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机动车辆损失险理赔程序中有些问题发生变化应否赔偿【案情介绍】
2004年6月18日下午14时50分,上海某公司的楼先生驾驶着宝马车在浙江省诸暨市某路段行驶,不想因倒车时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交通事故。看到爱车“挂花”,楼先生立即向保险公司报案,保险公司表示由于交通事故发生地没有该公司的分支机构,故无法到场,要求楼先生将车辆拖回上海,在沪办理维修和理赔。诸暨市交巡警大队也随即委托价格认证中心对车辆进行鉴定,确认维修费用共计1.27万余元,评估费400元。次日,诸暨市某修理厂对楼先生的宝马车进行了维修,修理厂应楼先生的请求还出具了证明材料,载明:“……该交通事故车辆修复前,应车主及保险公司要求,协助用数码相机拍出损坏部位照片,并发到保险公司提供的电子邮箱内。”然而,当楼先生手持保险合同准备理赔时,保险公司却拒绝赔偿。楼先生一气之下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修理费用。保险公司答辩称,交通事故发生后,考虑到宝马车辆只有上海和杭州才有配件,公司曾经要求楼先生将车辆运回上海修理,但楼先生却私自在当地修理,导致损失的扩大。根据楼先生在交通事故后发给保险公司的车辆照片看,保险公司已于6月21日向车主出具了车损情况简易确认书,确认车辆损失2369.50元,与楼先生的修理支出相差甚远。所以保险公司不同意支付楼先生13120元的诉讼请求。保险公司向法院提供了宝马车特约维修商宝信公司的估价单,根据受损车辆的照片,宝信公司估价确认该车的各类维修费用合计为3765.75元。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保险公司提供的宝信公司估价单是依据受损车辆照片所作的评估,并非现场查勘。而原告楼先生提交的价格认证中心鉴定结论书系权威机构做出,其可信性优于宝信公司的评估。根据《机动车辆损失保险条款》的规定,保险人接到报案后48小时内未进行查勘且未给予受理意见,造成财产损失无法确定的,以被保险人提供的财产损毁照片、损失清单、交通事故证明和修理发票作为赔付理算依据,原告现已提交相关的理赔材料,被告应当依此进行理赔,故法院支持了原告楼先生的诉讼请求。【案例分析】本案涉及车辆损失险的理赔程序问题。保险合同对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如何理赔一般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便于及时、准确地确定车辆损失情况,公正地确定责任归属和理赔数额,降低理赔成本。目前,由于车辆保险条款已经多样化,不同的保险公司所规定的内容不尽相同,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应当严格遵守双方签订合同时所依据的保险合同条款,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也是以双方的合同内容作为初步的判断标准,当然,合同内容本身的合法性也是需要审查的。由于本案是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车辆损失保险条款》为保险合同的内容,所以就以此为例对保险理赔程序作一介绍。首先是发生交通事故后的通知和现场查勘。本案楼先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及时通知了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未能到现场实地查看车辆受损情况,在此情况下,保险公司应给予受理意见,按照楼先生的举证,保险公司做出了受理意见,即同意楼先生就地修理,回沪理赔。然后是交通事故处理,认定责任。本案楼先生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公安机关立即对交通事故责任做出认定,楼先生应负全部交通事故责任;并由当地的价格认证中心对车辆进行鉴定,确认了维修费用。接着是定损。楼先生在回沪后,及时向保险公司提交了交通事故的相关证明,如交通事故认定书、车辆损失鉴定书,修理费收据等。最后是保险公司根据损失情况和保险赔偿限额,确定赔偿方式和赔偿金额。由于楼先生的车属于部分损坏,应当进行修理,由保险公司在赔偿限额内支付修理费。但保险公司以楼先生违反了保险公司要求其回沪修理的指示,拒绝赔付,并依据车辆受损情况的照片确定的修理费用认为楼先生扩大了损失。为此楼先生提供了两样证据予以反驳;一是当地价格认证中心的鉴定结论,二是修理厂的证明,法院采信了这两样证据,做出了支持楼先生诉讼请求的判决结果。故保险人应当依据保险条款规定予以赔偿。二、机动车一方无责任,无法获得车辆损失险的赔付【案情介绍】
2005年6月12日,杭州某公司的驾驶员赵某开着本公司的丰田佳美轿车在十字路口等绿灯,这时占用机动车道行驶的电动车骑车人董某突然从后面撞了上来,将丰田佳美汽车左后门、翼子板撞坏,产生很长一段难看的凹痕。公安交通部门做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董某负交通事故全部责任,赵某无责任。该公司向保险公司报告了车辆受损情况,经保险公司估价车辆修理费1300元。但依据双方签订的车辆损失险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公司不能赔付这笔损失。双方经交通部门调解,董某同意按保险公司估价的1300元赔偿机动车的损失,但后来董某反悔,只同意赔200元。杭州公司无奈,只好将董某告到了法院。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本案董某驾驶机动车占道行驶,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负交通事故全部责任,故依法应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董某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法院当庭判决,董某赔偿佳美轿车修理费1300元的90%,计1170元。【案例分析】本案是有关车辆损失险的一个案例。本案原告杭州公司价值30多万元的轿车与非机动车一方相撞,原告有两个救济途径可以选择,一是根据该车已经订立的车辆损失险保险合同,请求保险公司赔付车辆的受损额;二是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董某请求赔偿机动车损失。但两种途径各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首先,车辆损失险是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格驾驶员因碰撞、倾覆、火灾、爆炸等非免赔事项造成保险车辆的损失,保险人负责赔偿的一种商业保险。而本案中由于车主无责任,不属于车辆损失险的赔付范围,因此保险公司对其损失不予赔付。其次,如果主张由交通事故责任人董某赔偿损失,需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本案属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受损。由于非机动车一方未投保第三者责任险,所以保险公司不会替非机动车一方赔付机动车所遭受的损失。三、车辆过户未告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拒赔三、车辆过户未告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拒赔【案情介绍】高某于2002年7月在北京某保险公司为其购置的捷达轿车投保了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交纳保险费17000元。同年底,高某经汽车交易市场将捷达车卖给金某,但高某未告知保险公司。2003年1月,金某驾车行驶至北京市某路口与同方向王某驾驶的桑塔纳2000型轿车相撞,交通队认定金某负全责。金某支付王某修车费5800元,在向保险公司索赔时遭到拒赔,虽逐诉至北京西城法院,但法院驳回了金某的诉讼请求,并判决诉讼费由金某负担。【案例分析】北京西城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是保险合同的标的转让是否应当通知保险人。本案保险标的是肇事车辆捷达轿车,投保人是高某。《保险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依法变更合同。因为保险公司只对保险标的具有法律上承认的保险利益的人提供保险保障。高某作为捷达轿车的所有人,可以投保财产保险合同,但其将捷达轿车所有权转移给金某,则相应的保险利益亦随之转移给金某,即高某已没有在该财产保险合同中作为投保人的资格。本案中,由于高某和金某未通知保险公司保险标的的权利已转移,致使保险公司未就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变更为金某办理变更手续,故金某不能因依法取得的捷达轿车所有权而自然取得保险赔偿请求权。四、车辆紧急避险保险公司是否赔偿【案情介绍】
2008年12月2日17时左右,湖北省某市个体驾驶员刘某(系车辆损失险及第三者责任险被保险人)持B证驾驶小客车在道路上行驶,因天冷路滑,在急弯内侧(占道)处与相对而行的个体驾驶员张某的三轮车相撞,致使三轮车方受损、两名乘客及驾驶员受伤,刘某驾驶的小客车未受损。经该市交警大队调解处理,刘某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合计损失10000余元。之后,刘某以第三者责任损失为由迅速向保险公司索赔,而保险公司在审理此案时则以“两车未发生碰撞”及“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为由予以拒赔,双方遂引起纠纷。【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因紧急避险问题而引发的第三者责任损失索赔案。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这里的“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民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突发性行为。可见,紧急避险的产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1)险情的客观存在性,而不是臆想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危险;(2)为了避险不得已采取突发性行为;(3)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本案中,三轮车驾驶员张某实施紧急避险行为不是因自然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于被保险人刘某在道路急弯处占据了一定的道路,在即将发生碰撞危险时不得已而采取的突发性行为。虽然紧急避险前后被保险车辆与三轮车均未碰撞,但是如果张某不采取紧急避险则极有可能造成保险车辆受损和人员伤亡的严重交通事故,故张某的行为属紧急避险行为,所谓的“两车未发生碰撞”及“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张某因紧急避险所造成的车倾人伤损失应由引起险情的被保险人刘某承担责任。另外,在这次事故中,张某应视为第三方,可依据第三者责任方处理,根据当时适用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被保险人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直接损毁,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赔偿金额,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给予赔偿。因此,保险公司应对被保险人刘某进行赔付。五、保险合同不足额投保应否赔偿【案情介绍】
1993年12月29日,某公司以2万美元免税购置了美国产别克系列林荫大道91款二手轿车一辆,办理牌照后,向某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投保车辆损失险。保险公司承保后,出具了“机动车辆保险单”。保险单载明:投保汽车重置价值30万元;保险金额30万元;保险期限自1993年12月30日至1994年12月30日。因国内未进口过此种车,市价不明,经有关汽车经销部门估价,国内购置该种车的新车最低市价至少应在60万元以上。1993年12月30日,该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某公司立即向保险公司报告了出险情况。在出险地,该公司与保险公司商定先将汽车拖回修理,由公司先垫付施救费、差旅费5152.20元。后经承修单位、保险公司、某公司三方确定:汽车为部分损坏,部分修理,修理费初步定为22.5万元(含配件18万元),配件由保险公司从国外进口。因提供配件延迟,致使修复延期约3个月。实际修理费共计294099.89元(含配件23万元)。为了赔偿问题,某公司经与保险公司协商未果,遂于1994年6月15日向法院起诉。原告某公司诉称:所购汽车投保时按重置价值确定保险金额,请求被告履行保险合同,赔偿投保汽车出险后其已支付的全部修理费,并赔偿其已支付的差旅费、施救费和租车费等3万元。被告保险公司答辩称:保险车辆重置价值约60万元,某公司申报为30万元,属于不足额投保。依照当时适用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规定,投保时保险金额低于重置价值的车辆,应按保险金额与重置价值比例赔偿。如果投保人要求全部赔偿,赔偿金(即修理费)已经等同于保险金额和重置价值,保险公司则有权要求收回出险的汽车。【案例分析】法院认为,本案出险车辆修理费共计应为294099.89元。承修单位确定修理费为22.5万元,被告进口配件延迟,扩大经济损失约7万元,应由被告负责。投保汽车重置价值在60万元以上,被告要求确认为60万元,予以确认。保险金额登记为30万元,属于保险范围,应为有效。投保时保险的汽车投保金额低于重置价值,被告请求按保险金额与重置价值之比例赔偿损失,承担修理费用,符合当时适用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规定,应予支持。保险汽车重置价值为60万元,登记为30万元,属于双方当事人的重大误解,不足额部分的民事行为无效。致使保险合同部分无效,主要是被告未将投保有关事项告知原告以及对原告申请保险的内容审查不严,应负主要责任;原告投保不足,也有一定的责任。结论:1)不足额投保的保险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不足额投保是指投保时保险金额低于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本案投保汽车的重置价格为60万元,而保险合同却载明:投保汽车重置价30万元,保险金额30万元,显然属不足额投保,对于保险金额30万元内的合同部分,因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符合法律规定,可认定为有效。至于不足额投保部分的30万元,属双方当事人的重大误解,即对投保汽车重置价格的认识发生错误,并因此而做出的意思表示。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二)显失公平的。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可见保险合同投保不足部分无效。对合同的无效部分,保险人和投保人均有过错。2)本案法律责任的分担问题。《保险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取得受损保险标的的部分权利。”本案投保车辆保险金额为30万元,重置价值为60万元,其比例为1∶2,也即保险公司应赔偿修理费的一半。本案汽车实际修理费虽然为29万多元,但其中的7万元是保险公司直接进口配件造成修理延迟导致的扩大损失,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保险公司对扩大的损失约7万元应自己承担,另外22.5万元的出险车辆修理费,保险公司按比例应赔偿其中的一半;修理费的另一半应根据造成保险合同部分无效的责任大小,由保险公司和某公司合理负担。六、未缴足保险费保险公司如何赔偿【案情介绍】某地个体运输户高某,于1998年12月将一辆16座面包车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金额为12万元,应付保费2850元。当保险单填妥向高某收费时,高某称钱未带够,因急于出车,要求先将保险单给他,下午再将其余的钱交来,随后在征得经办人同意后,便交了保费1000元,带走了保险单。但事后高某并未如约补交保险费,保险经办人曾多次催收,并表示如再拖欠不交,出事后将不负责赔偿,均被高某敷衍搪塞,保险公司一直未收到余款。1999年4月,保险车辆在行驶途中翻车,造成6万余元的损失,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案例分析】1)保险合同成立并不以是否缴纳了保险费为前提。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保险人向投保人出具保险单或保险凭证就意味着保险合同成立。所以,是否缴纳保险费不是保险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本案中即使高某未交保险费,其保险合同也是成立的。2)保险合同成立不等于保险责任开始。保险合同成立并不代表发生保险责任事故就一定能得到赔偿,要看此时保单是否有效力。保单效力是指被保险人需要严格地遵守和履行保险单的各项规定,是保险公司在所签订的保险单项下承担赔偿责任的先决条件。3)缴纳保险费是投保人的义务。投保人缴费的方式有两种:(1)若合同没有特别约定时,缴纳保险费义务的履行,必须在合同成立时进行,其数额为全额。如果在合同成立时未立即缴纳保险费或只是部分缴纳保险费,则构成《保险法》第十四条关于缴纳保险费义务的规定。(2)在合同订有特别约定时,其缴纳保险费的方式依据该约定履行。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当事人、关系人依据保险合同,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负有一定的义务,负有义务的人若不履行该项义务,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各险种条款中也通常在被保险人义务中写明被保险人或其代表应根据保险单和批单的规定缴纳保险费。4)违反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要承担违约责任。违反缴纳保险费义务表现为:(1)在保险合同期限内完全不缴纳保险费。(2)在保险合同期限内只缴纳部分保险费。从本案来看,高某的行为属“在保险合同期限内只缴纳部分保险费”。保险条款中明确指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违反义务,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或解除合同。5)本案中保险人有过错责任。对于投保人不按约缴纳保险费,保险人应依法采取以下措施:1)催收。(2)终止合同。催收应以书面形式为妥,对于催收无效的情况,应及时终止合同。本案纠纷的产生,与保险人对应收保费的催收措施和管理不到位不无关系。另外,在签订合同时,对保险费的缴纳时效未做明确的规定而留下隐患。在现实中,法院可能按混合过错处理,即投保人有未足额支付保险费的过错,保险人有未书面约定分期缴费的过错。因而,由保险人按所收保费占全额保费的比例,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给予被保险人部分经济补偿。综上所述可知,保险合同为双方合同,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既享有权利,又要承担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根据《民法通则》有价有偿的原则,高某交纳了1000元保险费,履行了一定的义务,理所应当要享有一定的保障权利。保险公司应根据高某履行缴纳保险费义务的比例承担相应的保险赔偿责任。七、进口车按国产标准缴费赔偿纠纷案【案情介绍】某建筑公司以一奔驰轿车向江苏省盐城市郊区某保险代办处投保机动车辆保险。承保时,保险代理人误将该车以国产车计收保费,少收保费482元。保险公司发现这一情况后,遂通知投保人补缴保费,但遭拒绝。无奈之下,保险公司单方面向投保人出具了保险批单,批注:“如果出险,我公司按比例赔偿”。合同有效期内,该车不幸出险,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申请全额赔偿。【案例分析】如果本着保险价格与保险责任相一致的精神,此案宜按比例赔偿,但依法而论,本案只能按全额赔偿。其理由有:1)最大诚信原则。2)保险公司单方出具保险批单不影响合同的履行。3)该保险合同自始至终具有法律约束力。4)保险公司不得因代理人承保错误推卸赔偿责任。结论:保险费率是保险代理人在业务操作中所必须准确掌握的,保险代理人具有准确适用费率的义务。法律上,保险公司少收保费的损失应当由负有过错的保险代理人承担,不能因投保人少交保费而按比例赔偿。保险公司在收取补偿保费无结果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奔驰进口车的全额给付,而不是按比例赔付。否则,有违民事法律过错责任原则,使责任主体与损失承担主体错位。八、校车肇事损失保险公司拒赔无理【案情介绍】
2005年9月17日,王某驾驶大客车与行驶的戈某驾驶的正三轮摩托车发生事故,致戈某和乘坐的张某受伤。经交警大队交通事故认定王某负主要责任、戈某负次要责任、张某无责任。张某于2006年5月向法院提起诉讼。审理中查明,该大客车的车主系某中学。2004年10月26日,学校为该车在某保险公司投保了第三者综合责任险和车辆损失险,保险金额分别为20万元和18万元,保险期间为一年。双方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第三者责任事故责任免赔率和车辆损失事故责任免赔率均为风险水平A。合同签订后,学校依约履行了缴纳保险费义务。一审法院判决:张某的损失合计为122527.11元,分别由某保险公司给付50000元、某中学支付58021.69元、戈某给付14505.42元。判决生效后,某中学即向张某支付了全部赔偿款及诉讼费。后学校向保险公司索赔未果,因而成讼。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签订的财产保险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均有如实履行合同的义务。原告将保险费交纳给被告,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就将一定范围的风险转移给了保险人。原告的投保车辆在运营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投保车辆受损并致他人受伤,原告垫付了自己的车辆修理费,并赔偿了受害人张某赔偿款58021.69元和承担诉讼费1000元。原告有权按合同约定向被告索赔,被告应当按合同约定履行赔偿义务。根据合同约定,本案原告的驾驶员王某在该事故中负主要责任,故责任免赔率为15%。对于被告主张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即给付原告一份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动车辆保险条款(2004版),应视为其对免责条款已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但未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实。法院认为,被告提供的保险条款,特别是有关“责任免除和投保人、被保险人义务的部分……”的约定,保险人并无已将责任免除条款作了“解释”的意思表示,整个保险条款也未对免责条款进行醒目的特殊印制,也没有专门设计投保人对免责条款的签字确认栏,故不能认定被告已尽了明确说明义务,即机动车辆保险条款(2004版)中的免责条款对双方当事人不发生法律效力。法院遂判决:某保险公司给付某中学赔偿款50349.91元。【案例分析】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被告是否对保险条款中免责条款进行了特别说明,这也是导致保险合同纠纷经常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质是对保险公司负有的说明义务如何理解和认定的问题。保险合同是一种射幸合同,投保人付出的是确定的保费,转移的是不确定的风险。保险合同作为最大诚信合同,当然要求合同当事人诚信履行合同义务。《保险法》第十八条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作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这说明,本条规定实际上是对保险人就其责任免除条款必须履行的说明义务的强制性法律规定,如果保险人违反了该项规定,对责任免除条款没有向投保人作明确说明,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该条款对投保人不发生法律效力,因而,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对免责条款的说明义务,系当事人缔结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尽的法定义务。保险合同属于格式合同,条款内容由保险人事先拟订,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只是被动接受或拒绝,而免责条款又涉及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重大利益,故对于保险责任免除条款,保险人不但应明确说明,并应对其已经履行说明义务承担证明责任。因为保险公司要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提出依约免责,其前提是该条款应生效,而该条款生效则须满足法定的要求,即“明确说明”,故保险单载明的免责条款并不当然产生免责的结果,其需证据证明已生效,而这显然应由保险公司承担举证责任。而且对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是保险公司必需“作为”的义务,对于作为的义务,只能由负有作为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与《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五条“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的规定的原则是一致的。
至于所谓的“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在提示投保人注意免责条款之外,还应当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对有关免责条款的内容、法律效果做出解释。保险人对是否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保险合同中免责条款本身,不能证明保险人履行了说明义务。从本案被告的举证来看,被告主张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即给付原告一份其2004年版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应视为其已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但未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实。根据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就由该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本案中,由于保险公司未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实其已经充分履行了说明义务,故就不能认定被告已尽了明确说明义务。所以,由于被告未对保险条款中免责条款进行了特别说明的事实存在,自然免责条款对双方当事人不发生法律效力。因而,保险公司应当按合同约定,对原告的投保车辆在运营中的事故损失履行赔偿义务。一、汽车被盗三个月后如何处理复得汽车的理赔【案情介绍】某市焦先生于1998年10月21日购买了一辆夏利车,购车费6.8万元,附加费1.5万元,并为该车办理了全车盗抢保险,双方确认保险金额为8万元,保险期限为一年。按照该合同中有关盗窃保险条款的规定,如果该机动车被盗,保险公司将按保险金额予以全额赔偿。1999年4月24日,该车被盗,焦先生立即向公安机关和保险公司报了案。至7月24日,汽车仍未找到。焦先生持公安机关的证明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称要向上级公司申报。8月初,焦先生被盗的汽车被公安机关查获,保险公司将车取回,但这时焦先生不愿收回自己丢失的汽车,而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支付8万元的保险金及其利息。而保险公司则认为,既然被盗汽车已经被找回,因汽车被盗而引起的保险赔偿金的问题已不存在,因此焦先生应领回自己的汽车,并承担保险公司为索赔该车所花费的开支。双方争执未果,便上诉至法院。【案例分析】这是一起车辆被盗3个月后,保险公司应该赔付保险金还是归还车辆的案例。被盗车辆被追回,但如果被保险人看到车辆已不值被盗前的价格,一般愿意选择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另外,当时适用的全车盗抢险条款第六条规定:“保险人赔偿后,如被盗抢的保险车辆找回,应将该车辆归还被保险人,同时收回相应的赔款。如果被保险人不愿意收回原车,则车辆的所有权益归保险人。”也就是说,被保险人具备要车或者要保险金的优先选择权。因此,焦先生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支付保险金是合理的。结论:法院审理后认为,焦先生与保险公司订立的保险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双方理应遵守。本案中的失窃汽车虽为公安机关查获,但已属于保险合同中约定的“失窃三个月以上”的责任范围。故判决焦先生的汽车归保险公司所有,保险公司在判决生效后十日之内向焦先生赔偿保险金:8万元×(1-20%)=6.4万元,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二、被盗车失而复得后如何处理赔偿【案情介绍】李某购买了一辆新车,按新车购置价在某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投保了车辆综合险并附加盗抢险。一个月后,李某的车停在自家院内不慎被盗。保险公司按保险金额免赔20%后赔付给李某。两年后,该车被公安机关查获。李某发现该车已破旧不堪,提出不要该车,但向保险公司索要免赔的20%赔款。【案例分析】对于李某的请求,保险公司内部产生了分歧:第一种意见认为,保险公司将车出售或拍卖,如所得价款多于赔款,多余部分退还给被保险人,否则,不予考虑被保险人的要求。第二种意见认为,保险公司只赔付了80%,也就是只取得了该车80%的所有权。从物权的角度讲,被保险人还有20%的物权可以主张。所以,找回车辆出售或拍卖款项的20%应支付给被保险人,同时发生的费用也二八分摊。当时适用的机动车辆全车盗抢险对失窃车的赔偿是这样规定的:“保险人赔偿后,如被盗抢的保险车辆找回,应将该车辆归还被保险人,同时收回相应的赔款。如果被保险人不愿意收回原车,则车辆的所有权益归保险人。”条款将找回失车后的选择权交给了被保险人,即要么被保险人选择要车,要么被保险人要赔款,想要回20%的免赔损失是不可能的。被保险人势必要在找回车辆的实际价值与保险赔款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如果找回失车的价值高于赔款,那被保险人肯定选择要车;若车辆实际价值低于赔款,被保险人就会放弃要车。保险条款为何要如此设计呢?旧车的评估也许不像新车那么简单,况且评估价和拍卖价也不一定会相同。为避免被保险人放弃残车后又发现其拍卖价高于赔款而带来的纠纷,条款对此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但保险人是否根据该条款就可以拥有车辆的全部权益呢?很显然,条款混淆了保险代位追偿和委付的概念。当保险损失是由第三方造成,保险人在赔偿后,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向第三方追偿的权利即为代位追偿。保险委付是指,当保险标的发生推定全损时,如被保险人要求保险人按全部损失赔偿,应向保险人委付保险标的。委付(Abandonment)是被保险人让与对货物的权利与义务,而要求全部赔偿的行为。在被保险人要求委付时,被保险人须通知保险人,并给予授权书,经保险人接受后,即完成委付手续。被保险人取得实际全损的利益,保险人则在利益或权利转移时取得代位求偿权。委付的成立须具备一定条件,一般应就保险标的全部委付,具有不可分性。委付不得附条件,经保险人承诺或法院判决为有效后,保险标的物即为保险人所有。《保险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相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取得受损保险标的的部分权利”。所以,只有在保险人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该车的全部权利。即使委付也必须在保险人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的前提下。实际上,根据现行的机动车辆保险赔付办法,保险人支付的是车辆保险金额扣除免赔后的金额。保险人未支付全部保险金额,所以无权取得受损车辆的全部权利。而被保险人签署权益转让书中,保险人获得的权利也仅限于赔款金额。当残车的拍卖款大于赔款金额时,根据权益转让书,保险人也不能将多余的款项归于己有。根据代位追偿原则,保险人通过权益转让书取得对第三者责任方即窃贼的追偿权。代位追偿源于保险补偿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获得超额补偿。当保险补偿不足以恢复到损失发生前的经济状况时,被保险人就不足部分仍有权向第三方追偿。保险人只能在赔偿责任范围内行使代位追偿的权利。保险人代位追偿所得不得超过其向被保险人的赔偿额,即保险人不能因行使代位追偿权而获利。保险人向第三方追偿的金额如果大于其向被保险人的赔偿金额,多余部分应当退还被保险人。从本质上讲,保险人的代位追偿权也是落实保险补偿原则的一个重要手段。被保险人有权获得足额补偿。当保险补偿不足以弥补被保险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时,从第三方获得的赔款,首先应当使被保险人能够恢复到损失发生前的经济状况,然后保险人才能拥有权利。因此,保险人将收回车辆拍卖后首先应当补足被保险人的不足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当被保险人选择要回失窃车辆时,就车辆在失窃过程中所遭受的车损部分,同样享有向保险人索赔的权利。结论:因此,本案应按第二种意见处理,即将找回车辆出售或拍卖款项的20%支付给被保险人,同时发生的费用也二八分摊。三、车辆被盗后造成的损失的理赔【案情介绍】
1999年5月,某单位一辆桑塔纳轿车在某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投保机动车辆保险,同年6月于某饭店门前被盗,但因盗车人驾车技术不熟练,再加上心理紧张,在饭馆拐弯处与一辆富康轿车相撞,致使双方车辆严重受损,并造成对方车上一名乘客重伤。后经交管部门裁定,盗车人应负全部责任,但因盗车人暂无经济赔偿能力,交管部门让该车车主垫付。被保险人垫付后,即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案例分析】此案涉及第三者责任险和车辆损失险的索赔。对于第三者责任险的索赔,根据当时适用的条款规定,保险人承保的是“被保险人允许的合格驾驶员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依法应负的经济赔偿责任。“因此构成第三者责任险的索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保险车辆必须是由被保险人允许的合格驾驶员驾驶;二是第三者的损失必须是由被保险人允许的合格驾驶员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所致。显然本案中的撞车事故均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属于保险除外责任范围,保险公司有权拒赔。对于保险车辆的车身损失,由于车辆发生的是失窃,而且车身损失是在失窃过程中造成的,根据当时适用的条款规定这些都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因此保险公司应当赔偿被保险人的车身损失。但由于车身损失是由盗车者的盗窃行为所致,而且交管部门也裁定盗车者应负全部责任,因此保险公司在赔偿被保险人的车身损失后,可以依法取得对盗车者的追偿权。结论:保险公司依据保险条款的规定赔偿被保险人的车辆损失,并依法取得对盗车者的追偿权,对于富康轿车的车辆损失和其车上乘客的人身损害不负责赔偿。四、被盗抢车失而复得引起纠纷的理赔【案情介绍】
1996年9月,中国北方工业大连分公司北方楼宾馆出租车队(原告,下同)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大连市中山区支公司(被告,下同)为车牌号为辽B-A3040号桑塔纳出租车承保了各类险。签订的保险合同载明:投保金额为14万元,年缴保险费7000元。1997年1月27日晚,签订保险合同4个月后,该出租车被抢,驾驶员被害。被告按理赔程序于6月5日,依据保险合同当时适用的机动车辆保险附加盗抢险特约条款第三条关于“保险车辆被盗抢后,按符合赔偿规定的金额20%绝对免赔率”格式化条款,赔偿原告11.2万元。对此结果双方均认可,该事件至此本该结束。然而,一年后,被抢的辽B-A3040号出租车在辽阳市被警方查获,于1998年12月交给被告。因该车已按保险合同实行全赔,被告将车修理后重新办理牌照自行使用。原告见车找回后被保险公司修复使用,便要求被告对原赔偿额追加赔偿。被告认为追加赔偿,既无法律依据又不合情理,便提出将车还给原告,要求原告退回赔款。原告不接受被告意见,便将被告告上了法庭。原告认为,为车投保14万元金额是车的自身价值,不含办理车牌及行车执照等费用。因此,认定保险合同未予保险的财产辽B-A3040号出租车牌照及行车执照中所含原告已交的增容费、附加费等总计40600元,应判还原告,并补偿原告经济损失7400元。同时认为“保险车辆被盗抢后,按符合赔偿规定的金额实行20%的绝对免赔率”条款无效,应追偿原告经济损失28000元及利息。如果原告要求成立,则不仅赔付额超过了保额,而且未承保的项目损失也得到了补偿。被告则认为:(1)车辆牌照及附加费等是车辆上路行驶所必不可少的。(2)按《保险法》和保险条款规定:保险公司全额赔偿后,保险标的的所有权益也都转给保险公司。被告还认为合同中被质疑的第三条格式化条款“无效一说”缺乏法律依据。因此,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案例分析】大连市中山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原、被告所签订的机动车辆保险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合法有效。在被告对承保的原告辽B-A3040号轿车被抢已按保险合同履行了理赔原告损失义务后,即取得了该财产的全部权益。关于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办理车牌照及行车执照中所含交纳的增容费、附加费用,因原告在办理“两照”时已将款交付有关部门取得了“两照”,现要求被告予以返还显无道理,故不予支持。关于原告提出被告拖延理赔,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及确认保险合同中格式化条款“第三条无效”一事,因被告已按该合同的约定理赔了原告的经济损失,该机动车辆的保险合同已履行完毕,故对原告请求不能支持。结论:综上所述,大连市中山区人民法院判决如下:驳回原告中国北方工业大连公司北方楼宾馆出租车队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3096元,由原告负担。五、熟人盗车的理赔【案情介绍】
1997年7月13日,某公司经理文先生购买了一辆奥迪轿车,随即向当地某保险公司投保了机动车辆损失险及附加盗窃险,保险金额为45万元。保险合同生效后的一天晚上,文先生陪同客户吃饭,并喝了点酒。饭后,客户之一的赵某提出驾车护送文先生回家。赵某开奥迪轿车送文先生到其住处后,趁其不备将车开跑。文先生拦截一辆出租车追赶,但未追上。当天晚上文先生就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派出所立案审查后,对赵某做出收审决定,并先后两次派警员前往赵某居住地逮捕赵某,但赵某已潜逃外地,收审无法进行。3个月后,公安机关正式出具了机动车丢失证明,证明文先生的奥迪轿车已于3个月前在其住所附近被人抢夺,至今尚未侦破结案。文先生拿着保险公司的保险单和公安机关出具的丢车证明,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做出了拒赔决定,文先生随即向法院起诉要求保险公司赔偿。【案例分析】保险公司做出了拒赔决定的理由是:根据当时适用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文先生的车并未全车失窃。全车失窃是指保险车辆在停放过程中被他人偷走或在行驶过程中被盗匪抢走。本案中,被保险人车主文先生是亲自将车钥匙交给赵某后由其开走的,不符合全车失窃规定的要件,因此拒赔。文先生向法院起诉要求保险公司赔偿的理由是:车主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已履行了应尽的义务,公安机关已排除了与抢夺人共同故意行为的可能性,被抢夺的车辆属于保险责任范畴。未经车主本人同意而抢夺车辆也是盗窃的一种方式,也应赔付。结论:法院经一审判决裁定:原告文先生投保的车辆被他人非法占有,车辆已脱离原车主控制,应视为车辆失窃,判令保险公司赔偿原告全额保险金45万元。保险公司不服,上诉到二审法院,二审法院维持原判。一、保险车辆自燃导致的理赔【案情介绍】原告孙某于2000年5月19日购得新车一辆,当日便向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办理了车辆保险。6月3日,孙某驾车回家,停车后约10分钟,该车自燃起火烧毁,紧挨其停靠的“大宇”轿车也被殃及烧坏。事发后,孙某立即向保险公司报案,提出理赔要求,该车生产厂商也赶到现场。经勘验后厂方同意赔偿同型号的新车一辆。至于修理“大宇”轿车一事,经保险公司核定费用为一万余元,实际修理费为6000元,由孙某先垫付。可在同年10月11日,保险公司书面拒赔,认为孙某的要求,不属于保险财产保险责任范围。但孙某认为保险公司违约,且未经过任何鉴定即拒赔,难以接受。状告保险公司赔偿第三者责任险6000元,滞纳金300元及救火费600元。【案例分析】本案案情虽不复杂,但却涉及诸多条款(机动车辆保险条款)、法律、操作上的问题,颇值得探讨。1.保险车辆是否属于自燃2.是否属于第三者责任险承保的范围3.本案“殃及大宇”是由于保险车辆存在缺陷造成4.保险人能否赔偿后行使代位权二、火灾原因不明保险公司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案情介绍】
2001年2月原告李某以25万元的价格购买一辆货车,用于经营。2002年3月12日原告李某与被告某保险公司签订一份机动车辆保险合同,根据合同约定,保险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因“碰撞、倾覆、火灾、爆炸”等原因造成车辆损失的,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保险车辆因“自燃以及不明原因产生火灾”造成车辆损失的,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合同签订后,原告李某按约缴纳了保险费,合同有效期为一年,即自2002年3月13日至2003年3月12日止。2003年1月3日,原告李某的保险车辆在某市场内发生火灾,车辆被毁。火灾发生后,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在火灾原因认定书中认为“火灾原因不明”,原告李某不服。上级公安消防部门对火灾原因重新进行认定,最终决定认为:“维持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火灾原因认定书》的认定结论,即该火灾起火点位于北数第一辆车(原告被毁车辆)与第二辆车中间立柱东侧地面上,起火原因不明”。原告李某持该认定书向保险公司索赔,被告某保险公司认为该火灾属不明原因产生的火灾,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属免赔责任,双方发生纠纷,诉至法院。【案例分析】对本案的处理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意见。第一种意见,保险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其主要理由为:原告的保险车辆在市场内发生火灾,经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认定为“火灾原因不明”,上一级公安消防部门维持了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做出的火灾原因认定结论即起火原因不明。中国保监委关于《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解释》中规定,“不明原因产生火灾”是指公安消防部门的《火灾原因认定书》中认定的起火原因不明的火灾。根据原、被告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车辆因“自燃以及不明原因产生火灾”造成的损失,属保险公司责任免除范围。因此,本案被告某保险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种意见,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其主要理由为:原告李某的保险车辆在市场内发生火灾后,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火灾原因认定书对火灾原因认定为“火灾原因不明”,而上一级公安消防部门在火灾原因重新认定决定书中重新认定为:“维持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做出的《火灾原因认定书》的认定结论,即该火灾起火点位于北数第一辆车(原告被毁车辆)与第二辆车中间立柱东侧地面上,起火原因不明”。从最终的火灾原因认定书中可以看出,“火灾原因不明”是该火灾的起火点起火原因不明。中国保监委关于《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解释》中规定:“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这里指车辆本身以外的火源以及基本险第一条所列的保险事故造成的燃烧导致保险车辆的损失;“自燃以及不明原因产生火灾”是指保险车辆发生自燃和保险车辆因不明原因产生火灾而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责赔偿。从以上的规定中不难看出险车辆由于本身以外的火源造成保险车辆损失的,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如果保险车辆发生自燃和保险车辆本身因不明原因产生火灾而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结合本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原告车辆受损的原因是由于在二辆车之间有一个不明原因起火点起火,导致保险车辆受损,而非保险车辆本身因不明原因起火造成损失的。所以,根据原、被告双方签订的车辆保险合同的约定,本次事故是由于车辆本身以外的火源造成保险车辆受损的,保险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三、保险公司拒赔是否合理【案情介绍】
2006年1月,原告蔡某经朋友陈某介绍,决定为其私有汽车向某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投保。原告取出4000元,委托陈某办理汽车投保的一切事宜。2006年1月25日,陈某到该厦门分公司承保科职员王某家中办理了投保的手续,为蔡某的营运车办理了车损险。车损险保险金额为人民币75000元,保险期限为1年。王某将填写完整的保单交给陈某,收取了3700余元的保险费,就此完成投保手续。当时,双方并未注意到该保险单的背面印就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中的规定:“由于火灾造成保险车辆的损失,由保险人负责赔偿,自然、明火烘烤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自然”为笔误,应为“自燃”)2006年2月18日上午,该被保险车辆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虽经奋力扑救,但该车仍整车烧毁。后经厦门市公安局开元分局消防科鉴定,该车起火原因系汽车化油器漏油遇电火花引起,原告蔡某遂向被告某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要求赔偿车损险人民币75000元,保险公司以该车着火不属保险责任范围为由拒赔。蔡某遂向厦门市开元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辩称,汽车着火系因汽车化油器遇电火花而引起,根据保险合同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解释的通知》,该车属“自燃”,不属保险责任范围。因此,被告拒赔是合理的。【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涉及两个解释问题:一是“自然”是否是“自燃”的笔误;二是如何理解“自燃”的含义。法院做出了这样的判决:对于第一个问题,即保险合同中“自然、明火烘烤造成的损失”,稍具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到“自然”应为“自燃”,否则语句不通,所以此处笔误并不构成理解的障碍,不能适用不利解释原则,而应依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采用意图解释原则,认定此处“自然”即为“自燃”,按照“自燃”来理解该条款。所谓“不利解释原则”,是指对含混不清的条款要按与起草人意思相反的含义作解释,因为起草人有义务让这个条款明白清楚。同样,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一条也明确了这一原则。基于此,许多司法机关在对保险条款进行解释时认为,只要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对保险合同的内容有争议,就要做不利于保险人一方的解释。目前的司法实践也越来越多的出现此种倾向,在一些保险合同纠纷中,法院在面对“争议”时,将判决理由主要集中在公平原则、“有利解释原则”等基本原则方面,而忽视了保险经营中的一些特殊规则和惯例,甚至会带有“仇富”的心理,置合同中的相关约定而不顾,以期最大限度的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以致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从长远来看,过分加重保险人的负担,会导致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都因此而得不到保障。可以说,本案法院在认定案情时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没有贸然采用“不利解释原则”,而是采用合同法上的“意图解释原则”,力求更为公平的结果,这是符合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的。运用意图解释原则,就是要根据保险合同的条款所用的文字、订约时的背景、客观情况以及当事人在订约时对未来事件的可能判断等综合因素,推测出当事人订约时所采用的条款的真实意图。当事人的意图事实上支配着保险合同的解释。如果能够清楚地发现当事人的意图,那么不论保险合同所使用的术语多么不合适、语法上有误或者不准确,法院或者仲裁机构都可以通过当事人的意图来解释合同条款。对于合同中出现的笔误问题,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看笔误是否影响了一般人对于该合同条款的理解。若结合上下文,具有常识的一般人可以明显发现笔误问题,则应按照笔误的原意进行认定;否则,应当将错就错,合同条款的笔误应当按照笔误后的意义进行解释和适用。对于第二个问题,即“自燃”的含义究竟如何理解呢?《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自燃”的:“自发的着火。例如渗油的纸或布,潮湿的柴草或煤屑等物,大量堆积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在室温时进行迟缓的氧化,氧化产生的热不易发散,使温度逐渐升高,氧化加快,最后达到着火点,就自发地发火燃烧。”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解释》中对“自燃”的定义为“保险车辆因本车电器、线路、供油系统及货物发生的问题产生自身起火,造成保险车辆的损失”。该解释还规定,对于自燃所造成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责赔偿。很显然,这两种对“自燃”解释相差很大。就本案而言,保险公司是否应免责呢?由于《关于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解释》中对“自燃”的定义与人们日常对“自燃”的理解相差较大,而保险公司无法证明在合同签订之初就该问题向投保人做出过解释,并提请被保险人的注意,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当遵循人们一般的理解,而不能支持保险人拒赔的请求。总的来说,对于保险合同中特有的名词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语句,保险公司应当主动向被保险人做出解释,并提醒其注意。因为一旦保险公司想以这些名词或语句为由对抗被保险人的索赔时,法院会要求保险公司承担举证责任。四、车辆自燃能否讨回双份赔偿【案情介绍】吕先生的别克凯越轿车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烧毁,车辆经销商赔偿了其全部损失。吕先生认为保险公司也应该赔偿其损失,理赔遭到拒绝后,他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要求保险公司赔偿其车辆自燃险保险金12万元。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此案,判决驳回了原告吕先生的诉讼请求。原告吕先生诉称,2005年11月25日,原告为其所有的一辆别克凯越GM7161LE型轿车,在被告处投保了车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股权约定合同标准文本
- 乙方商铺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招安装人员合同标准文本
- 事故车拍卖合同范例
- 公司外聘人员合同样本
- 丽水起重机租用合同范例
- 中铁材料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井下喷浆合同样本
- 产品度合同标准文本
- 住宅装修清包合同标准文本
- 二手乘用车出口检验规范
- GB/Z 43281-2023即时检验(POCT)设备监督员和操作员指南
- 2023核电厂常规岛设计规范
-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 02S404给排水图集标准
- 眼镜各部件英语知识点梳理汇总
- 3学会反思(第二课时) 说课稿-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 脑膜瘤术后护理
- 化工检修电工考试题+参考答案
- 苏教版科学2023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 幼儿园艾叶粑粑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