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135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135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135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135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13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9套)(共135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什么是个人本位论?标准答案: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等,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依据个人需要。主要观点:第一,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第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第三,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第四,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评价:积极方面: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实现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升人的价值与地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的作用。不足之处: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了起来;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本位论一般是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发展而强调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本位论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违背了社会规范而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把两种理论辩证地统一起来,二者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最终要落在人的发展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制度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基本观点有:(1)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2)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3)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4)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很大的片面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标准答案:(1)学习者的需要:根据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概括就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来看,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来看,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3)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要根据学科发展来确定。泰勒指出,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应将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重要的来源。就目前来说,则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阐述人力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标准答案:人力资本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舒尔茨,其主要观点包括:(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国民收人增长快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率,因而也是劳动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1)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和才能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五育中的任何一育不仅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而且对其他各育又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3)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重点,但不能忽视任何一育。否则,就会影响其他各育的实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说明发现式教学法的优缺点。标准答案: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法就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优点: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特点,歪曲了接受学习的本意;同时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而且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水平。因此,发现学习应该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安排。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评泰勒原理。标准答案:泰勒是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领域里最杰出的研究学者之一,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即泰勒原理(目标模式)。泰勒原理是由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的:一条是课程编制原理;另一条是“评价活动的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说明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即提示了课程编制的4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这是对现代课程领域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架构。因此,泰勒被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也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评价程序共分四个步骤:确立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情趣、设计评价手段和利用评价结果。“泰勒原理”作为一种目标模式,是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它能够充分集中资源保证一个目标的实现,只要适当地选择好各种目标以及处理好多个目标的关系,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的成功。它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为止最具有权威性的系统,就能在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方法论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模式成了近几十年来学校实践中课程发展和评价的主导模式,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也是泰勒的一个重要贡献。但是,让教师、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围绕预定的行为目标进行展开,也限制了师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性活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哪些重要方面?标准答案:(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充分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9篇,外篇15篇。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而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此后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但所论常兼及中、西学的关系。何为“中学”?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对“中学的各方面都要通其大概”,但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因为纲常是维护封建王权和家庭伦理的基本准则。何为西学?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在西政、西艺、西史三类西学中,张之洞又着重对西政、西艺加以解释和强调。对中西学的关系,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主,西学为用。中学是保国、保种、保教的前提。中学是立国的主体,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必须放在学习的首位,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中体西用在向西方学习的初期,有其进步意义,其影响也较为深远,对清末教育改革影响深重。但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替代。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劝学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情况。中体西用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其产生的时代下,对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0、简述严复的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教育观。标准答案: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严复的德、智、体三育论首次在《原强》中提出,其源于近代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著作《教育论》。《原强》提到斯宾塞的.《明民论》和《劝学篇》,并说:“《明民论》者,言教人之术也。《劝学篇》者,勉人治群学之书也。其教人也,以浚智慧、练体力、厉德性三者为之纲。”由斯宾塞基于社会生物进化论观点得出的竞争可以促进人德智体的发展的理论出发,严复得出了一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取决于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荼,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倡导体育,包括禁止鸦片和女子缠足等陋习,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他认为,体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开民智就是全面发展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其核心内容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诂辞章之学,讲求西学。新民德就是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钟爱国家的观念意识。他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从其结构要素,各育的内容方面看,都基本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化模式。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严复的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的思想。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因此,在其教育目标体系中,智育处于基础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论构想为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提供了理论先导。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除要回答其思想的构成外,还要将其思想的来源以及理论地位加以说明。11、简述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和步骤。标准答案:(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即在观察中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哪些材料,并确定观察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回答为什么观察和如何观察等问题。(2)编制观察提纲,进人研究情境。对观察客体要进行明确分类,对所观察的事物确定最主要的方向。观察提纲要有一定灵活性和可变通性,防止有效资料被遗漏。(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而系统的观察,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记录。(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对资料的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课题论证是研究者本人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进行课题论证的目的在于阐述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完成课题的可能性,以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主要包括:(1)课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3、简述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标准答案: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1)消除法。即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可能不让这些因素影响实验结果。(2)平衡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使所有无关变量都以同一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教育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3)抵消法。这种方法是让同样的被试先后接受几种不同的实验处理,被试自身以及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和疲劳等无关变量效应在先后轮换过程中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提高实验精确度。(4)恒定法。恒定法是指使无关变量效应在实验前后保持不变。(5)随机法。随机是指在选择被试、安排实验处理顺序等许多实验环节上不受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随机安排决定,它是教育实验中唯一有可能控制所有无关变量的方法。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控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含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对外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对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二是研究中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三是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控制无关变量。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消除法、平衡法、抵消法、恒定法、随机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思考的是“控制”。14、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标准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就是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非结构式问卷与结构式问卷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标准答案:非结构式问卷属于开放式,没有固定的回答格式与要求,对填答问卷者来讲,可以自由回答,故又称作开放型。这种类型的问卷,多用在研究者对某些问题尚不清楚的探索性研究中。因为答卷人回答自由,答案多种多样,所以整理资料比较费时费力。但它能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及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果采用集体访问,可以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集体讨论,填答者可不受任何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明填答者的动机、态度、意见等,利于作深度研究使用。缺点是资料分散,难以统计,而且需要花费填答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构式问卷可根据是否使用文字,划分为图画式与文字式。图画式比较适合文字能力较差的儿童与文盲被试,在跨文化研究中应用较方便,可少受文化影响。结构式问卷根据答案的不同形式还可划分为:选择式、排列式和尺度式。适合于使用统计方法和进行量化处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标准答案:(1)代表人物: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是以教学各学科知识为中心任务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2)基本主张: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3)评价:①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编订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②知识中心课程理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③但是,以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同时,这样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标准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成就动机理论,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挑战性与胜任力同在,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总成正比的,根据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对于简单、容易的任务,尽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张一些;对于复杂、困难的任务,则要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气氛。(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和反馈。一方面可以调整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动机。不恰当的评定会有消极的作用,如使学生过分关注结果、抑制内在动机等。因此,在评定时应该注意:要用评定表示进步的快慢,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加上恰当的评语。(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根据三条原理:奖励能激发动机,惩罚则不能;滥用外部奖励会破坏内部动机;奖惩影响成就目标的形成。表扬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整个人;态度要真诚;要强调学生的努力。(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6)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7)适当地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成败归因,有时候积极比正确更重要,尤其是差生,引导其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足,而不是能力不足。(8)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9)注意内外部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10)加强自我效能感。引起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培养学习动机,我们要做好三方面:直接经验训练;间接经验训练;说服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三纲五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标准答案:“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标准答案: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发展,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方面,孔子强调“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与学习的观点。即就一般人而言,其先天素质差不多,是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不同,才导致个体的千差万别。可以说,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的阐述上,孔子充分认识到了人性、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孔子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思想的理解关键是既要把孔子的思想还原至其所生活的历史年代去看其意义,又要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重要性以及其思想的先进性。5、简述美国《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一休斯法案》。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开办提供农业、工业、商业和家政等教育的职业学校。(2)联邦政府要与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同时对职业教育师资训练机构提供补助。(3)在公立学校中设立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革成为兼具升学和就业职能的综合中学。《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得普通教育开始由传统的、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现实的联系,加强了普通教育的实用因素。同时,它又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评英同《巴尔福教育法》的历史地位。标准答案:1902年,在建立郡议会和郡独立市的基础上,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法令的主要内容如下:(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2)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态,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制度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标准答案:(1)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攻击行为的分类为:①按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②按攻_山行为的起因,可分为丰动型攻击和反应型攻击。③按攻击行为的目的,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2)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①消退法: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它们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少。②暂时隔离法:为了抑制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③榜样示范法: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榜样当中,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处罚的。④角色扮演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标准答案: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标准答案: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结构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法”,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把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互相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对现代西方课程论的影响很大。由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力图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着手寻找教育对策,因此,它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但结构主义教育的某些观点具有片面性,其编制的课程与教材偏难等,也不断招致了人们的责难。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0、简述研究假设的含义与作用。标准答案:(1)研究假设的含义。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事实上,研究假设就是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2)研究假设的作用。①可以指导研究设计。研究假设是研究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一个良好的假设,可以提示哪一种研究设计才能够配合研究的需要,甚至提示需要哪种受试者、研究上具、统计方法和实施的过程等等。②它可指导资料的收集。研究假设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证据的桥梁,它指导研究者收集解决所需的证据和资料,使研究者对有用的重要的材料更加敏感,免于浪费时间,或收集不需要的资料。③假设是研究的核心——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研究假设展开的。④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提出研究假设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是为过渡到理论做准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单介绍乌申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乌申斯基是19世纪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在当时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其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乌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地教育和无意地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强大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2)论教学。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教学目的上,他批判形式教学论者和实质教学论者的片面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他提出课程设置也要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上,他再三强调心理学和生理学是教学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指出,“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地了解人”。在教学原则上,他所提倡的原则有:直观性原则。“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必须给儿童进行直观教学,儿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观教学。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防止呆读死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连贯性原则。他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连贯,他说:“塞满了零星的、无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里面一切都摆得毫无秩序的一个仓库,在这里连主人自己也什么东西也找不到。”巩固性原则。认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练习和复习,特别是复习,应经常复习,在学习开始后就不断复习(3)论道德教育。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以下几方面:①通过教学进行德育;②教师本身的榜样;③说服;④机智地对待学生;⑤预防;⑥奖励和惩罚。还有就是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学艺。他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教育学要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首先要从一切去了解人。教育学应该吸取一些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法国《郎之万一万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标准答案:①提出了“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②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③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④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在战后初期的历史条件下,该方案虽然没有实施,但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访谈调查的基本过程。标准答案:(1)选择访谈对象选择适当的访谈对象是访谈调查准备阶段的重要内容。在非结构式访谈时,访问对象的选择与研究目的及社区特性密切相关,结构式访谈则多采用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以保证结果能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访谈对象后,调查者要对访谈对象的情况做大致的了解,包括访谈对象的身份、职业、经历等,以便在访谈中寻求共同语言。另外,在访谈地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尽可能考虑到访问对象的需要和习惯,以使访谈在自然状态下进行。(2)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无论哪种形式的访谈,之前都要有一个详实的访谈提纲和计划,明确访谈目的和谈话进行的方式,列出所要访谈的内容和提问的主要问题,必要时的备用方案和对调查对象所作回答的记录和分类方法。访谈提纲和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内容:访谈目的;访谈类型;访谈主题;访谈的具体问题;访谈的具体时间、地点、访谈人员与访谈对象;访谈的资料记录与分类方法。(3)正式访谈进入正式访谈后,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访谈的态度和基本礼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以平等亲切的态度对待访谈对象,并尽快取得访谈对象的信任和合作。⑦控制话题,始终围绕中心。在访谈过程中,不得随意打断话题,离题时要巧妙地拉回主题上来。③在访谈过程中,随时注意发现访谈对象提供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按访谈提纲进行,又要注意捕捉新的信息源,灵活应变。④多用鼓励或重复性语句,使访谈对象始终保持谈话的劲头。当访谈对象谈话紧扣主题时,访谈者应不时地以“嗯、奥”或简单地重复关键词来鼓励对方讲下去。⑤在谈话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中立态度,对访谈对象的任何回答不能有任何偏向的情绪流露,更不能出现诱导性问题,使访谈者产生有偏向的回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标准答案:(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什么是传统智力理论?其一般特征是什么?试举一两个例子。标准答案: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德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卡特尔的三层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虽然在构成智力的因素数目以及层次上存在分歧,但都有一个特征,即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以下举“单因素论”和“二因素论”两个理论为代表:(1)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称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验需要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S因素,而G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G因素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要回答教育现代化。标准答案: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陈旧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公平与效益统一观等。(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在对知识进行筛选时既要克服知识激增所带来的内容陈旧问题,及时补充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要注意保留人类文化精华。(3)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倡开放管理、民主管理,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员工的参与程度。(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5)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需要和潮流的科学的教育观;具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职业教育道德;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精深的现代专业知识;掌握组织现代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等。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条“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的掌握情况。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现代化的浪潮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影响深远。对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育的基本要素来回答,从观念层面、内容和手段层面、管理层面和教师层面来回答。2、试述教育要素中教育影响的相关内容及特征。标准答案: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培养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标准答案:(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要发展师范教育,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首先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同时,要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紧密联系当今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未来教师能获得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尤其要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以便胜任教师的职责。(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如何帮助新教师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顺利地完成由师范生到正式任教这一角色转换的过程,是教师在职培养工作的关键。因此,必须制定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专门向新教师提供系统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地担当起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之后,还应关心新教师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实践学习、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和交流合作等形式,使他们不断得到提高与完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标准答案:(1)定向作用。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使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2)激发和维持作用。(3)调节作用。动机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进而调整和改善学习行为。(如:如果学生的动机是取悦家长,那家长的表扬就可以强化他的积极学性的行为。)(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倾向采取多种途径完成任务。研究还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不是停在机械的水平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标准答案:“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司乐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人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与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7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标准答案:(1)军国民教育,即军事教育和体育,主要的目的是强体。(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使教育能够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之后才是达到富国的目的。(3)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是核心。实施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固然可以富国强兵,但必须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4)世界观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都是以现世人类幸福,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而世界观教育则是培养人超乎现世之观念的。他认为只有站在超于现象世界之高度,才能判定现象世界的价值。(5)美感教育。美育与世界观教育有密切的联系,美感教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感教育可以起到陶冶、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教师教学的特点。标准答案:(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的主要形式。标准答案: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根据“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方针,干部教育也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重心。干部教育主要有干部在职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大形式。(1)干部在职教育。苏区的在职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在职干部学校实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由于根据地变动大,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在职教育、以随营学校、教导队、短训班的形式进行。(2)干部学校教育。为了培养革命根据地急需的各种干部,苏区先后开办了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主要有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等。在各抗日根据地也有大量的干部学校。著名的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其中,抗大最有特色:抗大于1936年创办。总校先后办了8期,同时还先后在解放区办了12所分校。抗大在九年的时间里培养了20多万名干部,这些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领导和骨干的作用。抗大的任务是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和政治领导干部。毛泽东给抗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后又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作为抗大的校训。抗大的课程主要有政治课程、军事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地理常识、自然常识、算术、日语等)。抗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因为抗大的学制短,一般只培训半年。知识点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是一场规模宏大的革命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从事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干部教育,一直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重心。其学制短、培训辐射面广、培训课程实用,对革命根据地干部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9、简述凯洛夫提出的指导教学工作的五条基本原则。标准答案:凯洛夫提出的指导教学工作的五条基本原则是:(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5)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的三个步骤。标准答案:传统教育空疏无用,从地主阶级的改良派龚自珍、魏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连一般的官僚和封疆大吏张之洞、袁世凯也纷纷批评科举制度。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1)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①光绪十三年就在每届乡试会试时酌取人才,但其他如故;②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曾明令凡乡、会试和童生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但戊戌政变后,八股又曾一度复活;③1901年,在“新政”推行下,再次下令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2)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①1901年以后,清政府的官僚大臣们纷纷要求开办学校、改革科举;②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合写奏文,建议逐渐递减科举中额。按他们的计算,这种递减的方法,到减尽时,需要十年。(3)第三步是科举制度完全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终告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中国教育史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中世纪教育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标准答案:(1)中世纪教育的特点:①宗教化、神学化;②保守,发展缓慢;③开放性,普遍性,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拘认识未分化。(2)中世纪教育的历史地位:①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②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③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其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如分班教学;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定性分析的过程包含哪些步骤?标准答案:第一,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以及分析材料的范围。第二,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第三,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和确定分析的维度。第四,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通过分类,排列类别层次,区分不同情况下材料的差异,分析不同分类是否具有不同的意义以及事情发生是否有先后次序,并进而鉴定各因素之间是否有相关或因果关系,寻求研究对象的特质规范。第五,对定性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进行评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支架式教学。标准答案: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础上,建构主义者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是以维果茨基的“辅助学习”为基础的。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采取的教育改革方针。标准答案:“二战”后,经过10余年的努力,苏联教育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但进入50年代以后又面临新的问题,为此,苏联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建议》主要内容有: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人学。本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加强教育与生活联系;拉长义务教育年限;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2)1966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的决议。强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要求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删除大纲中和教科书中过于烦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对各年级的学时进行了规定;中学开设选修课。(3)1977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确定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要求改进与加强劳动教育与教学,但要使劳动教育与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标准答案: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的。而班杜拉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即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居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受罚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①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从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第一,榜样行为的特性;第二,榜样的特征:第三,观察者的特点。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③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做出反应。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若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能力也是一个条件。④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首先,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标准答案: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的要求。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学校教育目标体系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层次构成,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逐级具体化的目标。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标准答案: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奥苏伯尔,强调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其理论的基本主张有:(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一结构一序列一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当代主要教学流派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学生需要掌握每一个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基本主张。3、试述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标准答案: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在:(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标准答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包括: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②讲究语言技术。③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④欠当地运用板书。⑤在讲授过程中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克服讲授法的弱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从教学内容来看,朱熹所谓的小学与大学各指哪些方面?标准答案: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来二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指出,因为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很弱,所以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他提出以“教事”——明其事为主的思想。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人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明其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入圣贤之学的门户,人人都必须学好《四书》,而进一步学习《五经》是专门研究的事。所以,《四书》的地位实际超过了《五经》。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比较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学科中心课程论。标准答案:(1)经验主义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朱子读书法。标准答案:朱熹一生读书、教书,对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弟子门人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成为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记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朱子读书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著述繁多,学术成就颇丰。朱子读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了自己的亲身经验,提出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见解。朱子读书法就读书穷理而言是值得参考的。8、简要解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标准答案:“精神助产术”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通过不断提出追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独特方法,也称“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或问答法。(1)“精神助产术”的含义: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其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精神助产术”的意义:“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3)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4)但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①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③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套用于幼年儿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如何理解学习的含义?标准答案: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或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其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第三,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第四,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教育实验报告的“方法”部分在撰写时应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课题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和阐述。(2)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3)实验的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因素的实施及条件控制等。(4)实验的程序,通常涉及实验步骤的具体安排、研究时问的选择。(5)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如何利用强化程式来教学习者习得并维持一个新行为?标准答案: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一个教师可能正在作间隔式的强化,一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所以在强化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艰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它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的价值。(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闻隔式强化。(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要概述学习的完形说的基本内容。标准答案:主张“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即完形。这个完形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觉心理模式。它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功能,有一种使自身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格式塔学派认为,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时,就有一个内心的知觉认知模式,也就是格式塔与之对应,若这个格式塔与之不相符,则格式塔出现“缺陷”,即表现为认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有动机的性质,要求得平衡,就需要进行知觉认知模式的重新组织,达到完形。所以,他们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知觉认知重组,从而形成完形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标准答案: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而班杜拉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居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受罚组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①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第一,榜样行为的特性;第二,榜样的特征:第三,观察者的特点。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③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做出反应。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若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④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首先,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标准答案:按照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按照学习动机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的发生?标准答案:(1)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的经验和典型的事实。教材内容的编排要符合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原则。(2)教学程序,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顺序安排教学。(3)在进行教学时,具体分析所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识地教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如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6)通过反馈和归隐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5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什么是双轨制和单轨制?标准答案: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这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人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人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它相对于双轨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但是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标准答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基本的是非善恶辨别不清,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面对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充分调动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而,必须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分别阐明知、情、意、行的含义以及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3、如何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标准答案:(1)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以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情感融洽,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2)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多方面需要,具有舆论和辐射作用。当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与正式群体一致,则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但是,当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价值观与正式群体组织目标相抵触时,其消极作用就更为明显,表现为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与班主任、班干部对立,形成反班集体的对抗式非正式群体,使班集体的作用难以发挥,甚至可能产生反社会的行为。(3)要加强对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