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评论“九品中正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内容。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其办法是: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大致二至三品为高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在德才、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状”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二)影响。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而且兼具考课官吏的作用,其本意“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是中正官往往被大族所垄断,而中正又把门第作为品评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条件。于是九品中正制变成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标准答案:西汉初年,政治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王国问题、财政问题等。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孤立诸侯王;“酎金夺侯”,剥夺106人的爵位。采取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一方面将地方豪强迁徙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一方面任用酷吏诛杀豪强。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郡国并行向郡县制转化。第二,政治体制层面。限制丞相权力,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选拔中下层官员作为高级侍从和助手,形成“内朝”与“外朝”之分,“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关;颁行新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即察举、征召及选用博士弟子,选拔有才能的人充实官僚机构.力口强军队,中央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期门军及羽林军,此外,又增楼船(水军)等军种,加强了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力量;此时的法律也更为严密烦苛。第三,实行新的财经政策。①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和均属平准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防止地方豪强势力做大。③颁布“算缗”和“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标准答案:(1)相同: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都获得了成功,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民主化进程。(2)不同:①革命的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发生在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任务,即对外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发展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南北战争的任务是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快资本主义发展,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国内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这是为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而爆发的。②革命对象和形式不同,前者属民族解放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后者为内战,反对南方奴隶主和黑奴制度。③领导力量和动力不同,前者以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领导,以农民阶级为主力;后者以北方工业资产阶级领导,以工人为主力,农民和黑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不同,前者没有解决美国西部的土地问题;后者用革命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知识点解析:南北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继续,完成了独立战争中没能够完成的建立完善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4、简述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成就。标准答案: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成就主要表现在:(1)磨制石器的广泛流行。磨制石器大多是精细、规整、光滑的石器,也可以是镶嵌在复合工具上使用。(2)陶器的制造。出现了陶器与生产陶器的机械装置——陶轮。(3)弓箭的使用。(4)动物的驯养。主要是驯养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如:羊、猪、狗等。(5)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出现于三个草原地带——西亚、中亚、中南美洲。西亚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小麦等,东亚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稻、粟、高粱、大豆等,中美洲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幕府政治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标准答案:第一,班田制的废止和庄园制的发展是幕府政治体制形成的经济基础。723年国家颁布“三世一身法”,规定是垦生荒者可占三世,开熟荒者可终身享有,这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发展。743年又颁布“垦田永代私有法”,公开承认垦田私有。自此,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日益发展起来,而土地国有制原则则日趋削弱。同时,不堪重负的班田制农民或者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国有的土地和公民消失,班田收授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庄园制和阶层。第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力量的衰弱和武士阶层的出现,是幕府政治体制出现的政治基础。在藤原氏专政时代,社会动荡不已。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和扩大势力,把自己家族的青壮年和外仆人武装起来,建立军事组织,形成了特殊的武士阶层。后来武士在地方上掌握了一国或一个庄园的实权,变成了军事贵族封建主。武士不只是豪族的武装力量,而且是中央朝廷和摄关家争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左右政局。武士阶层是幕府政治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第一国际开展了哪些活动?其内部经历了哪些主要斗争?标准答案:主要活动:(1)第一国际前期(普法战争以前)主要活动为支持和促进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促进各国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在国际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国的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斗争。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强了工人国际联合斗争和取得胜利的信心。第二,国际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在国际的推动下,1865年在英国建立了“全国改革同盟”。该同盟领导了群众性的选举改革运动,促进了1867年国会改革的进行。第三,国际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大力支持和声援。如对波兰反对沙皇奴役的民族起义的声援和支持,对爱尔兰芬尼亚社起义的支持。(2)第一国际后期(1869年~1876年)先后发表了由马克思起草的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前一篇分析了战争的起因、性质以及战争的结果。认为普法战争是两国统治阶级蓄谋发动的一场王朝战争,不管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第二帝国的丧钟已经在巴黎敲响了”。后一篇《宣言》指出战争性质的转化和法德阶级在新形势下的正确斗争策略。主要斗争:(1)前期的主要斗争:第一,同蒲鲁东主义斗争。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蒲鲁东创始,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资产阶级众多的国家非常流行。其改革方案是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的“自由”社会。第一国际成立后,蒲鲁东主义者拒绝接受马克思制定的基本路线,并企图把他们的理论强加给国际,以此控制第一国际。对此,第一国际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同蒲鲁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使之最后瓦解。巴黎公社革命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第二,同工联主义的斗争。工联主义亦称工会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会联合会执行政策的总称。工联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也是总委员会直接依靠的唯一群众性组织。工联领导人支持马克思反对蒲鲁东主义。但他们所坚持的工联主义夸大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政治斗争,拒绝党的领导,主张劳资合作,不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对外支持殖民主义政策,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工联主义把追求工人眼前的经济利益、争取工人生活条件的点滴改善视为工人运动的主要目标,从而背弃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对此第一国际同其错误思想进行了斗争。(2)后期的主要斗争: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流派,创始人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巴枯宁宣称个人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主张建立“最终分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绝望情绪。1868年秋,巴枯宁组织了一个名为“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宗派团体,争夺国际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后期同他进行了激烈斗争,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上粉碎了巴枯宁阴谋集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特点的比较。标准答案:相同点:(1)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2)都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历史时期。(3)在组织和建立过程中,都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不同点:(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第二国际主要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2)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3)在组织上,第一国际实行较严格的民主集中制,规定加入国际的各工人团体是它的支部,而第二国际组织较松散,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评述第二国际的历史地位。标准答案:第二国际虽然终因机会主义泛滥破产了,但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第二国际几年一度召开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组织代表大会,交流经验和互通情报,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斗争策略问题,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拟定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决议,从而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2)推动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成长和发展,使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工人政党。在国际的影响下,匈、俄、澳、保、罗马尼亚等国在1890年后相继建立工人政党。仅1896年就有30个国家建立工入党。(3)团结和领导各国工人阶级开展了反对资本主义、维护劳动人民切身利益和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如工会的新发展,合作社的发展,工人罢工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使工人斗争取得重大成果。(4)开展了反对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战争和保卫和平的斗争。(5)在各国党人之间首次确立了独立自主、平等协调的相互关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发展。(6)推动社会这样运动冲出了欧美,向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发展。各洲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参加了第二国际的活动,成立社会主义政党或组织,和第二国际建立联系等。总之,第二国际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应当肯定的。正如列宁所讲:它“完成了广泛传播社会主义、预先地初步地极简单地组织社会主义力量这件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工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及其实质。标准答案:1951年9月4日至8日,在美国主持下于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会议期间,美、英、日等49国签订了《对日和约》,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之后在1952年2月28日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4月28日又签订了所谓《日台和约》。这四个条约和协定,构成了所谓的“旧金山体制”。《对日和约》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以及交由美国托管的领土,同时规定盟国在日驻军权利等。《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在日驻军及行使武力等规定。《日美行政协定》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及美国军队享受治外法权。《日台条约》则排除日本同新中国建交的可能迫使日本与中国政府为敌。旧金山体制的建立,标志着战后美国公开占领日本的时期结束,日本名义上恢复了主权,但实质上进人美国半占领状态,日本被纳入了美国战后的“冷战”体制之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欧共体成立后的三次扩大及其影响是什么?标准答案:欧共体自1958年成立后,经历了三次扩大:(1)从1961年英国、丹麦、爱尔兰、挪威和葡萄牙提出申请开始,历时12年,于1973年完成,欧共体接纳了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三国。(2)从1975年和1977年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提出正式申请开始,于80年代初期、中期相继完成,使欧共体发展成为12个成员国。(3)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区的诞生,是扩大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欧共体不断扩大加剧了欧共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协调共同政策的困难与矛盾,使欧共体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西欧经济衰退和失业以及民族主义的复兴,也给联合的前景增添重重愁云。但欧共体的不断扩大,对其自身和世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1)从经济上看,扩大使欧共体的地域和人口空前增加,给它带来了内部市场的扩展和对外贸易竞争力加强的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此外,欧共体对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对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2)从政治上看,欧共体扩大后对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几乎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北岸,能确保亚非的资源供应,使苏联夹击欧洲的战略受到挑战,对欧洲均势与和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欧体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这对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抗衡超级大国无疑是有力的支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标准答案:1.西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有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汉政府将大量土地分给自由民耕种,允许其自由买卖,这就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土地的自耕农所有制。西汉也沿袭了周朝的封建制,在分封诸侯国的同时也将部分土地分给他们,,各诸侯国再租给农民耕种,是为封建租佃制。另外,皇帝直接控制的土地,全国的荒地、森林、河流以及没收的土地,这些土地归政府所有。2.东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前期沿袭西汉的土地制度,从中期开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豪强地主所有的田庄制度最终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田庄规模大、多种经营,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且聚族而居,宾客相附,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与自耕农经济相比较,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3.三国时期,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即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耕种,分民屯和军屯。民屯采用了军事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是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政府对屯田民收取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田租。军屯主要由士兵及其家属耕种,大多设在有军队驻扎和“士家”聚集的地区。孙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蜀汉只有军屯。4.两晋时期实行占田制。包括:(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3)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5.北魏时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是:(1)男子年15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2)百姓原有土地为桑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无桑田者,依制受田;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3)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4)宽乡之民可任力耕种,不受限制;狭乡之民可往宽乡受田。(5)官吏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6.隋朝以及唐朝前期也一直沿袭均田制,只是略有变动而已。隋均田令规定:(1)每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人受露田40亩。受田人死后露田归还政府,永业田可自由买卖,可传之子孙。奴婢受田与平民同,但亲王之家限300人,平民之家限60人。耕牛受田60亩,限四牛。(2)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从百顷到30顷不等。京官皆给职分田,从五顷到一顷不等。官署授给公廨田,收成充作办公经费。7.唐前期实行均田制。(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18~59岁男子每人受田百亩,其中口分田80亩,身死还官;永业田20亩,可传之子孙。老男、笃疾、废疾者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道士、和尚受口分田30亩,女冠、尼姑20亩;工商业者授田减半,若在狭乡则不给。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2)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有封爵的贵族受永业田从100顷至5顷;品官受永业田从60顷递减至2顷。另有职分田和公廨田,前者收入作为官员个人俸禄,后者收入用作办公费用。(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卖永业田。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每一朝代都有每一朝代的特点,且朝代间沿革、借鉴的痕迹也是非常明显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标准答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研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发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进行了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同时,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并进行了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一14测年。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这些作为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解决了一批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尺度,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洋务运动的失败与影响。标准答案:(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其自身的封建性、腐朽性以及对两方列强的依赖性,具体来讲包括:①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满清政府的统治,在不触动原有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军事、文化等来维护旧有的专制统治,这是洋务运动火败的根本原因。②清政府统治阶层内部顽固派的激烈阻挠和破坏,导致洋务运动在推行中遇到很多阻力。③西方列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富强,仅仅想将中国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也在科学技术利用方而多加阻挠。④洋务派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他们以封建官僚体制经营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必然会导致很多难以化解的问题。⑤洋务派在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中,往往采取对外妥协投降的方式,创办的企业虽然有抵御外侮的作用,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2)洋务运动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时三十多年,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向两方国家学习,在中国走向近代的道路上跨出了较大的一步。虽然最终失败,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技术骨干,积累了近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技术。②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采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私人资本企业的发生建立了基础。③洋务运动冲击了旧有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比以往明显提高,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不但开始重视工商业,而且亲自投身于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这些都非常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很多开明的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被看成是求强求富的重要手段。④洋务运动客观上也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洋务运动。答案中应当至少从五个方面来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四个方面来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4、评价岳飞。标准答案: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佃农出身,二十岁起应募参军,投身于抗金的战场,曾参加保卫开封外围的战争,以后在宗泽、张所、王彦部下与金军作战,屡立战功。建炎元年(1127)岳飞曾以下级军官身份越职上书斥责黄潜善、汪伯彦的畏敌逃跑,要求高宗赵构北伐并因此获罪被革职。建炎三年(1129),当金军大举南下后,岳飞以小股兵力屡败金兵。绍兴四年(1134)五月,他又收复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襄阳、信阳、唐、邓、郢、随等六州郡。这时,年仅三十二岁的岳飞因军功被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晋封为武昌开国侯,由一个普通将领升为一军的统帅,屯兵于鄂州(武昌)。岳飞主张大举北伐,向高宗呼吁,北渡黄河,“直捣中原,收复故疆”。绍兴六年(n36)八月,岳飞奉命北伐,收复长水(河南洛宁县西),攻下蔡州,并深得黄河一带人民的支援,收复中原进展顺利。岳飞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九月,奉诏班师回军鄂州。转战各地的岳飞军队,由于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被人们誉之为“岳家军”,深受人民的称颂和爱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军大举南下。在中原战场上,岳飞取得了更大的胜利。岳飞从驻地德安府(湖北安陆)出发,率军北伐,进入河南。其部将也迅速收复河南洛阳、颖昌、陈州等地。黄河以北的忠义民兵也纷纷配合,四处出击金兵。七月,岳家军在郾城与金兀术大战,大破金兵精锐“拐子马”和“铁浮图”,取得郾城大捷。由于高宗、秦桧之流主张停战求和,更怕岳飞势大难制,命令全线撤兵。由于张浚、杨沂中等从宿州、亳州和泗州撤军,岳飞军队陷于孤军深入的境地。再加上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岳飞只得撤军退守鄂州,北伐中收复的郑州、颖昌、蔡州、淮宁等大片土地又重新落入到了金军手中。后来,岳飞被削夺军权,于绍兴十一年(1142)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在抗金战场上英勇战斗了一生。他自奉节俭,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极强,使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岳飞的抗金活动抵御了女真族的侵扰,捍卫了河南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与人民的愿望、民族的利益相一致。岳飞没有牺牲在金兵的金戈铁马下,而是死在他效忠的南宋王朝统治者的屠刀下,这是历史的悲剧。岳飞不仅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英雄。此外,岳飞参与了镇压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活动,并镇压了南宋王朝内的游寇集团。这是他身为地主阶级官僚一员的阶级利益所决定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标准答案:(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是概括起来,论战的焦点主要还是围绕着同盟会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进行的,即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意义:通过持续两年的激烈论战,革命派揭露了改良派抵制民主革命的面目,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在舆论上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作了准备。通过论战,使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更加深入人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拥护,促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冲破君主立宪的思想束缚,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壮大了革命阵营。论战的结果,使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陷人了极端孤立的境地,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在思想战线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局限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论战围绕的三大焦点问题上:①在关于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清王朝问题的论战中,革命派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甚至还天真地认为帝国主义会赞助中国革命,表现了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软弱的妥协立场。②在关于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问题的论战中,革命派没有提出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主张,也不敢承认革命就是被压迫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暴力行动,说明资产阶级并不真正地相信人民群众,不可能依靠群众将革命进行到底。③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关于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是“夺富予贫”的指责,没有进行有力的回击,不敢宣布剥夺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为资产阶级的国家所有,反映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地主阶级的妥协态度。中国资产阶级的弱点和政治上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轻视对国民的文化教育启蒙,轻视宣传革命使观等这些都为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埋下了思想隐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希腊城邦危机。标准答案:希腊城邦经济是以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为基础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城邦的争霸混战,使希腊世界的奴隶制经济又有了显著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雅典的奴隶制经济从数量上看已超过前5世纪的极盛期。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分化,从而动摇了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导致城邦危机。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许多指挥作战的将领大发战争财。和这种大奴隶制经济的流行相伴,公民中的小农和手工业者则破产日多。雅典公民中的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很多都沦为雇佣兵和游民。这就说明曾作为古典城邦体制基础的小农和手工业者的经济以及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已遭严重破坏,广大贫民与大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城邦内部的阶级斗争高涨起来。许多城邦都爆发了贫民起义,奴隶也积极响应,共同反抗大奴隶主。同时各大邦为争霸混战不已,愈演愈烈。阶级斗争的激烈和城邦混战一方面是由城邦危机引起的,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危机。总之,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已近枯竭,而城邦危机却为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及其控制希腊提供了方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概述人民公社运动发生的原因、错误、危害及主要教训。标准答案:人民公社的存在,并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左”倾的指导思想的产物。农村人民公社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重大失误。(1)人民公社会的迅速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成因第一,对农业经济形势的估计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迅速完成,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面对农业的发展,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开始抬头,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和高指标。浮夸风在全国泛滥,造成中国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农业“即将过关”的假象,一些领导人认为合作社的规模和公有程度已不能符合早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需要。这种对农业经济形势的错误估计是人民公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理论和政策的严重失误。新中国成立以来,理论上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人民公社既适合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也适合将来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越公越好,越大越优越,人民公社是按照“一大二公”的理论模式设计的。第三,历史文化的影响。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教条化或做了错误地理解;受西欧历史上乌托邦思想的影响,如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巴贝夫设想的“平等共和国”;受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主义的影响。如张鲁的“五斗米道”、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等。第四,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的赶超浪潮。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一股赶超浪潮,对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也有一定的影响。(2)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方面实行“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在于,它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结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战后西欧经济的变化过程。标准答案:二战后西欧经济经历了比较大的起伏:(1)50年代,持续稳定增长。60年代,在继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普遍加快了增长速度,此时期被称为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60年代西欧经济投资繁荣,劳动力充分就业,国民人均收入显著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而高于美国。(2)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黄金时代结束。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加上第四次中东战争,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尤以西欧的问题最为严重,表现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严重、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3)80年代,“滞胀”有所缓解,主要是“胀”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西欧各国通货膨胀率呈下降趋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什么?标准答案:(1)美国有条件和必须充当未来国际新秩序的“领袖”与“灯塔”。(2)建立美国式的单极世界,或者叫美国式的“一球一制”世界。(3)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4)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奉行参与和扩张战略,千方百计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海外利益。(5)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美国利益服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单评述《四月行动纲领》。标准答案: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68年3~4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中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纲领的主要内容有:在政治方面,(1)主张党政分开,不能用党的机构代替国家机构、经济领导机构和社会组织;(2)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集会、结社、迁徙、言论和新闻自由,取消书报检查制度;(3)主张以民族阵线为基础,实行社会主义的多元化政治体制;(4)在民族问题上,主张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联邦制国家。(5)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在进一步发展同苏联的“联盟和合作”的同时,发展同一切国家的互利关系。在经济方面,纲领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其主要内容是:(1)改革计划体制,一切经济活动都应利用税收、利润、价格等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2)规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都有独立自主权;(3)成立工厂委员会,它有权决定厂长的任免、利润的分配和职工的福利待遇等;(4)取消外贸垄断,企业有权独立进行外贸活动,国家只根据市场情况采取调节措施;(5)改革价格政策,缩小固定价格范围,逐步向自由价格过渡。《四月行动纲领》把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捷政府所有改革方案中最激进的纲领,各界群众举行各种集会讨论国家生活中的各方面问题,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活泼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标准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各派学者阐发观点,各种学术流派纷纷涌现,互相驳难,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1)政治因素: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并立,各诸侯国国君重视人才,招贤纳士,鼓励学术,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2)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已经有所提高,可以使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3)教育因素:孔子创办私学;“学在官府”的状况被打破后,文化垄断已不可能,私学逐渐兴起,获得极大发展。(4)阶层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崛起,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士人与国君的关系是“合则留,不合则去”。(5)学术自由:由于周天子权威丧失,没有统一的政治权威,学术研究和思想言论的自由度非常高。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先秦诸子思想产生的根源。答案中应当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阶层和学术等多方面进行论述。2、试析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展开战略进攻。这一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出动强大兵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打击,辅以政治诱降,强调速战速决,在短期内灭亡中国。(二)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前期。这一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对国民党政府加强政治诱降,同时也不放松军事进攻,打拉并举;集中大量兵力加紧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国际上,力图切断第三国对中国的援助。(三)第三阶段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太平洋战争,在中国战场上走向失败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紧对解放区进攻,企图把中国变成其南进的“兵站”;进一步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政策;同时扶植汪伪政权进行灭亡前的垂死挣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1840—1979年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发展。(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标准答案: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面临着从传统朝贡体制到近现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以英美为对象的外交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体说来,自1840年至1979年间,在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双方的关系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的变化与发展:(一)接触了解期。自1840年起至满清政权结束,双方关系进入接触了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开始逐渐建立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常规制度,如设立总理衙门乃至外务部,派出对外使节,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等,使双方在这一时期增进了认识,也使双方国人对彼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是中英官方的首次接触,但英国此次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都在其中充当主角,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契约,开启了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帷幕。直至清政府垮台,英国都在中国外交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与中国的正式接触相对英国为晚,即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才开启了中美关系之门。但此后中美关系波澜不惊,直到1899年美国针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才有所加大。(二)平稳发展期。中华民国建立后,双方关系较为稳定,甚至还因抗战爆发而关系一度十分紧密。针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内部逐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英美在处理对华关系的方针上已有所改变,不再随意使用炮舰政策,而是尽力在国际法范围内处理对华政策,特别是在北伐时期放弃汉口、九江等地的租借上,更是体现了英美对华关系的调整。一战使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大国备受打击,对华影响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却为此走向密切。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美关系出现较大的发展,主要是一战过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并成为重返远东的西方国家中唯一能与日本抗衡争夺对华控制权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处理与英美的关系上较为灵活,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但总的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影响逐渐超过英国。特别是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巨大,并承认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尽管此时期中英关系亦有所发展,但因西藏以及战后的香港问题双方逐步发生隔阂。总的说来,民国时期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三)曲折磨合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79年是双方的曲折磨合期,双方经历了从敌对到缓和乃至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出于政治偏见与冷战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关系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美国采取了敌视与拒不承认新中国的态度,并阻止解放军攻打台湾,为此新中国亦采取了对抗举措。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因中苏关系紧张,苏美竞争白热化之际,美国开始缓和对华关系,并在1971年开展了著名的“乒乓外交”,此后美国国务卿与总统尼克松相继访华,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直至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英国对华政策稍有不同,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1954年6月,中英达成在双方国家开设代办的协议,尽管“文革”时期发生过红卫兵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极端事件,但中英关系仍然较为平稳,双方并在1972年将双方关系升为大使级。可见,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在此时期体现了一个曲折与磨合的阶段,最终走向了关系正常化。总体而言,中国与英美两国的外交关系经历了以上三个时期,这也是中国逐步从传统朝贡外交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转型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希腊奴隶制城邦的特点。(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世界上古史、中古史真题)标准答案:希腊城邦是在古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国家形态。希腊城邦的形成途径,有通过氏族部落转化而来,也有通过殖民活动建立。希腊城邦显著的特点是:(一)它的统治者是由一部分特权社会成员组成的公民集体。公民集体则是占有数量不等的私有财产的公民共同体,他们把奴隶和非公民的自由人甚至整个外族人集体当作主要的剥削对象。(二)每个公民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丧失土地即将丧失公民权;非公民大多从事工商业等,无权拥有土地。(三)公民集体的最高治权体现在各邦定期召开的公民大会上。除公民大会外,城邦还存在贵族议事会或公民代表议事会和各级行政、军事主管部门,这些部门同公民大会隶属关系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城邦的政体性质。(四)城邦政制时,尚无职业官僚,各职司主要是履行义务,不给工资。(五)实行公民兵制,军队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平时务农,战时从军,服兵役时装备、给养一律自备。(六)城邦的国土一般分为农区和城区两部分,两者地位平等。城邦内没有独立的僧侣集团和神庙单位,没有古埃及、两河流域那样的神庙经济。希腊文明的特点是,它保留城邦小国纷立的局面远较其他文明为长,而且是在城邦体制下达到其文明的繁荣昌盛的高峰。这种形式上小国寡民的城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公民政治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乃至建立起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论两汉与隋唐的选官制度。标准答案:两汉与隋唐的选官制度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1)相同之处:①开国时期大多以军功高低选拔官吏。②恩荫人仕。汉朝郎官的来源之一是“任子”,即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隋唐时期的很大一部分官员也都来自恩荫入官。③推行察举制。汉武帝令地方官员按一定的人口比例推举“贤良”“孝廉”,经过考核则任以官职。隋文帝时一度也曾推行察举制,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以德、才二科推举人才。(2)不同之处:①汉朝时汉武帝实行征召之制,征召有能力而不肯出仕的人,确认有才能则授以官职;选用博士子弟,采用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②隋唐时期则确立了科举制,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来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则进一步发展,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周时,还专门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隋唐的选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两汉的选官制度,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前代的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的创立,克服了以前选官标准不一、任意性很大的缺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创举。知识点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答案应当从同异两个层面分别予以回答。6、中共八大的主题及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标准答案: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转变关头,总结经验,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八大提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大会实际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二,在经济建设方面,大会确定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决议指出:党的任务,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和“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大会提出了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的任务。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过去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尝试。第四,关于政治生活方面,大会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的要求。大会通过决议指出: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有迫切的、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地受到保护。第五,在党的建设方面,邓小平在八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贯彻执行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的原则,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反对个人崇拜。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保持党员先进性。第六,在文化科学领域,八大确定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文艺和科学工作的指导方针。第七,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一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并没有能够变成全党牢固的共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某些缺陷。从而无法保证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的正确的方针意见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甚至走向了反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古埃及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标准答案:改革的内容:第一,他宣布,全国唯一应该崇拜的神是太阳神阿吞,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的崇拜,创立了崇拜太阳神阿吞的一神教。第二,他下令封闭了阿蒙神庙及其他神庙,驱逐其祭司,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移交给阿吞神庙。第三,他下令除掉出现在公共场所建筑物和神庙墙壁上的阿蒙字样。第四,为摆脱阿蒙神庙祭司的控制和影响,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及中部的阿尔马那,将其取名为“埃赫塔吞”,意思是“阿吞的视界”。在新都,他为了推行新教,为阿吞大造舆论,在他的领导下文学家编写了许多歌颂阿吞的诗歌,艺术家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的雕刻、壁画等作品。第五,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思是“阿吞的光辉”。改革的影响:公元前1362年埃赫那吞去世,改革停止。4年后其继承者图坛哈蒙恢复了对阿蒙神的崇拜,土地、财产归还给了阿蒙神庙,首都又迁回底比斯。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击了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推动了古埃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的统治措施。标准答案: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他在内政、外交、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1)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①镇压尼卡起义:君士坦丁堡民众因在赛车场上分别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而形成蓝党和绿党。蓝党主张中央集权,信奉正教,上层多系元老贵族和地主;绿党主张地方自治,倾向一性派,上层多系富商和高利贷者。在532年的赛车会上,两党下层发动起义,因起义者高呼“尼卡”(希腊语“胜利”)而得名尼卡起义。起义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起义者冲进市政厅和帝国政府;捣毁监狱,释放犯人;袭击皇宫,拥立新帝。最后被查士丁尼用阴谋手段血腥镇压。②组织力量编纂《民法大全》。为总结古罗马统治经验,整理罗马法,查士丁尼成立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的法典编纂委员会,先后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汇集罗马共和国以来到公元534年间历代罗马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共10卷;《学说汇纂》,汇集历代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共50卷;《法理概要教材;《新律》,汇集534年后查士丁尼所颁布的新法令。这些法律文献合称《民法大全轧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③推行专卖制度,增收附加的土地税,充实国库。(2)对外:积极扩张,力图恢复古罗马版图,重建奴隶制大帝国。查士丁尼对西方发动了大规模征服战争,先后灭亡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他在被征服地区明令恢复罗马旧制,但收效甚微。征服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积极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第一国际开展了哪些活动?其内部经历了哪些主要斗争?标准答案:主要活动:(1)第一国际前期(普法战争以前)主要活动为支持和促进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促进各国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在国际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国的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斗争。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强了工人国际联合斗争和取得胜利的信心。第二,国际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在国际的推动下,1865年在英国建立了“全国改革同盟”。该同盟领导了群众性的选举改革运动,促进了1867年国会改革的进行。第三,国际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大力支持和声援。如对波兰反对沙皇奴役的民族起义的声援和支持,对爱尔兰芬尼亚社起义的支持。(2)第一国际后期(1869年~1876年)先后发表了由马克思起草的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前一篇分析了战争的起因、性质以及战争的结果。认为普法战争是两国统治阶级蓄谋发动的一场王朝战争,不管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第二帝国的丧钟已经在巴黎敲响了”。后一篇《宣言》指出战争性质的转化和法德阶级在新形势下的正确斗争策略。主要斗争:(1)前期的主要斗争:第一,同蒲鲁东主义斗争。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蒲鲁东创始,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资产阶级众多的国家非常流行。其改革方案是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的“自由”社会。第一国际成立后,蒲鲁东主义者拒绝接受马克思制定的基本路线,并企图把他们的理论强加给国际,以此控制第一国际。对此,第一国际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同蒲鲁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使之最后瓦解。巴黎公社革命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第二,同工联主义的斗争。工联主义亦称工会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会联合会执行政策的总称。工联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也是总委员会直接依靠的唯一群众性组织。工联领导人支持马克思反对蒲鲁东主义。但他们所坚持的工联主义夸大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政治斗争,拒绝党的领导,主张劳资合作,不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对外支持殖民主义政策,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工联主义把追求工人眼前的经济利益、争取工人生活条件的点滴改善视为工人运动的主要目标,从而背弃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对此第一国际同其错误思想进行斗争。(2)后期的主要斗争: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流派,创始人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巴枯宁宣称个人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主张建立“最充分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绝望情绪。1868年秋,巴枯宁组织了一个名为“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宗派团体,争夺国际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后期同他进行了激烈斗争,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上粉碎了巴枯宁阴谋集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战后西欧经济由严重衰落几近崩溃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重又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第一,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大环境看:(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2)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的适应性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能力空前增强。(3)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世界市场迅速扩大。第二,从西欧的自身环境来看:(1)西欧的传统产业布局和劳动力素质的基础优势明显,为恢复经济提供了重要保证。(2)西欧国家垄断资本在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显著影响。(3)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为西欧经济充分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依赖于廉价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资源,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清前期在边疆地区施行的不同于内地行省的统治措施。(四川大学2014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清廷实施军府制,设奉天将军驻盛京(沈阳),吉林将军驻吉林,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又分设总管、副都统等机构,加强管理。对于边远地区如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未人旗籍的少数民族,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喀喇达)和姓长(噶珊达)。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设卡伦,建立常规巡边制度,加强对俄国的防范。(二)蒙古地区。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旗有札萨克(即旗长),盟有盟长。札萨克为世袭之职,盟长则由中央任命。此外,中央又派大员驻在各要地,以加强控制。此外,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设察哈尔、热河都统、绥远将军,在外蒙古地区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等,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三)新疆地区。在新疆地区,乾隆时征服准噶尔及回部后,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东南),又设参赞大臣为辅,总理天山南北路之军事、政治、边防诸务。在天山南路地区,也就是在回部(维吾尔族)地区,于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设参赞大臣,节制天山南路各城。伯克,由维吾尔贵族充任,以管理各城事务,但废除原有的伯克世袭制,伯克可随时升调,其制与内地的官制基本相同。(四)西藏地区。乾隆年间,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西藏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喇嘛,都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简选。西藏的对外联系,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达赖、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收支,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乾隆帝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五)西南地区。清初对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是沿袭元、明的土司制度,即以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文职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武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自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消弭土司之患,即开始改土归流,就是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清朝也不断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但集中地、较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是在雍正一朝。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清政府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通过招抚和镇压相结合的办法,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广大西南地区,进一步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基本看法。(南京大学2002年综合卷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围绕同盟会的纲领即三民主义进行的,也就是中国要不要“反满”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以及要不要平均地权、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其中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场论战的中心。(二)评价。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论争的双方即革命派和康、梁等人代表着同一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这个阶段政治的两翼。左翼的革命派希望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右翼的康、梁等人则希望通过和平的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革命派的思想言论尽管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弱点,但他们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而日益得到当时进步人士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拥护。革命派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舆论准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标准答案: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学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社会背景: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主要原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此外,这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1998年世界中古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德里苏丹国改变了印度传统的政权形式,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苏丹作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德里苏丹国的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即迪万)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驿政和文书等。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二)德里苏丹国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对印度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土地占有形式大体分为三种:“哈斯”是由苏丹直接支配的土地,由中央财政部门管理,收入供中央政府开支和宫廷消费;“伊克塔”是苏丹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给穆斯林战士的土地,这是德里苏丹国时期国有土地的主要占有形式;神庙土地包括苏丹国家赏赐给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的土地“伊纳姆”和赏赐给清真寺的土地“瓦克夫”,占有者拥有世袭享用的权力。(三)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作为国教在整个印度的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无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神崇拜和一神信仰的尖锐对立尤为突出。然而,土著的文化未能将外来的伊斯兰文明同化,伊斯兰教国家也无力消灭印度教的传统信仰。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的广泛发展,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伊斯兰教的传播加深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立,导致了尖锐的宗教矛盾;另一方面,占人口大多数的土著居民信奉的印度教与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伊斯兰教频繁接触,相互之间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巴克提教派运动就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既彼此对立又相互影响的产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评述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标准答案: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②“量出以制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王朝以大历十四年(779)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某年所收最多钱谷总数,作为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两税征收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③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不过,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仅是很少的一部分。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其数额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政府对租调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依据土地多少而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按田亩交纳,户税虽说依据资产多寡分等交纳,但田亩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户税实际上也主要是依据土地交纳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均田制被破坏之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税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唐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其次,租庸调制之下,不管是田连阡陌的权要富室之家,还是仅占有少量土地的均田农户,他们向政府的交税都按丁交纳,每丁的负担完全一样,这是极不合理的。两税法推行后,资产少者纳税少,资产多者纳税多。没有土地而租种他人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再次,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人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政府不增加税率,也会大大增加收入。但是,两税法也存在着许多弊端:①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②由于政府长期不调查资产,不检查户口等,造成负担不均;③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日后来除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④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绢帛缴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标准答案: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1)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新建地域部落,取代原来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他把罗马分成4个城区部落,把罗马的乡村分为15个乡村部落。凡在地域部落登记人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就拆毁了人种和血缘关系的藩篱。(2)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百人队(森都里亚),第一等级出80个,第二、三、四等级各出20个,第五等级出30个。第一等级中最富有者还组成18个骑兵百人队。各等级的森都里亚都自备武器装备,第一等级配备全套武装,第二和三等级依次减少,第四等级为轻装步兵,第五等级只有投石器。(3)由百人队成员组成百人队大会(森都里亚大会)作为公民大会。森都里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里亚只有一票表决权。第一等级公民拥有98个森都里亚,控制着大会的多数票。因此,富有公民在居民中虽占少数,他们在森都里亚大会中却居于统治地位。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塞尔维乌斯的改革以地域原则取代血缘原则划分居民,加速了氏族血缘关系的瓦解,使原来处于氏族之外的“平民”在百人队大会上享有公民权,成为罗马公民,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罗马在拉丁姆地区的地位,也基本上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制度到国家的过渡。同时,按照财产划分公民等级并且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联系在一起,造成第一等级掌握会议的多数票,数量超过其他等级票数的总和,促成新的贵族与平民等级的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标准答案:第一,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如土耳其占领巴尔干半岛与西亚,对亚欧商业征收苛捐杂税;无休止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也阻碍了地中海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第二,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直接威胁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激发了这些国家的各族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促使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形成。土耳其的侵略欧洲,使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三,奥斯曼土耳其的征服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门罗宣言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标准答案:1823年12月,美国门罗总统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的“门罗主义”。《宣言》阐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非殖民原则”。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主要内容:(1)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的国家当做将来的殖民对象。(2)美国不干涉欧洲任何国家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但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3)美国和“神圣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政府,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将危害美国的和平与安全。实质:宣言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制造了借口。它是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模拟预测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3年工业涂料水性色浆资金申请报告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汇编
- 航空航天在国防
- 单元写作课程化实施路径
- 货币信贷政策业务技能竞赛活动方案
- 领会落实《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 2024年国际商品交易协议范本
- 2024金融中介协议模板指导手册
- 2024指定物业企业职工用工协议
- 卫生院会议制度
-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详细版课件
- 小学 四年级 体育水平二 基本运动技能平衡篇 课件
- 汽车品牌保时捷课件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共7张PPT)
- 5000吨每年聚丙烯酰胺工艺流程图
- DB64∕T 1754-2020 宁夏砖瓦用粘土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规程
- PSUR模板仅供参考
- 《锅炉水容积测试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PPT幻灯片课件(PPT 24页)
- 子宫内膜息肉-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