友斌《过年的味道》过年照例要过,而支出大增,酒想买一坛而不大能,而过年若无酒,在我就不是过年了。——周作人《过年的酒》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作不曾看见这一群人。——胡适《四十自述》每遇了过年,就念着回家。急慌慌写一封家信,告母亲说,我要回家过年,仿佛超常的喜事。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着,过年的计划全都变了,肉要多割些,馍要多蒸些,扁食的馅儿要多剁些。——阎连科《过年的母亲》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⑦,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琦君《春酒》五、习语近人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之一,中秋牵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也唤起每个游子心中淡淡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陕北高原是我的根”“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万家团圆的日子,重温习近平的“中秋时间”,听总书记这样谈乡情。月是故乡明,“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知道,在座各位都很思念万里之遥的祖国和亲人,祖国和亲人也牵挂着每一位海外游子。”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他向侨胞们提前庆祝中秋佳节。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这次招待会即将结束时,习近平引用了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句。他深情地对侨胞们说:“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我们这次来美国,给大家带来一些家乡的月饼,这是祖国人民的一点心意。”3.“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的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在异国他乡与美东地区的海外华人华侨代表度过了一个特殊的中秋节。广大海内外侨胞,一直是习近平高度重视的群体。他曾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正如习近平在此次讲话中所言:“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4.乡愁的背后是“不忘本、不忘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为何多次谈到“乡愁”,因为乡愁的背后是“不忘本、不忘根”。“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习近平在2015年12月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郑重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总是永远的牵挂;不管你走多远,来处总是永远的铭记。5.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截至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考验的正是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京津冀、重庆、江西、内蒙古、甘肃、河南、上海……今年习近平在不同地方考察时,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为城市治理点题支招,为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谋划定策。其中,“留住记忆”“留住乡愁”,是一个要点。胡同是老北京的底蕴所在。“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习近平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6.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在上海考察期间,习近平高度肯定滨江岸线从昔日“工业锈带”到如今“生活秀带”的靓丽转型,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习近平的阐释,真切又温暖。六、可用素材6个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件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土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孕育一件作品与孕育一棵树、孕育一个人在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追溯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以为今日之师;而留下文字,则是为了使后人想要翻阅这段历史的时候还能找得到可信的文本。汉语里有个词叫地标,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指某个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地标的作用,除了给迷路之人辨别方向提供参照,还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属。正如看见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外出归来的旅人总是打心眼里觉得亲切。而我们所要留的,就是一个关于故乡的“记忆地标”或“情感地标”。2.故乡就像生养我们的父母,于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有道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当下的城市与农村,关于故乡的印记越来越少,故乡留给人们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真害怕有一天,我们立身天地间,四处都是高楼大厦,却再也寻不回“故乡”二字的感觉,到那时,我们的内心或许也会愈发空虚。好在写字的人虽无上天下地之能,但是可以用笔墨记录这个时代。私心以为,为后人记录一个村庄的地名、记录一个地方发生的故事,意义非凡。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一个未经开采或只开采了皮毛的矿藏,它处于休眠模式,不声不响,不离不弃,只等你去激活它。古村、古镇、古建筑、古戏台、古道,甚至是一条河、一块石头,都长着传统文化的筋络,烙着一方水土的气息,等人来探寻、来发现。3.为后来者留住过去,留住历史。战士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守护一方,而文人的理想和功业只在笔墨之间。就保护、传承地域文化而言,我们可做两件事情:其一,对现有的关于地方文化的文本进行梳理和再创作,对过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当然,这种梳理和研究并不是以一副老学究的作派去探讨回字有几种写法,而是要去芜存菁,文字转述间,融入自己的理解,并去发现新的东西。其二,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墨记录当代人、当代事、当代风物。用文字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做个见证,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的一种途径。时过境迁之后转身回望,我们甚至会发现连那草木虫鱼也是多情的,皆可作为创作的素材。昨天于今天而言是历史,今天于明天而言亦是历史。我们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元素,也就为后来者留住了过去,留住了历史。其实,住得久了,写得久了,一个人生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作家的写作及其心灵的成长产生影响,正如绍兴之于鲁迅,梁庄之于梁鸿,若无前者,后者也不会显得如此惊才绝艳吧。即便许多业余写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大多也会写到自己的故乡,无论这故乡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他们的文字深邃还是浅薄,写故乡几乎是一种发自本能的下意识的行为。有位作家曾这般言道,文学作品最大的韵味不在文本里面,而在文本结束之后,在于之后延伸出去的一部分。换而言之,我们记录故乡、记录一个地方的社会百态、文化习俗,只是造了一个序幕,序幕拉开之后,真正的精彩是读完某个文本以后,读者内心那种绵延无尽的激荡、层层叠叠的思虑。如果自己写的关于故乡的文字让人读完之后意犹未尽、百转千回,于一名写作者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自豪吧。4.“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在阐述“中国梦”时,习近平这样说到,“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5.让我们记得住乡愁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这就是乡愁。然而,当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古老村落、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复存在,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随之而来的,便是故土情怀的失落与泯灭。因为恋土情结是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本能。“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而在长期的社会迁延与情感沉积中,乡愁更是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当身处台湾的诗人余光中从心中咏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作为中华儿女,谁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骤起呢?“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的这些内容,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心绪难平,它说出的正是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为的就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而纳入其中,以确保人们能带着传统进入现代,而绝非是怀着暌隔历史与斩断乡愁的遗憾而入住水泥森林。乡愁,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归属。记得住乡愁,即有心安处。6.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是了解一座城市、一座古镇乃至任何一处地方的窗口;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也能折射出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探究一处地名,我们可以收获很多:或许是关于它的地域风貌,或许是关于它的历史变迁,也或许是关于它的文化积淀。带着对一处地名的了解去探寻属于它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敏锐、更深入地扑捉到那些藏在生活细节里的底蕴。有如细节之处见修养,这种底蕴更能体现保留与彰显传统文化的意义。兴于物,发于声,感于时,动于事。根植于华人内心的,是物我交融,是时间与地理的情感体认。每一个地名都已与其草木风烟融为一体,凿入时空,深入人心。地名在兹,历史在兹,情感也在兹,而一切都源于这无处不在的文化底蕴。有了这样深厚的底蕴,方能挽留住岁月,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方能抵御住尘世的纷扰,将珍贵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再传承下去。高考真题链接(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题目要求考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题为“带你走近_______”的主持词。审题立意上要补全标题。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名,保证自己有料可写、有话可说。写作时,最好选择大众有所耳闻或耳熟能详的中华地名,不宜选择村庄之类地域较小的地名,避免地域过小而缺乏有特点的内容;也不宜选择江南、华北之类地域较大的地名,避免地域过大而无法聚焦有特色的内容,以保证写作时有大小适度的发挥空间。行文上要遵循文体规范和要求。按照“主持词”的格式进行写作,要在开头、结尾等处使人看到明显具有“主持人”风格特点的话语。在行文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自己是主持人这一身份,牢记写作对象是节目的观众,用语尽量具有现场感或互动性。语言表达上要有感染力,语言追求生动、形象、诗意,如此才能增强主持词的现场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范文展示】带你走近济南亲爱的观众朋友:晚上好,我是本期《中华地名》的主持人,本期节目我们将带您走近济南,领略济南的大美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可看作人们对济南的赞美。济南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边缘、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的省会。它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先来观赏泉吧。济南城内百泉争流,有“七十二名泉”之说。因此,济南又被称为“泉城”。百泉之中,以趵突泉最为著名。澄清的池水中,三处泉眼永不停息地向上腾起水花,水花清亮,如珍珠般翻涌,有时上方水汽弥漫,白茫茫一片,形成“云雾润蒸”的景观。趵突泉曾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泉”,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百泉之城不只有泉,还有湖,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大明湖。大明湖风景秀丽,若登高俯瞰,只见大明湖平极,静极,翠极,仿佛一块上好的翡翠。若绕岸近观,则可见郁郁苍苍的芦苇和岸边婀娜多姿的垂柳。微风吹过,柳枝轻扬,最是好看。更妙的是湖里的荷花,初夏时小荷尖尖,盛夏时红荷映日,便是入了秋,也可泛舟湖中,残荷听雨。我们再去看看济南的另一处亮丽的风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的泉城广场。泉城广场上天蓝的“泉”字雕像无声伫立,蕴意深刻;入口处的《泉城颂》诗作描述了泉城济南深厚的自然人文底蕴,表达了当代济南面向世界的广阔胸怀;夜晚的荷花形音乐喷泉五彩缤纷,都是极具济南特色的风景。此外,还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历下亭,供奉众佛的千佛山等。济南的名胜,真是多得数不过来。除了“物华天宝”,还有“人杰地灵”,济南的历史名人也不少,“济南二安”——辛弃疾、李清照都是著名的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词为济南的历史文化添上了流光溢彩的一笔。到了现代,最喜欢济南的当属老舍了。老舍称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还写了《济南的冬天》,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成了他散文里的经典地标。齐鲁大地历史文化悠久,泉城济南风景秀丽迷人。欢迎您到泉城来,好客山东等着您。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点评:本文遵循主持词的文体要求,在开头和结尾等地方,都有明显的文体标志性语句。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总说济南,然后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名人两个方面分别阐释,最后归结全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本文语言非常符合“主持词”的要求,既有一定的逻辑,也不乏文采。文中多引用诗文名句,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效地增强了感染力。考题链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永玉和沈从文也曾与小小山城相互依存。家乡是生命的摇篮,是心灵的依靠,更是文化的烙印。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华中师大一附中11月)审题指导这道作文题对应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家乡文化生活”。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家乡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①作文题未限制文体,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描摹和叙述家乡的人、物、景、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阐发对家乡的所思所感,还可以写成抒情类散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怀恋、感恩等情愫。②考生应围绕关键词“家乡”行文,《古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家乡”的解释是: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作文材料也提供了“家乡”的相关解说:“生命的摇篮”“心灵的依靠”“文化的烙印”。可以三者一起写,也可以任选其一作文。③对“家乡”的理解,可以是具体的狭义的家乡(居住的市镇、乡村或社区),也可以是泛指或广义,比如与祖国大陆所代表的环境相似的地区,个人出生、生长、求学、工作或从政的地方,精神、情感寄托的所在。拟题示例家乡是一生的坐标回得去的家乡家园将芜胡不归?夜来幽梦忽还乡不如早还乡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高飞万里,何如还乡?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月是故乡明难忘精神的原乡留住美丽乡愁记住乡愁,记住春天山一程水一程,家乡朗照如灯记住回乡的路带着故乡去远方在路上,更在心底从离乡到还乡根植心底的记忆家乡风景独好梦开始的地方树高千尺不忘根烙在游子身上的印章知道早还乡一夜乡心处处同敢问王孙归不归?青春作伴好还乡范文展示家乡,你在我的航程上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总会被打上原生家庭的烙印;那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原乡,影响人的一生。家乡,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家乡,是山,是水,是童年,是那些难忘的人和事。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在人生的画卷上,你可以浓墨重彩,但家乡,无疑是素淡的底色。毛不易在《消愁》中唱道:“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是的,因为梦想,所以选择远方;因为念想,所以皈依故乡。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故乡都在自己的航程上。“何日归家洗客袍”,古往今来,羁旅行役的游子,故乡抚慰一身的疲惫;“万里中原皆汉土”,衣锦还乡者,也感恩故乡的哺育。怀土思乡,是人类共同的情结。不少事业有成者,一生都做了家乡的赤子。他们的征途中,作品中,梦中,都有故乡的一片山水,构筑成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凤凰,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安忆的上海弄堂,肖军八月的乡村,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故乡,不仅是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亦如博大无言的母亲,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受到哺育和濡染。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一样感念我们的哺育、滋养。或许我们的家乡,不是延安、井冈山,红星曾经照耀中国;不是苏杭,自古繁华,人文渊薮之地;不是金陵古都,有讲不完的六朝那些事儿……或许我们的家乡,就是普普通通的城镇、村庄,在偌大的地图上,找寻不到。但我们依然可以发掘她平常朴素的美。稻香蛙鸣,小桥流水,榆柳菜畦,林立的电线杆,田间小路,寻常巷陌,街角社区,热情的乡邻……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曾在这里长大,洒下儿时的欢声笑语,也萌生走向远方的斑斓梦想。家乡,或许无法让我们引以为傲,无法成为打卡胜地,但我们是否就慨叹家乡乏善可陈,是穷山恶水呢?儿不嫌母丑,一个憎恶故乡,只有逃离感的人,总有点数典忘祖,也难以行稳致远。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一个人的格局,往往从故乡为圆心,一圈圈向外延伸,到家国天下。你看,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为了身后的家乡、亲人无恙,战士们从守土有责、保卫家乡,到抵御外侮的爱国情怀。所以说,没有对家乡的热爱,哪来的对国家的忠诚。当我们宣示自己的“家国情怀”时,当我们诵读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时,别忘了身后那一方静默的乡土,关注她的变迁,感受她的召唤。她就像天上的月亮,你始终走不出她的视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家乡文化密码会在每个人的成长中留下抹不掉的印记,不容易被自己察觉,更不容易为外人所知。家乡文化密码往往隐藏在家乡独特的人物、景致、风俗中,隐藏在富有家乡烟火气息的器物中,隐藏在家乡的风味特产中……请以“家乡文化密码”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材料的主题词是“家乡文化”。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情感,家乡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所以家乡文化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印记,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此后,材料第二句则将“家乡文化”这一宏大概念具象化,列出家乡文化的载体,可以是自然风物,可以是生活器物。可以是风味特产,也可以是人文景观、生活体验,甚至生命印痕、旧有记忆等等。题目要求以“家乡的文化密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需要选取家乡某一个具体的有特点的风物或者能彰显家乡气质的人,来作为能体现家乡文化的这一个“密码”,写出其独特的风格,并把对家乡的热爱融注于对这一风物或人文的描绘之中,通过描绘介绍,不仅让读者能明白这一“密码”的独特之处,而且能透过对它的描绘探寻到家乡这一方“独特水土”的特殊味道和独特文化意义。【参考立意】1.探家乡之美,寻文化密码。2.那一挂腊肉就是我的家乡文化密码。【范文展示】家乡的文化密码海棠树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朦胧之中,我望见熟悉的身影在炊烟里忙碌,晕染出星星点点的暖意,零碎的充实在乡村中,唯独那暖而香的味道久久在心里漾开.。微微泛着青灰色的天空透出橘暖的光,破旧的小瓦房冒出团团的白气,这是属于外婆的天地,总是旧时光的颜色。那日,我收拾好行李,等待父亲来接我。外婆一改往日的稳重,颇有些慌乱地在厨房里洗洗弄弄,这头刚从小菜地里拔出大把沾着泥土的青葱,那头又哗啦啦用冷倒的山泉水冲洗牛肉,我有些沉默着看着外婆瘦小的身影在光和阴影里穿梭,看着她泛红的手像缩水的树皮,看着她那双衰老的眼睛里栖息着忧伤。我勉强地笑着:“外婆,不用做那么多菜的,爸爸说接一下我很快就走了,这吃不完也浪费。”外婆依旧在厨房里来来回回声音若无其事似的:“没事,我做点牛肉汤,你爱喝,才不冷。"我盯着外婆被冷水浸得通红的手,只是想,什么时候外婆才不会冷。很快,外婆端出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牛肉汤,上面飘着翠绿的葱花,汤面浮着金黄的色泽,大块软烂的牛肉发出诱人的香气,我挖起一大勺蒜瓣辣酱,就着牛肉汤拌起白米饭中,儿时熟悉的香味涌来。那时候外婆也总是做牛肉汤给我们吃,那时她牵着小小的我在青石小巷里散步,口里轻轻哼着童谣,天真的我稚气地问着"阿婆,什么才是家乡呀?”外婆蹲下身来擦去我脸上沾的灰尘:“小花猫,你平时馋嘴吃的牛肉汤,你奔跑过的土行地上每一块青草与泥土,你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是家乡独有的,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是家,是故乡。"父亲的车停在村口的槐树下,外婆执意要送我们。外婆说反正孩子们都在外头,她也不用愁中午的菜吃什么了,我看见她的身影缩在槐树下颤颤的,但我知道,如果不把家里开得亮堂堂的,外婆回去时也会害怕。此时我早有些哭腔:“外婆,你自己要好好的,没事多看电视,别又生病了。”外婆紧紧地抱着我:“囡囡不哭,外婆在这呢,小时候我教过你的,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外婆在这,家在这,给你做牛肉汤喝好不好?”我埋在外婆肩上使劲点头,使劲嗅着那紫绕的檀木香.每当我闭上眼,都是那个养育我的村庄里那个瘦小的身影,晚风凉凉,也会吹在外婆身上,远处飘起袅袅的炊烟,烟火交融。默然中,我悟得那最是平凡的牛肉汤却浸润着爱的情思。碧月仍圆,苍山依旧,共携亲情,领悟这家乡的文化密码。家乡的文化密码拂堤杨柳惹人醉,五月端午清艾香。又一年端午时节,驾车来到乡下外婆家,门前那只熟悉的扁簸正清洗完晾晒着,发出古朴的光泽,那缕古朴的艾香中,正蕴含着家乡的文化宝码。青砖黛瓦,流水人家,是颇具古典禅意的儿时故乡。端午时节,又随家人回到外婆家准备制作艾草米果。前门的房窗上早已挂好几支青绿新鲜的艾蒿,听长辈们说这是用来辟邪祈福的。艾著的茗香中,沁着千年万岁的文化密码,源远流长。正想着,外婆的一声呼喝拉回了我的思绪:"快来帮忙呀!"我赶快跑到了厨房。厨房里灶火热腾,蒸出一片白茫茫的水汽,迎面温香。“等会和我去田里摘艾草,我们准备做米果哈。”外婆边说着话,撩起裤角利索地穿着雨靴,我接过外婆递来的竹篮,便跟着外婆下地去了。烟雨朦胧的山景中,我与外婆走在泥泞湿滑的田间小径,田边野草清绿,一派生机盎然的图景,跟着外婆最终来到了溪边一处泥地,那儿正生长着一簇簇的艾草,青葱新鲜繁盛茂然,外婆蹲下身,教我如何摘新艾,只见她左手握住一支艾茎,右手大拇指与食指相互配合,一掐一折,一声清脆好听的断声,新鲜可食的艾草便摘好了。外婆的动作熟捻而细致,她示范好,微笑地看着我,遍布着如田垄沟壑般的皱纹的脸上满是慈爱的笑意。我们祖孙俩一块,在一味片清新生机中,青艾很快便摘好了。回到家中,母亲正烧着煮艾的热水。我和外婆将采好的艾草用清水洗净处理后,再将其倒入沸水扑腾的大锅中用盖子闷好,不一会儿,厨房便氤氲着艾的古朴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接下来,便是加糯米桨,煮凝稠,捶打成形成固状,将米果团倒下扁簸上,刷油揉成条形或圆饼状,便可上锅蒸了。炊烟袅袅中,一片欢声笑语。打开蒸盖,便可见一条条碧绿晶莹的艾草米果,咬一口软糯清香。在端午时节,吃着家乡的艾草米果,人间烟火气丰盈人心。带上蒸好的青团又准备离家,但我想,那古朴沁人的阵阵幽香正蕴含着家乡的文化密码,使我永不忘家乡人民那勤劳质朴、心怀热望的美好心灵,也萦绕着千万游子的归心,给予慰籍一片,柔情满怀。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中国人“土”,并把“土”当成贬义词。而文评人刘琼在评价女作家葛水平的作品时却说:“写作土性的葛水平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土性,在我的词汇库里是赞美,相当于根性。”还有人说,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变化,中国人依旧具有“土性”,这里的“土性”并非贬义,而是对中国人流传固守的一些东西的最好比喻。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范文展示】扎实根性,守望土性肖洛霍夫曾在《静静的顿河》中这样写道:“我们只有一条战术,就是在草原上流窜,不过要常常回头看看。”中国人的“土性”,就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人即使荡平山海阅尽千帆,也始终会落叶归根化泥孕春。“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乡土情结,这是刻在中华儿女骨髓里的记号。我们在这片沃土上萌芽生根,无论枝干多么高大茁壮,花叶多么茂盛缤纷,我们的根始终深深扎在大上,我们也始终是大地的孩子,这便是中国人的“土性”。我们依赖于它的滋养,方能千姿百态;我们感念于它的恩赐,于是不忘反哺。正如钱学森不贪恋国外给出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国,致力于祖国的军事发展;叶嘉莹深耕诗词文化六十年,为传统文学传承而奉献终生。正是“土性”,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投向大地的怀抱,让这片土地永远不会老去,永远葆有生机。“土性”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凝聚与维系民族血脉,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从在母亲怀中牙牙学语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