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

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

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

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资治通鉴》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

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

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

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

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

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

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

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⑵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

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

放,昂扬进取。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南方北方

占全国户口数的占全国户口数

人口(户)人口(户)

比例的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语日:“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②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何

时完成的?

③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少于两点)

④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①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主

要来自南方。②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③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南

方农业生产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至少两点)

④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

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代南方户口数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

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可以归纳为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

北方;依据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得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2)依据上述表格和材料反映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发生的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者说南方经济超过北

方。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的。

(3)依据所学知识总结南方发展的原因即可。如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大量增

加;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的重视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要引进外来技术等

5.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趟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南方北方

朝代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2)依据材料三,总结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而这一时期南方人口(户)占

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趋势如何,是何因素导致的?

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日:“苏湖

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3)根据四则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上

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答案】(1)南朝时,南方很富饶,农业、纺织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2)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

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量;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

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南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一

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信息可知,材料二中南方经济

的变化是南朝时,南方很富饶,农业、纺织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2)依据材料三的数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

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量;第二小问:

这是因为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

(3)根据四则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

济重心南移;第二小问: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

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

南方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从而导致了经济重

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

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

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意义?

(3)谈谈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答案】(1)澧渊之盟。(1分)北宋与辽。(1分)

(2)宋金和议。(1分)宋金对峙局面形成。(2分)

(3)漕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

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3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大宋和契丹",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双方在

澧州城下议和,内容是: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这在历史上称之为澧渊之盟,因此本题

的答案是:澧渊之盟,北宋与辽。

(2)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金国、盟书、淮水",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

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

形成。

(3)漕渊之盟和宋金议和不论是对北宋还是对南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约,但是却有利

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澧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

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

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7.航海壮举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

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

欧洲。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

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明初,由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

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

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

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

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

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一一《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

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新加坡)李光耀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2)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么特点?

(3)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解析】

【详解】

(1)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图和“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

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

达的地区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

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可知,

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和平交往,公平交易。

(3)根据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

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

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和材料三“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

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

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可知,郑和下西洋连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明朝与亚非

各国的友好往来。

8.《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

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

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

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

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

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

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

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

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

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

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

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

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

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

学艺术的繁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

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

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

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

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

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适

应当时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

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

速作出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掌管全国行政、军事、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名

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利弊。

【答案】(1)行政:中书省。军事:枢密院。监察:御史台。

(2)禾I」: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弊:行省的权力很大,地

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

密院……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可知,中书省管理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御史台有监

察职责。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

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

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

行省手中,表现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可知,有利的

一面是,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有弊的一面是,行省的权

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10.某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一件文物,请你给这件文物写一个简单介绍。(要求写出:名

称、时间、出现原因、文物的历史地位。60字左右,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答案】北宋时期手工业、农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品琳琅满

目,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

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铜板拓片。南宋时,纸

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手工业、农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

品琳琅满目,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宋代的货币铜钱、铁钱的铸造好流

通数量空前庞大,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在此基础上,基

于贸易流通及使用便捷的客观需要,纸币应运而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北

宋时期出现了纸币铜板拓片。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货币的发展,尤

其是纸币的发行流通,既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其发展的变现和结果,它的发

行使用促进了宋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故可以说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的见证。

11.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货郎图“局部)图二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图三南宋纸币铜板拓片

材料二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苏湖热,天下足。苏常热,天下足。

----南宋访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的图二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拓片,出现在四川地区,该纸币叫什么?

(2)分析材料一、二,最能反映宋代方面的繁荣景象?(填字母序号)

A.商业贸易

B.手工业

C.农业

(3)阅读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文字信息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现象?该现象在什么时候完

成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答案】(1)交子

(2)A

(3)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南宋完成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

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

展的措施。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拓片,出现在四川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北宋前

期,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为了携带方便,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商业的流通。

(2)依据材料一图片中《货郎图》反映了商品的流通;纸币的出现便于商品贸易的货币流

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材料二“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反映了贸易数额比较

大。由此可知材料一、二反映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填A。

(3)依据材料三“苏湖热,天下足。苏常热,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其意

大致,南方苏湖地区农业丰收,可以满足天下人民的生活需要;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

东南地区。这些反映了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

时期,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北方的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

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宜;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

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等,促使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暄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

小凡三十余国,涉沦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

集》

请回答:

(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1)郑和下西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

进,组织严密。

(2)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

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

国,”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

始于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

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郑和下西

洋;郑和下西洋突出特点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

进,组织严密。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

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

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的历程。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

位。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

(1)依据材料,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

论述: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

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隋唐时期尤其

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

成。

结论: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经济重心的位置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汉末年至三国

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

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中期,我

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

完成。

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

【点睛】

此题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

中下游地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隋唐时期,尤其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

差距。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4.材料论述

按照唐代的规定,十六至二十是中男。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役。但太宗却下旨征

满十八岁未成丁的男子入伍。当时魏征正在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任官,对皇帝这一诏书

总是抗拒,顶着不办。于是太宗大发雷霆召魏征上殿。……魏征历数太宗即位以来四个月

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役诏敕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

得不回心转意地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不通民情。我不

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