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答题风暴7_第1页
高考历史 答题风暴7_第2页
高考历史 答题风暴7_第3页
高考历史 答题风暴7_第4页
高考历史 答题风暴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高考之历史“答题风暴”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泉州模拟)下表是1944年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苏联10%50%50%75%90%英国(美国参与)90%50%50%25%10%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苏联拥有对巴尔干半岛的绝对控制权B.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C.巴尔干半岛成为“冷战”的桥头堡D.两极格局下双方势均力敌2.(·厦门模拟)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从罗马帝国衰落后的1502年中发生的事情看,只有罗马帝国衰落一事可与之比拟……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这些预见变为现实的证据有()①欧洲衰落 ②德国分裂③美苏争霸 ④日本崛起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3.(·漳州模拟)对两极格局形成的解释有误的是()A.大国政治的博弈 B.意识形态的对抗C.发展模式的冲突 D.传统文化的差异4.(·厦门模拟)“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A.丘吉尔 B.爱因斯坦C.杜鲁门 D.富兰克林·罗斯福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但到1948年后,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在免除日本对美国战争赔款的同时,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美国对日政策变化巨大的主要原因是()A.“冷战”局面的出现B.日本开始采取亲美政策C.朝鲜战争的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龙岩模拟)有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评论道:“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下列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 D.朝鲜战争7.(·福州模拟)下图为小王整理的《美苏争锋》一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分别是()A.争霸丘吉尔古巴 B.“冷战”马歇尔古巴C.军事对抗肯尼迪柏林 D.“冷战”丘吉尔柏林8.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多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C.由美国引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9.下表为1950年11月美国某调查公司关于“苏联是在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威胁”的调查。关于调查结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总体结论受教育程度大学中学小学建立世界霸权70737267保护自己18211817不知道1261016A.朝鲜战争的爆发左右着美国人对苏联的判断B.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影响着美国人的判断C.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公民对国际形势判断非常准确D.大部分美国人认为1950年苏联力图建立世界霸权10.(·淮北模拟)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B.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D.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1.(·厦门模拟)“这场战争对美国的伤害实在是太深了,它加速了美国霸权力量的衰落。苏联在战略平衡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日本与西欧重新获得的经济优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 B.朝鲜战争C.越南战争 D.伊拉克战争12.(·福建四地六校模拟)“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多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材料二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它的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1)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及采取的措施。(8分)(3)你认为哪一则材料可信度更高?说明你的理由。(2分)(4)美苏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也有相反的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什么?(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促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致国会的咨文材料二材料三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新华网(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2分)(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并举例说明。(6分)(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战后控制权”一句可知图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体现。从表中信息分析,苏联和英国的控制权属于各占一半,A说法错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与题目中“1944年”的时间不符,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D与此史实不符。2.【解析】选A。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的中心含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将形成美苏两极格局,能说明的是①③。3.【解析】选D。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敌对,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4.【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反共思想,排除B;从“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判断是美国,排除A;从时间判断排除D,故C正确。5.【解析】选A。从题干信息看是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遏制变为扶植日本发展,目的是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美国对日政策变化巨大的主要原因是“冷战”局面的出现。6.【解析】选B。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A是政治手段,并且不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C是军事手段,D是热战,不能体现材料意思。【变式备选】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解析】选A。该条规定鼓励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对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非常有利,可以从经济上控制欧洲,A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而不是北约的成立增强了美国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B错误;1949年时马歇尔计划刚刚实施两年,使命并未完成,C错误;《北大西洋公约》与关贸总协定无关,D错误。正确答案为A。7.【解析】选B。本题考查“冷战”格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形成的标志,根据“冷战”相关史实回答,主要对抗形式①应是“冷战”;②应是美国对欧洲实行的马歇尔计划;③应是古巴导弹危机。8.【解析】选A。据“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可判断A正确。B是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正确评论,但与材料无关,排除;古巴导弹危机由苏联引起,C错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美苏“冷战”的序幕,D排除。【变式备选】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B.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解析】选B。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开始以后出现的历史事件,是由苏联发起的,但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的原因,最终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这是在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9.【解题指南】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调查背景,1950年11月正是朝鲜战争时期,朝鲜战争是以冷战为背景的局部战争;二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注意结论和受教育程度。【解析】选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侵略朝鲜,反映了美苏对远东地区的争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苏联是在建立世界霸权,明显与事实不符,也不能说明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公民对国际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故C不正确。结合时代背景判断,A、B是正确的说法;据表格可知D说法也正确。10.【解析】选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产物,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民主德国为封锁东、西柏林通道,修筑了柏林墙,成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故A错误,D正确;东德士兵投奔西德,反映出人们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不满,同时也说明了C的正确性。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这场战争对美国的伤害实在是太深了,它加速了美国霸权力量的衰落”。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十几年,以惨重失败结束。这场战争极大地打击了美国,是导致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12.【解析】选C。柏林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首都柏林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C说法错误。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凯南这段话的时间和内容。1946年,他强调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但又从让德国西部成为一个“缓冲器”看出,他不主张武力冲突。因此,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先导。第(2)题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分析,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强调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的价值更高。第(4)题实际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客观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导致德国分裂。(4分)(2)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4分)措施: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组织。(4分)(3)材料一可信度高,因为它是第一手材料。(2分)(4)在冷战环境下,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互相借鉴,推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6分)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明确是苏联即可;第(2)题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情况;第(3)题分析多极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例如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等;第(4)题第一问美国此阶段致力于建立单极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