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目录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魏晋:租庸调制唐:两税法时间先秦时期战国时期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方式标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品行评定授官门第分科考试成绩血缘世袭军功爵制军功大小战争立功选官制度发展历程:学习焦点一:选官制度

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会根据自己统治职能的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当时国情的官吏选拔制度,以便不断补充和调整各级官僚队伍,保证本阶级统治意志的顺利推行。管理选拔制度已成为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1、时间:主要是西周2、含义:“世卿世禄制”,又名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的血缘联系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保障,形成家国一体统治模式的政治格局。3、选官标准:血缘4、意义:

巩固了政治统治,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秩序;

贵族依靠血缘世代为官,垄断了人才的选拔,不利于国家政治的长远发展。“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礼记》【军功爵制】1、时间:战国至汉初2、含义: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3、选官依据:军功大小4、意义: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政治的局面,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需求。【察举制】意义:

为国家荐举有德行有才学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选拔官吏的权力易被世家大族操纵,形成豪强势力。材料一: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这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二: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选拔形式:考察与考试相结合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后期情况:世家大族干扰人才选拔,所选官员无才无德。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名门望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族望九品中正制创立曹魏曹丕时推行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标准影响家世、德才→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背景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逐渐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科举制发展概况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创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开创殿试、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把诗赋作为进士考试内容宋

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程序,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皇帝掌握录取权,考试实行(糊名法、誊录法、锁院)恢复元时断时续;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僵化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南北卷废除1905年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分离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材料二:(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科举制度对于隋唐或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史料研习科举制的影响积极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推动儒学发展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行政效率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为“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它还为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重才轻德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禁锢思想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控制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科举制的特点:自由报名、唯才是举、择优录取、分科考试、定期举行。【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先秦世官制隋至清末科举制战国军功授爵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血缘军功品行才能家世才学演变趋势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选官制度选官标准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由地方集中到中央选官权利: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学习焦点二:中枢机构

任何一统治阶级都必须有一个

“辅佐”的中枢机构来协助处理繁冗事务,而中枢机构的过度发展又必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皇权旁落,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就需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分割、掣肘相权,加强皇权。

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度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秦代右丞相印中书省印中央官制演变过程:中枢政务机构(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御史大夫太尉皇帝丞相

行政军事(虚设)监察百官宫廷警卫宫门卫戍宫廷车马皇室事务司法刑狱农赋财政工商税务皇室财务民族外交皇室祭祀礼教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削弱了_____,强化了_____

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有事上报九卿由皇帝亲信担任外朝—执行机构相权皇权中朝—决策机构汉朝中央官制——中外朝制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尚书台: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东汉行政中枢

东汉尚书台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审议提交上奏封驳审议起草政令执行政务通过审议封驳(3)唐太宗时期: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①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④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影响:

钱穆《国史新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是否反映了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民主的特点?为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三省进行集体决策,相互制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课外延伸21时期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武帝后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实位转向虚位。中央官制的演变/中枢机构演进汉至唐中枢机构演变的趋势(1)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两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如三省中的尚书省来源于汉朝中朝官尚书。(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力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学习焦点三:赋税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国家人民-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财政收入:赋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赋税制度演变1春秋时期——初税亩——编户齐民2秦汉时期——租调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4隋唐时期①春秋末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补充:魏晋:租调制基础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租:粮食(粟)调:帛或布按户征收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1)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4)内容:①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②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③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的特点: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②以实物税为主或以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③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唐初:租庸调制(5)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6)作用:①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

③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④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材料: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前列表中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如何将各地大量存在的浮寄客户纳入赋税轨道,成了当务之急。——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唐德宗:两税法(1)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两税法(780年接受杨炎建议)(2)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卷226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积极影响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夏、秋两季减轻了农民负担唐德宗:两税法(3)影响:国家材料三“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官吏盘剥国家材料四“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增加税目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材料一:“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贯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材料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1.征收标准:2.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收种类:4.征收时间:6.国家重农抑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逐渐对商品征收重税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趋势)?魏晋时期: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后期:两税法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