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新授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新授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新授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新授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新授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5课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前的中日对比中国:1840年腐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后中英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日本:1853年腐朽的幕府统治下日本闭关锁国,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签定《日美亲善条约》。同是天涯沦落人战前的中日改革对比中国: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失败日本: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日本加入侵华阵营日本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蒙古中国亚洲世界“大陆政策”3日本朝鲜满蒙台湾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的扩张政策:“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田中奏折全中国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国际环境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美国日本支持支持乘机夺取新的权益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支持不干涉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殖民和侵略(资本)朝鲜为清政府的藩属国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材料一:中日《天津条约》约定,朝鲜今后若发生重大变乱,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必须事先互相知照。材料二: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导火线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清政府软弱腐朽;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行大陆政策,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征服世界的重要步骤;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4.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894.7-1895.2)主要战役战况重要人物丰岛海战正式宣战平壤战役平壤陷落左宝贵黄海海战丧失黄海制海权邓世昌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徐邦道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战争爆发光绪帝为邓世昌写的挽联有公足壮海军威此日漫挥天下泪9丰岛平壤威海卫旅顺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丰岛海战经过黄海战役——日军控制黄海的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丰岛海战,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1平壤战役—清军退回国内,日军占领平壤234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1984年日军挑起战争,清政府仓促应战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死难者可能达2万人。——百度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龙旗翻卷之下》网红“机智的党妹”我们永远不能代替任何一个过去受过伤害的同胞去原谅!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中国人民,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894.7-1895.2)旅顺大屠杀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结果:1895年春,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场景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2.《马关条约》迁都洛阳主要内容割三地赔两亿允设厂开四口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剧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债赔款便利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之赔两亿日本年财政收入北洋舰队建军费用清政府年财政收入战争赔款2.3亿0.86亿0.37亿日本战争获益3.4亿0.4亿加剧人民负担;清政府举债赔款便利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后来为何没有被日本割走?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实质《马关条约》

割让的领土《马关条约》之割三地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5万余人,打死打伤32000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山根信成少将。台北台中台南《春愁》——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之开四口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深入到中国腹地。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之允设厂清政府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资则是在中国政府充分行使主权的情况下,主动利用外资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双赢互惠的。课后活动: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契机: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2.瓜分方式: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渔夫(日本)剪刀(列强)鱼(辽东半岛)

“势力范围”:

指的是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传自己在“势力范围”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太阳:福建北极熊:俄国:长城以北、东北和新疆虎:英国:长江流域蛇:德国:山东秃鹰:美国青蛙:法国:两广、云南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在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在此期间,各国“势力范围”划定。2.提出:1899年,美国向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3.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②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4.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德国奥地利英国沙俄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列强内部矛盾重重,为了利益才勾结到一起屠龙大会人人有份龙的挑战相互协商

天涯何处是神州?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2.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19世纪80年代两国采购军舰列表1885188618871888188918901891189218931894平远千代田严岛松岛吉野浪速高千穗定远镇远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浪速高千穗平远千代田吉野桥立秋津洲1890年后日本购买船舰数量远多于北洋海军,其中严岛、松岛、桥立三艘船舰专为克制定远、镇远而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日本海军史》第27页

(修颐和园之款)出于海军经费的应为二千万两。因此,自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海军就没有再增添一舰。——《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册第277页9亿日元=6000万两白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1888年耗资500万两的光绪大婚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中国(主观)日本(客观)腐败避战求和军备废弛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战事准备充分根本原因64岁的海军少将刘华清参观到美国航母P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