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4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4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4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4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X、W同主族且(江南博哥)能形成离子化合物WX,Y与Z可形成一种红棕色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原子半径:W>Z>Y>XB.简单氢化物稳定性:Y>ZC.X与Z只能形成10电子分子D.WY3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正确答案:D[解析]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Y与Z可形成的红棕色气体为NO2,则Y为N元素,Z为O元素。四种元素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X、W同主族且能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WX,说明该主族含有金属与非金属元素,故为IA族,W的原子序数大于氧,可推知W为Na元素,X为H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H。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有元素中H原子半径最小,故原子半径:W(Na)>Y(N)>Z(O)>x(H),A项错误。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越稳定,故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H2O)>Y(NH3),B项错误。

X(H)与Z(O)可形成H2O、H2O2,前者为10电子分子,后者为18电子分子,C项错误。

WY3(NaN3)中Na+与之间形成离子键,中N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因此WY3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D项正确。

2.

电子层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______。A.非金属性强弱的顺序为X>Y>ZB.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为X>Y>ZC.单质与氢气反应由易到难为X<Y<ZD.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为X>Y>Z正确答案:C[解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酸性相对强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可知非金属性:X>Y>Z,原子序数:X>Y>Z,A项正确。

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由于非金属性:X>Y>Z,所以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B项正确。

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由于非金属性:X>Y>Z,则单质与氢气反应由易到难的顺序为X>Y>Z,C项错误。

非金属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由于非金属性:X>Y>Z,则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X>Y>Z,D项正确。

3.

科学家对石墨进行处理,使得石墨片的厚度逐渐变薄,最终获得目前已知的最薄的石墨材料——石墨烯。石墨烯作为电导体,它和铜有着一样出色的导电性;作为热导体,它比目前任何其他材料的导热效果都好。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石墨烯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B.石墨烯与有机物烯烃一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C.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纳米化合物D.石墨制取石墨烯的过程是化合反应正确答案:A[解析]石墨烯是南碳元素组成的单质,C60也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此石墨烯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A项正确。

石墨烯属于无机非金属单质,不是有机物,也不是化合物,B、C两项错误。

科学家对石墨进行处理,使得石墨片的厚度逐渐变薄,最终获得石墨烯,故由石墨制取石墨烯的过程并没有发生化合反应,D项错误。

4.

下列关于勒夏特列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C.增大压强,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D.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不影响正确答案:B[解析]勒夏特列原理是指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等),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故本题选B。

5.

盐酸乙哌立松片(EperisoneHydrochlorideTablets)是一种骨骼肌松弛剂,能改善由肩周炎、腰痛症等引起的肌紧张状况。其结构简式为关于盐酸乙哌立松片有下列说法:

①是芳香族化合物;

②含有N原子的六元环上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

③是一种有机盐;

④能发生还原反应的官能团或原子团有两种。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正确答案:C[解析]该物质含有苯环,属于芳香族化合物,①正确;含有N原子的六元环上,5个C均为四面体结构,故不可能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②错误;该物质含有一HCl结构,故为盐酸盐,属于有机盐,③正确;该物质中的与苯环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属于还原反应,④正确。故本题选C。

6.

在浓度均为0.1mol/L的下列四种溶液中:①HI、②NH4Cl、③NaAc、④NH4Ac,pH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______。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②④①③正确答案:C[解析]在浓度均为0.1mol/L的四种溶液中,HI为强酸,pH最小;NH4Cl是强酸弱碱盐,显酸性;NaAc是强碱弱酸盐,显碱性;NH4Ac为弱酸弱碱盐,接近中性。故四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顺序为①②④③。故本题选C。

7.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标准状况下,22.4L正戊烷完全燃烧需消耗8mol氧气B.1L1mol/LAlCl3溶液中含有Al3+的个数为NAC.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阴离子的个数为NAD.常温常压下,1mol氢气和1mol氯气的体积都为22.4L正确答案:C[解析]标准状况下,正戊烷为液态,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A项错误。

AlCl3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离子方程式为,因此1L1mol/LAlCl3溶液中含有Al3+的个数小于NA,B项错误。

过氧化钠中的阴离子为,因此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阴离子的个数为NA,C项正确。

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氢气和1mol氯气的体积不一定为22.4L,D项错误。

8.

化合物CBDA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CBDA的化学式为C22H30O4B.1molCBDA最多可与2molBr2反应C.1molCBDA最多可与3molNaHCO3反应D.1molCBDA最多可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正确答案:A[解析]CBDA的化学式为C22H30O4,A项正确。

两个碳碳双键及酚羟基的邻对位均能与Br2反应,但CBDA中的酚羟基的邻位上无H原子,只有对位可与Br2反应,则1molCBDA最多可与3molBr2反应,B项错误。

CBDA中只有—COOH与NaHCO3反应,则1molCBDA最多可与1molNaHCO3反应,C项错误。

碳碳双键、苯环均与H2发生加成反应,则1molCBDA最多可与5molH2发生加成反应,D项错误。

9.

下列比较中,不符合实际的是______。A.空气中氮气比氧气多B.厕所清洁剂比炉具清洁剂pH小C.钢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D.化肥KNO3比NH4NO3营养元素种类多正确答案:C[解析]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A项正确。

厕所清洁剂呈酸性,pH小于7,而炉具清洁剂呈碱性,pH大于7,B项正确。

钢铁门窗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而铝合金门窗与空气接触时容易生成保护膜,因此钢铁门窗不如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C项错误。

化肥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两种营养元素,而NH4NO3中只有氮元素一种营养元素,D项正确。

10.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A.“84”消毒液、75%的酒精可作为消毒剂B.淀粉、纤维素及其水解产物都属于糖类C.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正确答案:C[解析]“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其水解可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可进行杀菌消毒,故“84”消毒液可用于物体表面和环境等的消毒;75%的酒精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乙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失活,进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可作为消毒剂,A项正确。

糖类物质包含单糖、双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淀粉和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均为葡萄糖,葡萄糖属于单糖,B项正确。

燃煤中加入的生石灰(CaO)可与煤燃烧生成的SO2、CO2在O2中反应生成CaSO4、CaCO3,但CaCO3不稳定,在高温时又分解为CO2和CaO,因此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使SO2的排放量减少,进而减少酸雨的形成,但不能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C项错误。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等,这些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这两类燃料都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D项正确。

11.

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下列不属于校内课程资源的是______。A.校内图书馆B.青少年活动中心C.教学活动资源D.师生关系正确答案:B[解析]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①硬件设施资源,如校内图书馆、实验室、多功能教室、信息化媒体、校内工程等;②人文资源,如校风校纪、师生关系等;③教学活动资源,如各种兴趣小组、座谈会等。A、C、D三项均属于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博物馆、校外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B项属于校外课程资源。故本题选B。

12.

实验室有三瓶无色溶液,但是标签已经模糊不清。已知这三瓶溶液分别为Ba(OH)2溶液、稀盐酸、NaCl溶液中的一种。下列物质不可以鉴别出这三种溶液的是______。A.紫色石蕊溶液B.无色酚酞溶液C.碳酸钠溶液D.pH试纸正确答案:B[解析]A项,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NaCl、Ba(OH)2、稀盐酸三种溶液分别显中性、碱性、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紫色、蓝色、红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正确。

B项,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NaCl、Ba(OH)2、稀盐酸三种溶液使酚酞溶液分别显无色、红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错误。

C项,Na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与Ba(OH)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NaCl溶液不反应,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正确。

D项,pH试纸测定NaCl、Ba(OH)2、稀盐酸三种溶液分别显不同的颜色,可以鉴别,正确。

13.

某教师以将Na投入H2O中的演示实验为例,通过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这一现象来帮助学生学习“酸与碱”的性质。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______。A.程序教学法B.发现教学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正确答案:D[解析]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是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题干中,教师以将Na投入H2O中的演示实验为范例帮助学生学习“酸与碱”的性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范例教学法,D项正确。

A项,程序教学法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小项目,并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每一项目都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及时呈现,要求学生做出构答反应(填空或写答案)或选择反应,然后提供正确答案进行核对的一种方法。

B项,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C项,暗示教学法是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联系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4.

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分子一定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中含有电子和原子核B.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但原子种类不变C.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组成的气体D.氧原子只能两两结合形成气体正确答案:D[解析]分子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A项正确。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故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B项正确。

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直接组成的气体,C项正确。

氧原子除了可以以两两结合的方式构成氧分子形成氧气外,也可以以三个氧原子结合的方式构成臭氧分子以形成臭氧,D项错误。

15.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W同主族;Y、Z同周期;X、Y、Z可形成一种化合物M,25℃时,0.1mol·L-1的M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Z分别与X、W均可形成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B.简单离子半径:Y<Z<WC.X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D.X、Y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正确答案:A[解析]由题意知,X、Y、Z可形成一种化合物M,25℃时,0.1mol·L-1的M溶液中=1×10-12,结合c(H+)·c(OH-)=10-14,可得c(H+)=0.1mol·L-1,证明M为一元强酸,说明X、Y、Z三种元素中有一种元素为H,结合题干信息中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可知X为H元素。X、W同主族;Y、Z同周期,则Y、Z为第二周期元素,W为第三周期的Na元素,又因M为一元强酸,则Y应为N元素,Z应为O元素。

Z可分别与X、W形成H2O2、Na2O2,二者均是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均可利用其强氧化性进行漂白,A项正确。

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简单离子半径:W<Z<Y,B项错误。

X与Z形成的化合物有H2O和H2O2,H2O和H2O2中只含有共价键;X与W形成的化合物为NaH,NaH中只含有离子键,C项错误。

X、Y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为NH3,NH3为碱性气体,不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D项错误。

16.

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C[解析]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A项错误。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且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B项错误。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该操作符合要求,C项正确。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且不能使用量简,D项错误。

17.

下列不属于化学实验认识论功能的是______。A.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B.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C.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D.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正确答案:A[解析]化学实验具有认识论功能、方法论功能和教学论功能。其中,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包括以下几点:①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②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③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属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A项符合题意。

18.

教师在讲授“浓盐酸能被MnO2氧化制Cl2,而稀盐酸不能”这一内容时,可以挖掘的思想是______。A.宏观与微观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正确答案:C[解析]“浓盐酸能被MnO2氧化制Cl2,而稀盐酸不能”说明盐酸在浓度上的变化(量变),引起了盐酸还原性的变化(质变),因此从这一内容中可以挖掘的思想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本题选C。

19.

短周期元素A、B、C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与C在周期表中位置上下相邻,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A与C可形成共价化合物B.A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c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原子半径:A<B<CD.B的氧化物的熔点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高正确答案:C[解析]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A原子次外层电子数,则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根据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与C在周期表中同主族,可知A、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A为C元素、C为Si元素,A、B、C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则B为Mg元素。

A与C形成的化合物为SiC:,为共价化合物,A项正确。

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C>Si,则A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C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B项正确。

A为C元素、B为Mg元素、C为Si元素,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大小为Mg>Si>C,即A<C<B,C项错误。

A的最高价氧化物为CO2,CO2为分子晶体,B的氧化物为MgO,MgO为离子晶体,则B的氧化物的熔点比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高,D项正确。

20.

现有三组混合液:①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______。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C.蒸馏、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正确答案:B[解析]①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二者;②乙醇和丁醇是互溶的液体,但两者的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二者;③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二者。故本题选B。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2011年12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发,该课程标准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修订时,降低了一些核心知识对应标准条目的水平要求,严格控制了内容的深广度;微观知识主要限于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对离子、电子的具体作用不作要求;元素化学以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物质为主,不要求建立复杂的知识系统;化学定量要求只涉及有关公式含义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计算。

问题:1.

请说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相同点、本质区别以及相互联系。正确答案:

2.

上述举措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什么性质?正确答案:上述举措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纵观化学史,无论是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在广泛的实验基础上提出元素的定义,还是拉瓦锡以自己的实验和理论否定了燃素说,或者是道尔顿经过长期实验提出科学的原子论等,绝大多数近代化学取得的成就都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化学实验不仅是洞察自然界的窗口,而且也是化学学习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问题:3.

请简述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正确答案: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化学实验不但可以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②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化学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③化学实验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和讨论探究三种形式,其中,实验探究是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4.

在教学中,设计化学实验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正确答案:化学实验的设计,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论相一致。科学性是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

②绿色化原则。化学实验应从化学反应的原料、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的产物,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等化学实验的全过程贯彻绿色化学思想。

③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设计化学实验时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实施时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试剂、实验仪器、设备和方法在中学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

④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⑤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试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作电极

B.焦炭有氧化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来制取纯净水

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来切割金属

【解题结果】参加测验的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所示。选项ABCD比例17.5%8.8%28.2%45.5%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正确答案:D。

2.

试对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正确答案:学生错选A项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A项中的前后两句话单独都是正确的,但是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前因不搭后果。学生错选B项的原因可能是混淆了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概念,或者是不清楚焦炭的性质。学生错选C项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没有不溶性杂质的水就是纯净水。

3.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正确答案:如果要我讲评本题,我会先告诉学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这一核心知识点,然后帮助学生回忆碳单质的性质,之后再针对本题进行逐项分析。石墨能导电,可用来作电极;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作润滑剂,A项错误。碳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B项错误。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包括色素、异味等,但不能吸附已电离的杂质,纯净水是不含任何杂质的水,因此活性炭不可以用来制取纯净水,C项错误。金刚石硬度大,故可用来切割玻璃,D项正确。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环节。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分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分析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怎样改进实验?

【小结反思】如果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来探究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关系,首先应考虑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2】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中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实验探究3】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看视频,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装置。交流讨论:

(1)白磷燃烧时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2)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沙?

(3)玻璃管有何作用?

(4)气球有何现象?为何有此现象?

【分组评价】与前两个实验进行对比,有哪些优点及改进之处?

【汇总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设疑】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多媒体演示】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知识巩固】练习与应用:投影展示。

【交流与讨论】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上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问题:1.

请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说明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正确答案:宏观的角度:①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

微观的角度: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不变。

2.

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哪些优点?正确答案:该教师的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①在教学内容上,创设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载体的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历程和活动是本课的主线。教学设计中问题线索清晰,教师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以问题探究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用生活情景引发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修正假设重新验证,总结规律揭示本质。

②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创设活动并指导学生亲自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既有视频演示实验,也有小组个人参与实验,让每一个学生无论水平高低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③在教学方法上,将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活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自体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素材,用动画直观展现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以帮助学生搭建起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些设计均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初步领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

3.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模式有哪些?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是按照哪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的?正确答案: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模式一: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②模式二: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案例中的教学过程是按照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二进行的。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我们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

实验1-1(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1)。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图1-1水的沸腾

图1-2胆矾的研碎

图1-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2)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3)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4)如图1-3所示,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实验记录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2)块状的胆矾

粉末状的胆矾

(3)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4)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等

二氧化碳气体等

在实验1-1(1)和实验1-1(2)中,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冷却后又变成液态的水;块状的胆矾经过研磨后变成粉末状的胆矾,虽然水和胆矾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在实验1-1(3)和实验1-1(4)中,胆矾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上述可观察到的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化学变化。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化学这一门课程。

要求:1.

对于新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的学生,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能会产生哪些误区?正确答案: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可能产生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①有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而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作用。

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所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同时发生。例如,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蜡烛的熔化等物理变化。

③只要发生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因为化学变化中都伴随有物理变化。有些变化是单纯的物理变化。例如,水的蒸发。(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2.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识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

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与联系、运用。

教学难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