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04+文化传承兴国之源(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高考热点04+文化传承兴国之源(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高考热点04+文化传承兴国之源(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高考热点04+文化传承兴国之源(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高考热点04+文化传承兴国之源(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

高考热点四文化传承,兴国之源导师:XXX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内容解读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目录索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学西传,文化交流西学东渐,思想变革CONTENTS目录PART0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稿定PPT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时期内容先秦时期①起源:多元一体,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秦汉时期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魏晋南北朝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时期内容隋唐时期佛教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得到发展,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明清之际,个性解放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同时清朝的文化专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文化由此迈向从衰落到复兴的新历程。PART02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1.(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2.(2022·重庆卷)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墨家 B.兵家C.儒家 D.法家材料中文献观点“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发展,儒学“崇德”,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张“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学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其主张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兵家内容主要是战争和治兵经验、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C3.(2022·辽宁卷)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4.(2022·北京卷)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A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B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特点内容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包容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传统。2、中华文化特点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3、中华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PART03东学西传文化交流稿定PPT东学西传,文化交流1、东学西传科学技术的传播时期内容唐朝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宋元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2、东学西传生产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时期生产技术传播内容思想文化传播内容两汉制铁技术传到朝鲜、日本,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井渠法先后传入西亚和欧洲。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隋唐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入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清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到南洋。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3、东学西传产生影响时期内容汉朝“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旅,也是文化之旅。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等西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影响远达欧洲和非洲。隋唐在制度、礼仪、风俗、服饰、文学(诗歌)、宗教等方面,深刻影响亚洲各国,尤其是朝鲜、日本,形成中华文化圈。宋元三大发明传至欧洲。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明末清初儒学和道家思想经西方传教士介绍到西方,引起了欧洲17~18世纪的中国文化热。稿定PPT1.(2021·重庆卷)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埃及以及大月氏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材料中尽管出现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转移,看不出技术的转移资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官方直接往来B2.(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答案】(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东学西传的特点?(1)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进行,使节、留学生、商人等为媒介。(2)政府持开明的态度。(3)中学外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PART04西学东渐思想变革稿定PPT西学东渐,思想变革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内容①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神学;②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③传播基督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作用①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逐渐突破“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从达·芬奇到莎士比亚,从马丁·路德到伏尔泰、狄更斯等文化巨匠的信息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因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而销声匿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2、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特点①政府规划(如清政府三次新政),②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③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④华人策划(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内容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方式兴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等。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以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政治制度为主,再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影响①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②从主张“共和革命”到呼唤“德先生”“赛先生”,③从中西方文化论战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与思想解放的大潮此起彼伏,中国人在不断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同时,也在深化对世界的认识。1.(2022·重庆卷)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2.(2022·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D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