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语文学科信息类文本阅读迁移运用观点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
信息类文本阅读迁移运用观点导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借助文本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由“关注解题”向“解决问题”的
意识转变。
2.掌握解答观点迁移运用题型的方法要点。
二、自主学习过程
必备知识链接:
1掌握图里内容
,-----,厂审读文外材料
[题干表述复杂f心尺审读情境
迁
[设题情境化卜'移
-------------题型运审答[从文本内寻找、提取观点(依据)
,-------------,特征用规范
[答题跨材料上观
「找准文内与文外的关联点
点
[题型丰富卜J——多层次多角度地关联分析
J符合情境要求
|以全面、准确地把1文本观点为基础)
2.在情境中把握文本观点运用
“情境”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34次,在《中国高考
评价体系》中出现了43次,是新高考的高频词。《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
1
确提出“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高考评价体系》则“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
—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情境载体”让考生必须面
对具体的情境、真实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与技能。
情境,在《课程标准》中主要指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在信息类阅读中主要指后两者,特别是社会生
活情境在命题中出现频率很高。
关键能力与方法
(一)在情境中运用观点题除了要注意活动一“点拨关键”的要点外,还要
注意:
(1)审题:审情境,明任务
对情境题题干的审读,根据“情境”的要素,审出“背景”“身份”“任
务”三个要点即可。如第1题:背景——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
身份(虚拟出的身份)——你(班内学生),任务——列出发言要点。答题只要扣
住语境,合乎身份,完成任务即可。(当然,该题答案还是一种概括要点,对情
境、身份并无具体要求。)
(2)答题:满足情境,完成任务
①转换身份。你不是以答题人身份来答题,而是以情境中规定的身份来答
题。答题要符合这个身份要求。
②适应背景。要在规定的背景下答题。
③完成任务。这是最关键的。可以结合文本观点对任务要求全面分析,一
一落实。同时,要注意把文本观点转化为情境化的语言。
三、合作探究一剖析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
2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
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
“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
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
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
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
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
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
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
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
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
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
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
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
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
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
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
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
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
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
越境界。
3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
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
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
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
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
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在饮
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
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
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
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
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
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
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
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
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
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鹫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4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鹫齐飞”出自唐代王
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
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而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
到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
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智慧
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
在完成非连续性文本“三步”阅读后,填出下面表格中的空缺内容。
共同话题中国酒文化
材料一材料二
侧重点中国酒文化精神的三个核心:自由、
①
超越、娱乐
材料间关两则材料围绕共同话题,分别从②___________和③
5
系___________角度阐述,二者具有④___________关系
答案①以林黛玉、史湘云为例,说明《红楼梦》借酒令写人物性格②理论(总)
③实践(分)④互补(总分)
(一)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文外评论题
1.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
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答:
答案①“热烈奔放”指的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史湘云的酒令通过描绘长江
波涛汹涌、铁索缆舟的壮阔景观,以及使用例如“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的诙谐
用语,抒发了其豪迈健阔之情,体现其热烈奔放的性格。
②“凄清冷艳”指的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酒令通过视觉上的“落霞”
“孤鹫”“折足雁”等哀景,与听觉上的“九回肠”“捣衣声”相结合,抒发
了一种哀婉凄怨之情,体现其凄清冷艳的性格。
解析这是一道利用文内观点、材料分析文外评论句子题。题目中的评价指出
了史湘云、林黛玉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则要求
对相关的酒令内容进行分析,指出该酒令是如何体现史湘云、林黛玉二人的性
格特点的。
2.(2021•新高考I)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
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原文见学案4“活
动一”)
答:
6
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
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
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
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解析“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都是动作,题干要求说明为什么说图画表现
“手挥五弦”容易,而“目送归鸿”难。解答此题应结合两则材料,筛选出有
关诗画在表现时空方面差异的观点。文本主要讨论图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
于叙述动作。二者都是动作,如何比较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筛选有效信息,
材料一第八段说“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
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
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材料二第二段说“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
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
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相对来说,“手挥五弦”是“一
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而“目送归鸿”在时间上是先后相承续的,因此,以
图画表现就有了难易之别,“目送归鸿”更宜于用诗歌来表现。
(二)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文外文学或社会现象
3.下面材料中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胭”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
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
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
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鳏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
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噢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
香而酒洌……醉扶归……宜会亲友。”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链接材料:
7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
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
答:
答案①体现出自由意识。自由意识主要指一种“真”境,追求在空间中无拘
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湘云醉酒后放下了封建道德标准的顾虑,在芍药
花下的大青石上肆意洒脱地醉卧,敞亮、豪爽、潇洒、飘逸,如闺阁中的真名
士。
②体现出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指超越不幸与痛苦,摆脱现实束缚,达到物我两
忘的境界。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靠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是她面对落魄偃蹇
的人生,却“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醉卧青石,睡得
香梦沉酣,超越了人生苦楚。
③体现出娱乐意识。娱乐意识体现在饮酒行令,能够调和饮酒气氛,也能够表
现自我。湘云饮酒行令是给宝玉生日晚宴助兴,表现出浓厚的娱乐意识,也展
现出她学识丰富、性格诙谐幽默、天真直率的一面。
解析这是一道利用文内观点分析文外文学材料题。主要依据材料一梳理出酒
文化精神,然后对“湘云醉眠芍药胭”选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选段的内容
体现出哪些酒文化精神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
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
点。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
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
8
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
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
评价。
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
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
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
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
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
人之不己知也。”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
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
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
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
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
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
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
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地遗憾。
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地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
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垮也。'”对于学生宰予大白
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如果用马斯洛
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
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主张通过
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当下一些年轻人调侃自己是“45度青年”——躺不平,也卷不起。请结合材料,
谈谈“45度青年”该如何构建自我认同。
9
答
答案①准确对自己进行定位,有明确的人生目标;②在生活中更注重向内审
视自己;③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
解析所给材料说的是孔子面对认同危机时如何进行自我认同的建构,其建构
是积极主动的,而目前社会上的“45度青年”现象则显得消极被动。因此,答
题时应从孔子的建构出发分析“45度青年”如何改变这种“躺不平,也卷不起”
的态度。
四、当堂训练:
(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
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
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
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
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
写的以鸯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
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
都称得上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
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
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
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
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
10
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
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
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
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
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
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
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
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
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
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试释》)
1.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文本,列出发言要点。
答:
答案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
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
的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运用题,其实质是对文本观点的筛选概括。《屈原列传》
是《史记》中的名篇,把文本中论述《史记》的观点罗列出来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美妆行业主要为渴望美丽的女性受众服务。由此可知,以推荐美妆产品、
11
介绍时尚趋势为主要业务的美妆网红的受众也极大可能以女性为主。在女性受
众通过美妆网红的短视频寻求消遣或是搜寻美妆信息时,她们很可能在无意识
中加速了女性审美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深度结合。有人指出,虽然时尚品牌、公
关公司时常宣称“关心、尊重女性对外貌的自由追求”,但实际上只是在“假
装宣传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由于美妆网红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为化妆品牌
做广告、带货,他们所谓对女性追求外貌美丽的关心很可能是另一种形
式上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追求自主、自由决定身体状态的女性主义意识
在消费主义大潮中面临着被消费文化收编、利用的风险。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
的结合,或许会使得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审美观逐渐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由
于商业逻辑逐渐深入女性审美文化的建构,女性决定外貌形象的选择权被时尚
品牌、商业公司左右,女性审美文化也容易陷入标准化、刻板化的怪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众们看上去只是在网络上寻求消遣,但是他们在社
交媒体、直播平台上的点赞、评论、转发、互动都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网红们
的数字劳工,此类“个体劳动”都被打包贩卖给了品牌商或是直接转换成了网
红的店铺购买力以及带货能力,受众的肉体以及精神本质都被异化。此外,受
众看上去是在自主选择想消费的内容,但是由于网红们及其背后的资本对粉丝
量、互动量无穷尽的追求,网红们不断通过营业、发福利、炒作的方式来圈粉、
涨粉,实际上,受众的内容选择很大程度被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引导。有观点
认为,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自觉能动性,从哲学意义上看,
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对自身力量和能力的一种肯定”。综合来看,美妆网红的
女性粉丝们虽然能获得短暂的心理愉悦,但是由于劳动与休闲的界限被社交媒
体模糊、审美观被商业资本引导,女性受众的主体性也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
削弱,甚至丧失。
(摘编自匡文波《美妆网红与消费文化的批判性解读》)
2.如果你有一个姐姐,她沉迷于美妆网红的直播和短视频,你该如何劝说她?
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12
答
答案①美是多元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②别被有的网红和商业营销带偏
了,审美上要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审美观。③分清真实生活与社交媒体的界限,
别让社交媒体控制自己的生活。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运用题,要求你根据材料,以妹妹或弟弟的身份对沉迷于
直播和短视频的姐姐进行劝说,答题的关键点在于从材料中提取劝说的内容。
材料阐述的是美妆行业的短视频给女性受众带来的两方面负面影响。第一方面
的负面影响集中在第一段的末句,第二方面的负面影响集中在第二段的末句。
另外,既然是“劝说”,要注意“劝说”语言的得体、通俗、口语化,不可像
答其他题一样机械抄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着眼于考察集体性文学观念。若说研究个体文学理论
是求异,研究集体认同则是求同。集体认同不是代表个人,而是大多数人,包
括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是一个时代甚至一种文化的集体特质。
“认同”是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命题的一个关键词。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
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一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重
复的话题、习语,所反映的不是个人或某一时段的观点,而是一种历代积淀的
集体意识。认同形态是与理论形态相对而言的,两者虽无法截然分开,但又有
明显差异。如果说理论是理性的,那么认同则是感性的。认同往往是一种话题,
表达或清晰或含混的感觉或观念。集体认同不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而是对
众多事实所作的有倾向性的选择。选择的可能是事实,不过是选择者所喜欢的
部分事实。有些集体认同甚至可以改写历史与事实。简言之,中国文学的集体
认同要表达的并非事实,不是逻辑推理,也可能没有体系性、理论性,它表达
13
的是中国人所崇奉和追求的文学信仰,是中国古人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是
集体的文化记忆。
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集体认同,更
重要的是把它们放到当时的文化语境里去理解,而非简单判断其真假对错。举
例而言,“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在中国
古代是同时存在、各有事实依据的诗学论题,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在长
期的诗学接受史上,多数人还是选择“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相对
立的表述则被渐渐遗忘或遮蔽。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穷而后
工”与“达而后工”的选择与接受,是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
的集体认同。韩愈有“不平则鸣”说,后人往往以“不平”为处于逆境或不公
平待遇。其实不平所指甚广,钱锤书说过:“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
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不平则鸣是指处于不平常、不
平静之境,总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但历来对于“不平则鸣”往往是一种
有所偏重的接受,即倾向把“不平”理解为不公平或逆境。这种选择性的接受
是一种集体认同。它与倾向于选择“穷而后工”“诗能穷人”的认同是出于相
同的集体心理,都认为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而写作者则应经过困苦和磨
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本华当然也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这种集体认同,
反映出中国古人对诗歌与诗人的集体理想,对诗人的想象与期待及对诗歌的价
值判断:诗是一种承载苦难、超越功利的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古代中国,“诗
人”是一个被赋予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它必须面对苦难和命运的挑战,承受
生活与心灵的双重痛苦,须有所担当和牺牲。这正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诗人的
集体认同而建构的诗人的“宿命”,其本质正是古人对于文学使命的一种积极
期待。
集体认同包括“反向认同”,即在批评某事物背后寄寓其正面理想。对于
文人的贬责也是中国文学集体反向认同的典例。在中国古代语境中,“诗人”
与“文人”既有关联又有差别。“诗人”往往带有悲剧性,受到同情和尊重,
14
而“文人”则普遍受到贬责和蔑视。诸如“文人无行”“文人相轻”等就是这
类代代相传的集体话语。文人自身也对文人持否定态度,南朝范晔“常耻作文
士”,而且也“无意于文名”。但古代也有很多为“文人”辩护的情况。如刘
勰就对“文人无行”之说予以反驳(《文心雕龙・程器》)。宋人祝穆《古今事
文类聚别集》既列“文人相轻”之目,又列“文人相推”之典。但在长期的接
受过程中,对文人群体污名化的倾向却受到中国古人的普遍认同,甚至成为至
今流行的成语俗话。在“文人”话题中所表现出的焦虑,潜藏了古人的社会价
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对文人的批评或文人的自我否定都是基于一个参照系,
一个隐在的标准和理想。古代文人是从早期士人发展、分化而来的,“士”在
古代是一个有崇高意义的词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所以传统士人就是文人
的参照系,古人以士人为理想人格,用士人的标准来衡量文人和自我期许。但
古人对于文人及其文章的批评并非仅是世俗的蔑视,其实还包含对文人应该具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人格的期待,以及对文人积极用世、对文章经世致
用的期待。古人对于文人的批判其实是出于理想而对文人表达一种期待,和文
人对于建功立业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特殊的“反向认同”。
集体认同是对诸多事实的选择与取舍,集体认同所表达的,并非真实的历
史事实,不是统计学上的真实,而是一种对于诗人与文人的期待,表达的是一
种文学信仰与理想。(摘编自吴承学《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是古人对中国文学大致相同的认识与评价的表达,并对
后代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B,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而是
以群体性文化记忆的形式存在。
C.“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中的“这些”,指好作品是反映悲苦生活的,写作者
必须经过苦难才能成为杰出诗人。
15
D.集体认同不是基于完全事实的逻辑推理,因而得出的并非科学结论,只是主
观层面上的一种价值判断。
答案B
解析“不具备形成系统理论的条件和基础”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中国古代
有相当一部分文学批评并不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观点或评价一旦成为时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它就有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事实认定。
B.古人由于受部分事实蒙蔽,在是非判断上出现偏差,因而在“穷而后工”与
“达而后工”这两种同时存在的观念中选择了前者。
C.文人的污名化倾向受到中国古人的认同,如“文人相轻”等贬义成语甚至流
传至今,这说明人们有些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沿袭。
D.以反向认同的形式,把“土人”作为参照要求“文人”,体现了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安财经大学《生物与土壤地理学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国画艺术产业投资合同3篇
- 2024版简单钢结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标的和工程量清单2篇
- 2024版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合同
- 2025年度国际环保技术引进与实施合同3篇
- 2024影视制作基地建设与运营合同
-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大数据处理与Mapeduce编程模型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工业自动化设备安装施工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信用担保车辆购置贷款合同样本3篇
- (完整版)铝矾土进口合同中英文
- 《庖丁解牛》获奖课件(省级公开课一等奖)-完美版PPT
- 化工园区危险品运输车辆停车场建设标准
- 6月大学英语四级真题(CET4)及答案解析
- 气排球竞赛规则
- 电梯维修保养报价书模板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23
- FZ/T 81024-2022机织披风
- GB/T 33141-2016镁锂合金铸锭
- JJF 1069-2012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培训讲稿)
- 综合管廊工程施工技术概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