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农作物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第四讲-农作物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第四讲-农作物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第四讲-农作物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第四讲-农作物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作物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的起源与农作物的出现

序言

地球上的农耕发明,被称之为“绿色革命”或“新石器时代革命”。一般认为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农业起源的几种假说

农业的起源是农业考古学的重点研究课题,西方的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异常重视,早在18世纪就开始接触这个问题,19世纪就有一些学者从人类学史的角度进行探索。到了20世纪,由于考古学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东发现了许多早期农耕遗址,从而使农业起源问题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纷纷提出各种假说,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般认为,农业起源于大约一万年之前,新旧石器的交替时期,即12000-9000年之间。当时世界的农业中心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大地中海地区,包括南欧、北非、西亚,其主要的作物是小麦、大豆等;二是中国及东北亚地区、南亚。主要的作物是粟、水稻、大豆等;三是美洲,即从墨西哥——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一线。主要作物是玉米(墨西哥)、甘薯和马铃薯(秘鲁、智利)等。世界共计有800余种栽培植物,其中一半源于中国。所谓栽培植物指的是经过长期驯化,而在种质上发生变化,生物学意义不一样。它与栽培的作物意思不一样。农业起源使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单纯讲其理解为养育人类不科学。它有三个阶段:

1,种植、养殖阶段,使人类从游牧转向定居;

2,采集、渔猎阶段,种子、羊的养殖;

3,家庭的出现。在农业起源问题上,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的贡献很突出。他首先将农业的产生作为区分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要标志,并将农业的诞生称之为新石器革命,认为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与近代的产业革命相比而毫不逊色。。

戈登·柴尔德(1892~1957)

澳裔英籍考古学家。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市,毕业于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曾任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爱丁堡大学教授和不列颠学院院士。担任过英中友好协会副主席。早年领导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考古发掘。后致力于欧洲和西亚的考古学研究,在史前学领域成就卓著。他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影响,重视研究原始社会经济形态,首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将出现。还先后提出“新石器革命”(食物生产的革命)和“城市革命”概念,为日后农耕、家畜饲养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被公认为20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史前考古学家。WEST(1)绿洲说

柴尔德本人就以提出农业起源于绿洲的假说而闻名。柴尔德认为在冰河末期,湿润而寒冷的近东气候变得温暖而干燥,植物只在河边及绿洲生长,动物栖息在水源近处,人类也不得不居住在水源附近,因而得以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于是逐渐将植物进行栽培,将动物进行驯化。农业就这样产生了。

(2)原生地说

美国考古学家布雷德伍德则认为近东过去l2000年间气候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否定了以冰河后期气候变化为前提的绿洲说。

布雷德伍德认为在冰河后期的近东,曾有野生谷物和野生动物共生的原生地带。洪积世末期,人类采集食物的能力已相当高,可供食用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定居的时问逐渐变长,与周围动植物关系更加密切,认识也更为加深。人们反复试验谷物的收割和种植、动物的捕获与饲养,从而出现了农业的曙光。theNearEast欧洲人指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区,但伊朗、阿富汗除外。近东通常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包括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南部,有时还包括巴尔干半岛。远东(英文:FarEast;日文:极东;韩文:극동)是一个欧洲中心的地理概念。从前一些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东南欧、非洲东北为“近东”,西亚附近为“中东”,而更远为“远东”。后来原来的中东和近东合称“中近东”。现在有时“中东”指的是“中近东”。同理,西方国家被中国古人称为“泰西”。(3)新气候变化说

通过花粉分析的结果得知,洪积世末期的近东气候是由寒冷干燥转向温暖湿润,于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农业发生说又从新的角度被重新提出来。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的洪积世末期,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野生谷物的生长地扩展,人们为了更方便采集食物,离开了原来居住的洞穴,逐渐在平原上生活下来。由于得到更多的日光照射,一些被人类无意中遗弃的种子容易在住处的周围发芽生长,使人们掌握了野生谷物的生长规律,开始种植谷物。居住地周围的空地又给狩猎者饲养动物提供了机会。农业便在这种良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了。(4)人口压力说

人口的压力是农业起源的主要动力。洪积世末期近东温暖的气候使植物繁盛,人口也随之增加。而人口增加又需要供应更多的食物,光靠采集野生植物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就开始尝试种植野生的草本谷物。食物的增多促使人口增加,但人口增加到一定的限度时,又需要改进种植技术以提高产量。农业就是在这周期性的过程中产生的。

(5)周缘地带说(物种边缘起源论

美国学者宾福德认为在一定环境区域内,由于人口的增加,原来的生活地区难以供给足够的食物,于是出现了两个集团,多出的人口成为移居集团,向适于生存的周围地区转移,而原有的集团留在原来的核心地带。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食物来源的是移居人口增加的周缘地带,而不是核心地带。弗朗内立进一步发展宾福德的假说,认为栽培作物开始并不是在野生植物生存地带,而是在其周围那些条件稍恶劣的地方发生的。

(6)宴享说

加拿大学者海登1992年提出了一种动植物驯化的竞争宴享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开始初期,在驯化的动植物数量有限和收获不稳定的条件下,它们在当时人类的食谱结构上不可能占很大比重。而有的驯化植物与充饥完全无关。因此,一些动植物的驯化可能是在食物资源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添美食种类的结果。例如谷物适于酿酒,有些植物纯粹是香料和调味品,一些葫芦科植物的驯化可能是用作宴饮的器皿,而狗除了狩猎外也是一种美食。(7)宗教说宗教说认为动物和植物的驯化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原因,人类饲养动物和种植主要是为准备祭司用的贡品。牛、羊、猪、鸽子以及植物在古代都是用于祭司或巫术的,至今在从西班牙、葡萄牙延伸到东印度有一条“公牛带”,在此带内的人们对牛有一种特殊的宗教感情。

世界农业起源地

多元论一元论

何炳棣教授在1969年出版的《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中,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科学论据雄辩地论证了中国的农业起源于黄土高原。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及西欧史,1952年他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颁博士学位。何炳棣著作弘富,为历史学界泰斗,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相当于院士)。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何院士致力于明、清两朝帝制中国的人口问题、社会结构及流动,并旁及会馆制度的研究,所作StudiesonthePopulationofChina,1368-1953(1959)及TheLadderofSuccessinImperialChina:AspectsofSocial

Mobility,.1368—1911(1962)两书,已为国际学术界奉为经典著作。前者另辟蹊径,重建中国人口的历史真貌:後者全面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间中国社会组成及阶层流动的历史。二、中国农业的起源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是顺应季节时令播种农作物,以耒耜等木石工具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种植耐旱的粟黍等农作物,从而奠定了中原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基础。

后稷教稼

后稷是四千多年以前上古时期的农业创始人,他名曰“弃”,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妃姜嫄所生。尧帝封他为农官,舜帝的封号为后稷,其功勋与帝王相当。他善于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被尊为“百谷之神”。后来,人们出于敬仰和爱戴,便尊称弃为“稷王”。后稷不仅使五谷获取了丰收,而且懂得了粮食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赢得了一套圆满的农事活动经验,他开创了万古不朽的农耕伟业。后来周族奉他为始祖,并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人。民以食为天,后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帝业的根主,因此产生了“江山社稷”这一说法。何谓“五谷”?“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①指稻、黍(黄米)、稷(粟,小米)、麦、菽(大豆)。②指麻(大麻)、黍、稷、麦、菽。“五谷”这一名词的最早记录,见于《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中国的作物栽培史

史前阶段:即夏代以前,4000-5000年之前,黄河流域是粟;长江流域是水稻;夏商周至春秋:青铜器代替石器,小米、谷子的地位上升;注意:此时小麦已经有,它起源于中东(大地中海)地区,依靠游牧民族的放牧,随粪便传播,美洲发现粪的化石;战国至西晋。粟到大豆。铁骑出现。耕作制从休闲制转向轮作制。秦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加大了中国与中亚作物的交流,苜蓿、葡萄、胡麻、黄瓜等作物进入中国。南北朝时期至北宋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南侵,南方的农业开始发展起来,水稻、麦类作物种植的趋势加强,出现超越粟类的趋势,社会达到盛世。唐代玄奘出使印度,带来了中外作物交流的高峰。棉花、西瓜等作物引进。南宋至元明清时期。第二次国度南移,占城稻引进促进了太湖流域农业发展,稻麦两熟制出现,到明清时期出现康乾盛世。哥伦布发现美洲作物。明清大量美洲作物引进中国。辛亥革命后开始现代意义的作物栽培。2,作物的驯化

最先选择可能是谷类。谷类作物易种、易收、易贮藏,不仅种子为良好的食

物,秸秆可做饲料并有很多用途。如原产中国的粟的祖先是我们常见的狗尾草

从大刍草到现代玉米的进化过程

玉米穗的演变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粟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稻谷

新疆哈密出土的战国麦穗、麦粒

新疆孔雀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小麦

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在我国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史前稻作遗存,最早的已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大约在距今七千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已比较普遍,并且已培育成功粳、籼两个品种。国外发现的稻作遗存最早的距今仅六千年上下。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干旱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栽培粟的遗存,年代超过七千年,是世界上所见最早的栽培粟遗存,表明我国北方是粟的原产地。陕西侯马出土的战国大豆

二、主要粮食作物1,小麦原产地的说法却并不统一。蓝勇认为其原产于西亚,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是后来引进的,迄今发现最早的小麦是距今3800年左右的孔雀河畔古墓沟目的。唐启宇则认为大麦小麦在中国有史记载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日本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小麦可能是张骞通西域之后才传入的。甲骨文中的有“來”字和“麦”字,它们专指小麦;“牟”字则专指大麦。其来源于莱牟(今山东莱芜),蔓延于济水流域,而后到达中原,雍歧等西北地区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始有大麦小麦传入。

两汉时期的关中、河东、冀南等地区种植的主要是秋种夏收的冬麦,亦称宿麦。而在陕晋冀北部寒冷地区,由于生长季节短,则主要种植春种秋收的春麦,亦称旋麦。魏晋南北朝时期,春麦栽培向西北推进到甘肃陇西、河西、姑臧、武威、敦煌、高昌等地区,东北的勿吉、失韦等地。冬麦栽培随着四、五世纪北方人的南移而向江淮、浙赣等地推广。宋元时期麦作在南方的种植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十世纪末的北宋时期已经有诏令参植诸谷,其中自然包括大小麦。其时的目的只不过是通过提倡多种经营的方式,避免单一种植可能导致的危险。南宋时全国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谷子,或者超过谷子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2,水稻

早在新石器时代,水稻已经普遍的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广大华南地区,长江流域的太湖地区、浙北地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便开始种植水稻。夏商周时期,水稻种植向北方推移,西周时期水稻种植的北线已经达到山东、山西、陕西一带,但它的种植主要为了酿酒,十分珍贵。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水稻的种植虽然扩展到关中、河内、河东和河南等地区,但种植面积与产量都不大,北方仍以粟、黍等为主。唐宋以来,由于大运河的开辟,江淮漕挽转输京师,最高年至400万石。而北方的水稻主要分布在幽州、并州、绛州、同州、雍州、陇州、渭州、兰州一线以南地区。元明清时期,政府对南方稻米的依赖更加严重,南方岁运四百余石以供军国之需,十八、十九世纪时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负担的漕粮占岁额的60%以上。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占城: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始终自号占婆。3,粟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里岗遗址、山东滕县北新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壳。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员名称看,秦汉有“治粟内史”、“搜粟都尉”,都以粟指代农业。而《吕氏春秋》、《齐民要术》等农书中都将粟谷的记载放在最显著位置,反映了粟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清以后,粟谷成为杂粮。稷①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有人说是指黍,也有人说是指粟。②古人奉为谷神,还用“社稷”来称国家。

4,黍(黄米)目前经过科学鉴定而年代最早的黍粒是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层中出土的碳化黍粒,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5850年,可见黍的栽培有近8000年的历史。在《吕氏春秋》、《齐民要术》等书籍中,黍的地位排在粟之后,居于第二位。随着稻麦的推广,黍一般只在北方高寒地区种植,逐渐处于杂粮的地位。5,菽(大豆)《诗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诗句。《战国策·韩策》云:“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证明大豆在古代确实是主要粮食作物。《氾胜之书》专门记载了大豆的栽培技术,并认为“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元代《王祯农书·百谷谱集之二·大豆》介绍大豆可做主食,做粥饭;可做备荒食粮;可做饲料;可做副食,豆腐、酱料等等,用途很广。

大豆文化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后来《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6,高粱产地不详晋代有“蜀黍”一名,唐代有高粱的名称。陆德明《尔雅释文》中云:“按蜀黍,一名高粱,一名蜀秫。以种来自蜀,形类黍,故有诸名。”高粱首先种植于我国西南地区,元代逐渐增多,明代以后北方种植普遍,扩展到东北地区则是近百年的事。

7,麻

作为食用的大麻种植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大麻籽在古代是供食用的,被列为五谷之一,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还在吃麻粥。宋元以后,棉花在全国普遍种植,棉织品逐渐取代了麻织品,大麻的种植日益减少。

8,玉米原称玉蜀黍,原产中南美洲,15世纪伴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传入世界各地。玉米传入我国的路线主要有三种: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西亚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先由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缅等地引种到我国西南地区;先由欧洲传到菲律宾,后由葡萄牙人或在菲律宾等地经商的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中国。9,甘薯甘薯亦称番薯、红薯、地瓜、白薯等等。原产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据考古资料,8000年前的秘鲁就有番薯;美洲印第安人将其驯化为粮食作物。1492年,随着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番薯传向世界各地。明代中后期,发达的海上交通使我国与东南亚的商贸往来更加频繁,番薯就在此时进入我国。番薯进入中国的路径,大致有三种说法:陈益、林怀兰从越南引入广东东莞与电白县;台湾人自文莱引进;闽人陈振龙自吕宋(今菲律宾)引进。

10,花生原产地是巴西,明代传入我国。我国最早记载花生产地的是江苏太湖一代的地理历史文献。花生先种植于闽广等地,17世纪开始扩展到浙、赣、皖、湘、川等地,18世纪向黄河流域推移,19世纪中期以后遍及全国。由于山东半岛成片的沙土地和丘陵地区适于花生的种植,山东在清末已经成为我国种植花生面积最广、输出额最高的省份。三、经济作物1,桑蚕中国丝绸业的起源是多中心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就有人利用野蚕丝编织丝织物;而黄河中游在距今5000年左右有了蚕桑生产。商周时出现了专门的种植户,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形成,汉魏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西汉在临淄(山东淄博)、襄邑(河南睢县)设两处服官进行管理,并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丝织业产地。东汉的蜀锦更是远近驰名。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促进了北方桑蚕的种植;同时长江流域在移民的影响下也开始发展起来。明清长江流域的发展更为迅速,清代专在南京设立江宁制造,管理织造业。

蚕桑文化: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李希霍芬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又译里希特霍芬。生于卡尔斯鲁厄,卒于柏林。早年从事欧洲区域地质调查,旅行过东亚、南亚、北美等地。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系统阐述了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提出中国黄土风成理论。著有《中国》、《当前地理学的任务与方法》、《研究旅行指南》、《19世纪地理学的动力与方向》等。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

2,茶叶茶业原产我国云南省,以后向东传播遍及长江以南地区,相传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西汉时期由云南传到四川。唐代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到北方,中唐之后,茶叶成为南北方人们日常饮料之一。唐代出现了第一步有关茶叶的专著陆羽的《茶经》。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国家开始征收茶税,征收茶税成为唐后期重要财政收入之一。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茶马互市

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封氏闻见记》谓:“(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3,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