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1.“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贸易通商无碍。”该内容出自()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2.“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以上内容属于()A.历史事件的叙述 B.历史影响的评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3.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4.马克思在《英人在华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有人企图转移对主要问题的追究,给公众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在亚罗号游艇事件以前就有大量的伤害行为足以构成宣战的理由。”英人的“残暴行动”发生于()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5.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洋货进入内地销售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只需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即可通行全国;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以上规定()A.有利于扩大日本在华经济优势 B.导致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C.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D.恶化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6.关于第二次鸦片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该观点()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 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7.因为《南京条约》有五口通商等规定,英国方面遂借口须就相关具体事宜与中国地方官员“审慎议定”,于1845年达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国先行“合法”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国中之国”的外国租界扩大到中国多个城市。可见,租界的设立()A.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C.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 B.歪曲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C.点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9.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900年10.英船“杉达”号随船医生希尔曾在1840年1月的《中国日报》上写道:“林公(林则徐)又问起各种鸦片来自的地点,他让我把这些地点写下来,我当即照办,当提到土耳其时,他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这折射出当时()A.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B.清廷仍坚持朝贡体制C.国人对世界知之甚少 D.鸦片贸易取得合法性11.下表为1839年在中英的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进口货值出口商品货值鸦片13354030茶叶9317992印度棉6563124生丝2052288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4116873杂货1669644珠宝751455珠宝8974776A.中英贸易结构隐藏着较大风险 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C.白银大量入华降低商品购买力 D.工业革命提升了英国竞争力二、材料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功用》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摘编自李泽鹏《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清皇帝恩准英国人”在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贸易,是《南京条约》中的内容,A项正确;英国商人可以五个口通商“通商无碍”并非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B项错误,中法《黄埔条约》不是中英两国签订的,C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已开放了十多年,D项错误。2.答案:A解析: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具体说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主体和性质等内容,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A项正确;材料只有具体的史实,并未评述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排除B项;历史原因的分析与“1840年6月”“懿律率军舰40余艘”“发动侵略战争”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鸦片战争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反映了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C项正确;“中体西用”属于洋务运动的思想,而且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当时中国仍然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英人”“广州”“亚罗号”等信息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在华暴行,B项正确;鸦片战争、国民大革命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三者与“亚罗号”事件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5.答案:D解析:6.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修约等只是借口,故材料观点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A项正确材料中列强利用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关系知识加以哄骗和欺诈,不是进行外交的正确途径,清政府拒绝是正当行为,排除B项;材料并未“全面”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不与英国修约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必然关系,材料也不是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国中之国’”可知,租借的设置合法化,列强侵略中国更加直接,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B项正确;租借属于西方列强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不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C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洋枪队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排除D项;甲午中日战争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故选B项。8.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这是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歪曲,B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是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战争,排除A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排除C项;费正清是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歪曲,而非正确分析,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大肆劫掠,圆明园文物因此流失海外,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火烧圆明园时间不符,故排除。10.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当提到土耳其时,他问是否属于美国,或是美国的一部分”可知,当时的国人对于世界各国的了解不多,C项正确。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朝贡体制是近代之前,清王朝坚持的外交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鸦片贸易取得合法性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39年(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1839年在中英贸易中,英国通过鸦片从中国攫取大量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中国必然要采取措施阻止白银外流,而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进口鸦片,从而加速清政府出台措施禁止鸦片贸易,这必然激化中英双方的矛盾,因此中英贸易结构隐藏较大风险,A项正确;材料中中英贸易中都有杂货和珠宝,不能说明是互补性的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通过鸦片从中国赚取白银,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排除C项;材料中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鸦片而非工业制成品,无法推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1)作用: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2)转变: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的建立;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反动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解析:(1)作用:根据“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得出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根据“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得出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根据“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结合所学,还可从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等分析其作用。(2)转变:根据“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概括得出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根据“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梁梦碎”,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根据“革命派主张共和”,分析得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根据“武昌起义爆发后”,分析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根据所学,还可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等角度分析总结。13.答案:(1)特点:内外结合;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立法保障;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2)历史背景:清政府弛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评价:是先进中国人发起的一次民族自救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囿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一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艰巨性。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