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孔子、老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BC1046年BC771年BC770年BC476年BC256年BC221年西周灭亡“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朝建立“战国七雄”平王东迁奴隶社会瓦解:春秋封建社会形成:战国东周西周秦朝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解放、大交融的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大变革:变法运动,社会转型大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
大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大交融:民族交融,华夏认同(一)诸侯纷争一.政治大动荡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BC770年—BC476年)(BC475年—BC221年)春秋战国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王畿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王畿1.观察图片中王畿的变化,它说明了什么?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2.阅读材料的内容,指出春秋社会发生的变化。权力下移分封制走向瓦解探究思考思考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繁荣民族融合思考2:这种社会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大动荡诸侯纷争(时代背景)社会动荡(一)诸侯纷争一.政治大动荡一、列国纷争——政治大动荡项目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背景内容“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实质影响基础知识(1)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权力下移奴隶社会趋于瓦解,国家趋于统一(1)造成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迁(2)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3.观察下图,概括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变化:趋势:民族观念——华夏认同观念增强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②北方出现长城;③一些少数民族消失,逐渐
融入华夏族。④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
大梁等①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分封制进一步瓦解;
③匈奴成为北方边境主要威胁;④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⑤华夏分布更为广泛;
⑥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不断发展。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历史纵横华夏认同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探究思考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2023·江苏卷·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针对训练DD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1)华夏概念:(2)认同原因:列国纷争;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3)认同表现: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4)华夏认同的影响:华夏文化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基础2.民族融合,华夏认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农业:《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瓦解(春秋瓦解、战国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小农经济产生。二、经济:大发展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的土地属于自己的;自耕农从属于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又从属于自然经济。古代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耕农少量自己的地自己耕种自己消费佃农没有土地租地有人身自由女织没有土地没有自由依附于地主奴隶家庭手工业小农经济:家庭经营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商品经济田庄自给自足;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概念阐释起止时间含义原因特点地位评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前期:晚期: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②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③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④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结束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知识拓展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多地少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表现农民: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经验总结政府: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业管理:技术总结推广;良种选拔推广;赈灾补种知识拓展含义历程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地位春秋至秦汉,开始出现;魏晋至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
明清,继续发展。◎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1、农业:二、经济:大发展③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瓦解(春秋瓦解、战国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小农经济产生。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铁犁牛耕农业进步井田制瓦解佃农自耕农小农经济出现新兴地主私田开拓公田不治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二、经济:大发展③出现了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各诸侯国货币①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涌现,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①冶铁技术出现;②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史料阅读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经济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gu)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②“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2.手工业:三、经济发展——经济大发展基础知识3.商业:①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③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与小农经济一起出现。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③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1、农业: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工商业繁荣,私商产生,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2、手工业:3、商业:社会经济性质: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二、经济:大发展3.(2023,1·浙江高考·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
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针对训练C4.(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C5.(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责三千人,甲土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针对训练B三、社会大转型:变法运动1.背景:经济:政治:思想: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2.目的:3.成效:4.主要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富国强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四、变法运动——社会大转型基础知识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列国变法示意图社会转型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经济:政治:2、商鞅变法(BC356年,BC350)(1)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拆家为户;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确立土地私有制,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便于征收赋税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增强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社会风俗:“塞私门之请”“重农”:“抑商”:材料1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材料2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汉书》材料3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材料在商鞅看来“农贫而商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农业生产,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1)原因:(2)目的: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②导致兵员不足,滋生厌战情绪;③容易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和地租征派;巩固统治。知识拓展重农抑商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贬低商人地位。①有利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小农经济;②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③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④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知识拓展重农抑商(4)表现:(5)影响:(3)历程:战国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汉朝加强,唐宋有所松动,明清强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积极性:①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基。③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变法轻视教化,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商鞅变法的特点
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法律层面承认土地私有官僚政治县制(中央集权)井田制贵族政治分封制(地方权大)社会转型政治转型:血缘国家→地缘国家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地方权大→中央集权君权有限→君主专制深化理解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行县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1.持续时间长:2.措施全面:3.措施彻底:6.(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断(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针对训练A(一)形成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络人才;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所谓“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何为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时期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四、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教育成就(1)唯物史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2)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矛盾,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政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1)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2)克己复礼。(3)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创立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六经五、思想大繁荣(一)先声:春秋时期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宽松社会环境。“礼”:道德规范,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发展个性,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二)高潮——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1.孟子(儒家)②“仁政”思想(核心)③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①人性论:人性本善④义利观:先义后利2.荀子(儒家)②政治思想:隆礼重法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①人性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④天命观:“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是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地位
朴素唯物史观
朴素辩证法
代表阶级
政治主张
观点辑录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道”——天地万物本原②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材料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材料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概念辨析】:道家与道教。道家:作为思想学说,道家以“道”为中心论述哲理,分析宇宙、社会和人的存在。道教:作为宗教派别,道教是以神的崇拜、沟通天人神鬼的仪式、宗教团体组织和思想信仰构成的。(1)春秋时期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五、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基础知识针对训练7.(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C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民贵君轻;②人性论:人性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崇尚逍遥自由。五行“相生相胜”,代表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主张节俭、“兼爱”“非攻”“尚贤”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法、术、势。法是政府制定、向全民公布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势是指君主拥有的权势地位。材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孟子荀子庄子邹衍墨子韩非子阴阳家·五行学说邹衍: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五、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基础知识2.各派代表人物及学说:(2)战国时期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①性质:②对当时:③对后世: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五、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基础知识3.影响:
相似性差异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孔子重塑的是遵循周礼的旧的奴隶制社会。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人性观上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人感应”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知识拓展派别/代表阶级理念命运儒家孔子没落奴隶主德治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孟子新兴地主仁政王道·民贵君轻荀子新兴地主礼法并用·君舟民水道家老子没落奴隶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新兴地主法治·专制集权墨家墨子小生产者尚贤儒、道、法、墨的治国理念及其时代命运主张复古,偏于保守不被新兴地主阶级接受主张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治国脱离政治实际,过于理想化没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采纳消极避世思想不适应社会潮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进取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和平的愿望,成为民间显学知识拓展针对训练8.(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C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5.墨子(墨家)“非攻”“尚贤”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思想主张: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二)高潮——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6.韩非(法家)“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①改革观: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②法治观:以法治国,控制臣民。③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思想主张:“法”:严刑峻法;“术”:驾驭大臣的权术;“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万乘之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肘关节骨化肌炎病因介绍
- 老年大便失禁病因介绍
- 《不动产投资概论》课件
- 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监测技术课件
- 《职场压力管理》课件
- 六年级上册英语期中测试卷(3)小学英语教学教材课件
- 《大熊猫类景区旅游环境管理规范》编制说明
- 2019-2020学年度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人教版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解析版
- 疟疾肾病病因介绍
- 《ABS系统构成》课件
- 客专道岔结构特点与铺设调整课件
- 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_教案
- JJG 1149-2022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试行)
- 精品最全四年级地方课程教案全册
- 口腔科诊断证明书模板
- 隧道施工通风方案(设计、计算等)
- 鱼塘土地租赁合同
- 《通用规范汉字表》一二三级字表
- 精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复习要点
- 苏州小吃学习教案
- 妇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