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红烛【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节奏与感情,理解“红烛”意象的内涵,赏析诗歌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3.了解诗歌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体会诗人闻一多的人格美,即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献身光明、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节奏与感情,理解“红烛”意象的内涵,赏析诗歌运用的手法。

难点:体会诗人闻一多的人格美,即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献身光明、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以闻一多创作的歌曲《七子之歌》导入

二、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25年,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写作背景:1923年,闻一多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的序诗。此时的中国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文化经济凋敝的惨景,作者满怀爱国之情,面对此景,提笔作诗。3.诵读感知听名家泛读,边听边在书上圈点标记,划分节奏、重音,感知感情变化。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明确: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梳理文本,体悟情感(1)诗歌将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第四部分(第9节):对红烛的劝导鼓励,赞美红烛精神。

三、深入研读1.解读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聚焦于红烛的什么?明确:外在颜色,红:象征赤诚、热情。(2)对于诗人来说,红烛是什么?明确: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2.解读第二部分(1)红烛由哪两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明确:躯体+灵魂,相互依存。(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第2节与第3节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第2节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第3节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3)这一部分诗人产生了什么疑问?为何有这样的疑问?明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4)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路历程?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是诗人自问自答、思考觉悟的过程。反映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5)第四节中的“梦”、“血”和“灵魂”、“监狱”分别象征着什么?梦: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灵魂: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监狱: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3.解读第三部分(1)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2)这一部分诗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答案是什么?明确:“又何苦伤心流泪?”,“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着急”。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3)“侵”和“着急”有何含义?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4.解读第三部分(1)试比较第8、9节的呼唤有何不同?明确: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2)怎么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明确: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四、拓展研究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那本诗是怎么提现“三美”的呢?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指的是诗要有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明确:•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音韵和节奏上。通过重复句的使用和押韵形式的运用,红烛的诗句在音韵上显得和谐,适合朗诵,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绘画美则体现在诗歌通过意象融合来呈现视觉效果,而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红烛的描绘不仅仅是物质的燃烧,更是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视觉美感。•建筑美则关注于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红烛的诗句在结构上整齐划一,前后呼应,整体外形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