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文言互融”的实践策略_第1页
文言文教学“文言互融”的实践策略_第2页
文言文教学“文言互融”的实践策略_第3页
文言文教学“文言互融”的实践策略_第4页
文言文教学“文言互融”的实践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不仅将文言文学习提前至三年级,而且安排学习的篇目也增加到十多篇。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言”主要是指诵读方法和词语、句子等语言方面的积累;“文”是指文章的内容、情感与表达。尽管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处在起步阶段,在要求上只是接触、了解,不要求字字落实、精准理解,但在整体上需要体现“言”与“文”互融,即兼顾两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来体会文本内容、故事、人物,追求文言文学习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一、在“言”的学习中促进“文”的理解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是课文中有大量的字词,不适合按照已经学习的白话文的意思进行理解。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字、词、句这些基础内容学习方面的问题,再进入理解文本内容层面的学习,保持“言”与“文”学习上的互融性。1.在熟读成诵中了解故事小学文言文篇幅短小,多数都是故事类文本;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适宜采用在熟读成诵中了解故事的方法开展学习。这样在文言文学习之初,就兼顾了“言”与“文”两个方面的要求。读好一篇文言文课文,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读准字音,解决能够读起来的问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异读现象,如通假、多义、多音等,小学教材中只给出了读音,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这是读准字音中的难点所在;二是读准句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句读是文言文的内部停顿,需要根据意思表达决定,读对停顿才能清楚、准确地传达句中的情感。不难看出,文言文学习中的读指向的是“言”之顺,同样也是为理解“文”之意服务的。如教学《司马光》,编者在课后练习中安排读的方式是“跟着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编者抓住学生初读文言文容易出错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法与路径。那就是先跟着教师读,并在跟读中重视词句间停顿这一关键点;当然教师在领读中需要提醒学生词句间的停顿可以借鉴古诗朗读中的处理方法,即在停顿处用分隔斜线进行标注。学生借助分隔斜线就能够顺利地把文言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在熟读成诵中了解司马光凭着机智勇敢救人的故事。2.在析言解疑中感知文意小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课文,尽管以浅显的短小篇章为主,但文本中还是有一些古今异义词、独特句式出现,容易与学生已有的学习产生认知冲突,这就成了文言文学习的难点。教师在文言文课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些难点,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认知冲突进行探究,通过析言解疑,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意。这一过程自然需要正确朗读提供有效帮助,通过朗读开展析言解疑的活动,达成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最终实现“言”与“文”的互融效果。如教学《守株待兔》,这是学生很熟悉的寓言故事,但在文言文中,出现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字词,如“因”“株”“走”“为”等。其中,“因”“为”属于虚词,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还能够大致理解词义;教材给出了“走”的注释“跑”,但是仅仅用“跑”来理解句子和故事的寓言寓意是不够的。对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仔细辨析、讨论那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该是怎样的跑。如有的学生认为兔子在看到人或者认为有危险时,都会尽量跑开,这样的跑虽然也很快,但不会撞上任何东西,说明兔子跑的时候还是很灵活的;有的学生指出,这只兔子撞上树桩死了,只能说明兔子跑得又急又快,课文中没有说原因,可以肯定是被什么追赶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决定了我们在读“走”时要体现出急促、躲避不及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就认识到这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实在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这样理解“走”离把握寓意就近了一步。3.在辨言体察中把握情感文言文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渗透上,尤其是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换言之,学生在反复诵读文言文课文的过程中,才能慢慢从“言”体察出深藏的妙处与智慧。如教学《杨氏之子》,在这篇文言文故事中,孔君平想试试独自在家的杨氏之子是不是真像传说的那样“聪慧”,就在杨氏之子摆上杨梅果待客的时候,不经意中指着杨梅果说“此是君家果”,巧妙地把杨梅的“杨”与孩子的姓混在一起,一是让孩子难以察觉,二是察觉了也不好回答。谁知道杨氏之子张口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不仅把孔雀的“孔”与对方的姓同样混在一起,而且以“未闻”表达出对对方的足够尊重,这样就非常有礼貌地把球踢还给了对方,轮到对方不知如何作答了。这里的“未闻”充分体现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慧,而且在反应机敏中做到有理有节;学生在读的时候需要以稍轻的语气,并在“未闻”之后加以停顿。二、在“文”的赏析中习得“言”的规律随着文言文课文学习的增多和年级的提升,赏析自然成为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任务;而这种赏析主要体现在揣摩、咀嚼、品读文言文中重点词句和关键表达,从本质上看“言”与“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互融。1.在情感体悟中想象揣摩文言文自身语言具有凝练、传神的特点,作者的感情就隐含在其中。这样体悟文本情感,就需要从辨析、品味关键语言出发,抓住空白展开想象,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如教学《书戴嵩画牛》,在这篇谈论绘画的文言文中,苏轼在故事的关键情节上写到了两个人的笑,一是牧童的“拊掌大笑”,二是杜处士的“笑而然之”。尽管写的都是“笑”,但二人的“笑”大不一样,这就是文本中值得学生展开想象的留白点。教师抓住这样的留白点,先引导學生想象牧童是怎样笑的。牧童的笑有“拊掌”做修饰,借助注释理解就是“拍手”,学生由此展开想象——牧童一边拍手,一边用手指着画上的牛尾巴大笑着说:“牛打架,尾巴还摆动不停,那哪能使得上劲呢!”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杜处士是怎样笑的。文中对杜处士的笑以“然之”这一结果做了补充,可以理解为他认同牧童的说法。这样一来,有的学生认为杜处士的笑是点头赞同,觉得牧童很不简单,能看出著名画家笔下的错误,有的学生认为杜处士的笑有些尴尬,毕竟是自己花重金购买且一直当宝贝收藏的名家画作……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不同人物在同一行为背后的不同情感。2.在内涵拓展中体现规律学习文言文,学生难以体会的是文字背后的文化意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适当拓展,让学生在发现表达规律中感知文化意象。如教学《伯牙鼓琴》,文中的关键内容“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教师让学生诵读这一段文字,抓住钟子期反应中的感叹词“善哉乎”加上叠词“巍巍乎”“汤汤乎”,感知二人的心有灵犀;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继续鼓琴和钟子期的反应,有的学生说“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姣姣乎若明月”,有的学生说“伯牙志在春光,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灿灿乎若春光”。这样的拓展训练源于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言文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言”与“文”互融为重要抓手,让学生在乐学、善学中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2024-05-0416:55张诗韵\t"/page/2024/0504/_blank"语文世界(小学版)订阅

2024年5期

收藏\o"分享到微博"\o"分享到微信"\o"分享到QQ"\o"分享到QQ空间"关键词:\t"/page/2024/0504/_blank"梅花\t"/page/2024/0504/_blank"意境\t"/page/2024/0504/_blank"古诗词张诗韵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情境而产生与诗人相同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描绘的精彩世界,而且能够领悟诗人寄托在文字中的精神、品质与追求。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法体悟诗人赋予的思想感情,探索促进学生阅读古诗词时产生情感共鸣的路径,有效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一、在创设情境中激发情感小学古诗词教学指向情感教育,教师需要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顺利走进古诗词营造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古诗词的信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乡村四月》,这是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描绘的一幅江南乡村初夏风光图:“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中四月的乡村里,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忙碌的农人,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调,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这种乡村生活是儿童都很熟悉的场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农耕文化已经淡出了学生的视野。对此,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图片、视频,创设真实的情境,呈现诗歌中描绘的乡村自然景色和农耕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对江南四月的乡村里,绿意盎然、烟雨如画、布谷声声的立体画卷,心生向往之情。有了这样的情感激发,学生再读诗句,便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诗人描绘的画卷,如读诗的第一句,在“绿遍山原”中,学生感受到江南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禾苗是绿的,满眼都是绿意主宰的世界;在“白满川”中,学生感受到山间的小溪是白亮亮的,田间的沟渠是白花花的,远处的江河是白茫茫的。就这样,学生跟随着诗人行走在乡村四月的脚步,尽情欣赏乡村美景,用心体悟闲人少背后农人的热情投入;学生能够读出如此的诗意美、生活美,顺利走进诗人的内心,这正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的结果。二、在诵读表演中体会情感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能力所限,对诗人在古诗词中描绘的时代风俗、人物情感等都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选择讲解的策略,往往是隔靴搔痒,学生难以真正进入诗词蕴含的情感世界。对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特点,采取诵读和表演的策略。诵读作为传播思想、体悟精神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古诗词意境的有效路径。针对古诗词中含有人物动作、神态和内心活动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表演加以体会与感悟。这样的诵读与表演,能够让学生在自主体悟中慢慢理解诗词的情感。如《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词,作者在词中以简朴清爽、真切自然的笔法表达将士在外深切思念故乡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是陌生的,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语》一曲进行伴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表演进行体会。如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诗句中出现了两个“一”,通常可以看作容易达成的目标,读起来好像有轻松感;但是这里的“一”前面出现的是“山”和“水”,又是在行军路上,从后面看还是离开家乡向边关去的路上,这样的“一”读起来不仅没有轻松感,步履还是很沉重、很艰难的,更沉重的还有心情。学生在反复练读后,教师让学生上讲台前表演读,有的学生读“山一程”时,身子前倾呈向上攀爬的态势还夹杂着喘气的感觉;有的学生读“水一程”时,或者高抬腿一步一步走,或者摸摸索索向前行。这些都显示出学生与诗人通过诗句的诵读在情感上找到了共鸣点。按照这样的模式,学生在后续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时,就能突出诗人的情感——对狂风暴雪的极度厌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三、在善于想象中领悟情感古诗词篇幅短小,具有语言简洁凝练跳跃的特点,这就导致诗人的情感往往以隐含的方式呈现在文本中,给学生理解和把握带来了难度。对此,教师需要找到古诗词中感情的隐含点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学生可以进入诗人创造的神奇意境,去推敲诗词意象的内涵,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学生能够架起与诗人情感相通的桥梁,实现情感共鸣。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誉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在得知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打胜仗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尽管七律诗看上去比五言绝句篇幅上要长得多,但对于表达这样在长期压抑后,能够快意当前兴意飞的情绪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诗句的跳跃、省略处处可见,学生阅读这一古诗,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跟上诗人的节奏,一起歌一起舞,一起飞向家乡所在的方向。以阅读该诗的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为例:两句诗本身就是诗人想象的情形,通过巴峡、巫峡和襄阳、洛阳四个地名依次呈现,把诗人归心似箭,恨不得一步跨到家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表达显然又是带有抽象意味的,点出的四个地名是归乡途中的必经之地,也是旅程中的转换之地。学生读这两句诗可以想象的内容有很多,从诗人想尽快到家这一理念出发,则可以想象:诗人站在从巴峡到巫峡顺流而下的船上,一会儿对船工喊“用力撑啊,快点行啊”;一会儿对着风祈祷“风啊,再大一些吧!把船吹得更快些”。詩人坐在从襄阳向洛阳的马车上,自己扯过鞭子挥舞起来:“驾!驾!马儿你快跑啊!你飞起来吧!”这样的想象,与诗人急切想回到家乡的心情很匹配,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急于回老家的喜悦之情。四、在品析意象中渗透情感在古诗词中,意象作为作者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也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抓手。古人喜欢将多变的情感赋予某些单一的意象,形成很深邃的意境。学生通过意象理解和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就应重视“由象入情”。学生只有清晰、深刻地品析意象,才能领会由意象组成的意境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墨梅》一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画的梅花上,将池边的梅树与画上的梅花合二为一,让梅花具有了劲秀芬芳、卓尔不群、清新高雅的独特风姿,也将诗人追求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怀注入了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