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重点难点问题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重点难点问题选讲

1.(2024.安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兹利什所说:“一个文明虽然一方面自诩独特,自视处于先进地位,但另一

方面又在借鉴'他者'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积极

意义,就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倘若对世界历史作一种回溯性的看待,就不得不承认,中华

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批判地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不过是一种“反哺”。

——摘编自何中华《文明的历史含义及其当代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讲解】论题:古代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阐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断的吐故纳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之后,秦汉进入到大一统时代,儒家被确立为

官方正统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流播,冲

击了中国的儒家文化。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文化始终有海纳百川、兼

容并包的特质,儒家文化借鉴和吸纳了佛教的思想,实现了内容的丰富和完善。隋唐王朝也

实行开放多元的政策,对外来的文明不断的兼收并蓄,最终呈现出高度繁荣发达的景象,并

辐射到东亚地区,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从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文明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文明,通过对外来文明的吸纳,实现

了自我的更新,并反哺到他者。(本题亦可以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等角度进行作答,言

之成理即可赋分)

(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讲解。如学生自拟其他论题,阐释合理亦可

赋分)

2.(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之一和

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理论。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对求同存异

思想作出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理解为:既不盲目地附和他人的

意见,能提出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见。“同而不和”也可以

理解为:既盲目地迎合与附和他人的意见,只发表相同的意见,不提不同的意见,又只把自

己一个人的意见看作正确的意见,排斥和打击不同的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人。约言之,“和

而不同”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同而不和”则是一种简单的单元性。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对求同存异原则的政治实践展开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讲解】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求同存异原则在政治上广泛应用,推动中国和世界和谐发展。

论述:求同存异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的包容精神。

新中国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成为国与

国处理关系的基本准则;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推动了中国与

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求同存异原则成为统战

工作的重要原则。邓小平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这在处理港、澳回归问

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在处理南海争端时中国一直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立场,主张

通过谈判和对话解决分歧,与相关国家共同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求同存异”原则在新中国政治上的应用,体现了中国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有力地推动了当今全

球合作,有助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2024•河北邯郸•模拟预测)材料即使是相隔数代的人,文字材料仍能使文明得以

延续。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由古可知今,由今可知古。

“谁把思想局限于现在,谁就不能了解当今的现实”。密芝勒在《人民》一书的开篇如是说。

在密芝勒之前,莱布尼茨就已着手研究历史,他说:“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

第2页共12页

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

徒劳无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

解过去。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我多次读过或叙述、描绘过

战争,可在我亲身经历可怕而令人厌恶的战争之前,我又是否真正懂得“战争”一词的全部

含义呢?军队被包国,国家遭惨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亲身感受到1918年夏秋胜利

的喜悦之前,我是否真正理解“胜利”这美丽的词汇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呢?最终,人们总是

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

——摘编自[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围绕“古与今”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讲解】示例:我国古今之间关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

在民族关系方面,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推动了中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

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

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

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基于古代史中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的历史传统,

我国现在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共同

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国家

统一成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在对外交往方面,中华文明素来开放、包容。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

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多条道路沟通中外,为中外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

为中外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古代我国各种宗教信仰多元并存,这奠定了中华文化对

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现今,中国人仍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致力于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截至2023年

3月,中国已同182各国家建交,同110多各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综上所述,中华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今天仍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4.(2024・河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何谓“文化自觉”?1997年费孝通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中提出这一问

题,并将其发展历程总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觉思想

产生了文化差异共生共美的语境,在此语境涵盖下,其所表达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精神的实质

表现为适应不同时代需求而必须进行文化转型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思想的核心是民族文化

的优良继承、创造生成以及在世界文化交流体系中的近代文化自觉,涉及内容广泛。简言之,

不外乎处理文化的中国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既互

动统一,又相对独立。从源头上讲,虽然西学传入中国始于明末,但大量的东渐则在鸦片战

争之后。

——摘编自孙墨等《论中国近代思想的文化自觉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自觉”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讲解】

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觉体现文化对于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性。

阐述: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危机和

灾难。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觉醒,他们立足民族危亡的局势,以

思想文化的自觉发展为契机,开始探索如何摆脱民族危机和灾难,以谋求民族进步和发展

。维新派看重文化对于政治变革的意义,维新思想家大力宣传维新变法、鼓吹民权自由,

显示出他们对思想文化的重视。五四时期,陈独秀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承担起觉

悟国民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回眸中

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自觉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

表中国先进文化

第4页共12页

的前进方向。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讲解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5.(2024.河北保定•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奠基人,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重要符

号。在历史长河中,舜帝的孝子形象不断演变,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表所述。

《尚书》中的舜帝形象是宋前文献所见最早的舜帝形象,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

十而慕”;孟子也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感恩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

之矣”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篇记载瞽叟曾多次谋害舜帝,通过舜帝“欲杀,不可得;即求,

尝在侧”的反差,凸显了舜帝机智型孝子的形象,从而巩固了舜帝的孝子形象(注:

瞽叟传说为舜的父亲)

唐代著作不单是对舜帝历史的记载,更是对其添加文学性的创作。《舜子变》是唐五

唐代时期记述舜帝孝子故事最完整的作品。舜帝在其中依然是孝子的形象,但《舜子变》

五删除了唐代之前对舜帝所记载的传奇事迹,开篇便直接将舜帝塑造为一个普通百姓家

代的儿子,因此称他为舜子而非舜帝。曾有学者将舜帝的故事归结为“灰姑娘”类型的

故事母题

•摘编自毕若玉《宋前舜帝故事和形象的演变研究》

围绕材料中舜的形象,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

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讲解】示例:

论题:舜帝孝子形象的演变是社会思想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阐述:先秦时期,舜帝为终身感恩父母的孝子形象。先秦诸子中儒家推崇尧舜之道,对舜帝

的记述亦是最多。进入战国时期,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倡“性善论”,主张推行仁政,

以儒家思想教化百姓,重构政治伦理秩序,其笔下的舜帝被赋予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使舜帝

成为完全符合孟子思想的至孝至圣形象,舜帝终身感恩父母的孝子形象是《孟子》着力突出

的形象之一。

汉代,舜帝为机智型孝子。汉代儒学中融合了多家学派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上察举制的推行,选拔有具体的标准,如孝廉、茂才等。与先秦时期的舜帝的孝子形象

不同,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篇,通过舜逃过瞽叟设计的两次谋害,展现出了舜帝的机智,

突出了舜帝机智型孝子的形象,舜帝这一形象的塑造与这一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纲常

学说的确立密切相关。

唐五代时期,舜帝为普通人家的孝子形象。入唐以来,佛教发展迅速,唐代文学也不免会带

有佛教色彩,对舜帝故事的撰写也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佛教思想。在多种宗教和多家思想的

影响下,唐代又再次演变出灰姑娘型的孝子形象。舜帝的孝子形象既有对前期形象的继承,

又有发展演变。与这一时期政府打击豪门大族,推行科举制,崇尚积极向上的社会因素直接

相关。

舜帝作为中华儿女的典范,其形象的塑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道德品质对

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6.(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丰富

多元的大学理念。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大学的校训。

性质学校名称成立时间校训内容出处

北京大学1898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

国立学校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私立学校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燕京大学1919年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约翰福音》

教会学校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厚生《约翰福音》

摘编自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第6页共12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讲解】示例:校训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阐释: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西文化并存的近代中国,大学校训源自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承载着大学对培养

“君子”、追求“学问”等目标的追求。

同时校训又折射出了在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

图存道路的不懈追求。如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西南联合大学校训中的“刚毅坚卓”反映了在抗战背景下,中华民族坚强勇敢、团结抗战的信

心与决心。

伴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教会学校的校训体现了教会大学传播

基督福音、服务他人、追求真理的信念。如燕京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训的制定。近代

大学校训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思想,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增强

民族文化自信。

其他论题如校训折射出丰富的精神内涵等亦可。

7.(2024・江苏宿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图为儒家思想演变的动力关系图谱。

外部动

演变的

思想

度》

重维

之四

策略

教学

深度

历史

高中

《指向

陶荣

清、

自雷慧

・摘编

逻辑

合,

论结

,史

明确

论题

求:

。(要

阐述

予以

知识

所学

结合

,并

拟论题

,自

信息

上图

根据

。)

清晰

善。

展完

断发

下不

作用

共同

力的

外动

在内

儒学

题:

】论

【讲解

学者

儒家

表的

为代

羲等

、黄宗

、李贽

荀子

孟子、

,以

,之后

儒学

创立

,孔子

时期

:春秋

阐述

,使

责任

社会

强调

修养又

重自身

,既注

内容

观等

、义利

、德政

、礼

的仁

思想

儒家

继承

不断

仲舒

西汉董

想,如

的思

派别

其他

吸取

不断

者也

家学

面,儒

一方

展。另

断发

中不

继承

想在

家思

,适

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