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分析综合题 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分析综合题 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分析综合题 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分析综合题 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分析综合题 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期末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材料综合题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学习辉煌的秦王朝。

(天下一统)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1)“皇帝”是谁?“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定国建制)

材料二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

对全国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加强统一)

材料三

⑶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诗词是与中国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下面这段毛泽东的词: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节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雪》

请回答:

(1)“秦皇”和“汉武”为维护封建统治,在思想上分别有什么举措?

(2)举出唐代两个盛世局面。

(3)列举宋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4)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什么?建立元朝的是谁?

3.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书法是中国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书法历史源远流

长,翰墨飘香。在一次举办书法的发展历程展览中,有如下书法参展作品。

i德

.■世y

¥费

.wT

/国

5前

fs年

G彳

n

久R

«世

-w敷

<•Fs0

八nxH

*M软

A怎

«aw,3

・3

•寿

2并-

,也.

»1,・

1«»■A、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甲骨文的历史文化价值。

(2)秦朝时把材料二中的哪一种文字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3)依据材料二,排列出四种书体出现的先后顺序,从上面四种书法作品中选择一种你最

喜欢的并说明其特点。

4.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

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变法的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城的开拓,又设……5郡除

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开创性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

怎样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

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3)材料三中,“孝文帝”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为“使其整体的汉化”他推行

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西周秦朝西汉

春秋②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

的四土四国之地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

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

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民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

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三合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

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

标”。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为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应

该做些什么?

6.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切尼曾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的礼物是孔子像。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

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

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

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

一主张?

(2)材料二中复旦校方为什么选择孔子像作为赠送给切尼的礼物?

(3)材料三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4)材料四中体现的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相图二春秋时期的铁质农具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材料三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据记载

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

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

----摘编自梁克家《三山志》

(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名称。对比以上两种

工具,说明图二工具的优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大水利工程;

并概括这个工程发挥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八姓入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八姓入闽”对福建

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8.了解历史名人,探究文明历程,感悟文明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

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用十多年的时

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习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用池中水蘸笔

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川大山,学习各家书法,并领悟到博采众长之后必

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讲求书法有己意,从此创出自家体。

——《王羲之的魏晋风度与书法境界》

材料三我搜集经传书籍,援引民间歌谣;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

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

经验技术,无不都写在书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哪一历史巨著?根据材料说

说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2)材料二中的王羲之是哪一时期的书法家?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代表作品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我”撰写了哪一农业科学技术著作?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

什么精神?

(4)通过以上学习,他们的成功给予你怎样的启示?(至少说出两点)

9.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灿烂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以上示意图所示的中央官制创立于①朝。皇帝之下,设有三公,均由皇帝任

命,其中负责行政的是②,负责军事的是③,御史大夫负责的是④O

材料一: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恢复丞相或相国的官职,而且自我任命担任此职,

实权在皇帝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屡次设置丞相或相国,几乎都是权臣自命或皇帝迫不

得已而任命的,成为权臣篡位的一种过渡和信号。

——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2)依据材料一,指出相较于秦朝,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任命发生什么变

化?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

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明太祖语)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互相抗

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和明太祖认为处理政务时“稳”的方法各是什么?

(4)为了达到''稳",上述两位统治者都改革了中央官制,以下示意图属于唐太宗时期的

是(填写序号),属于明太祖时期的是(填写序号)。

①②

材料四: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

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啥《朱元璋》

材料五:雍正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内廷秘书机构军机处其最重要的职掌,是将皇帝口

谕拟写为文字“上谕”下发……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

密监督之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5)依据材料四,说一说官员上朝礼仪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内容,概括中

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

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

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三:“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

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

(3)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君变法的措施?

(4)材料三反映出“尾大不掉”之势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么样?

1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

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

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

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哪两项内容?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目的。

1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沿路地区和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

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观察如图,从中可以看出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从西汉首都为起点,向

西穿过到达敦煌,途径中亚和西亚,最远到达

(2)下列材料中,能反映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原始史料是o(填写字

母)

A.美南京第323窟唐代壁画B.《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的C.丝绸之路上唐代遗D.丝绸之路的纪

《张骞出使西域图》文献研究论集》2019年址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录片2006年

(3)上述史料中,能够作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关键证据是什么?说明理由。

13.“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②规定官员必须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摇役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改姓汉姓

⑤设立县制,由国君任命官吏治理

⑥以汉服装代替鲜卑服

材料二: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

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

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

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

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

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

位置。

A.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B.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

(2)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相同点?

14.改革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述了战国时期的一次变法,规定:”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

平”。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将鲜卑族的姓

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当时他在哪个国家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对该国产生了什么影

响?

(2)材料二是北魏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二归纳本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

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两次改革,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5.学习理解探究活动: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科技进步,民生幸福的坚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限

的追求。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等诗句对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人物

进行了赞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秦皇最伟大的功绩什么?

(2)秦皇汉武各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皇汉武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16.问题探究:电视剧《汉武大帝》曾一一度热播,本剧是一部高度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的史诗性作品。全剧通过汉武帝纵横跌宕的人生,以新古典主义浪漫写实的手法,全景式

的展现中华民族2000多年前历史上一个辉煌壮丽雄浑悲壮的时代。此片触及了中国古代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刘彻等,既不溢美,也不隐恶,又不过分渲染,分寸立场

均力求客观。

(1)请结合本学期我们所学习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在此片中所触及的汉武帝在政治、思想

文化和军事上的采取的措施史实会有哪些?

(2)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作为的皇帝,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之说。你知道“秦皇”是指谁?他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秦皇和汉武

帝在思想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共同目的是什么?

(3)你认为作为一个执政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治国理念才能让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17.材料论述题。

皇帝想要改变北方风俗,为此而特意召见文武群臣,问他们:“各位大臣希望朕远追商、

周呢?还是想让朕连汉、晋都比不上呢?"咸阳王拓跋禧回答说:“群臣们都盼愿陛下能

超过前王。”皇帝接着问道:“那么应当改变风俗习惯呢?还是因循守旧呢?”拔跋禧再

回答:“愿意移风易俗,圣政日新。”...皇帝又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

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

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

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节选自白话《资治通鉴》

(1)请写出材料中“皇帝”推行的改革名称。

(2)写出三项此次改革的内容。

(3)此次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期〃■政看理串悦示至图强化监察制度

AB

材料二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

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

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摘自《七年级历史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创建者,并写出秦朝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官职名称,答出中国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的“首创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19.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如图

屿

材料二《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现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

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

施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史记》的作者是谁?它的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是什么?

(3)黄巾起义的首领是谁?他创立的道教派别被称为什么?

(4)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山西、河南开凿的著名石窟是什么?(写出一

个即可)

20.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子外国,外国

由是信之。”

(1)材料中为什么把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

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等植物,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

等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代传到西域的主要物品有哪些?这条道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

地位?

(3)为保证这条道路的畅通和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其设置有何

重要意义?

21.材料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

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娩。江山

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

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刘勰《文心雕龙》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谁?

(2)结合所学知识,秦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有哪些?

(3)秦皇为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4)汉武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5)试分析秦皇汉武的举措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

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

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

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汉姓

1拓跋

步六孤

贺赖―

《魏书》记载: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

职。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

以言外。”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属于哪一少数民族?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23.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在占领区域

设置郡县,直属于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

代。

----陕西新闻网

秦长城示意图

材料三: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

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

比。

----风云人物网

(1)据材料一回答,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

度?

(2)根据材料二图所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其修筑的目的是什么?

(3)“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为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西汉

时所采取的主要政治和经济措施分别是什么?各答出一点即可。

24.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发展和演变,从不同侧面见证了文明的进程。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

?

Y

K/

,

ft<-

M

不A

&V

X”

-”

(1)图一文字的发现有何历史价值?

(2)请为图二历史人物做一名片介绍。

(3)列举图三作者在我国书法艺术领域的成就。并简述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的原

因。

(4)图四这些插图出自魏晋时期的哪部科技著作?并简述其历史地位。

25.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

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

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有何好处?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

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

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个改革发生时的秦王是谁?假如你是生活在这一

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这件事?为什么?

材料三:

鳞•卑娃汉姓鲜卑娃汉姓

拓拔元贺兰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尉迟尉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中最有利于汉化的措施是?

(4)请说说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材料综合题

1.(1)秦始皇。统一全国。

⑵建立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

解析:(1)秦始皇。统一全国。

(2)建立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

乐业),立号为皇帝。”可知材料中“皇帝”是嬴政;“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统一六

国。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秦朝统

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的军政

大臣。

(2)依据题干“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

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依据材料三图片可知反映了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的统一货币和文字的措施。结合课

本所学,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统一了货币和文字,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巩固统一。

2.(1)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4)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析:(1)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4)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忽必烈。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为了巩固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2)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

面。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3)宋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有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4)1189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随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诸部。

1206年春,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3.(1)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甲骨文是中国

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的、体系最完备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奠定了基

础;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解析:(1)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

古代文字中最早的、体系最完备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奠定了基础;甲骨文已经具备了

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2)③小篆。

(3)③②①④;如行书《兰亭集序》,其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解析】

【详解】

(1)甲骨文的文化价值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主要包括记载内容丰富,史料研究价

值高、奠定中国文字基础等内容。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3)根据材料三中的楷书、隶书、小篆、行书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字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可

知,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③②①④。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其中任选

一种字体进行评价说明即可,如《兰亭集序》的行书,行书的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

4.(1)商鞅;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作用:秦

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

解析:(1)商鞅;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作用: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目的:为改变北魏落后状态,用文治移风易俗,巩固统治。汉化措施:使用汉语、以

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作用: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力中华民族的形成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

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是商鞅。材料

一提到商鞅变法的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

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这些措施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

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城的开拓,

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

个”可知,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开

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依据材料三信息“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

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

化。”,结合所学可知,“孝文”要“使其整体的汉化”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

的影响,为了改变北魏落后状态,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实行全盘汉化政策,促进了北魏

的封建化。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是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联姻。北魏孝

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5.(1)①东周②战国周武王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

统治。

(2)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西晋统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等。

(3)追求大一统。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坚决拥

解析:(1)①东周②战国周武王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2)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西晋统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等。

(3)追求大一统。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坚决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在

对台问题上的方针政策.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自觉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振

兴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已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

上叫做西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导致数十年后,公元前771

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

期;依据材料二“使得西周王朝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

的统治之下”可以知道,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使周王朝紧密地联

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故①填东周②填战国。

(2)第一小问题中的关键词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秦朝建立

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的统一,发布焚书令,

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的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

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刑。把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在咸阳活埋了400多批评

他的儒生,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材料二

"(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

理念和奋斗目标。”中的“分裂割据的年代”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西

晋的短暂统一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维系‘大一统'"、“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

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实行了中国的统一。在魏晋南

北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出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历史告诉我们,

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追求大一统;第二小问“为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应

该做些什么?”即学生顺应国家统一的措施。从个人的角度回答力所能及的行为:以实际

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坚决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在对台问题上的方针政策。

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自觉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使命,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等。

点睛:(1)问中西周和春秋是关键词。结合教材西周之后是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

段;(2)第一问,应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秦朝”、“思想措施”。结合教材可知,秦始

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思想措施是:焚书坑儒;第二问,问题中的关键词

是“汉武帝”、“统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思想措施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可见汉武帝采用的是儒家思想;第三问,解决此题,要明确题目的问题:追

求统一的事例,既包括局部统一,也包括全国统一。然后我们从所学知识中去搜罗结束分

裂实现统一的事例,如西晋结束三国分立局面统一全国、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等;(3)材料

一中朝代更替示意图,材料二中“维系‘大一统'"、“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

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都是提示词。可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6.(1)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

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4)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解析:(1)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

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4)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仁、爱人”可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

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

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可知,此

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法家

学派代表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法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

与德治必须结合。”可知,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第二问

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7.(1)水稻。优点: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写出一点即可)。

(2)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3)原因:中原战乱频仍。作用:给福建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

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解析:(1)水稻。优点: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写出一点即可)。

(2)都江堰。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3)原因:中原战乱频仍。作用:给福建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

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写出一点即可)

(4)因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社会安定。(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是水稻。图二中的农具为铁制,与骨

制农具相比,铁制农具的优点是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大水利工程是都江堰。该工程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

(3)"八姓入闽"反映的是中原人民南迁,其南迁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中原战乱

频仍。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给福建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因素主要有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社会安定等。

8.(1)司马迁;《史记》;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饱读书籍,实地考察,

收集资料。

(2)东晋时期;《兰亭序》。

(3)《齐民要术》;实践求知的探索精神,坚定执着的恒心毅力等。

(4)做学问要踏踏实,学习

解析:(工)司马迁;《史记》;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饱读书籍,实地考察,收集资

料。

(2)东晋时期;《兰亭序》。

(3)《齐民要术》;实践求知的探索精神,坚定执着的恒心毅力等。

(4)做学问要踏踏实,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

【解析】

【详解】

(1)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

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做过"太史令"。依据材料一"从小

勤奋好学,饱读书籍”可得出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饱读书籍;依据材料一"实地考察风

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可得出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等。

(2)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之称。行书代表作是《兰亭序》。

(3)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

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依据材料三"我搜集经传书籍,援引民间歌谣;向有经

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证”可得出古代科学家实践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坚定执

着的恒心毅力等。

(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青少年做学问要踏踏实,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

9.(1)①秦朝;②丞相;③太尉;④监察。

(2)权臣自命或皇帝迫不得已而任命。

(3)与百官商量,设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4)唐太宗:①;明太祖:②。

(5)由坐到站再到跪;

解析:(1)①秦朝;②丞相;③太尉;④监察。

(2)权臣自命或皇帝迫不得已而任命。

(3)与百官商量,设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4)唐太宗:①;明太祖:②。

(5)由坐到站再到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为秦朝建立后创建的中央官制,最高统治者为皇

帝,皇帝之下,设有三公,均由皇帝任命,其中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

掌管监察事务。

(2)据材料一“……几乎都是权臣自命或皇帝迫不得已而任命的,成为权臣篡位的一种过

渡和信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较于秦朝,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是权臣

自命或皇帝迫不得已而任命。

(3)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可知,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的方法是与百官商量,设立宰

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样可以减轻皇帝负担,同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因一人独断

带来的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危害;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可知,明太祖认为处理政务时“稳”

的方法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丞相的废除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

(4)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唐朝唐太宗时期完善的三省六部制,②为明太祖加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

(5)第一小问据材料四“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

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跪

得着说话了”可知,官员上朝礼仪由坐到站再到跪;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内容

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0.(1)分封制

(2)商鞅

(3)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

(4)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

解析:(1)分封制

(2)商鞅

(3)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

(4)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推行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亲和功臣,建立诸侯

国,拱卫周王室。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为商鞅,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

下,在秦国推行变法。

(3)据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知,

商鞅变法的措施有: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

(4)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尾大不掉”即地方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针对这种状

况,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实施

后,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11.(1)确立县制;奖励耕织。

(2)仰慕中原文化,推行汉化措施。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

共三4^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

解析:(1)确立县制;奖励耕织。

(2)仰慕中原文化,推行汉化措施。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

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的内容,在地方设县,

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依据材料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

免除本人徭役”,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内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

除徭役。

(2)依据材料二“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分析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仰慕中原文

化;依据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