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北宋与辽、西夏对峙②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③元朝的统一政权民族起止时间建立者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契丹族汉族党项族女真族汉族蒙古族916--1125年960--1127年1038--1227年1115--1234年1127--1276年1271--1368年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完颜阿骨打赵构忽必烈契丹建国916北宋建立960西夏建立1038金朝建立1115金灭辽1125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1127蒙古统一1206忽必烈即位1260蒙古改国号“大元”1271澶渊之盟1005王安石变法1069绍兴和议1141元朝统一1279元朝灭亡1368北宋与辽、西夏和战,王安石变法南宋灭亡1276南宋与金和战、偏安江南、南北对峙阶段特征政治

政治特征总: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和活跃的时期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制度建设,呈现多元交融的特色。元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行省制影响深远。经济经济形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活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流转频繁,租佃制普及,纺织业得到发展。手工业中制瓷业、矿冶业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世俗化。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阶层流动发生重大变化。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背景:(1)宋朝建立和完成局部统一:(2)

吸取唐末藩镇割据历史教训:(3)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边境威胁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自称“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4)唐中后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幽云十六州960年宋太祖建立,定都东京(开封)979年宋太宗完成局部统一1.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二)措施:(1)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2)财政(制钱谷):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4)先后设立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更戍法禁军定期换驻统兵权统调分离兵将分离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二府三司)②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2.中央分权:

分散机构权力,互相牵制——分化事权,繁复低效③实行台谏合一制度(御史台和知谏院)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一定程度约束皇帝。枢密院调兵权北宋:二府三司行

政军

事盐

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

(宰相)参知政事

(执政)枢密使枢密副使

唐:三省六部制分析唐宋分散相权的异同点提示:同: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异:唐:程序性分工;宋:事权性分工,分权过细,官员数量过多弊端:①政府财政压力大②政府办事效率低枢密院能力提升:财政台谏御史中丞监察知谏院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史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正因这一规定,所以当时没有出现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宋初规定权臣不能兼任两职,意在()A.抑制朝中武将势力膨胀B.防止大臣权重而威胁皇权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022·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崇文抑武,文官主政(三)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高度集中;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作用:①稳固政权社会:形成文臣统兵格局,扭转五代尚武轻文风气,杜绝武将夺权重演,稳固政权和社会安定②促进科举完善:创立弥封制度、誊录制度等,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成熟化③文官体制发展:营造浓厚读书风气;促进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宋朝文治局面。(四)影响:积极:①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②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推动宋朝科技文化繁荣消极:①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②过度崇文抑武导致军备废驰,国势积弱。

③官僚机构膨胀,制度僵化,行政效率低下,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A.削弱宰相权力B.结束藩镇割据C.防止权臣乱政D.提高行政效率——困局冗兵冗官冗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积贫积弱的北宋【北宋中期】

内忧外患:①贫:财政危机②弱:政治危机、边疆危机财政危机【积贫】表现①为维稳募兵“养兵”过滥(120万),导致“冗兵”②机构臃肿,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③战争赔款、边患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政治危机【积弱】表现收分兵权,分化事权,军队战力弱、行政效率低(兵弱)土地兼并苛税重,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政治危机重(虚弱)边境危机【积弱】

原因①北宋政府积贫积弱;②北宋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边境空虚;③少数民族政权崛起:辽宋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表现

北部①战:宋两次北伐辽,夺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辽时常南下②和:1005年澶渊之盟:通过“岁币”、协议等北边防勉强安定西北③战和:与西夏屡屡战败,终达成和议,送“岁赐”维稳定和议时间澶渊之盟1004年庆历和议1044年绍兴和议1141年积极:(1)维持了边境长期和平稳定,

(2)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

(3)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思考点

两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消极:加重人民负担,加剧财政困难。两宋与周边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部分和议(1)边防压力: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与辽、西夏和之间争战不断。屡战屡败。(2)不抑兼并,导致阶级矛盾严重: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3)财政危机:“岁币”“岁赐”带来沉重负担,军队数量庞大,官僚队伍膨胀,财政状况恶化。1、背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三、北宋中期的变法宋辽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宋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影响: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①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北宋政府积贫积弱;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与对立。原因:

2、变法过程:(1)庆历新政:范仲淹(1043年)背景: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②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内容:政治改革:整顿官僚机构结果:失败: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阻挠;

宋仁宗动摇;

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1021-1086)(2)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内容措施作用富国之法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之法将兵法、保甲法、将马法、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武器装备育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培养改革人才特点:国家加强控制和管理措施内容作用富国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量土地,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育才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分析:新法是否能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青苗法能只是部分达到。哪些措施能达到?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材料一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材料二

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军事实力增强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结果:

性质:

实质:

评价:积极:局限:①强兵:达到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不佳,与西夏开战失败;②利益:维护地主统治为出发点,农民负担仍沉重;③措施: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欠妥当、操之过急;④引发党争与分裂,未能挽救衰亡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富国强兵改革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

2.改革的过程具有3.改革推进要:4.改革者要有:5.改革评价成败标准::对于历史上改革的一般性认识:---重要手段。----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要看此成果积极作用能否保留6.在推行改革的比程中:要用人得当(2022·河北省定州市高二上期末·1)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第二年,他在宋神宗支持下成为众望所归的改革领袖。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却面临变法派内部分裂以及宋神宗态度动摇的情形。这一变化主要是缘于()A.宋代“重文轻武”的传统B.王安石用人不当c.改革触犯了地主的利益D.宋神宗性格软弱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四、南宋的偏安1127-1279(一).南宋建立1.背景①金的崛起;②1127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历史概念:

靖康之变

1125年,金攻宋,1126(靖康元年)金围城、宋钦宗即位,1127年金破东京城,掳掠无数。

1127年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财宝等,京城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导致北宋灭亡。如此惨烈的灾难,给宋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史称“靖康之变”。2.建立:

1127年

康王赵构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后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开国皇帝:赵构

宋高宗(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弟弟)3.岳飞抗金概况:①抗金中形成几只重要力量。②“岳家军”战绩卓著。③岳飞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结果:宋高宗、秦桧视岳飞为心腹之患,为维护自身统治,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罪名杀害。1141年绍兴和议(抗金未果,岳飞被害)金宋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绍兴和议内容: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岁贡”,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背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军队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影响:

(1)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

(2)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防御性为主,虚外轻武4.南宋覆灭原因:外部:①金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②金灭辽北宋内部:①连年征战、岁币,内部空虚;②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③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背景:“世为侄国”,日益衰败、无心北伐…偏安至死过程:耻辱和平只20年:1276年,元军破临安,1279年崖山海域,文天祥被俘就义,南宋覆灭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

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强干弱枝: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守内虚外: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而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宋向夏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二).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

1、特点:进一步完善。注重维护公平、公正性;“取士不问家世”,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录取人数大增;科举成选官主要途径。表现:

⑴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确立三级考试制度(为防考官考生结成政治集团有碍中央集权,968年殿试成定式;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⑵主考差遣:主考官不固定,实行临时差遣制度⑶考试规范:制度更加严密(搜身、糊名、誊录、锁院)⑷应试范围:进一步扩大。不讲门第出身,工商杂类自可应试。⑸考试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策论。庆历新政“进士先策、略,而后诗、赋”;王安石变法取消诗赋,改考经义;⑹考试结果:直接授官,取人大增。⑺南北分卷:北宋南方占优势,朝廷南北分卷制,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2.影响:积极:①政治:网罗大批英才,士大夫阶层崛起,奠定文官政治基础;②选官:面向整个社会,越加公平公开;③教育:官私学兴盛,读书风气浓厚;④文化:宋朝科文繁荣,文化异彩纷呈。⑤社会:科举不论门第,为平民跻身上层打开了通道,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消极:官员扩张、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现象,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