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文本观点互现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文本观点互现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文本观点互现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文本观点互现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文本观点互现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七:文本观点互现题

(解析版)

【复习目标】在整体把握材料尤其是材料观点的前提下,有效进行观点分析和迁移运用。

【方法点拨】

(一)分析现象话题与材料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现象与观点的内在关联时,先要梳理和明确文章本身的主要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再将这种现象的属性、特征与文章中的观点逐一核对与比较。鉴于中心论点与分论

点之间存在的包含关系,分析时可先从分论点中的各个分支观点着手逐一核对,如上题中为

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已导致了病毒传播,根据两大分论点中九个分支观点的阐述文字

稍作分析可发现,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不伤害”“不浪费”的底线栗求,属于逾越了最低层

次网络道德规范并触犯了相关法律的行为;也与“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相

违背,属于不符合基准意识的网络行为。接下来可以回到中心观点阐述的段落,得出结论,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根据原文“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

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是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

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了网络行为失范。

答案呈现要严谨、规范:

①答题步骤要严谨、清晰

第一步:亮明观点。一般是肯定、赞同材料观点,不要轻易否定。

第二步:说明理由。这一步很关键。理由在哪里?理由还在材料中。答题的关键、答案

的栗点还是在材料内。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同一话题,观点、角度、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所以,

寻找理由首先要弄清每则材料的观点和角度。在某一前提下根据题干观点看看信息源分布在

哪些材料中、材料中的哪些句子中,对一些表达复杂或隐晦的材料或句子,需要通过分层抽

取、转换视角等方式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提取出来,再整合成答案所需的表达形式。这一寻找

理由的过程就是精细阅读、精细筛选与思维深加工的过程。要努力做到充分挖掘、多方思考,

保证理由充分合理。

②答案组织要规范

答案一般包含四点:亮明自己的观点,分栗点列出事实、理论依据,联系文本观点做出

论证,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简言之:一个观点+若干分条呈现的理由。观点要鲜明,观点

要有论据,观点和论据要相互印证,论据要出自材料,表述要清晰、简明、概括性强,论据

要丰富、充分。

(二)运用材料观点去分析文外材料、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以下三点:

(1)精准把握文本观点。概括、把握材料观点,要看材料标题(多放在文末材料出处中),

抓概括性的句子,注意评析材料中的评论及结论文字。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既要抓住重点材

料,又栗兼顾其他材料,注意材料间的关联性。

⑵精准理解文外材料,要抓住关键词语、材料的层次来理解其含意及内容层次。如2021

年新高考I卷第5题,顾恺之所言“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其中“易”“难”就是关

键词。

(3)抓住两者关联,分析理据关系。材料观点是理,是论点;文外材料是据,是论据。要

抓住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与据的角度去分析。

同时,考生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三点:

(1)现象与文本观点并非是一对一的数量对等关系,有可能一种现象对应文本的几个观

点,这时需要将相关观点进行整合、重组,避免观点交叉、重合。

(2)现象本身也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其中涉及的要素有时间的、空间的,还有历史的、

现实的等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现象体,因此分析现象时,不能笼统、模糊,语焉不详,应

该根据现象各要素具体、有侧重、有层次地进行分析。

(3)答题用语体现答题思维,考生要学会运用''体现出”“表明”“可见”等分析类用

语,不能使用“栗”“将会”等时态错误、答题角度不当的词语。

【典例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

概括了人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

对两类气质之间关系的理解。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

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倾向。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

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文学艺术也需

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例如陶渊明,他

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

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更深一层说,在陶渊明的

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总而

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

国古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

里,阴阳,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

明的、热的、强的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阴阳的彼此作用,

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发育和发展。刚柔,指的是事物的两种性质或者状态。刚柔同阴阳

往往有对称的关系,在有的论者那里,刚柔可以和阴阳等同。《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

之谓道”,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都包含阴和阳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协

调、相互融合。《易•系辞上》一再讲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从南朝梁刘勰以后,阳刚阴柔多用于描述作家作品的风格。唐人所作《晋书・文苑传》

说:“赏好生于情,刚柔本于性。情之所适,发于咏歌,而感召无象,风律殊制。”作者性情

的刚柔,决定了作品风格的刚柔。阴阳这对范畴由对立的两面组成,每一事物其阴与阳的量

度有多少之别,其发展变化有阴与阳各自增减、升降、消长之别,阴与阳的组合方式也千差

万别;在每一事物中阴与阳的比重不一,或阳胜阴,或阴胜阳,因而才各有个性,生出亿万

的品类。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一有一无。文学作品也是这样,雄健、豪放、壮伟的属

阳刚,秀雅、婉约、冲淡的居阴柔,这都是就其总体倾向而言。细细体味、分析,则好的作

品两种兼具,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都不成其为好文章。

从纯审美的角度说,两者不应有高下之分;区分高下,是加入了社会价值判断的结果。

清代姚鼐和许多前人一样,不是平均地、平等地对待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类型,他在《海愚

诗抄序》中说:“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伸刚而细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

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

(摘编自王先需《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

材料二:

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

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

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可以象征一

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

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

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

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往往因创作家性格的

偏向,作品也因而或刚或柔。

历来艺术家对于阳刚、阴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

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

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

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字

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

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

他们畏避的。《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阳刚美,其余

二十品都偏于阴柔。西方评论家所说的“宇宙的情感”,在中国文学中除着《逍遥游》《齐物

论》《论语:子在川上》、陈子昂《幽州台怀古》(《登幽州台歌》)、李白《日出东方限》诸作

以外,很少能看到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大多都只能

得其片面的意义。

(摘编自朱光潜《两种美》)

请结合以上材料的相关论述,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两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中体现的“阳刚”。(6分)

【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

①苏轼豪迈洒脱,其词风格豪放。

②词作中“大江”“乱石”“惊涛”等意象营造出雄奇壮阔的意境,词人咏赞江山胜迹,

颂扬历史英雄人物,这些都属于“骏马秋风冀北”一类的阳刚美。

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文字,雄浑苍凉,有一定的“宇宙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

①陈子昂刚直果敢,其诗慷慨悲凉。

②诗中“天地”“悠悠”,意境广阔渺远,“独怆然而涕下”抒发情感直接而强烈,属于“过

激烈的情感”一类。

③古今俯仰,天地广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之悠悠”,极具“宇宙的情感”。

(结合以上两篇作品中的任何一篇加以分析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章观点进行鉴赏的能力。

阳刚美主要体现在诗人的风格、诗歌景物营造的意境和诗歌情感上、特征上,具有如材

料一所说“雄健、豪放、壮伟的属阳刚”等特点。

诗人的风格、气质上看,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形成了乐观、旷达、豪迈、洒脱的创作

风格;陈子昂因才华不得施展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这些风格都属于阳刚的特点。

从诗歌景物营造的意境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了“大江”“乱石”“惊涛”等意象,

赞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尤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描

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

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

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

开扩,精神为之振奋。这些都属于“骏马秋风冀北”一类的阳刚美。《登幽州台歌》前三句粗

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在

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登楼眺

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意境苍茫遒劲。

从诗歌情感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

荤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

力非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

在读者眼前。诗歌文字雄浑苍凉,有一定的“宇宙的情感”。《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

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

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独怆然

而涕下”抒发情感直接而强烈,属于“过激烈的情感”一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

地之悠悠”,极具“宇宙的情感”。

【专项训练】

一、(2021•新高考n戒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

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栗

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

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

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

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

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

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

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

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

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

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栗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

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

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

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

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

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

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

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为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

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

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

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

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

“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

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

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

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

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

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

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

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

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

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

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

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

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

重构信任机制的重票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

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

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

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

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

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

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

KC解析A项“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

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

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

的网络行为。B项“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原文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

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

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较。D项“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原

文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

道德规范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

2、B解析“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

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

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

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

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

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3、D解析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

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

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项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

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项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项从底

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不全面。

4、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

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

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

“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

容。

解析”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类型;其次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

过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要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即先后之间的论证关系。本文

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提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接着第2

段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观点,“引导青年人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的两个“有助于”;第

3段和第4、5段分别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即“五不”角度和“能做什么”的基

准意识角度即四个“意识”角度,展开对网络行为的具体内容规范的阐述。由此可见,本文

结构为总分结构,其中第1、2段为总起段,第3、4、5段为分述段,每个分述段落又分别有

细分角度的展开,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5、(1)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等效意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

失,没有做到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不符合网络行为规范的基准意识。(2)违反了“五不”底

线要求中的“不伤害”“不浪费”要求,且已经触犯法律。(3)我认为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

对违法行为应严惩并对青年人予以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作为青年人,我们自身也要引以为戒,

坚持用“五不”和四个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做一个合格、文明

的青年网民。

二、(2024・广西•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

用。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

“熟苗”。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嘉靖

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

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

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

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

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

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

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

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

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

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

其中“治卒瑚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

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

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

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

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

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

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赘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

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来自《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材料二:

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

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

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

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

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

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

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

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

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储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

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

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

(选自《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

材料三:

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

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

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

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

(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人民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体现了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智慧。

B.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发明了成功率高的“熟苗”接种法,这些得到伏尔泰赞扬。

C.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D.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平

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B.宋代丞相王旦,因孩子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人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种痘7日后发热,

12日后结痂,这成为史料记载最早的人痘接种成功案例。

C.清代医书《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用“人痘法”接种天花疫苗,是将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

苗,吹到接种者鼻孔内,出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免疫力。

D.英国的医师爱德华・金纳通过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从而创造出来了

第一个生物制品一一牛痘疫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洪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可以证明原始疫苗是物

理方法制成。

B.因为“时苗"毒性大,会威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熟苗”接种

之法。

C.巴斯德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他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D.里德招募志愿者参加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但

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毒性程接种方

天花接种疫苗接种结果

度式

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

自然发出的痂接种接种发出的痘大]时苗熟存。

接种小苗种痘者八九千人,

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A.熟苗接种非常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比例很低。

B.采用时苗法接种人体,毒性大,安全性低。

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

D.无论时苗还是熟苗,对天花病毒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5.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C2.D3.D4.C

5.①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

②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坚持精神;

③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错,其研制过程与中国古代狂犬病疫苗有相同的地方,都用到

物理方法。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观点是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

得到了广泛运用。

D.外国医生的成就不能证明。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但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错,文中只是说同事感染身故,不能证明是志愿者导致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错,时苗用的是自然长出的痂,而熟苗用的是通

过接种长出的痘作为种苗。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

了‘熟苗‘接种法""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

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

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

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

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

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可见,

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材料二"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

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

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

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

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可见,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坚持精神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

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材料三"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

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

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

验中感染身故的"可见,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

之一。

三、(2022年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

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

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

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

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

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栗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栗让

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

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栗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栗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

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栗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

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

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

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

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

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

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

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

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

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

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

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

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

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

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栗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

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

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

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

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

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

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

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

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

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

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

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

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

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

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

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

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2.B3.C4.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

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

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

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

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

律。

5.①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

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②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

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

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③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

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

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

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

“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

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

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

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

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

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

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

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

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

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

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

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

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

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

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

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

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

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

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

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

由第二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

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需要与

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

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

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鉴世界优秀

文化,为我所用。

四、2023•河北唐山,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学著作,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

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从现代派词学的发展历史来

看,王国维是启蒙者,胡适是奠基者,胡云翼、郑振铎等人是开拓者。现代派词学烙有《人

间词话》粉深刻的影响印记。

《人间词话》崇尚的审美理想境界与传统词学完全相反。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而

境界的核心则是“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外

部表现之“真”方面,王国维与传统词学是对立的。《人间词话》称外部表现之真为“不隔”,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与之相反的则是“隔”,所谓“隔”就是表达不真切、不直

观。王国维特别反感“隔”,他批评姜夔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

批评史达祖、吴文英词“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现代派词学家深受王国维《人间词话》审美观的影响。胡适所持的审美标准与王国维高

度相似。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真切显豁的表达。郑振铎论词也十分重视“真”,

在他看来,作品中有“真情”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将“吐出的情绪而写之于纸上”。

王国维与现代派词学家在审美标准的原则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他们强调审美的直观性、

明晰性;颠覆了从南宋以来直至常州词派乃至近代一直占据词学思想核心位置的含蓄蕴藉、

要眇委婉的传统理念,并由此构筑了全新的词史观。

唐宋词史观是词学的重栗问题,对词体审美的认识决定了对词史典范风格流派的认识和

取舍。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时期是词史的高峰,南宋之后衰敝不振。王国维称五代北宋是“极

盛时代”,“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王国维评吴文英、张炎这两位在当时备受推崇

的南宋词人云:“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王

国维对南宋词持基本否定的态度,矛头直指近代备受推崇的典范南宋词人,尤其是浙西派所

推崇的张炎和常州派以及晚清四大家最为推重的吴文英。

胡适对待南北宋词的观点与王国维基本一致。胡适认为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诗人的

词”是最高峰,而南宋中期至元初的“词匠之词”则毫无价值。胡适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姜

夔、张炎、吴文英这些受到清人追捧的南宋词人。胡适对吴文英词的批评与王国维所说的“砌

字”“垒句”几乎一模一样。郑振铎也持尚北黜南的观点。

在推崇五代北宋黜斥南宋的词史观上,王国维与现代派胡适、郑振铎的观点完全一致,

并与晚清崇尚南宋的主潮相对立。

清代被称为词学“中兴”时期。近代词学家充分肯定了“清词中兴”的伟业,认为清词

可与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相媲美,清词实现了“中兴”。

最早与这种主流声音唱反调的是《人间词话》。王国维认为清代从“国初”至“嘉道以

后”的词毫无成就可言。朱彝尊的浙西派属于“国初”,常州词派在“嘉道以后”,王国维

对浙、常两派均加以否定,进而全面否定了清词的价值。

继王国维之后,胡适对清词同样持完全否定态度。胡适将清词视为“词的鬼的历史”:

“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所以这个时代可说是词的鬼影的时代。”胡适

明确反对清代是''词的中兴”时代。郑振铎也持否定清词的态度,他认为从元初至清末是词

史上的“模拟期”“在这个时期之内的词人,只知墨守旧规,依腔填词,因无别创新调之能

力”。

在涉及清词价值、“清词中兴”这样重大词学论题上,现代派与传统派的认识完全对立。

在现代派的清词价值判断方面,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清晰可见。

民国时期是传统词学终结和现代词学兴起的交汇时期。现代派词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其实质是运用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的新阐释。考察现代派词学,如潮其源头,

王国维《人间词话》导夫先路之功值得重视。

(摘编自孙克强《〈人间词话》与现代派词学》)

材料二: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

安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

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

“隐”。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

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诸诗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

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言情的杰作如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诸诗妙处亦正在“隐”,如梅圣俞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深情都必缠绵委婉,

显易流于露,露则浅而易尽。

温庭筠的《忆江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