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分类模拟21一、材料分析题材料:
枯叶蝶的最后归宿(有删改)
林清玄
秋日在林间散步,无意中走进一片人迹杳然的阔叶林中,遍地铺满了厚厚的落叶。黑的、褐(江南博哥)的、灰的、咖啡的,以及刚刚落下的黄的、红的、绿的叶片,在夕阳的光照里,形成了一片绵延的泼墨彩画。
树叶虽然凋零了,却自始至终都是如此美丽。
那彩色的叶片,使我忍不住坐在一个树桩上,轻轻地赞叹。
突然看见,一片枯叶在层层叶片中蠕动着,凝视,才知道是一只枯叶蝶。灰黄的翅翼状宛若栀子叶,毫无生气的枯叶蝶。它与生俱来的只是这么一身憔悴的装束。它是蝶,一只失去了美丽的蝶。
为了生存,它放弃了所有的美丽。
它很明智,仿佛一个恬淡隐忍的智者,一个在天下大乱时闲居深山的隐者。它果断地用美丽换取生命。其果断干脆,可敬可叹。
枯叶蝶在枯叶堆中寻找什么呢?这个念头使我感到兴趣盎然,静静地观看。没有想到,枯叶蝶却在这个时候颓倒,抽搐了几下,不动了。它竟然就这样死去了。这一生都在塑造自己成为一片枯叶的蝴蝶,最后真的化为一片枯叶。如果不是我亲眼目睹,相信无人能在一大片枯叶里,寻找出一只蝴蝶的尸身。
我把它捧在手上,思及枯叶蝶是一生站立或者飞翔在枯叶与蝴蝶的界限之间的。如果说它是执著于枯叶,那是对的,否则,为什么它的形状、颜色、姿势都酷似一片叶子;如果说它是执著于蝴蝶的生命,那也是对的,酷似枯叶只是为了保护它内在的那一只蝴蝶。
如今,它终于打破界限了,它终于放下执著了,它还原,而且完整了。
我们谁不是站立在某一个界限上呢?很少有人是全然的,从左边看也许是枯叶,从右边看却是蝴蝶;飞翔时是一只蝴蝶,落地时却是枯叶。
在飞舞与飘落之间,在绚丽与平淡之间,在跃动与静止之间,大部分人为了保命,压抑、隐藏、遮掩了内在美丽的蝴蝶,拟态为一片枯叶。
最后时刻来临,众人走过森林,只见枯叶满地,无人看见蝴蝶。
禅行者一旦唤醒内心的蝴蝶,创造了飞翔的意志,就不再停止飞行,不再压迫内在的美丽。他会张开双眼看灿烂的夕阳,他会大声念诵十四行诗,他会侧耳倾听繁花的歌唱,他会全身心进入一朵玉兰花香。最后,或许也会颓倒在一片枯叶林间,但他内心的蝴蝶却与初生时一样美丽。
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问题:1.
阅读全文,说说划线句子中的“界限”与“完整”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正确答案:“界限”是指枯叶蝶一生都介于枯叶与蝴蝶之间。
“完整”是指枯叶蝶在活着时,常常拟态为一片枯叶,当它死的时候,却不再为了生存而伪装成枯叶,而是回归了蝴蝶的本性,在层层叶片中蠕动。[解析]题目要求说说划线句子中“界限”与“完整”的意思。此类题,一般是结合文意,在文中找答案。结合划线句子的上下文,可知,文中有明确说到“枯叶蝶是一生站立或者飞翔在枯叶与蝴蝶的界限之间的”,这即是“界限”的含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材料,可以得知“完整”就是枯叶蝶终于放下执着,不再总是拟态为一片枯叶,而是在死前回归了蝴蝶的本性。
2.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正确答案:枯叶蝶的本质是一只蝴蝶,它化作枯叶,也只是为了生存,为了保护内在的那一只蝴蝶本体。但是如果枯叶蝶单纯就是为了生存,而不显露出自己身为蝴蝶美丽而活跃的本性,那么它就不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蝴蝶,永远只能被当做枯叶。现实中的人也如此,如果人们为了保命一味压抑、隐藏自己的内在本性;如果人们为了生存,刻意伪装并遮掩自己的内心,那么他们就像一只拟态为枯叶的枯叶蝶,忽略了自我的本性,忽略了人要坦诚、率真、绚丽的生活,忽略了生命的真谛。如此,人生也会变得毫无意义。[解析]从题目了解到,问题是“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得知此段意在表明枯叶蝶一生都在伪装,如果没有打破界限,还原自己身为蝴蝶的本性,那么它的一生,也只是一片无言的枯叶。此题的难度在于,必须准确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材料:
草虫的村落
郭枫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甲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小的草茎变为粗大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问题:3.
在作者看来,一起到草虫村落散散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其意义有哪些?请说说你的理解。正确答案:感受到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在与小生命交流中才能显现出来的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放松自己疲惫的心灵。[解析]给定材料描述的是在田野里,作者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作者以他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草虫世界,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那颗不曾泯灭的童心。材料开篇就说在“无限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可见作者感受自然中已经到了浑然忘我的境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后面完全陷入了想象中的世界,在与各种小生命的交流中,把小生命们想象为人类——村民、远归者、少女、音乐家等等,可见作者充满童心观察着各种小生命,因此我们可以在草虫部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发现生活在此的乐趣。据此,形成答案。
4.
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试分析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正确答案: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材料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考生进一步思考。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它们互相在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还有,第九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发考生作答。
材料:
月夜
朝少功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问题:5.
怎样理解“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在文中的含意?正确答案:“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的含意是,作者认为城里面无数的灯光将月光遮住了,月亮就像“死鱼的眼睛”。而乡村的月亮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用阴历记时,禾苗、水面、树林,月亮在乡下人生活中无处不在。[解析]“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出现在文章的第一句,首先透过字面意思我们先可以理解下这句话的意思,为什么说月亮是别在乡村的徽章,而不是说城市的,月亮在乡村中的特殊意义、重要性,通过第二段我们知道月亮在城市中就像死鱼眼睛,而且乡下人用月亮计时,月亮是乡下人生活的一部分,以此总结成答案。
6.
作者认为“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正确答案:这一句话是承接上一段,作者躺在竹床上,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遐想到“童年”“妈妈和奶奶讲的故事”,以及对于“宇宙天体奥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这些“遐想”“追问”只有在乡野的月亮下才会发生,城市里面嘈杂的噪音,丛林般的水泥高楼,是不会出现“遐想”与“追问”的。正是在与乡野的对比中,作者认为城市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厌恶城市嘈杂的、没有诗意的生活,向往乡野宁静、充满诗意的生活。[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结合文意、语境,找到相关的句子,为什么说城市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召见和盘问的地方,再加以提炼、分析。我们要在上面的文段中寻找答案,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作者把月亮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得出作者厌恶城市,向往乡村的生活。
材料:
乡间读书过个年(有删改)
张国功
一近年关,苍茫的岁末时分总是格外地撩动着城里游子的心境。一时间周围总像有声音在急不可待地催促我踏上归家的行程,收拾好行李,常常丢三落四地忘却家人嘱咐携带的东西,却总忘不了整理好几册自己要读的书。说真的,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
在祥和氤氲的冬日乡间,我有机会独自面对着收割后一派深沉平静的田野,感受着漂浮在乡间晨曦里那种白露未曦的独特气息。村舍间红色的桃符、响亮的鞭炮交织起洋洋的喜气,院落里农事已毕的乡亲们围炉沽酒,在微微醉意中品味着日常生活小满足中的大幸福。在乡间读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的感动与联想,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纯粹中国式的生活感受,都在这样一个极其中国化的时节中凸显出来,让你远离尘嚣,亲近风土,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
走进异地城里读书已经多年,读出那份困惑与浮躁却是始料未及的。今天读书人的心灵早已失却了往昔的宁静与纯粹。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喧闹不堪,一切让人目不暇接,但心灵似乎更加苍白贫血。物欲横行代替了文雅从容的涵咏,膨胀的功利之心侵吞了悠游的读书之乐。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读书人忙碌于排行榜、传媒、畅销书和不着边际的研讨会,这种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身在香港繁华之地的董桥先生刻闲章一枚说:“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
年头岁尾偶尔从生活的漩涡里平静下来,惊心岁月,又流年暗换,蓦然发觉生命里又有一些日子远去了。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过年时回乡间读书,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才能真的留住岁月,留住自我。
问题:7.
结合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正确答案:因为在乡间读书能够让作者感受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留住岁月,留住自我。[解析]文段开篇作者强调自己回乡过年时总是不忘带几册自己想看的书,“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一个“再”字和一个“更”字,就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对“在乡间读书”的喜爱之情,文中第二段详细陈述了作者在乡间读书的感受、体会,这些感悟正是作者喜爱在乡间读书的理由,即感受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感悟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8.
文段中“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正确答案:表达了作者认为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人们的功利之心,侵吞了读书人感悟心灵宁静与平和的读书之乐。[解析]文段倒数第二段指出现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物欲横行,使人们很难沉下心读书,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也就是作者说“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之意。
材料:
故乡的小河
故乡的小河,一直在我的梦中蜿蜒流淌。
我的故乡是东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虽算不上风光旖旎,但也称得上山青水秀。小河在村边蜿蜒流淌,流过了远古洪荒,珍藏了岁月的沧桑。春天的小河是一首清丽温婉的诗,夏天的小河是一幅生动的民间风俗画,秋天的小河是一篇充满理性哲思的抒情散文,冬天的小河是一首充满野趣的童谣。小河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小村的人似乎一天也离不开小河,它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理所当然地向小河索取着一切,甚至把河边的柳树砍下做了烧柴,捞出河中的细沙筑屋垒墙;每当大旱年头,又把小河当成救命河,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田,用小河瘦弱的身躯,支撑起小村一年的希望……就这样,小河用它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小村,用它的默默流淌,记录着小村的成长,它是小村生命延续的源泉……
时光随着流水远逝,当我回到阔别十余年的小村,我第一眼的感觉是:山乡巨变了!大红砖瓦房、红砖围墙代替了草屋板杖;摩托车满街跑,汽车、拖拉机屡见不鲜,村里安了自来水,互联网进了农家院……小村人过上了现代生活!
可是,当我定睛看时:山上茂密的树林不见了,田地开到了山顶;原来开满鲜花的大草甸子,现在积满泥沙;光秃秃的山岗上,成群的牛羊正在把树根刨出来咀嚼……河床坍塌了,混浊的细流几近干涸,河床边堆满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这个曾经让小村依赖的小河,这个在小村人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小河,就这样被冷落了,被抛弃了。
我久久地站立在小河边,我听到了小河沉重的脚步和悲情的呜咽!它狼藉的面容让我不忍卒看,我感觉到了无限悲凉,我无法预知小河的明天,但我似乎更不敢想象小村的明天!
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
问题:9.
结合材料谈谈“我听到了小河沉重的脚步和悲情的呜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正确答案:作者借用拟人修辞手法为小河的遭遇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小河深深的眷恋之情,对村民抛弃小河的不满。[解析]作者记忆中故乡的小河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大早年头小村的希望,记录着小村的成长,是小村生命延续的源泉,而当人们过上现代生活时,小河却被冷落、被抛弃了,人们的做法让小河几近干涸、河床坍塌,恰似一个人付出所有之后被抛弃一样令人同情不已,表达出作者对村民抛弃小河的不满,也表达出作者对记忆中小河的怀念。
10.
联系实际,谈谈作者用“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正确答案:当前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渴望。[解析]小河前后的对比就是小村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缩影。作者通过记忆中的小河及现在小河的对比,以小见大,作者最后说“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
材料:
笑
冰心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①“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②“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问题:11.
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分别指的是哪三个?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并说说“三个笑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答案:“三个笑容”分别指的是安琪儿的笑、小孩子的笑、老妇人的笑。
“三个笑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是在不经意中对“我”而笑的,同时笑中的温暖和善意都感染了我,给予我美好的感觉,让我融化在光明澄净中,并且深深地怀念着。[解析]“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阅读全文,很容易找出三个笑容分别是指安琪儿的笑、小孩子的笑、老妇人的笑。再结合文中对这三个笑容的描述,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文中两次出现“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一句,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文中两次出现“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我”心中所回忆的三幕笑容。也强调说明了文中所说的“微微的笑”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微笑”,就能感受到“笑”所传递出来的温暖与善意。[解析]通过审题,得知题目是要求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一般要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中心和内涵,才能很好地作答。阅读全文,可以得出“这笑容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两次出现的地方都衔接了一个记忆片段,所以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作者心中所怀念的三个笑容。再往深处挖掘,可以联想到文章的主旨,是这三个笑容都带给了作者同样的感受:温暖与善意。
材料:
花拆
张晓风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坏的浓缩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花蕾是胎儿,似乎浑淹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
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我喜欢慎重其事地坐等昙花开放,其实昙花并不是太好看的一种花,它的美在于它的仙人掌身世给人的沙漠联想,以及它猝然而逝所带给人的悼念,但昙花的拆放却是一种扎实的美,像一则爱情故事,美在过程,而不在结局。有一种月黄色的大昙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颤开一分,便震出轰然一声,像绣花绷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蕊丝,顿时也就跟着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视——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说法。
我常在花开满前离去,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
有一天,当我年老,无法看花拆,则我愿以一堆小小的春桑枕为收报机,听百草千花所打的电讯,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乐。
问题:13.
阅读全文,说说“花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正确答案:“花拆”即花开的意思。因为花开的过程是一层层花苞绽放,如同“拆”一样。作者以“花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开的过程。[解析]题目要求阅读全文,说说“花拆”的意思。结合全文,可以找出多处“花拆”:“一夜之间,花拆了”“但昙花的拆放却是一种扎实的美”“花拆一停止”等等,将“花拆”代入这些语句中去理解,可以得出“花拆”的意思即是花开。
14.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答案:文中的花拆,是特指文中提及的昙花。昙花的特性就是在夜晚绽放,随即就凋谢,而从开花到凋谢,通常就短短的几个小时。昙花一旦完成了“拆”的过程,就会立马就走向凋谢,所以“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这句话也影射了我们的人生,盛极必衰,无论多么成功,多么美好,总有一天会随着时间而消逝。但只要我们在浮华过去时,仍能淡泊坦然,那么,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丰满。[解析]题目是语句的理解题,谈谈对“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的理解。在文中找到此句的出处,结合上下文,可以得出作者所说的“花拆”特指的是昙花的开放。再联想到昙花的特性,从开花到凋谢,往往就短短的几个小时,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便可解答此题。
材料:
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巴甫洛夫
什么是我对于我们祖国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呢?
首先是循序渐进。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不心情激动地谈到这种成效卓著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你们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应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如未掌握前面的东西,就永远不要着手做后面的东西。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哪怕是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掩饰呢!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以外,是会毫无所得的。
要养成谨严和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着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的。如果没有事实,那你们的“理论”就会成了虚枉的挣扎。
但是在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的表面上。切勿变成事实的保管人,要洞悉事实发生的底蕴,要坚持不懈地寻求那些支配事实的规律。
第二是谦虚。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你们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切勿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
在我领导的这个集体内,是互助气氛解决一切。我们大家都被联系到一件共同的事业上,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来推进这项共同事业。我们往往是不分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然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共同事业才能赢得胜利。
第三是热情。切记,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假定你们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和很大的热情的,在你们的工作和探讨中要热情澎湃。
我们的祖国给科学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应该公道地说,在我国,科学正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关于我国青年科学家的地位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要知道这方面情形是非常明显的。对你们供给的多,但向你们要求的也多。不论是就青年们说,或是就我们说,都要对得起我们祖国寄予科学的厚望,这乃是有关荣誉的问题。
问题:15.
结合材料,解释“循序渐进”的含义。正确答案:首先,要想攀登到科学顶峰,必须用谨严和忍耐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初步知识,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其次,要尊重事实,不能无根据地推测和假设。最后,以事实为依据,从事实中分析知识及规律,创新理论。[解析]讨论“循序渐进”的段落非常清晰。先划定文段范围,再分析此文段的层次。出现“循序渐进”观点的文段中:第一段,提出“循序渐进”这个观点。第二段,应先通晓科学的初步知识。第三段,要养成谨严和忍耐的习惯。第四段指出,从事实出发,进行总结分析,能得出“理论”。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回答“循序渐进”,就能得出完整答案。
16.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对“假定你们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这句话的思考。正确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人类存在,就有必要进行科学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即使有两次生命,研究的时间也远远不够,仍有很多领域要探索,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所以,科学不仅需要毕生精力,更需要保持高度紧张和极大的热情。[解析]先审清题目,确定解题思路。首先要解释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再谈谈作者的意图。因此,详读“第三是热情”这个文段,可知科学是永恒的话题,需要人的热情。
材料: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问题:17.
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句话的含义。正确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造成环境污染及破坏,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沙漠化、沙尘暴、地陷、酸雨等,进而危及人类自身。[解析]掉入“陷阱”,就会有危机。用“人类挖掘的陷阱”来说明,大自然会对人类社会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行为进行惩罚。需要理解材料,结合社会实际来谈。
18.
文段指出“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正确答案: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的方面有:①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②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③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解析]审清题目就能够了解到,提问的是“大自然的智慧优于人类智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即可找到要点。此题的难度在于,必须准确理解题干,抓住题目要求。
材料: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但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会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虽然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问题:19.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正确答案:创造性思维要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解析]文段第三段指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可以概括为,创造性思维需要使自己学识渊博。第四段又指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交代创造性必要的要素,一共有四点。
20.
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才具备创造性思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正确答案: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才具备创造性思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能够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对它进行反复地推敲,不断去充实它,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那么,获得灵感与创造力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解析]最后一段,总结性段落,告诉我们,只要留意细小想法,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实现,就会有希望与能力获得创造力。
材料:
书信的记忆
生活的时尚,让今天的人们再也不必去关注书信是否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因为现代高科技文明所带来的生活享受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显然已经让人们放弃了用“书信”去书写内心情感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书信是什么,它用来做什么,这E时代的生活,最终终止了书信的使命。
在过去的久远岁月中,信是我远离故乡后单纯日子里稀有的欢乐和渴望。收信、读信、回信,那是一种情感的聚焦和回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生活时空的对接与相叠。透过文字,那个思念里的故乡就会浮现在眼前,仍是那么的熟悉而且真实贴切。在我书写的一封封家书里,落笔处是我对亲人的想念,是我向他们汇报自己生活和工作情况的诉说,是我感受外面精彩世界的娓娓道来。那种年月,小小的书信承载着我与亲朋间最大的情感空间。书信也是我温暖和慰藉生活的通道,是我们这些远离家乡之人的情感守望,也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调味汁和精神养分。它支撑着我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人生时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惟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封小小的书信,寄托了多少情思,寄托了多少人的内心情感。
如今,我们已不再等待书信,也不愿用笔去写下内心想要诉说的东西,若是有送报的邮差捎来几封信,倒会让你觉得稀奇,拆开看,信封里除了广告,便会是一些收费通知或对账单什么的。莫非我们想要同另一个人私下说的话,都已用电话和E-mail说完?信的时代终结后,我不知道我们还能盼望什么。
问题:21.
“这E时代的生活,最终终止了书信的使命”中“书信的使命”是什么?正确答案:书信的使命是书写内心情感,寄托情思。[解析]分析文段可以知道,是现代高科技文明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写书信,甚至不知道书信是什么,而在第二段,作者集中陈述了他从书信中得到的欢乐与渴望,由此可以归纳出书信是用来书写内心情感,寄托情思的。在回答时,言简意赅,点到即可。
22.
请分析解释文末“信的时代终结后,我不知道我们还能盼望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正确答案:表达了作者认为现代的人们已经很难再感受书信情结的失落情感。在作者看来,信是人与人之间生活时空的对接与相叠,是对亲人的想念,是生活中的温暖和慰藉的通道,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调味汁和精神养分,而现在的高科技已经终结了人们用笔书写内心情感的时代。[解析]最后一段作者用收到邮差捎来的信“倒会让你觉得稀奇”“信封里除了广告,便会是一些收费通知或对账单什么的”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一种失落情感,而这种现象是时代科技进步的结果,所以作者不仅为自己,也为现代人再也体会不到书信情结而失落,作答时注意,要强调“现代人们”。
材料:
路灯下的守望
没有晚风吹笛,没有月光煮酒,一盏盏灯火点亮孤独的城市。我匆匆吃过母亲中午走时预留的晚餐,躺坐在沙发上,开始用遥控器点播欢愉。荧屏里刀光剑影,红颜如玉,上演着绚烂的青春与江湖,我陶醉其中,几乎忘却了母亲单车远骑,在现实里沉重呼吸。
不去管它,时间尚早,节目大好,快乐总是将忧愁代替。墙上挂钟嘀嗒嘀嗒,一圈圈地轮回,楼梯幽暗寂静,始终听不见母亲踏响的脚步。我开始坐立不住,披衣,下楼,伫立在路灯下守望。一拨拨人影来去,没有熟悉的步履。夜风清寒,也不忍搅醒满街的浅梦。我在路灯下来回地张望踱步,以此驱赶着浓浓的睡意,原来这守望,并没有臆想的雅趣,而是桩焦虑烦躁的苦事。
母亲去的地方,我没有去过,只听妹妹讲起。据说是个破旧的厂房,里面堆积着如山的啤酒瓶子,母亲戴了手套,坐在池边,机械枯燥地挥舞着一把钢丝刷子,将一堆的“瓶山”清洗干净,转移到另一堆去。
从学校毕业之后,我一身娇气被现实碰撞得狼藉,蜗居家里,闭门不出,就如一只受伤的鞋子,被生活丢弃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只有母亲心急,她要把鞋子扶正,让它端端正正的上路。
这活儿,本是为我揽下的,一来解解寂寞,二来赚点收入,我不去,母亲就顶了急。瘦弱的身躯不停歇地运作,自然吃力,况且路远,又得单车载步。风来,吹乱鬓发;雨来,淋湿单衣。担心越来越盛,守望越来越长……我劝母亲别去了,母亲抹去额上汗水,说再坚持下,干够一月吧,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呀。
母亲说到做到,一日日继续下去,我不明白她的执着,暗笑她的迂,可是每当深夜又不免担忧,于是这守望,也便在路灯下一夜夜继续下去。
当母亲干满一月回家时,我如释重负般吁口长气,我知道,我的守望终于结束了。我挺直腰身,只顾在青春的风中前行,根本就没在意身后的母亲,她悄悄接住我丢弃的守望,衔在深情的眸子里,望穿我一生。
那段日子,也许真是太过年轻了吧,根本不懂得也不愿意守望,把自己藏在荧屏里,藏在梦境里,悠闲了自己,辛苦了母亲,以至于现在行走街上时总不能仰望路灯,总感觉那柔和的灯光是灼眼的。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
问题:23.
结合文段谈谈“守望”的两层含义。正确答案:一是我满怀担忧、焦灼地在路灯下,等待单车远骑、做工深夜未回的母亲;二是母亲对我的深切关怀,守望我一生。[解析]文章以“路灯下的守望”为题,全文前半部分陈述我在路灯下守望做工深夜晚归的母亲时的焦灼、烦躁,正是为了映衬后文母亲“守望我一生”无怨无悔的伟大。前者是字面意思,后者是字里行间的深意,二者结合突出我的年轻不懂事,更是意在表现母爱的伟大。
24.
文末作者为什么说“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正确答案:“青春一半是明亮的”源于母亲对我的呵护,守望我一生,让我不至于被生活丢弃;“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是指我的年轻、任性,辛苦了母亲,这使我对母亲深怀愧疚。[解析]文中母亲之所以单车远骑,深夜晚归,是因为我的任性,不去做本属于我的活,母亲才去顶了急。我悠闲了自己,却辛苦了母亲。作者将青春评价为一半明亮,一半灰暗,一方面是在表现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在表现作者对自己不懂事的深深自责。
材料: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作“敲门砖”。既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不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问题:25.
作者认为读万卷书的人很少,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这里的“空气”具体指什么?正确答案:这里的“空气”指读书的氛围,一方面读书的人日渐稀少,另一方面读书人处于好利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空气缺乏”,读书氛围不佳。[解析]分析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到“读万卷书日见其少”,指出最浅显的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第二段中提到“读书空气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读书的人愈少愈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最后一段提到“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可见“好利”也影响着读书氛围。
26.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正确答案:大部分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扩充知识,涵咏性情,修持道德,而是为了官位利禄,使读书成了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所以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解析]要想知道为什么失去了读书的意义,首先必须要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读书的动机。关于这一点,第二段已给出明确的答案。
二、写作题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这位母亲提起诉讼的理由是: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理由是幼儿园老师过早过多的灌输知识,扼杀了伊迪丝的想象力。该诉讼最后获得胜诉,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这个案例也成为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或许正是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正确答案:[范文]
让孩子多做些“白日梦”
看到上述材料,我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波动。首先,材料中的妈妈,她能够认识到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其次是,她能有意识地、主动地去保护它。这个故事应该引起国人注意,让家长和老师深思: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父母像“晒幸福”一样,自豪的显摆孩子的“成就”:学会了多少汉字、背会了多少首诗词、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言语间充满了“赢在起跑线上”的自呜得意。
看到这些,再联系上述故事,我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哀,为这些自作聪明的家长,也为他们的孩子。过早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就如同一把把“剪刀”,将儿童想象的翅膀一一剪掉了。他们得到的是定势思维,失去的却是天空。教育学博士上官子木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中,把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进行对比,其中就提到保护孩子想象力的问题。以美术为例,中国的美术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美术技能,比如画好现成的画让孩子模仿。而国外则更注重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
世界巨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怎么样?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中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第一,想象力排倒数第一,创造能力排倒数第五。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与以色列进行比较,以色列家长奉行“狮子育儿法”,母狮子让小狮子离开,独自学会生存。而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惯,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到现在为止,也只出现了一个莫言而已。就此刘道玉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忧虑,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然而现实却总是不太乐观,中国幼儿园普遍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而孩子的发展规律往往是年龄越小越有想象力,越长大越容易丧失想象力。其实100以内的加减法,即使没人教,过些时日也会弄懂;三字经、唐诗、宋词,到那个学龄段自然就有人教,我们何必吃力不讨好地越俎代庖?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幼儿园”。“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老科学家所说的,没有一个是具体的知识,全是受益终身的习惯——这些习惯源于幼儿园,这些习惯决定了成功,我们应从中得到启迪。在“应试教育”深入每一个民众骨髓的国度里,为了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为了实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的理想,教师在乎的是学生的成绩:为了实现“教书育人,为国植贤”的愿望,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
雪融化了为什么不能是春天?太阳为什么不可以是绿色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每一个想法都是珍贵的。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忙着赶跑他们,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让孩子多做些“白日梦”吧![解析]给定材料体现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对孩子想象力的重视与保护。立意可从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入手。由于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与源泉,所以也可引申到创造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创造力这一点上。
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正确答案:[范文]
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在这里,爱默生先生把尊重学生当成打开教育成功之门的钥匙,是非常正确的。
对于尊重学生的人格,我深有体会。在我实习的时候,经历过一件难忘的事情。教师节前夕,我收到一张贺卡,里面写着“老师,谢谢您善意的谎言”。看到这娟秀的字迹,我就知道是谁。记得那天我正在讲课,突然看到小A在匆忙地写着什么。这时,其他学生也注意到了,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小A。恰好她一抬头,碰到我的目光,赶忙将桌上的纸条揉成团捏紧。我走近她,和气地说:“把纸条给我吧!”她看了看我,脸都红到耳朵根了。我伸出了手,她这才把那纸团放在我的手心里。我展开一看,“可惜不是你’’五个字跃入眼中。我再次看了看小A,她一直低着头,我清了清嗓子,说:“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张纸上写了什么?”不少学生都说:“想!”我说:“小A同学写的是‘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而且她今天的字写得非常大方、秀气。”小A猛地抬起头,这时我观察到她快速而又细微变化的眼神,惊讶、感激……人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正因为我尊重这位学生的人格,信任她,不因为她表现不好而忽视她,所以才会有她后来的上进。还是那句老话,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学生无论在家庭、学习、性格、思想等方面如何千差万别,作为合格的教师,都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校长的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校长是当时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学生是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尔斯。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校长的话给了罗尔斯引导和鼓励,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中国教育家魏书生也曾说过:“人心与人心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的心灵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尊重是双向的,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解析]爱默生的名言非常清晰地揭示出“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尊重学生”属于“以人为本”学生观中的内容。所以既可以从尊重学生的角度立意,重点写尊重学生,也可以透过尊重学生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想象创造之地,天天是想象创造之时,人人是想象创造之人,而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注重解放儿童的想象创造力。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正确答案:[范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想象力却最后一名。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是最需要想象力的。
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创意是个人化思考演进的过程,是将个人独特的天赋、才能及看法转换成新奇而有效用的想法,是一种能面对日常生活的问题或挑战,而衍生出创新主张或办法的能力。当一种有创意的想法被发现后,它就可以转变成创新产品。过去人们习惯于用拖把和清水拖地,但马萨诸塞州一家为宝洁公司设计家居清洁产品的公司经过研究发现,拖把上的水实际上更容易使脏物四处散落,而干抹布却能吸附灰尘(根据静电引力原理)。根据这一发现,该公司帮助宝洁公司开发了速易洁静电除尘拖把,如今这种除尘拖把已经成为宝洁旗下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最新品牌之一,而这些价值都源于最初的创意。
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造。黑格尔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本领。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但想象力不足。千百年来,中国教育一直延续的是“解惑”的功能,教师不能讲授暂无定论但可以加以讨论的东西,而必须要给学生传授确切的无可置疑的知识,否则就是“以惑传惑”。按德国科学家洪堡的观念:学生来到学校后他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而且是一个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与学生一起来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另外,学习知识的实用态度,使中国不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理论视野都过于狭小,对其他领域的探索既缺乏了解,更缺乏兴趣和容纳的胸怀。
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新。一个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们的创新与创造,而想象力永远都是创新与创造的原动力。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当然,发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增加表象储备,才能为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打下基础。
爱因斯坦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为了提醒人们要更加重视培养想象力。况且,想象力通常是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知识成果全面把握和深刻领悟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必要的知识积累,想象力往往只能成为“不结果实的花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培养想象力,看轻或忽视获取知识,而应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解析]材料在说明想象重要的同时,也给出了当前中国孩子想象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联系实际,我们应当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再联系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我们可以从想象在教学中的地位入手。文章可以从为什么想象力很重要的角度入手,围绕“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意”“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造”“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新”三个分论点展开,运用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值得借鉴。当然,考生也可以从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想象力,模仿往往是第一步;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习的乐趣,使之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兔子是短跑冠军,但是不会游泳。松鼠是爬树冠军,但是也不会游泳。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和松鼠学游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成效也不大。鸭子教练还不明原因地嚷嚷:“成功来自90%的汗水。加油!加油!”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正确答案:[范文]
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这启示我们,应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合理的帮助”,就如同“学游泳”的故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潜质,因材施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鸭子天生会游泳,一下水便驾轻就熟。兔子擅长短跑,松鼠擅长爬树,这是由他们的特性所定。如果硬让他们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即便费尽心思,付出十足努力,收效也不会很大。这就像让农夫去造机器,让教师去打针一样,即使努力,也必定弄出乱子,无法完成任务。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他们对于学习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选择。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注重个性发展,促使和引导学生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再者,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人才,这也需要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学生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培养出各有特长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视张扬个性的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特长得到最充分的施展。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遏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其学习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出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析]题干中的材料是哲理类材料,需要理解故事内涵,提炼中心思想。材料体现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的个性、特质不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否则,即使辛苦努力,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立意可按主体不同,从以下两个角度选取:第一,从鸭子教练的角度讲,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第二,从兔子和松鼠的角度讲,个人需要寻找合理的定位。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在心理学意义上,信念被理解为个体对于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的坚信不疑的看法。信念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同时又体现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念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和心理动力。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以“教师的信念”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正确答案:[范文]
教师的信念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工程师,是蜡烛,是园丁,是春蚕……无论被赋予多少形象,只要教师拥有正确的信念,拥有为教育事业拼搏的梦想,拥有对职业的热爱,拥有对学生的责任,并坚定地为了信念而努力,就无畏黑暗和风雨,就能在黎明到来之际,破晓而出。
教师的信念是教育梦想的支撑。《中国合伙人》中有句台词:“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梦想与信念相辅相成,唯有信念,才能承载梦想;也只有梦想,才能激发信念。作为教师,最大的梦想莫过于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而信念能让教师始终对教育保持希望和信心,以最佳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去。无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多崎岖、多坎坷,仍能认真对待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始终围绕教育事业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信念就是这样神奇的力量,就算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也能让教师坚定地走下去,直至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教师的信念,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变得主动。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启迪和帮助。所以,拥有信念的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当教师有了信念后,心中怀揣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积极地通过自我的智慧与劳作,对自我的成长给予最大限度的提升,启迪自我的教育潜能,塑造自我的职业素养。拥有信念,教师才能不断地通过自我提升来开拓视野,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出真正的“教”与“学”,并且享受着教师的职业生活,真正地做到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发展型教师。
教师的信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只有拥有信念的教师,才能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认清自己身为教师的职责与本分,时刻牢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信念的教师,会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有信念的教师,会给予所有学生以爱和信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杜鲁门总统的母亲不仅为有一个身为总统的儿子而自豪,也为另一个默默无闻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而骄傲。一个有信念的教师就像这位伟大的母亲一样,摘掉“有色眼镜”,既能承认优秀学生,也能为其他学生的一点进步而自豪。
如果把教育事业比作杠杆,那么信念就是它的支点,教师具备了信念的支点后,才可能创造奇迹,承担起教育事业的未来。[解析]本题是材料作文。给定材料是关于信念的一段话,说明信念的重要性。题目要求根据材料,联系实际,以“教师的信念”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很明确地限定了文章的主题是教师的信念,所以文章要围绕教师的信念展开。信念是一个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只要教师拥有正确的信念,并为之坚持,那么教师就能在教育中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并且能带给他人启迪和帮助。教师的信念,可以让教师始终秉持着教育的梦想,坚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教师的信念,能够让教师主动地追求专业发展,成为专业发展型教师;教师的信念,让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本。参考范文运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式论述上述观点,逻辑严谨,论证有力。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田野里、山坡上、道路旁、花园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朵朵鲜艳的花,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也不管是否有人停下来观赏,他们总是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地悄然绽放。其实,身为教师,从这些绽放的花儿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生活的启迪。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请以“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正确答案:[范文]
绽放
春风轻盈,野花绽放,于是有了“黄家四娘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夏雨清凉,莲花绽放,于是有了“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秋风萧瑟,菊花绽放,于是有了“龙须虎头芊芊在,花蕊枝头淡淡香”。冬雪凝霜,梅花绽放,于是有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每一朵花的绽放都点缀了一个季节。亲爱的人民教师,你呢?也许你还在羞羞答答,含苞待放。那么,现在,绽放吧!释放青春的激情。
绽放吧!也许只是转瞬即逝。丁香花固然美丽,但花期不长;夜来香虽有扑鼻清香,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可即使这样,人们还是记住了它们的美丽,虽然那种美是一种悲壮与苍凉之美,却在瞬间绽放了永恒。
绽放吧!也许只是默默无闻。也许你只是山间小溪旁的一朵小野花,但你也要尽情地绽放。因为你的装饰,大地更加美丽,蓝天更加耀眼,也许你会埋怨为什么不能在世人瞩目中盛开,而只能平淡无奇孤独地绽放。想想梅花吧!“临寒独自开”!不需要多么温暖与舒适的条件,却能在寒冷中带来阵阵梅香。尽情地绽放吧,风中有了你的气息,即便无人得见芳容,也能感受到你的芳香。
绽放吧!要开得炽热,开得旺盛。生命本身赋予了我们太多的意义,炽烈的生命需要喷发,青春的激情需要绽放。让美丽在那一刻永恒地抒写,让美丽在那一刻永恒地停驻。但凡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亲爱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张扬,需要绽放。
也许你还要在孤寂中徘徊等待,也许你还在怨天尤人,也许你还在等待群芳争妍,可是,现在,请绽放吧,我的朋友,教学的天空任你飞翔,班级的学生需要你的精心教导,激情四射的我们需要在教学梦想飞翔的时刻尽情绽放,去取得属于教师的独有的希望。
绽放青春激情,不必再犹豫;绽放青春美丽,不必再徘徊;绽放青春张扬,不必再等待。你就是那春色满园内的一枝孤傲的杏花;你就是夏池清流中的亭亭净植的荷花;你就是那枝“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菊花;你就是那枝“临寒独自开”的梅花。绽放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的绽放,点亮整个春天,一位教师的绽放,点亮整个明天![解析]抒情散文。本文围绕“绽放青春、绽放生命、绽放事业之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商务楼食堂承包经营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国际旅游包机服务合同执行2篇
- 2025年厂外施工临时用水用电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服装出口销售合同定制版3篇
- 2024版简易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度政府大数据服务中心外包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4聘用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新型建筑钢结构工程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慧停车系统设计与施工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运营管理合同2篇
- 衡水市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 护理安全用氧培训课件
- 《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课题报告
- 注册电气工程师公共基础高数辅导课件
- 土方劳务分包合同中铁十一局
- 乳腺导管原位癌
- 冷库管道应急预案
- 司法考试必背大全(涵盖所有法律考点)
- 公共部分装修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 《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考试复习题库(共250余题)
- 装饰装修施工及担保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