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1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2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3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4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6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4套)(共60题)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尔。(2)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将意识看成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知识点解析:詹姆斯既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其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机能主义的心理学思想是一致的,强调心理的有用性,即心理的功能。2、什么叫做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标准答案:(1)结构角度。大脑的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从结构上看,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于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2)功能角度。从功能上看,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都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并作出统一的反应。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色觉理论中的三色理论。标准答案:(1)三色理论是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的色觉理论,他认为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红、感绿和感蓝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绿、蓝。1860年,赫尔姆霍茨(H.yonHehnhohz)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最强烈;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最强烈。如果一种光能引起三种感受器同等程度的兴奋,那么就产生白色的感觉。其他的色觉经验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特定比例兴奋的结果。(2)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一种细胞能最大限度地吸收450nm的光波(蓝色),一种吸收540nm的光波(绿色),另一种吸收577nm的光波(近似红色),从而支持了三色说。但是,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对有些色觉现象很难解释。例如,它就无法解释红绿色盲。按照这一理论,红绿色盲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由于黄色是由红和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患者不可能具有黄色的色觉经验,但这与事实不符。知识点解析:该理论认为人的网膜中存在三种独立的感受器,它们能够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4、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标准答案:冯特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作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又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什么是暗适应?标准答案: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在最初的7—10分钟,感觉阈限骤降,而感受性骤升。整个暗适应持续约30一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提高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大小一距离不变假设。标准答案: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距离,一个特定的网像大小说明了知觉大小和知觉距离的一种不变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举例说明思维的特征。标准答案:(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例如,我们认为“晚霞不出门,朝霞行千里”,这种思维就概括了彩霞与天气的关系。(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客观的认识。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对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是依据人们的外在行为进行推断的,这就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虽然我们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但我们可以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这样我们就形成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因此,我们要通过理解概念、推理和问题解决来理解思维的特征。8、简述微观发生设计的程序及优缺点。标准答案:(1)微观发生设计的程序在儿童将要发生重要的发展变化时,反复地向他们呈现某种可能引起发展变化的任务,对儿童进行短时间的密集观察,监控儿童行为的变化过程。(2)优点对发展的密集观察可以揭示变化的过程和原因。(3)缺点为了刺激发展,被试密集形成的经验可能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带来的变化也可能是短时的。另外,被试转变所需的时间也难以预料。需要对被试在各个时刻的行为进行周密的研究。知识点解析:微观发生设计是纵向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变式,它给儿童呈现一项新任务,并在一连串间隔紧密的时间段中观察儿童掌握新任务的情况。在这一“微观世界”的发展中,研究者观察了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种设计一般是在一些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关键期”进行,在这段时期,研究者能够观察到研究对象的变化。9、简述遗传与环境的关联方式。标准答案:遗传和环境往往一起对个体的发展起作用,这种共同的作用即遗传与环境的关联,基因影响着我们基础的环境,影响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1)被动的关联这是儿童无法控制的遗传与环境的关联。儿童较小时,父母给孩子提供受自己遗传影响的环境。例如,父母是优秀的运动员,给孩子提供运动的环境,而孩子本身也可能继承了父母的体育运动能力。此时,遗传和环境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发展。(2)唤起的关联受遗传的影响,儿童唤起了他人的反应,这些反应又强化了儿童的行为。例如,儿童表现出运动的天赋,父母就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运动训练。此时,遗传和环境得以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3)主动的关联儿童较大时,他们自己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遗传倾向的环境。知识点解析:历史上有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种极端的观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往往是共同起作用的。10、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内容。标准答案:20世纪80年代,尼克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成就目标理论建构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原则来评价成功,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任务标准,即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二是自我标准,即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比自己以前做得好;三是他人标准,即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做得好。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即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另一种是成绩目标,即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近年来,艾略特及其同事将趋近、回避这两个古老的成就动机概念引入到成就目标理论中,把成绩目标进一步区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一种目标旨在获得积极的活动结果,是一种趋近的目标状态。平崔克则将趋近回避状态引入到掌握目标中,将掌握目标区分为趋近和回避两种状态,进而把成就目标分为四种,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并提出了这些目标的一些特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成年初期智力表现的一般特点。标准答案:从成年初期智力表现的整体水平来看,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1)在获取知识的有效性方面,相对于青少年没有更大的发展,但是成年人的智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2)在观察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具有主动性、多维性及持久性的特点,既能把握对象或现象的全貌,又能深入细致地观察对象或现象的某一方面,而且在实际观察中,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持久性进一步增强,精确性和概括性也明显提高。(3)在记忆力方面,成年初期的前一阶段是人生中逻辑记忆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其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而且记忆容量也很大。(4)在想象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想象的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克服了前几个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的想象的过于虚幻性,使想象更具实际功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实验的外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标准答案:(1)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现象中去。(2)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①实验环境的人为性。②被试缺乏代表性。③测量工具的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要回答影响一个研究中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一个研究到底用多大容量的样本,影响因素有很多。单纯从研究本身而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某种特定的效应,而这就要求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功效性。因而,研究中样本容量的多少取决于研究的功效是否足以发现预期的效应。由此,影响一个研究样本容量的因素有:(1)效应大小,效应越大的话对统计功效的要求就越小,从而对样本容量的要求越小。(2)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会影响统计功效,显著性水平越大,统计功效越高,就越容易发现预期的效应,但统计功效等于1-β,功效越高的话说明β错误的概率也越小。(3)检验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时候,检验方式由双侧检验改为单侧检验会增大检验的统计功效。因而,其他条件相同时,要达到同等的统计功效,单侧检验要的样本量更小。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样本量、统计功效、效应量和显著性水平等几个统计指标问的关系。一个研究要用多大容量的样本,取决于样本容量是否能够保证统计达到一定的功效。因此,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实质上就是影响统计功效的因素。14、要向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标准答案: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习者应该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第二,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应具备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联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别是什么?标准答案: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做他用。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换言之,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以后在一定场合下予以运用。所以,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并无不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精神分析学说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2)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知识点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个体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由此,他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阶段、精神疾病等众多问题。2、简述记忆的SPI理论。标准答案:Tulving(1995)提出的SPI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综合的框架中。根据记忆研究中已有的成果,SPI理论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这5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顺序。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理论还假定,①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serial,S),也就是说,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统中得到编码。一个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另一个系统的输入。信息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成功的加工,才能在下一个系统中进行编码。②存储是并行的(parallel,P),也就是说,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③提取是独立的(independent,I),也就是说,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时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知识点解析:关于记忆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记忆系统(关注记忆的类型),一个是记忆过程(关注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SPI理论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统合在一个框架中。3、简述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标准答案: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感觉记忆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3)记忆容量较大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知识点解析: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从记忆的视角研究感觉的特点。4、某人把“感性”二字看成“性感”,请从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分别解释这个现象。标准答案: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对事物的知觉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而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这是潜意识的流露。从这两点展开,就可以回答此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从不同角度记忆可分为哪几类?标准答案: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图尔温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①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②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根据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①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②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②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③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感觉记忆的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储存在头脑中。(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①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利用这类记忆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②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标准答案:(1)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1977)提出的,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认知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期待是行为决策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2)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已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标准答案:(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持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发展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机能两个成分,皮亚杰通常把认知结构称之为图式,而把认知机能进一步区分为组织和适应两种;组织和适应代表着认知机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组织代表着认知机能的内部方面,适应代表着认知机能的外部方面。组织和适应这两种机能和认知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通过认知的组织机能才使认知结构得以组织起来,而适应过程促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另外,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人的认知能够发展是因为个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皮亚杰认为每个人在理解及适应环境时要保持某种平衡感。皮亚杰将这种认知平衡称之为平衡状态,他使用平衡化这一术语表示人为了达到认知平衡所从事的自我调节活动。(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人的认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地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这四个阶段分别是: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层面上的智慧,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本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逐渐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开始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的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③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具体运算阶段就是儿童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推理的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左右)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知识点解析: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本质的不同,即每个阶段的个体所具有的图式类型不同。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发展,通过组织形成联系,使个体在需要时选择合适的图式解决问题。8、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标准答案:(1)动作是心理发展的组织者。动作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经验,经验促进了个体的发展。(2)动作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动作促进了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的发展。(3)动作促进了空间认知发展。动作使婴儿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定位策略,发展为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定位策略,通过明确客体、自身及环境的关系来判定客体位置,搜寻客体,从而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更为精确。(4)动作促进了儿童社会性发展。个体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动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随着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并参与到更多的活动中去,他们动作技能的发展会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点解析:动作使个体与周围世界联系了起来,动作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石,个体心理既不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与动作的发展关系密切,当儿童的动作技能发展起来,他们活动的空间变大,与他人交往的形式丰富起来,从而社会性得以发展。9、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标准答案:(1)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分别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观点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一些苏联心理学家的观点。(2)皮亚杰的观点是:①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唯我思维)的表现;②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相互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7~8岁时,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步消失,而让位于社会化的言语。(3)维果斯基根据他的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认为:①所谓自我中心言语也是社会性的语言,而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现。②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下,才有自我中心言语。③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出现自我中心言语。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技能。因此,所谓自我中心言语,实质上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这是人的言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质变,是真正的人的意识的开始。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言语不是对立的东西。学前晚期自我中心言语的下降,也不是意味着它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的内部言语的转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研究者试图研究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8名被试都阅读了四种生字密度的文章。研究结果如下面所示。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计算各种变异来源的自由度。(2)检验实验处理的显著性。标准答案:(1)自由度值有8名被试分别进行了4种实验处理,因此总自由度为32—1=31。因为有8名被试参与了实验,因此被试间自由度(即区组自由度)为8—1=7。因为有四种处理方案,因此,实验处理的自由度为4一1=3。残差自由度为(8一1)×(4—1)=21。被试内自由度等于实验处理自由度与残差自由度之和,为24。(2)实验处理的显著性的检验该实验设计是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因此检验公式为:F=MSB/MSE,MSB为实验处理的均方;MSE为残差的均方先求得MSB=63.375;MSE=2.518,故F=25.17。因为MSB的自由度为3,MSE的自由度为21,因此查表F0.01(3,21)=5.75。实验结果表明生字密度会对阅读理解成绩产生影响。知识点解析:单因素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就是同一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变异的来源可以分解为被试间变异(就是区组变异)和被试内变异。被试内变异又可分解为实验处理变异(即组间变异)和残差变异。11、简述提高效度的方法。标准答案:(1)控制系统误差。从变异的角度来看,效度就是总变异中由于测量的变异引起的有效方差所占总方差的百分比。因此要想提高效度,就要控制系统误差以提高有效方差在总方差中的比例。(2)精心编制测验。注意测验项目取样的代表性,注意测验对内容域的符合和对构想的匹配,注意测验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必需的表面效度,而在特定情况下降低表面效度,测验项目应具备合适的难度、区分度。(3)测验过程标准化。严格按照手册进行实测,强化测验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主试指导语要统一,测验时被试的环境要接近,避免各种无关干扰,控制测验时间。(4)扩大样本容量。效度验证工作采集样本适当扩大,可更好地模拟实际分布,样本量扩大,增加对总体的代表性,减少了个体的误差,也有利于提高效度。在取样中,随机抽样的方法更能保证样本的代表。(5)合理处理信度和效度的关系,适当增加测验长度。信效度之间存在关系,如果已知测验信度和效度指标,可通过增加测验长度来提高效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测验等值的含义及其条件。标准答案:(1)测验等值的含义测验等值就是通过对考核同一种心理品质的多个测验形式做出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进而使这些不同测验形式的测验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2)测验等值的条件①同质性。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所测的必须是同一种心理品质,测验的内容与范围也应该基本相同。不是测同一种心理品质的测验是不能被等值的。②等信度。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必须有相等的测验信度。不能指望一个低信度的测验通过与一个高信度的测验等值而提高自身的可靠性。③公平性。公平性是指考生参加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中的任何一个形式的测试,等值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能出现参加不同形式的测试经等值后的结果有高有低的现象。④可递推性。如果测验x与测验y之间有等值转换关系f(x)=y,测验y与测验z之间有等值转换关系g(y)=x,那么一定有测验x与测验z之间的关系h存在,h(x)=g[f(x)]=z。这种递推关系还可以推至更多的被等值的测验形式。⑤对称性。对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x与y,无论等值转换从哪个测验出发,所获得的等值对应关系是相同的,即如果从形式x出发,获得等值关系f(x)=y;从形式y出发,获得等值关系g(y)=x,则一定有f=g-1,也就是说f与g一定是互逆的关系。⑥样本不变性。测验x与测验y的等值关系是由x与y本身的内在性质决定的,与为寻找这种等值关系而采集数据时所使用的样本没有关系,也与采集数据时测验的情境没有关系。知识点解析: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相同的心理特征时独自编制了相应的心理测验,并使用这些心理测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如果能够对使用不同的心理测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就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不同心理测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就需要测验等值处理。然而并不是所有测验都能进行测验等值处理,必须符合上述的种种条件。13、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标准答案: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第二,学习是通讨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维纳得出的归因的基本结论有哪些?标准答案:维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奖励。(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评形式训练说。标准答案:(1)形式训练说把学习的迁移看作是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心理官能在其他的领域自动地发挥作用。(2)形式训练说的积极方面是重视迁移的作用。(3)不足之处是:①认为各种心理官能是非物质的实体,生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是“心理的肌肉”,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加强,这是对能力的唯心主义的理解。②只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不重视教材的内容价值、实用价值,导致了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③认为学科、作业越是困难,就越有训练价值,教学可以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动机,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④认为迁移是自动实现的,只要某个官能在一个学科上得到训练,就能在任何领域自动地发挥作用,这是缺乏根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脑功能的定位说。标准答案: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大脑的某一结构与大脑的某一功能具有对应关系。其历史演进包括下面三个阶段:(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颅相说,提出者是加尔(F.J.Gall)和斯柏兹姆(J.C.Spurzheim),认为颅骨的外部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具有联系。这种观点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2)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中后期对失语病人的研究。波伊劳德(J.B.Bouillaud)指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P.Broca)的研究表明言语运动中枢定位于左侧额叶,威尔尼克(C.Wernicke)的研究表明言语听觉中枢定位于颞叶。(3)20世纪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颞叶、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知识点解析:脑功能的定位说强调脑的某一部位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符合人们对于事物的朴素的认识,一些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学说。但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一特定的功能并非简单、精准地定位于某一部位。因此,其他学者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说、机能系统学说、模块说。2、举例说明似动的各种形式。标准答案:(1)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把客观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似是连续运动的。(2)似动的主要形式有: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图片)按一定空间间隔或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动景运动,也叫Phi运动。例如:霓虹灯产生的光的流动的效果就是动景运动。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错觉现象。例如:月亮是静止的,云是运动的,却让人感觉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③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例如: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④运动后效:指长时间注视一个运动的物体,再看静止的物体,会感觉到原本静止的物体在向反方向运动。例如:看瀑布看久了再看田野,就会发现田野的一切在向上移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标准答案:(1)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即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2)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这三个维度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构架。因此,凯利的理论也被称为三维理论。(3)凯利的三维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①区别性,又称为特异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只对这一刺激客体作这样的反应呢,还是对所有此类客体都作同样的反应。②一致性,又称为共同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作相同反应。③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知识点解析:凯利提出的归因理论,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的分析和解释比较细致、合理。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一理论过分强调归因逻辑性,是理想化的模式,因而脱离了一般人归因活动的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期望,进行经济、迅速的归因。4、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含义及其组成成分。标准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们不同的感受,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是指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坎农一巴德学说,并做简要的评价。标准答案:坎农对詹姆斯一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只能使生物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某种情绪。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使个体生理进入应激准备状态。因此,坎农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巴情绪学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什么是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具体说明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主要因素。标准答案: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主要因素有:(1)光相强度,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随光相的强度增高而增高;(2)刺激面积,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随闪光照射的区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3)在视网膜中,锥体细胞比棒体细胞有较高的时间视觉敏度;(4)另外,声音、味觉、嗅觉等刺激都可以改变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关于幼儿自言自语行为的观点。标准答案:(1)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是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儿童之所以自说自话,是因为他们认为对方明白自己在说什么。(2)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自言自语行为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成就。他从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他人言语指导儿童行为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儿童通过外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即这里所说的自言自语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内部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阶段。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自言自语恰恰是儿童摆脱他人言语而依靠自己言语指导自己行为的表现,是言语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知识点解析:对于同一心理现象,不同的理论会有不同的解释。考生需在复习时将各种观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8、对两个以上平均数两两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时,为什么不能两两之间进行t检验?标准答案:同时比较的平均数越多,其中差异较大的一对所得t值超过原定临界值的概率就越大,这时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将明显增加,或者说本来达不到显著性水平的差异就很容易被描述为显著,这时用t检验就不适宜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感觉比例法的基本步骤。标准答案: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呈现一个阈上物理刺激作为标准刺激,然后让被试调节另外一个变异刺激,并随时判断该变异刺激所引起的感觉量是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量一半、一倍还是指定的某一比例,这样可以获得某一强度的变异刺激所引起的不同感觉量的关系的量表。(2)在比较完毕后,可以变化标准刺激的强度,然后再选择一个变异刺激进行调节产生不同物理刺激强度所对应的不同比例感觉量的关系量表。(3)通过上述的比较,就可以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量表。知识点解析:感觉比例法又称分段法。这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物理量所引起的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按照某一特定的比例变化来建立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10、学习的作用可以提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情景性教学。标准答案:情景性教学是情景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这种教学应该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方差与标准差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意义。标准答案:方差与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其值越大,说明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该组数据较分散;其值越小,说明次数分布的数据比较集中,离散程度越小。它们是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分析中最常用的差异量数。在描述统计部分中,只需要标准差就足以说明一组数据的离中趋势。标准差具备一个良好的差异量数应具备的条件:(1)反应灵敏,每个数据取值的变化,方差或标准差都随之变化;(2)计算公式严密确定;(3)容易计算;(4)适合代数运算;(5)受抽样变动影响小,即不同样本的标准差或方差比较稳定;(6)简单明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标准答案: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如下:(1)总体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同Z检验和t检验一样,也要求样本必须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2)变异的相互独立性。总变异可以分解成几个不同来源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变异的来源在意义上必须明确,而且彼此要相互独立。(3)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要一致。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彼此无显著差异,这是方差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假定。这一假定若不能满足,原则上是不能进行方差分析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盲视及其实验证据。标准答案:盲视是一种无意识现象,多由脑损伤引起。盲视的实验证据:维斯格朗就发现过一个大脑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尽管他无法觉察到,但是可以对呈现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成绩超过了概率水平。说明病人虽然自己看不到刺激,但是对刺激也有一定的加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内部言语的含义及特点。(2013年)标准答案: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言语的特点主要包括隐蔽性和简略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精神分析学说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2)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知识点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个体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由此,他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阶段、精神疾病等众多问题。2、举例说明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等感觉现象。标准答案:(1)感觉适应的含义及例子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我们进入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过一会儿不觉得那么臭了,这是嗅觉适应的结果。(2)感觉后象的含义及例子在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后象有正、负两类之分。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比如,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仍有一种灯似乎在那里亮着的感觉印象,这是正后象。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是负后象。(3)感觉对比的含义及例子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同时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烈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马赫带现象属于同时对比。所谓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先后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比如,先吃糖,再吃西瓜,就吃不出西瓜的甜味来。(4)感觉相互作用的含义及例子由于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如,给一点微弱的声音刺激可提高对颜色的视觉感受性。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感觉现象,考生应能对这些感觉现象进行区分。3、简述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标准答案: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感觉记忆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3)记忆容量较大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知识点解析: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从记忆的视角研究感觉的特点。4、什么是“角色采择技能”?阐述培养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主要方法。标准答案:角色采择能力指的是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训练角色采择技能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能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情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旁观时要有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行为主义的言语发展理论。标准答案:(1)斯金纳认为语言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获得的。(2)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点解析:关于语言发展有三种典型的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先天论的观点和交互作用的观点。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语言的发展,可以通过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理解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6、比较掌握目标定向学习者和成绩目标定向学习者的各种表现。标准答案:掌握目标定向学习者以学习和掌握为目标,认为从事成就活动的意义在于掌握、理解任务,提高自身能力:成就目标定向学习者以证明自身能力为目标,认为努力完成任务的理由是要证明自己有胜任该项工作的能力,认为比别人做得好才叫成功。两类学习者在以下各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1)归因模式。掌握目标定向学习者的归因模式是适应性的,将失败归于不够努力,认为结果是由个人努力情况决定的。成就目标定向学习者的归因模式是非适应性的,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不足。(2)情感反应。掌握目标定向学习者对努力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和满足,对努力不够感到内疚,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对学习有内在兴趣。成就目标定向学习者失败后产生消极情绪。(3)认知表现。掌握目标定向学习者为了掌握目标,尽力使用深层加工策略进行学习。成就目标定向学习者只是为了取得高分,更易采用表层加工策略进行学习。(4)行为表现。掌握目标定向学习者选择较有挑战性的任务,较敢于冒险,对新任务较开放,有较高的成就水平。成就目标定向学习者选择容易的任务,较少冒险,较少具有尝试新任务的意愿,有较低的成就水平。知识点解析:两类学习者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归因模式、情感反应、认知表现和行为表现上的不同。7、怎样才能避免自变量的混淆?标准答案: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被称为自变量混淆。避免自变量混淆的方法包括:(1)消除法,即消除额外变量:(2)恒定法,即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即使各组被试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即随机抽取和分配被试;(5)抵消平衡法:(6)统计控制法。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在实验室中对自变量的混淆的控制方法。8、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标准答案: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并不会由于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模糊不清或复杂化,那么这项研究就具有内部效度。要是研究有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这些外部变量通常有成熟因素、历史因素、被试选择上的差异、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前测效应、实验程序不一致或处理扩散产生的效应、统计回归效应、多种研究条件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实验中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有:(1)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3)选择。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被试和分配被试,因而造成在实验处理前被试的组与组之间在很多方面并不相等。(4)测验。在许多研究中,研究者为了取得实验前被试的初始状态,常对被试实施前测验,而这种前测验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实验处理实施后所进行的测验。(5)被试的亡失。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许多原因使得实验组或控制组中有较多的被试中途退出实验或者被试中途死亡。由此,研究者便无法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从而影响到实验的内部效度。(6)统计回归。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的被试,实验处理后的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7)仪器的使用。指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仪器不当或仪器失灵,测验材料出现问题或主试身心发生变化(更严格或疲劳等因素)。(8)被试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对变量缺乏精确的控制,那么上述因素之间就会产生交互作用。这一交互效应如果与实验处理产生的效应相混淆,那么就会使研究者无法确定实验结果的来源,而误认为实验结果就是来自于实验处理,从而忽视了上述的交互效应对实验结果的作用。在上述因素中,被试选择与成熟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常见。(9)霍桑效应、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和期望效应:实验者效应:由实验者的期望、态度、情绪等因素造成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称之为实验安慰剂效应:临床某些研究中发现,医生开给病人的就算不是真正的药剂,比如糖衣片之类,也会有疗效。这称为安慰剂效应。这种疗效是因为病人对医生比较信任,吃了所谓的“药剂”后心理上得到某种安慰,产生了比较积极的情绪和态度,由此导致机体免疫和抗霍桑效应:被试因为参加某项研究工作,感到受到重视或关心,从而激发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提高。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标准答案:(1)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①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简称,也称均数或均值,是原始分数的总和与分数的个数的比值,一般用字母M表示。②中数的含义中数,又称中点数、中位数、中值,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符号为Md或Mdn。③众数的含义众数,又称范数、密集数、通常数等,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常用符号Mo表示。(2)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