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1页
《我的母亲》(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2页
《我的母亲》(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3页
《我的母亲》(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4页
《我的母亲》(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母亲》巩固基础1.胡适深受_____与杜威的影响,自称_____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_____、_____。毕生倡言“_____”、“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答案】赫胥黎|赫胥黎|《新青年》|民主|科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详解】试题分析: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2.胡适(1891—1962),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_____绩溪人。现代著名_____、_____、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答案】安徽|学者|诗人【详解】试题分析:胡适(1891—1962),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点睛: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3.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吹笙(shēnɡ)

野蛮(mán)

文绉绉(zōu)B.摹画(mó)

侮辱(rǔ)

绰号(chuò)C.庶祖母(zhē)

舔去(tiǎn)

眼翳(yì)D.微菌(jùn)

麇先生(jūn)

宽裕(yù)【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A项,绉zhōu;C项,庶shù;D项,菌jūn。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麇先生骄生惯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护身符食不裹腹重于泰山,轻于鸿毛C.文绉绉秋毫无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D.闭门羹一丘之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A项,骄—娇;B项,裹—果;C项,予—与。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在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_______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_______存在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_______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A.诚然

普遍

不可能 B.确实

普遍

不至于C.确实

大多

不至于 D.诚然

大多

不可能【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诚然:实在;固然(引起下文转折)。确实: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语境没有转折的意思,表示肯定,“确实”更恰当。第二处,普遍:存在的面很广泛;具有共同性的。大多:大部分;大多数。强调数量很多。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共同性,故选“普遍”。第三处,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强调程度上达不到。“不可能”强调不会发生。语境如使用“不可能”就太过绝对,“不至于”合适。故选B。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代在崇安发现而得名。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造成的”杂糅,删去“造成的”;C.主客体颠倒,应该是“被发现”;D.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缺乏”后加上“状况”。故选B。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始写道母亲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以及他们的职业,是为衬托“母亲劳作的辛苦”。B.文中“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我把父亲‘克’死了”,这表明“我”给母亲带来了灾难并犯下了过错。C.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迫,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她亲自去贺吊。足见母亲的好客和善良。D.“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运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8.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三次写道了“泪”,请分析它们的不同含义。【答案】7.B8.①母亲的勤劳、爱清洁、守秩序等美德给了“我”一生良好习惯的影响;②母亲的善良、乐于助人、认真等优点培养了“我”独特的性格;③母亲内心坚强、临危不乱等品质给了“我”精神和生命的教育。9.①“她的泪会往心中落”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和隐忍;②“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写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和不舍(或者“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③“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写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和感动。【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我’给母亲带来了灾难并犯下了过错”错误,灾难和过错并不是“我”带来的。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可见,母亲的勤劳、爱清洁、守秩序等美德给了“我”一生良好习惯的影响;由原文“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可见,母亲的善良、乐于助人、认真等优点培养了“我”独特的性格;由原文“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可见,母亲内心坚强、临危不乱等品质给了“我”精神和生命的教育。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联系原文“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这点软而硬的个性”可见,“她的泪会往心中落”,写出了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和隐忍,表现了母亲的坚强。联系原文“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可见,“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写出了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和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联系原文“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可见,此时,也许往日的愁苦又一起涌上心头,可让母亲留下了一串串眼泪的主要原因,还是欣慰,她终于盼到儿子出息的一天,因为欣慰,母亲激动地哭了……所以“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是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成就感到欣慰的思想感情,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和感动。能力进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10.选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11.怎样理解“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12.选文写了母亲的两次流泪,你能体会这泪水的不同含义吗?(1)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2)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13.选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0.四件事:联军进城,母亲“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为送“我”上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送别三姐,母亲“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除夕送“我”上班,“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11.母亲虽不识字,但她却用自己的言行品质影响着儿子,这就是生命的教育。12.(1)既有母亲对老儿子离家的不舍,也有贫困家境带给母亲的无奈与自责。(2)为儿子的成功,母亲兴奋得“一夜不曾合眼”。当儿子刚刚表现出回报母亲之心时,她就欣慰得流下“一串串的眼泪”。13.极度悲伤、无奈及深切的思念等情感。【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第一段首先交代时代背景,突出母亲在联军进程烧杀抢掠的情况下保护儿女的事情,根据“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可以概括第一件事。“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第二段写了我考入师范学校,母亲为我筹款,送我上学的事。“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是写母亲送三姐出嫁。“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最后写母亲除夕送“我”上班。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理解本句话,重点是抓住“生命的教育”,要结合上文理解“生命的教育”是指什么。根据“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可知,母亲平和和坚忍的性格给我的影响很大,她虽然不识字,但她却用自己的言行品质影响着儿子,这就是生命的教育。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两句话中泪水的不同含义,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弄清母亲流泪的原因,然后分析泪水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和感情。第一处母亲的泪水是在筹到巨款,送我上学的时候,这泪水代表了母亲对儿子离家的不舍,同时也有一种愧疚,因为家庭贫穷,儿子努力考上了师范学校,自己却拿不出上学的费用,最后还是“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心中充满了无奈与自责。第二次是在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之后,我对母亲说“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这种情况下,母亲流泪了。此时,儿子毕业作了校长,母亲为儿子高兴,兴奋得“一夜不曾合眼”,这泪水是高兴的泪水。当我说以后母亲可以歇一歇时,母亲的内心是欣慰的,为儿子的理解和孝顺感动,这也是感动的泪水。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当年除夕那天,母亲“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体现了母亲对我留在家中过除夕的盼望和对我要离家的不舍,当时,“泪遮迷了我的眼”。如今母亲已经不在了,想起当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母亲独自一人过除夕的孤独,作者深感悲伤无奈。通过回忆当年的情景,想到“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已经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之情,点明文章主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的母亲老舍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②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③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原载一九四三年一月《时事新报》,有删改)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终年没有休息,却将屋中收拾得清爽,将父亲留下的花木照顾得很好,这是源于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B.“我”毕业后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只有一串串的眼泪”,表明母亲对儿子虽学业有成却又再次离开的伤心。C.除夕夜回家探母,拥挤不堪、热闹的街市与母亲独自所处的清炉冷灶的环境形成对比,表现了“我”的挂念和感伤。D.“我”接连打击母亲,因而在外接到家信时“总不敢马上拆看”,一是害怕母亲责怪,二是担心看到母亲去世的消息。1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作者总体概括了母亲的出身、为人品性和身体状况,并指出了她的品性、身体状况与其出身间的关系。B.句子②中“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母亲为家庭付出很多;也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涩。C.句子③写出三姐出嫁时母亲手冰凉、脸无血色的情状,表现了母亲不愿意女儿出嫁却无助的形象。D.句子④运用比喻修辞,突出了母亲对儿女的重要性,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怕她遭遇不幸的担忧。16.老舍的母亲与《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母亲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17.文中,“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______,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词语去概括“我”对母亲的情感,你会填什么?请填空并结合文本给出理由。【答案】14.C15.C16.①都具有勤劳、善良、在苦难中坚韧生存的美好品格。②都承受着儿子带来的打击,在隐忍中依然无私地深爱着孩子。17.(示例1)愧疚。理由:①母亲要“我”结婚“我”拒绝,伤了母亲的心。②时代使“我”成为逆子,“我”远离母亲去英国,给她第二次打击。③“七七”抗战“我”跑到西南,母亲想念“我”,“我”却不能回家。④母亲去世一年“我”才知道消息,心中懊悔。⑤母亲一世未享过一天福,“我”心痛不已。(示例2)敬爱。理由:①母亲传给了“我”软而硬的个性和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②母亲虽不识字,但是给了“我”生命的教育,她是我真正的教师。③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还感化了“我”。(示例3)赞美。理由:①母亲勤劳善良,照顾家庭,任劳任怨。②母亲坚韧刚强,面对苦难她勇敢面对,保护自己的孩子。③母亲有对孩子无私包容的爱,支持“我”读书,舍不得姐姐,包容“我”的离家。

(示例4)怀念。理由:①“我”回忆了从小到大的生活,是母亲养育和支持了“我”。②母亲对孩子对家庭无私付出,但却没有享过一天福,“我”深怀愧疚。③母亲传给“我”她的性格,给了“我”生命的教育,感化了“我”。④“我”多次伤母亲的心,母亲去世,“我”再也不得弥补,对母亲深深地怀念。【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这是源于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错误。母亲“将屋中收拾得清爽”主要是因为她勤快。B.“母亲对儿子虽学业有成却又再次离开的伤心”错误。应该是表明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照顾家人的欣慰和激动。D.“‘我’接连打击母亲,因而在外接到家信时‘总不敢马上拆看’,一是害怕母亲责怪”错误。一是“因而”强加因果关系,二是“害怕母亲责怪”无中生有。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和人物形象的能力。C.“表现了母亲不愿意女儿出嫁却无助的形象”错误。并不是不愿意,而是舍不得,原文中说“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把握本文中老舍的母亲与《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母亲的相同点,因此要理解两篇文本中母亲这一形象的行为和品性。①父亲去世,孩子年幼,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生活,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一直到半夜;联军入城,遭受搜索劫掠,母亲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儿女;为了儿子有出息,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不辞劳苦筹到“十元”巨款。史铁生的母亲自儿子双腿残疾后,一直默默忍受着他的坏脾气,小心翼翼地说话,默默的关爱陪伴。儿子的痛苦加倍加诸母亲身上,她的艰难和坚韧可想而知。可见,两位母亲都具有勤劳、善良、在苦难中坚韧生存的美好品格。②本文中的“我”廿三岁时不答应母亲提的结婚要求,廿七岁上了英国,给母亲两次重大的打击,尽管如此,母亲七十大寿的那一天仍想念她的幼子,但又不便说出来。《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母亲一方面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深明大义,‌需要反复说服自己看着残疾的儿子。‌她隐藏内心的苦痛,‌为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忍受疾病的折磨,‌为儿子默默承担一切。‌可见,两位母亲都承受着儿子带来的打击,在隐忍中依然无私地深爱着孩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填写“情感”类的词语,同时要结合文本陈述理由。(示例1)愧疚。理由:①终身大事上,母亲要“我”结婚,“我”不同意,还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答应。可见,母亲要“我”结婚“我”拒绝,伤了母亲的心。②时代发展中,廿七岁,我上了英国。可见,时代使“我”成为逆子,“我”远离母亲去英国,给她第二次打击。③“七七”抗战后,北平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我”却跑西南来。可见,“七七”抗战“我”跑到西南,母亲想念“我”,“我”却不能回家。④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就寝前,拆开信,才得知母亲已去世一年了!可见,母亲去世一年“我”才知道消息,心中懊悔。⑤母亲给予“我”生命,教育“我”成长,她却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可见,母亲一世未享过一天福,“我”心痛不已。(示例2)敬爱。理由:①北平变乱,甚至内战时昼夜响着枪炮。可是,在惊恐紧张的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可见,母亲传给了“我”软而硬的个性和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②“我”的真正的教师——母亲,把性格传给我的。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母亲虽不识字,但是给了“我”生命的教育,她是我真正的教师。③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可见,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还感化了“我”。(示例3)赞美。理由:①孩子幼小,全仗母亲独力抚养。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裳,一直到半夜。可见,母亲勤劳善良,照顾家庭,任劳任怨。②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可是母亲不怕,她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可见,母亲坚韧刚强,面对苦难她勇敢面对,保护自己的孩子。③“我”入学的保证金是母亲自己作难,不辞劳苦筹到的;三姐出嫁,母亲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廿七岁,“我”上了英国,母亲想念她但不说出来。可见,母亲有对孩子无私包容的爱,支持“我”读书,舍不得姐姐,包容“我”的离家。(示例4)怀念。理由:①“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读书、出国,母亲都支持“我”。可见,“我”回忆了从小到大的生活,是母亲养育和支持了“我”。②母亲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不能孝顺母亲,自己心痛不已。可见,母亲对孩子对家庭无私付出,但却没有享过一天福,“我”深怀愧疚。③“我”的真正的教师——母亲,把性格传给我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可见,母亲传给“我”她的性格,给了“我”生命的教育,感化了“我”。④“我”不同意母亲结婚的要求,“七七”抗战“我”跑到西南,远离母亲去英国。“我”多次伤母亲的心,甚至母亲去世“我”,“我”再也不得弥补,对母亲深深地怀念。素养提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母亲莫言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节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0月30日)18.①节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19.请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人性最低的标准。(2)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20.请说说⑤节写以色列老太太一节的作用。21.“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多种原因。【答案】18.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19.(1)是从母亲和父亲、爷爷那儿懂得的标准,即面对饥饿灾难,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气、信念;要不屈不挠,有尊严、有骨气地活着。(2)某些本质,指人在严酷现实中体现的脆弱、丑陋、堕落等,如害怕死亡、饥饿、困难等;比如失去人的尊严、骨气;像保管员条件稍稍优越时,不懂得尊重别人,侮辱别人的人格和尊严等。20.这是宕开一笔,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内容上,与我母亲、父亲、爷爷的形象互补,说明在灾难困苦当中,母亲和普通的人们,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结构上,体现了灵活多变,为下文抒写感受做铺垫。21.(1)女人、母亲像大地孕育万物生命一样,孕育繁衍生命。(2)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3)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这种精神信念,又让其作品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先找到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语句,“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这段话写出了在那个艰苦的时代母亲的坚强。“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绿色的汁液”“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1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