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备课素材_第1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备课素材_第2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备课素材_第3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备课素材_第4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备课素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21古诗三首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是一种曲调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的。李清照借古喻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2.结构特点

《出塞》,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

《凉州词》,诗一开头就切入了宴会场面。“夜光杯”这里指精制的酒杯,以显示宴会的豪华,令人想象那五光十色的宴饮情景。“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所以第二句中一“欲”一“催”,刻画了错综矛盾的情景和心情。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将士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这正是将士抒发的豪迈感情:战斗来临,投身疆场,为国献身,又有何惧!

《夏日绝句》,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诗的后两句用了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下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整旗鼓,东山再起。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

3.写作特色

《出塞》,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写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叙事与抒情结合,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两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感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回味无穷。

《凉州词》的后两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运用了“反诘、夸张”的手法,写出边陲战争的激烈残酷,但诗的基调仍是雄伟高昂的,它不仅表现出战士开朗、乐观的性格,也抒发了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

《夏日绝句》借古讽今,用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表达了诗人的心声。

4.插图说明

课文的插图有边关、长城、古战场,可以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5.习题运用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应与理解诗句和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句大致意思的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这其实是一个再次理解诗意、感受家国情怀的过程,可以和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结合起来教学。可以按照先理解诗句,再谈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谈体会时,可以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的体会可能是不同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同时也要引导,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本课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

本课要求会写的10个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有6个,其中左窄右宽的是“征、词、催、项”,左右相等的是“醉、雄”。“塞、秦、催、雄"横画较多,提示学生写紧凑,不要漏写,注意横画间的距离要匀称。还有一些生字笔画易错,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如,“亦”下面部分是撇和竖钩,不要写成两竖。

2.朗读指导

在朗读课文时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内化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阅读理解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书上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字词用“△"标出。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解决疑难,说说整首诗的大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首诗所描写的内容都离学生的认知世界较远,适当补充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中有关人物的事迹。

4.积累运用

熟读成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三首诗都背诵下来,其中《出塞》和《夏日绝句》要达到会默写的程度。还可以拓展积累一些别的边塞诗,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备教学资源

1.诗人简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善写边塞生活,《凉州词》尤有名。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2.拓展相关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小知识: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4.关于“欲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