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2(共9套)(共225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解决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刑事责任解决有四种方式:(1)定罪判刑方式。即法院对犯罪人认定有罪作出定罪判决的同时宣告适用相应的刑罚,这种方式是解决刑事责任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方式。(2)定罪免责方式。即法院对犯罪人认定有罪作出定罪判决而免除刑罚,这种方式是解决刑事责任的辅助的次要方式。(3)消灭处理方式。即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由于法律规定的阻却刑事责任事由的存在,使刑事责任归于消灭,这是一种补充的解决方式。(4)转移处理方式。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是由我国司法机关解决,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解决方式。可见,备选项应全选。2、下列情形,属于吸收犯的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吸收犯。吸收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因为是另一个犯罪行为的必经阶段、组成部分、当然结果,而被另一个犯罪行为吸收的情况。吸收犯的形式包括吸收必经阶段的行为、吸收组成部分的行为、吸收当然结果的行为。B选项中没有两个独立的犯罪,不构成吸收犯,B选项错误。C选项中,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套取行为和转贷行为是高利转贷罪的实行行为,只评价一个行为,不成立吸收犯。C选项错误。A、D选项完全符合吸收犯的特点。故本题选AD。3、盗窃罪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客观方面具体有四种行为:掺杂、参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所以应选A、C、D三项。5、下列情形中,应认定为自首的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为:(1)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属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应认定为一般自首。A选项正确。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的犯罪分子,如果没有自动投案,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讯问、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期间,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的事实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是上述人员虽然没有自动投案,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自首: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未掌握的罪行,与办案机关已掌握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犯罪分子交代同种罪行的。B选项错误。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是:(1)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因抢劫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又交代抢劫银行的犯罪事实,属于供述与司法机关掌握的本人罪行的同种犯罪,因此不能成立特别自首。C选项错误。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单位自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视为自首。单位没有自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对该直接责任人员应认定为自首。D选项正确。6、下列犯罪中,法律明文规定“明知”是()的构成要件。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行为。刑法在规定这两个罪时非常明确地要求对犯罪的人或者赃物要“明知”。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及传播淫秽物品罪则没有相应的要求。故选B、C项。7、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在A项中,甲明知苏某已经死亡,主观上不可能存在绑架的故意,故甲不构成绑架罪。在B项中,乙是使用暴力当场劫取他人财物,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抢劫罪而不是敲诈勒索罪。在C、D项中,丙和丁的行为都是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获得贝才物,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故应当选C、D项。8、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丈夫对妻子的死亡是积极追求的,所以对于妻子的死亡是直接故意。丈夫在追求妻子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同时,又放任了其孩子死亡的结果发生,所以对于其孩子死亡的结果发生是间接故意。故选B、D项。9、滥用职权罪的主体是()。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人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故选B、C、D项。10、下列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强奸致人死亡按强奸罪认定,从重处罚。ABD三种情况都按故意杀人罪认定。11、在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中,包括以下实行行为:()。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参见《指南》中的犯罪未遂部分。12、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即犯罪预备行为的判断问题。犯罪预备是指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为人没有实行犯罪行为。《指南》中所列举的八种具体预备行为:(1)准备犯罪工具;(2)调查犯罪场所和被害人的行踪;(3)出发前往犯罪现场;(4)诱骗被害人赶往犯罪现场;(5)追踪被害人;(6)守候被害人的到来;(7)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8)拟订犯罪的计划。尽管犯罪预备行为并不限于此,但是,考题中往往会依据《指南》中明确列举的行为编案情作为考点。13、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不包括道德义务。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行某种行为,但是消极地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行为。关于“不作为”的有关内容,大家要重点掌握,可能会以多种题型出现。除了本题的考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考点就是“不作为成立犯罪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这种义务的三个来源见本题)。(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义务,但是未履行。如果行为人虽然有某种特定义务,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缺乏必要的能力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不可能防止结果发生的,则不能构成犯罪的不作为。比如,仓库保管员被罪犯捆起来,以致公共财产被抢走,就不能认为该保管员构成不作为犯罪。(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了危害社会的结果。14、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计算的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以公历的年,月,日为准,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15、下列属于犯罪未遂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在刑法理论上,根据犯罪未遂行为的特征与犯罪未遂的原因,通常将犯罪未遂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16、李某(22岁)伙同其弟(15岁)共同实施诈骗行为,骗取大量财物,则()。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考查要点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依《刑法》第17条李弟不构成犯罪。而两个自然人共同犯罪的,要求各个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所以李某和其弟不构成共同犯罪,李某单独构成诈骗罪。故应当选B、C。17、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结果加重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结果加重犯,必须具有法定性。换言之,即使结果再严重,但如果没有被刑法明文规定,也不得认定为结果加重犯。本题中的A项、C项、D项,虽然都发生了死亡的结果,但由于没有被刑法的有关条文规定,故都不属于结果加重犯。B项,系转化犯,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18、下列关于刑期起算的说法错误的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关于A项。根据《刑法》第41条的规定,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根据《刑法》第44条的规定,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因此,A项的表述正确。关于B项。根据《刑法》第47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因此,B项的表述错误,当选。关于c项。根据《刑法》第51条的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缓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因此,C项的表述正确。关于D项。根据《刑法》第58条第1款的规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因此,D项的表述错误,当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19、甲为某县城市信用社副主任,该信用社为股份集体所有制性质的金融机构。为了解决本社难以支付的业务开支,甲与该社主任乙商议向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五家本社贷款客户强行收取利息外差补款20万元,除了补偿本社支出的业务开支外,剩余的15万元差补款被二人私分。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甲、乙二人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因而构成共同犯罪,故选A项。甲、乙二人私分的是向贷款户收取的利息差补款,是借机在账外暗中收取财物,该财物并非企业的合法财产,因而不符合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要件,不能构成职务侵占罪,故不选B项。本题题干中提到的城市信用社是股份制集体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属于公司性质。甲、乙二人属于公司人员,符合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主体条件;甲、乙二人收取利息外差补款,补差达20万元,并将其中的15万元私分,数额较大。可见,二人并非将利息差补款全部归于公司,而是将大部分财物归于自己名下,而且这些财物是直接从客户索取的,因而二人的行为符合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客观条件,故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而不构成受贿罪。故选D项,不选C项。20、下列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犯罪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类犯罪在主体上的显著特征是绝大多数犯罪的主体均可由单位构成,这其中有三个纯正的单位犯罪。本类罪中个人作为犯罪主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主体可以构成,二是由特殊主体构成,其中后者只是少数情形。21、下列金融诈骗罪中,()可以判处死刑。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199条的规定。22、下列各选项中,甲的行为不能够成立诈骗罪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诈骗罪的核心是被害人基于错误的认识对财产作出了处分,如果犯罪人进行了欺诈,但被害人没有陷入错误的认识,而是基于其他原因,如迫于无奈等交付财产,那么由于犯罪人获得的财产实际上并非其骗来的,不能认定为诈骗罪。选项A中甲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选项B中,甲未对房主进行欺诈,房主也未对自己的房产进行处分,因此甲对房主不构成诈骗罪;甲虽然对租房的丙进行了欺诈,但丙并非房主,对房子没有处分权,因此就房子而言,甲对丙不构成诈骗罪;就丙支付的租金而言,由于丙在支付租金后如约获得了房子一年的居住权,因此也不构成诈骗罪。选项B中甲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选项C中,就吃的食物而言,甲是在吃下食物以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的意图,这不符合诈骗罪的成立要件,因为成立诈骗罪,必须是行为人先产生非法占有的意图,然后再采用欺诈手段将财产据为己有;就消费完毕后餐厅对甲享有的债权而言,在甲向餐厅经理谎称送走客人后再付款时,经理也只是同意其暂缓付款,而没有同意免除其债务,因此也不构成诈骗罪。选项C中甲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选项D中,乙花2万元向甲购买假币,构成购买假币罪(未遂),甲以出售假币为名,实际上交付的是白纸,构成诈骗罪。也就是说,乙的行为构成购买假币罪,不影响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选项D中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23、甲潜入某公安交通管理局会计室盗窃,未能打开保险柜,却意外发现在该局工作的乙的警官证,随即将该证件拿走。随后,甲到偏僻路段,先后向9个驾车超速行驶的司机出示警官证,共收取罚款900元。对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首先,甲实施盗窃行为却未能打开保险柜,是盗窃罪未遂。其次,甲冒充警察收取罚款的行为,成立招摇撞骗罪,而且应当从重处罚。结论是对甲应以上述两个罪名是实行数罪并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24、甲厂系一村办企业,在一经济纠纷中败诉,法院判决甲厂应赔付乙公司人民币50万元。判决生效后,甲厂拒不履行判决。乙公司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干警先后两次到该厂执行,均遭拒绝和围攻。法院第三次到甲厂执行,厂长王某和该村村长李某纠集上百名村民,职工围攻执行干警,法院车辆被砸,执行人员被打,公务证件被撕毁,干警被扣押7个多小时。在本案中,下列哪些人的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对于一般参与围攻的职工,村民,不作为犯罪处理。25、在贪污贿赂罪中,犯罪构成中主体为一般主体的有()。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贪污罪和受贿罪都必须要求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甲使用暴力意图强奸妇女,在被害妇女昏迷后发现并取得财物。甲构成()。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在被害妇女昏迷前,甲并没有非法占有财物的意图,因此,不成立抢劫罪。2、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关于没收财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九章第二节中的附加刑。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而作为刑法的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A选项中的300万元都属于违法所得,而不属于没收财产的范围,A选项错误。B选项的汽车属于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返还给被害人。B选项错误。赌债不是合法债务,不能从应予没收的财产中偿还。C选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第2款规定,一人犯数罪依法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应当合并执行。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BC。4、下列关于时效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二章第二节中的时效的概念和意义。时效,是指经过一定的期限,对犯罪不得追诉或者对所判刑罚不得执行的一项制度。时效分为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两种。追诉效,是指依法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法定的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超过这个期限,除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核准必须追诉的以外,都不得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行刑时效,是指法律规定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判处刑罚而未执行,超过法定执行期限,刑罚就不得再执行。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行刑时效制度。我国刑法设立时效(即追诉时效)制度,主要具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2)有利于司法机关集中打击现行犯罪。刑法规定时效制度,就可以使司法机关摆脱难以查清而现实意义又不大的陈年老案的拖累,集中力量办理现行案件。(3)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故本题全选。5、下列情形中,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有()。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该节的其他犯罪是一般法和特殊法的关系,原则上适用特别法,但是还受到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的制约。A项中,甲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且该罪重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故排除A项。C项中,某企业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但是由于没有提及销售金额,所以应当认定其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故排除C项。D项中,由于变质药品尚不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可能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但是其销售金额达到15万元,符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构成要件。故选D项。B项中,王某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没有争议的。故选B项。6、下列关于自动投案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虽然交通肇事后及时报案是交通参与者的法定义务,但是从政策的角度认定为自动投案,更有利于鼓励肇事者自首,更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破案,节约司法资源,所以认定为自动投案更符合立法本意。所以应选择A项。交通肇事逃逸后仍然可以基于主观意愿自动投案,只是在处罚时以较重法定刑为量刑基准。所以应排除B项。C项和D项是关于形迹可疑的理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C项的行为成立自动投案。但是D项的情形,其已经不仅仅是“形迹可疑”了,而是非常可疑,不能再认定为自动投案。故应当选择C和D项。7、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甲自动投案后隐瞒自己的前科情况,影响对其定罪量刑,不能认定为自首。故应当排除A项。自动投案关键在于犯罪嫌疑人有投案的意愿和行为,行为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在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说明其有明确的投案意愿,同样构成自首。故应当选择B项。自首并没有要求在自动投案时就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只要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的,同样起到了节约司法成本的作用,可以构成自首。故应当选择C项。丁犯有抢劫罪同种数罪,但是没有供述最为严重的抢劫行为,属于没有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不构成自首。故应当选择D项。8、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丈夫对妻子的死亡是积极追求的,所以对于妻子的死亡是直接故意。丈夫在追求妻子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同时,又放任了其孩子死亡的结果发生,所以对于其孩子死亡的结果发生是间接故意。故选B、D项。9、张某与同学周某深夜在宿舍喝酒。周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张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周某要张某送其回家,张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词拒绝。周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选项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首先,周某5000元掉到地上,并没有丧失对该钱包的占有,故张某将钱包占为己有,构成盗窃罪,而不是侵占罪。其次,由于张某和周某是同学关系,张某没有护送周某回家的义务,所以张某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故应当选A、D项。10、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在A项中,单位犯罪以有法律明确规定为前提条件。刑法没有将单位规定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故单位不可能构成盗窃罪。单位虽然不构成盗窃罪,但是甲组织他人窃电,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故甲构成盗窃罪。故应当选A项。在B项中,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都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国家机关也是机关的一种,故交通局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应排除B项。在C项中,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主体,两个处罚对象,对乙进行处罚,是因为乙是公司的总经理,是单位犯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而不是因为乙和公司是共同犯罪关系。应当排除C项。在D项中,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单位主要负责人自首的,应当视为单位自首。故应当选D项。11、下列选项中,关于非法制造、买卖枪支罪与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也可以成为该罪的主体。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单位,而且只能是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销售企业。A选项正确。非法买卖枪支后又持有该非法买卖的枪支的行为是行为人非法买卖枪支的当然结果,为非法买卖枪支行为所吸收,属于吸收当然结果行为的吸收犯,因此仅需以非法买卖枪支罪一罪定罪处罚。B选项正确。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或单位,违反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依法配备枪支的人员或者单位,违反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非法买卖枪支罪与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犯罪行为的方式不同,并且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特殊主体,即依法配备枪支的自然人、单位,二者具有明显区别,不存在包含关系。C选项错误。非法制造枪支罪的非法制造,是指未经批准,私自制造枪支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只要实际进行了制造的行为,无论是否制造成功,用手工还是机器方式制造,也无论是为了自用或非法出售,只要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性都成立本罪。D选项错误。12、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罪刑相适应原则,又称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为此,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都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以充分贯彻该原则。例如,刑法总则中规定了量刑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刑法总则还规定,对累犯从重处罚、不得缓刑、不得假释;对未成年犯、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的人从宽处理;对中止犯的处罚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对过失犯的处罚明显宽大于故意犯,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刑罚与犯罪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另外,请注意:罪刑相适应原则只是一项宏观的刑法基本原则,是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需要综合结合犯罪行为、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和主观恶性、行为人的再犯可能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13、下列()等情形不应当成立累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参见《刑法》第65条规定的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14、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拟制的。故A项表述错误。不作为犯罪是从行为角度对犯罪的划分,而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是从犯罪故意的角度对犯罪的划分,一个是从客观角度,一个是从主观角度,两者之间不矛盾,故不作为犯罪在主观上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可见,B项表述正确。遗弃罪是典型的不作为犯罪,而且是纯正的不作为犯罪。可见,C项表述正确。侵占罪中的拒不退还是行为人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表现,所以只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即使客观上没有实施拒不退还的行为,也成立侵占罪。所以,不能认定侵占罪是不作为犯罪。可见,D项表述错误。15、犯罪既遂的表现形态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刑法》总则第91条关于“公共财产”的规定属于()。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该条款从解释的效力来看,属于立法解释,是在刑法中用条文对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从解释的方法来看,属于文理解释,是对刑法条文的文字字义的解释。17、下列哪些情形只能以个人犯罪论处(即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依照刑法,A、B、C、D均属依照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的情形,均非单位犯罪,故均为正确选项。18、下列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遗弃罪是纯正的不作为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抢劫罪只能以作为方式构成;放火罪和故意杀人罪既可以以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以不作为方式构成。A、B为正确选项。19、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犯罪人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参见《刑法》第19条的规定。20、犯罪预备的特征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有犯罪预备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预备犯。犯罪预备的特征是:(1)行为人具有为便利实行、完成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例如,为了便利实行、完成杀人罪、强奸罪、抢劫罪的意图。(2)客观上,犯罪人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预备活动。(3)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预备阶段,未能进展到着手实行犯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21、对下列何种人可以假释()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规定的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可见,假释的对象是两种人:有期徒刑犯和无期徒刑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22、1980年年初,张某强奸某妇女并将其杀害。1996年末,张某因酒后驾车致人重伤。两案在2007年年初被发现。关于张某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首先,强奸罪的量刑是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时效是15年,即1995年。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是无期徒刑、死刑,其追诉时效是20年,即2000年。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时效是5年,即2001年。其次,1996年年末,强奸罪已经过了追诉期限,但故意杀人罪则尚在追诉期限之内,其20年的追诉期限应从1996年重新计算。再次,两案在2007年被发现,交通肇事罪已经经过了追诉期限,但故意杀人罪依然尚在追诉期限之内。最终,本案只追究甲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即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23、刑罚权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刑罚权是国家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借以惩罚犯罪人的权力,包括上述A,B,C,D四个方面的权力。制刑权(立法权的一部分)是国家创制刑罚的权力,求刑权(起诉权)是请求对犯罪人予以刑罚惩罚的权力,量刑权是国家审判机关裁量并决定刑罚的权力,行刑权是国家对犯罪人执行刑罚的权力。24、下列哪些行为可以构成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侵占罪的对象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侵占罪的行为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无主物、行为人持有的遗失物,不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犯罪构成对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理论对我国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刑法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的确立犯罪的要件,它是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具体而言:它是成立犯罪的标准;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是区别此种犯罪与彼种犯罪的标准;是通过确定是否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故本题全选。2、关于单位犯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单位犯罪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为限。单位既可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也可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两罚”原则。刑法分则有特别规定只实行“单罚”的,依照规定。从刑法现有的规定看,在单罚的场合一般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故本题四个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本题选ABCD。3、关于禁止令,下列选项错误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主刑。禁止令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宣判管制、宣告缓刑的同时,判令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命令。对于假释的人不能适用禁止令。A选项错误。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禁止从事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者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B选项正确。4、下列关于强奸罪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强奸罪。在认定强奸罪时,要注意区分强奸罪与通奸行为的界限。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男女双方原来有通奸关系,女方后来告男方强奸,不能认定为强奸罪。对于所谓半推半就的性行为,如果不是违背妇女意志的,一般不宜以强奸罪处理,只有确实是违背妇女意志的,才能以强奸罪定罪处罚;二是第一次性行为是违背妇女意志的,妇女没有告发,以后该妇女又多次自愿与该男子发生性关系的,对第一次性行为一般不再认定为强奸罪;三是犯罪人在强奸妇女后,对该被害妇女实施精神上的威胁,迫使其不得不忍辱屈从的,不是通奸,应当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四是男女双方原来有通奸关系,后来该妇女明确表示不再保持这种通奸关系,而男方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与该妇女发生性关系的,应当以强奸罪定罪处罚。A选项、B选项正确。在认定强奸罪时,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对于不满12周岁的被害人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对于已满12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被害人,从其身体发育状况、言谈举止、衣着特征、生活作息规律等观察可能是幼女,而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在校园、游泳馆、儿童游乐场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实施强奸、猥亵犯罪,只要有其他多人在场,不论在场人员是否实际看到,均可以依照刑法第236条第3款、第237条的规定,认定为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强制猥亵,强制侮辱妇女,猥亵儿童。故本题全选。5、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扩大解释,是指对刑法用语进行解释后的含义大于字面含义,但该含义仍处于该用语可能涉及的范围之内的解释。类推解释,是指通过同类事物间的类比将不符合刑法规定的情形解释为符合刑法规定的情形,这种解释超出了刑法用语本身可能具有的含义,明显超出了一般理性人的预测可能性,这种解释方法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修正案(九)》将盗窃尸体罪修改为“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罪”,“尸体”与“骨灰”是并列关系,“尸体”指的是人的躯体,“骨灰”是指躯体燃烧后的灰烬,两者含义的范围完全不能等同,因此将“骨灰”解释为“尸体”属于刑法禁止的类推解释,A选项错误。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虽然破坏大型拖拉机也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危害结果,但“汽车”一词的含义并不包含大型拖拉机,因此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B选项正确,究竟属于扩大解释还是类推解释在法硕考试中请考生们无需深究。当然解释,是指在人罪时“举轻以明重”,在出罪时“举重以明轻”,即法律规定更为严重的情形都不为罪时,较轻的情形当然不认为是犯罪。因为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缓刑、不得假释,而毒品犯罪中的再犯仅是从重处罚,因此相比较于毒品犯罪中的再犯制度,累犯属于更加严重的量刑情节。既然刑法明确规定累犯制度不适用于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那么毒品再犯制度也不能适用于不满18周岁的人,这也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原则,C选项正确。但需要提醒的是:在适用当然解释的入罪时“举轻以明重”的方法时,要注意该方法仅具有逻辑合理性,并不意味着结论当然合理,因为很有可能解释出来的结论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社会危害性更为严重为由就认定为犯罪。立法解释,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条文的解释。解释法律与制定法律是不同层次的活动,即使是立法机关在解释法律的时候也必须立足于刑法的规定,不能创设新的规定。换句话说,禁止类推解释既针对司法机关,也针对立法机关。D选项错误。需注意:有的辅导材料认为2015年非法学第7题的答案证明法硕号试认为未成年人可以成为毒品犯罪的再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015年非法学第7题:“甲17周岁因运输毒品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不久,又因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贩卖毒品被逮捕?甲属于()”官方答案是A再犯,但在2016年版考试分析对2015年试题的解析中明确说明本题是指一般再犯,并且与毒品犯罪的再犯进行了区分。毒品犯罪的再犯,是指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罚,又实施毒品犯罪的,一般意义上的再犯,是指再次犯罪的人,即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实施犯罪的人。本题属于一般意义的再犯,所以本题并不能说明法硕考试认为未成年人可以构成毒品犯罪的再犯。过这个问题并非是考试大纲的范围,所以不必纠结,笔者设计本题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考生理解当然解释的含义。6、在我国刑法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一节中的酌定情节。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刑法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1)犯罪的动机。例如,同是抢夺犯罪,有的是追求腐化生活,有的是基于家庭生活困难,前者的主观恶性相对大于后者。(2)犯罪的手段。如使用一般强制方法实施的强奸犯罪,与采用惨无人道、极端野蛮的手段完成的强奸犯罪相比,前者的情节明显轻于后者。(3)犯罪的时间、地点。如发生于天灾人祸之时的盗窃、抢劫等犯罪,就比平时所发生的相同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4)犯罪侵害的对象。如侵犯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怀孕妇女的犯罪,就比侵犯其他对象的相同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5)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例如,同是侵犯财产利益的犯罪,犯罪人所造成的实际的财产损害程度,就是在量刑时应予以考虑的因素。(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如平时遵纪守法者犯罪,与平时一贯违法乱纪、甚至多次受过行政处罚者犯罪相比,后者就应受到相对较重的处罚。(7)犯罪后的态度。如真诚悔过、坦白罪行、积极退赃、主动赔偿损失、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危害结果等表现,较之于拒不认罪、毁灭罪证、意图逃避罪责等表现,前者应当受到相对较轻的处罚。故本题全选。7、关于罪过,下列选项错误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犯罪故意、犯罪过失。A选项中玩忽职守罪中的“过失”并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而只要求认识到其危害行为会导致重大损失的结果,但轻信这种结果能够避免或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这种结果。A选项错误。B选项的情况属于行为偏差,又叫作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如甲欲杀张三,朝张三射击却击中张三身旁的李四。甲故意举枪射击仇人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乙的名车毁坏,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C选项不属于正当防卫,而是犯罪行为,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C选项错误。D选项中,甲因疏忽大意而致人死亡,属于过失犯罪,甲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危害结果只能是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CD。8、关于数罪并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70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宜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A选项正确。《刑法》第71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乙在刑罚执行完毕前又犯新罪的,应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B选项正确。如果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并发现其在原判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则先处理漏罪,按照“先并后减”原则并罚,再处理新罪,按照“先减后并”原则并罚。C选项正确。“先减后并”的结果与“先并后减”相比,实际执行的起点刑期提高;实际执行的刑期可能超过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法定最高刑的限制。因此“先减后并”比“先并后减”的结果更重。D选项错误。9、关于食品安全渎职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根据立法解释,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渎职罪的犯罪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该解释同样适用于食品安全渎职罪,故应当选择A项。食品安全渎职罪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一并加以规定,这就导致其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故应当选择B、C项。对于D项,司法实践基本上废除了牵连犯等处罚原则,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如果刑法或者司法解释没有对处罚原则作出规定的,通常情况下是按照数罪并罚来处理的。故应当排除D项。10、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伪证罪的主体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11、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犯罪构成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组成的。可见,备选项应全选。12、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刑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57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3、下列关于我国刑法溯及力的说法,()是正确的。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选项A是刑法溯及力的概念;选项B,我国刑法溯及力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选项C,参见《刑法》第12条第2款;选项D,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1月起施行的《关于适用刑法第12条几个问题的解释》第3条。14、以下情况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选项A、B、C中的行为人都不具备“共同故意”这一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记忆,我们结合一些案例,将该内容总结如下:根据“共同故意”这一条件的要求,下列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1)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共同过失犯罪时,只要根据各人过失犯罪的情况分别定罪量刑即可,不需要以共同犯罪论处(参见《刑法》第25条第2款)。(2)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看守所值班武警擅离职守,重大案犯趁机脱逃。前者为过失,后者为故意,在客观上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成立共同犯罪。故意(过失)行为与无罪过行为更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3)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同时犯是指二人以上同时以各自行为侵害同—一对象,但彼此之间无意思联络的情况。例如,甲、乙二人趁商店失火之机,不谋而合地同时到失火地点窃取商品。由于甲、乙二人在主观上没有意思联络,故不成立共同犯罪。(4)先后故意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彼此没有主观联系的,不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甲先到丙家窃取电视机,乙后到丙家窃取电冰箱。甲、乙二人虽然实施了相同的盗窃行为,并且都是在丙家作案,但由于缺乏“共同”故意,所以,不成立共同犯罪。注意,此案中的甲、乙二人没有共同的意思联络。另案:甲、乙二人事先并未联络,但却凑巧同时到丙家盗窃,在盗窃现场,甲、乙二人商量互相配合,共同盗窃,则应当成立共同犯罪。(5)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理论上称之为“实行过限行为”),不是共同犯罪。例如,甲教唆乙盗窃丙女的财物,乙除实施盗窃行为之外,还强奸了丙女,甲对此毫不知情。甲、乙二人固然成立盗窃罪的共同犯罪,但不成立强奸罪的共同犯罪。(6)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但是,如果事前有通谋的,则成立共同犯罪(参见《刑法》第310条第2款)。15、犯罪未遂的特征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犯罪未遂的特征。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所呈现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未遂的特征主要有:(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即犯罪尚未达到刑法所规定的完成状态就停顿下来。(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16、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的规定,下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却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刑法规定的,可依其依法制定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因此在民族自治地方犯罪的一般情况下仍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除非该自治地方有变通或者补充规定,A选项错误。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我国刑法不在香港、澳门地区适用,B选项正确。根据《刑法》第11条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C选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人犯罪的仍然要适用刑法,只是由特别的法院管辖,D选项错误。17、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又称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而停止所呈现的形态。可分为完成与未完成两大类: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也是法律所确立的标准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对于既遂形态而言,它们是特殊形态或者犯罪既遂的修正形态。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18、聚众犯罪的形态包括()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未必都是主犯。聚众犯罪有三种形态:(1)全体参与者均可构成犯罪,如聚众持械劫狱罪。(2)只有聚众者和积极参与者才可构成犯罪,一般参与者不构成犯罪,如聚众斗殴罪。(3)只有聚众者才构成犯罪,其他参与者不构成犯罪,如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19、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犯罪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因此,共同犯罪的共同犯罪人也不局限于自然人,单位与单位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单位与自然人也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因此,排除A。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单位犯罪本身并不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要求犯罪人之间有共同的故意,但故意形成的时间既可以在着手实施犯罪前,也可以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产生。例如,甲前往丙宅盗窃,恰遇正在丙宅盗窃的乙,于是,甲,乙二人互相配合,盗走丙宅大量财物。此案中,甲,乙二人成立盗窃罪的共犯,但其事前并无通谋,而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故意,称之为事中共犯。因此,排除B。20、对于下列()情形,行为人出于保护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参见《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21、下列情形不成立累犯的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尤其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22、由公安机关作为执行机关的刑种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甲某因工头乙某欠其工资5000元一直不给,某日将乙某的3岁儿子诱骗到家中,并给乙某写信要其拿5万元来赎,后来发现乙某报警,唯恐事发就将小孩杀害。下列关于甲某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甲某、乙某之间只存在5000元的工资债务,而甲某向乙某勒索5万元已经大大超出了债务数额,应当以绑架罪论处。甲某将乙某之子杀害的行为不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刑法》第239条明确规定,杀害被绑架人的,仍以绑架罪论处,属于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并规定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24、甲欠乙10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10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些项是不正确的()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首先,抢劫罪的对象可以是财产性利益。所以,在抢劫财产性利益时,由于压制他人的反抗而使财产性利益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发生了转移时,应认定为强取财产性利益,从而成立抢劫罪。本案中,债务人甲为了消灭债务而对债权人乙实施暴力,逼迫乙放弃债权,成立抢劫罪。其次,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从司法实践来看,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常常与其他犯罪结合在一起。例如,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后,进行杀人、伤害、强奸等犯罪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只是为了实现另一犯罪目的,也可以说是实施其他犯罪的必经步骤。因此,只应按照行为人旨在实施的主要罪行定罪量刑,不按数罪并罚处理。通常只对那些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严重妨碍了他人的居住和生活安宁,而又不构成其他犯罪的,才能以非法侵入住宅罪论处。入户抢劫或者入户盗窃的,仅认定为抢劫罪或者盗窃罪即可,无须再与非法侵入住宅罪实行数罪并罚。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25、盗窃行为构成犯罪的标准包括()。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的,构成盗窃罪。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下列关于假释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假释的条件、假释的考验期及其考察。适用假释的限制条件还包括:(1)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2)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刑法》第83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被假释的罪犯,除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减刑,其假释的考验期也不能缩短。C选项、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CD。2、关于假释的适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81条第2款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放火、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这里的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指因为一罪而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形,而不包括数罪并罚的情形。故甲不得假释,而乙可以假释。在C项和D项中,丙和丁都属于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犯新罪,不符合累犯的条件,所以丙和丁都可以假释。故应选B、C、D项。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在我国刑法中,过失犯罪的成立以特定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作为必要条件。B项中,医生违反了禁止杀人的刑法规范,不是不作为犯罪,而是作为犯罪。由于该护士没有罪过,只是被医生利用的工具,所以对于医生按照间接正犯处理。C项中,甲的行为引起了乙的死亡,所以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发表言论本身也是行为,是可以成立犯罪的,例如煽动分裂国家罪。4、2016年4月,甲利用乙提供的作弊器材,安排大学生丙在地方公务员考试中代替自己参加考试。但丙考试成绩不佳,甲未能进入复试。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组织考试作弊罪,是指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或者为他人实施组织考试作弊行为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行为。甲的行为不是组织作弊的行为,仪仪是寻求他人代替自己考试的行为,不应认定为组织作弊罪。A选项说法错误。由于甲不构成组织作弊罪,乙也不属于为组织作弊罪提供帮助的行为,也不能认定为组织作弊罪。B选项说法错误。代替考试罪,是指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甲让丙代替自己参加公务员考试,丙代替甲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构成代替考试罪。CD选项说法正确5、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下列犯罪形态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的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对继续犯的处罚,依据刑法分则的相应规定;对吸收犯的处罚;依据吸收之罪处断;对牵连犯的处罚,应当注意,在刑法分则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依据从一重处断;对想象竞合犯的处罚,依据从一重处断的原则。6、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某日晚,甲、乙如约前往丙家,乙在屋外望风,甲进入丙家,见丙女一人在家,就对丙女实施了强奸行为。对本案应如何处理()。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所以,成立共同犯罪需要行为人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在本案中,甲、乙只有共同盗窃的故意,没有共同强奸的故意,所以,甲、乙应当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而甲单独成立强奸罪,乙对甲的强奸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具体而言,本题考查的是共同实行过限行为的定性。7、按照中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都适用我国刑法的中国公民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不论是因公出国还是因私出国,只要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都适用我国刑法。故A、B、C为正确选项。8、《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15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需要对8种行为负责。这8种犯罪,是指8种具体犯罪行为而非8个具体的罪名。因此,如果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所实施的某种行为包含了上述8种犯罪行为,则应以犯罪论处。例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绑架行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在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则应定故意杀人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拐卖妇女、儿童行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则应定强奸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组织、强迫卖淫行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如果在组织、强迫卖淫过程中,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后迫使其卖淫的,则应定强奸罪。换言之,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包含了上述8种犯罪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具体的8个罪名。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9、关于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在直接故意的场合,即使追求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发生,通常应当追究预备、未遂的罪责。A表述正确。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如果没有实际发生特定危害结果,通常不追究未遂的罪责。B表述错误。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犯罪,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其主观罪过形式只包括故意,不包括过失,只有当法律条文明示该条之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或者包括过失,过失才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C表述错误。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只有既遂形态并且只处罚既遂形态,而对于直接故意犯罪,刑法不仅处罚既遂形态,而且处罚其未完成形态。D表述正确。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表述,故答案为BC。10、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明确分工,可以将共同犯罪划分为()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明确的分工为标准,可将共同犯罪划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组织形式为标准,可将共同犯罪划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11、甲,乙,丙三个好友在饭馆喝酒,恰巧与甲有矛盾的丁也来到该饭店,二人再次发生争执。乙,丙见状上前帮助好友甲,三人联手将丁打成重伤,其行为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共同犯罪的形式,其中,简单的共同犯罪是指所有的共同犯罪人均为实行犯的情形。12、若甲、乙、丙、丁都是处于死刑缓期2年执行期间的罪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死缓期间犯过失犯罪的,应当将其所犯之罪与原判之罪数罪并罚,不应当直接核准执行死刑,所以A项错误。死缓期间,只有在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况下才能减为有期徒刑,而C项中丙只具有一般立功表现,所以不应减为有期徒刑,而且,即使减为有期徒刑,也只能减为25年有期徒刑,C项错误。死缓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D项正确。13、下列选项所列情形属于自首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C项中蔡某的行为完全符合这一定义,构成自首。犯罪分子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也是自首,所以A项符合题意。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所以D项符合题意。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要想成立自首,其所供述的必须是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之外的其他种罪行,所以B项中胡某的主动交代不构成自首。14、1980年年初,张某强奸某妇女并将其杀害。1996年末,张某因酒后驾车致人重伤。两案在2007年年初被发现。关于张某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首先,强奸罪的量刑是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时效是15年,即1995年。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是无期徒刑、死刑,其追诉时效是20年,即2000年。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时效是5年,即2001年。其次,1996年年末,强奸罪已经过了追诉期限,但故意杀人罪则尚在追诉期限之内,其20年的追诉期限应从1996年重新计算。再次,两案在2007年被发现,交通肇事罪已经经过了追诉期限,但故意杀人罪依然尚在追诉期限之内。最终,本案只追究甲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即可。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15、我国刑法采取的数罪并罚原则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刑法》第69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因此,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原则有并罚原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16、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具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假释:()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参见《刑法》第86条的规定。17、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的行为方式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是指个人或者单位故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行为。本罪的行为内容为虚开专用发票,包括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是指除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具有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功能的收付款凭证或者完税凭证。虚开专用发票,包括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专用发票四种情况。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18、甲、乙合谋勒索丙的钱财。甲与丙及丙的儿子丁(17岁)相识。某日下午,甲将丁邀到一家游乐场游玩,然后由乙向丙打电话。乙称丁被绑架,令丙赶快送3万元现金到约定地点,不许报警,否则杀害丁。丙担心儿子的生命而没有报警,下午7点左右准备了3万元后送往约定地点。乙取得钱后通知甲,甲随后与丁分手回家。下列罪名哪些不符合甲、乙的行为性质?()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中甲、乙合谋勒索他人财物,采取了虚构绑架事实的方式,威胁他人交付财物构成敲诈勒索罪,其并没有采取绑架他人做人质的方法,也没有非法拘禁他人,所以不构成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同时其取得财物的手段也并非使用了暴力手段所以不构成抢劫罪。故甲、乙二人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共犯。19、黄某(19周岁)和赵某(17周岁)合伙盗窃邻村王某家的耕牛。黄某在门外望风,赵某进牛棚牵牛。由于赵某不小心弄出响声,被王某发现。黄某听到王某的吆喝声,不顾等赵某即逃走。王某手持木棍紧追赵某,赵某为了逃避王某的抓捕,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王某身上捅了一刀后逃走。黄某逃到村头,刚好遇见巡逻的民警。民警见黄某形迹可疑,即将其带回问话,黄某如实将其与赵某合谋盗窃的情况向民警作了交代。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黄某和赵某共谋盗窃临村王某家的耕牛,并且着手实施了盗窃行为,后因为被王某发现而并未得逞。黄某构成了盗窃罪(未遂),赵某因在逃避抓捕的过程中使用了暴力将王某刺伤,其行为转化成了抢劫罪。20、下列情形,成立妨害公务罪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第270条的规定,妨害公务罪有五种行为方式:(1)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4)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5)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其中,第五种情形是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21、下列情形,属于聚众赌博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赌博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行为。根据2005年5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本题的四个选项均属于聚众赌博,均当选。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22、关于受贿相关犯罪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关于A项。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刑法将贿赂的内容限定为财物。这里的“财物”,指的是具有价值的可以管理的有体物、无体物以及财产性利益。之所以将财产性利益也包括在内,是因为其价值可以通过金钱计算,而且很多财产性利益的价值都超出了一般物品的经济价值。本案中,海洛因虽属违禁品,但也有经济属性,其价值可以通过金钱计算,属于受贿罪的成立条件的“财物”。因此,A项正确。关于B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二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本案中,乙父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其利用乙的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他人财物,应认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因此,B项正确。关于C项。王某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原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受他人财物,应认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而非受贿罪,因为,受贿罪的行为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C项正确。关于D项。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与人民团体,行为内容为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归单位所有,为单位谋取利益。本案中,法院院长实施的索取贿赂的行为,代表了单位的意志,应认定为单位受贿罪。因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23、甲厂系一村办企业,在一经济纠纷中败诉,法院判决甲厂赔付乙公司人民币50万元。判决生效后,因甲厂拒不履行判决,乙公司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干警先后两次到甲厂执行,均遭拒绝和围攻。法院干警第三次到甲厂执行,厂长王某和该村村长李某纠集上百名职工、村民围攻法院干警。法院车辆被砸,执行人员被打,公务证件被撕毁,干警被扣押七个多小时。下列哪些人的行为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刑法》第313条第1款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对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第5条规定:与被执行人共同实施……情节严重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4、挪用公款罪是指()行为。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挪用公款的用途决定了挪用公款罪构成的不同条件。25、下列哪些人员是构成贪污罪的犯罪主体:()。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贪污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依据《刑法》第382条的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视为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多项选择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0分,共25分。)1、下列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聚众斗殴致人轻伤的,仍定为聚众斗殴罪,而刑讯逼供致人死亡、寻衅滋事中致人死亡,罪犯脱逃中杀死看守均成立转化犯,构成故意杀人罪。2、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伪证罪的主体的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的考点是伪证罪的犯罪主体。根据我国《刑法》第305条的规定,伪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