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广东兴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八月摸底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年08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业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材料二:《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别”不复返。(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B.《别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并未局限于中美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握。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接续奋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这是由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B.美国的白皮书本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结果却成了证明其没有仁义道德的依据。C.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D.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4分)5.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谈谈《别了,司徒雷登》对我们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蟋蟀声声蓝翎①深秋到,夜渐长,霜愈浓,风更凉。②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③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④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⑤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⑥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⑦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A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⑧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粱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了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粱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粱,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B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⑨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是最恐怖的地方。小朋友在村头上玩,碰上阴天,晚上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或者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头发竖,心发怵,跑回家蒙上被子闭上眼,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地亮。⑩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却没有“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C我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D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将城市的噪音和田园的虫鸣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也为后文做铺垫。B.文章借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意在写出伴着虫声夜读能引发作者产生共鸣。C.写坟场睡觉的经历与感受,是为了表明虫声曾为“我”赶走寂寞与恐惧,与前文“虫声胜似催眠曲”呼应。D.本文语言自然素朴却不失雅致,句式灵活多变却不显繁杂,感情直白真率且不失热切。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A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多灾多难童年的回忆。B.句子B将“坟场”喻为“课堂”,意在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C.句子C多个动作描写,写出在游击队消灭鬼子后,“我”昂首挺胸地走向安全的家的坚定与自豪。D.句子D中“进入”的引号表“特殊含义”,是“侵略、入侵”之意,有撕开侵略者粉饰之用。8.文章围绕“虫声”既写出“我”喜欢秋夜虫声的理由,也借此展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4分)9.文学短评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评论且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第2段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这一段,围绕本段的关键词,结合文本,就思想内容方面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客之最下坐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狐白裘,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王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害于孟尝君。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候魏冉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礼亡。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材料二: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趋赵以和A秦魏B收周最C以厚D行E且反F齐王之信G又禁H天下之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人,文中指逃亡的人,其中的“亡”与“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的“亡”意思不同。B.存问,文中指问候,其中的“存”与“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不同。C.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函”就指此地。D.害,文中指谋害、伤害,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尝君善待宾客,与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并询问宾客亲戚的居所等事。B.给秦昭王谏言之人并非不认可孟尝君的贤能,但是因为孟尝君是齐王的同宗,所以他认为孟尝君谋划事情必定以齐国为先。C.苏代认为,只有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天下的人才才会汇集到齐国,这样一来,善养宾客的孟尝君就会成为辅佐齐王治理国家的第一人选。D.司马光认为“养士”实际上是为国为民“养贤”。贤良的人,小用可以对一个诸侯国有利,大用甚至可以利于整个天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鸡齐鸣。(4分)(2)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4分)14.司马光用以批评孟尝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乖乖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注]①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在外宦游的苏轼应诏还朝,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硙(wèi):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苏轼任职处,“玉堂”一语双关,让人联想到翰林学士清雅高贵的生活。B.诗人用一个“旧”字,点出苏轼身份发生了变化,与尾联“黄州梦”遥相呼应。C.诗的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对他推崇有加。D.颈联扣住标题中的送茶一事,极写茶叶之佳美,暗含了作者对苏轼友情的珍视。16.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不灭'”。(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闪电是怎么形成的?①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②因为地表的组成复杂多样,③有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④所以地表反射光波的能力不等,⑤这使得空气团的温度不尽相同。⑥空气团好比一个热泡。由于不同温度的热泡浮力不同,上升速度便有快有慢,快速上升的热泡会挤压其上方和周边上升速度慢的热泡,使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其后方运动的下沉拖曳流,对流(热泡之间的相对运动)就产生了。对流导致相邻热泡中的粒子之间产生了碰撞与摩擦,摩擦起电使粒子带上电荷。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甲)。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场景。但是,(乙),水汽含量较少,上升过程中就无法形成云,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红色精灵”是“晴天霹雳”的一种衍生品。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使周围的物质离子化,继而形成了高速上升的气流,有时气流呈现喷射状。在类似“红色精灵”出现的天气条件下,若空气团的电荷累积量没有达到放电条件,就不会出现“晴天霹雳”。虽然人们对环境的变化__________,但是大气中的强对流已悄然形成。如果“晴天霹雳”发生在白天,阳光可能掩藏“红色精灵”,也就隐藏了强对流的警示。这种不可见的强对流比强对流云更具危险性,难以防范。如果飞机遭遇这样的强对流区,飞行员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如果高大的轮船驶入强对流区,也有倾覆的风险;山区的高架桥,如果正处于强对流中,也是__________。所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快乐时,不要忽略它的警告,美景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18.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B.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C.《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请结合文本,给闪电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5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必须有分论点或段首中心句。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5段,“放弃幻想”错,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意在激励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进行战斗。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错,应是主要通过中国挫败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一次次图谋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4.①运用反语,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相关内容的能力。B项,“引发作者产生共鸣”错误,此处主要是为了写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它能激发人的联想,并引发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7.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B项,“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错误,将“坟场”喻为“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意在写出“被迫睡坟场”让“我”明白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可怕、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8.①表现对宁静、安稳生活的喜爱:喜欢秋夜虫声的种种理由。②表达对给家乡人民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回忆童年躲避日军睡坟地的往事。③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蟋蟀的声音是“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④表现对中国人民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抗日游击队炸毁碉堡。⑤表达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侵略者肯定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⑥表达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任选3点满分)9.①拥有自由,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②本段先写由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借此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再写给蟋蟀以自由,表明自由的声音才最美、最好听,表达对自由的渴望。③由此鲜明地表达了本文的主旨: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10.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促使赵国与秦、魏讲和,招回周最来显示您的厚道,还可以挽回齐王的信用,又能防止因齐、楚联合将造成各国关系的变化。“和秦魏”是动宾结构,后面B处断开;“以”是目的连词,连接“收周最”和“厚行”,中间不断开,“行”后E处断开;“反齐王之信”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故在BEG处断句。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逃亡;通“无”。句意: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没有犯罪却被灭族的大臣就有几十家。B.正确。问候;思念。句意: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屈原思念君王,想振兴国家而返回楚国的想法。C.正确。句意: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D.错误。两个都是“嫉妒”。句意:而吕礼由此对孟尝君产生了嫉恨之心。/争宠因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故选D。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错,原文“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齐无秦,则天下集齐”,“齐无秦”意思是齐国与秦国解除同盟国,而不是选项说的意思。故选C。13.(1)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有一个下等的门客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出”“追”“客之居下坐者”“为鸡鸣”各1分)(2)他的德行足够用来敦促教化,匡正风俗,他的才能足够用来整顿朝纲,重振法纪,他的见识足够用来洞察细微,谋划深远。(“敦化正俗”“顿纲振纪”“明”“烛”各1分)【解析】(1)“出”,使······出关,放······出关;“追”,追兵。动词活用为名词;“客之居下坐者”,下等的(地位低下的)门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居下坐客”;“为鸡鸣”,学鸡叫。(2)“敦化正俗”,敦促教化,匡正风俗;“顿纲振纪”,整顿朝纲,重振法纪;“明”,见识;“烛”,照亮,洞察。名词活用为动词。14.①孟尝君养士不区分好坏是非,招致犯罪逃亡的人为士(或以鸡鸣狗盗之徒为士)。②孟尝君以个人利益为重,如采用苏代的计策谋求私利。③孟尝君不顾国家大局,在别的国家讨伐齐国时,保持中立。(1点1分,2点3分,3点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可知,孟尝君养士不区分好坏是非,招致“亡人有罪者为士”或以鸡鸣狗盗之徒为士。②由“代乃谓孟尝君曰······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害于孟尝君”可知,孟尝君以个人利益为重,如采用苏代的计策谋求私利。③由“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可知,孟尝君不顾国家大局,在别的国家讨伐齐国时,保持中立。15.C(“黄州任上”错,作者这里用“明珠”来指称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个“泻”字,把那种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刻画得极为传神。)16.①希望清高自守:强调茶叶采自高处,洁白胜雪,喻示诗人保持美好情操。②提醒官场谨慎:莫因身居显位而忘记往日的波折。③规劝功成身退:追怀往日东坡闭居,不如效仿范蠡泛舟五湖。(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2)犹抱薪救火,薪不尽(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8.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A选项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这里的“我们”指的是葛经理代表的团队或公司,是一个具体的、小范围的群体,与原文中泛指享受大自然的群体不一致。B选项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这里的“我们”指的是冯团长和新兵队伍,即具体的、特定的群体,与原文的泛指群体也不一致。C项《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的“我们”指的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是一个泛指群体,与文中加点的“我们”在用法上相同,都是泛指某一群体或所有人。在D项中,“我们”一词指的是在场的所有教师,这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群体,即正在参加全区教师表彰大会的教师们。故选C。19.第一空:浑然不觉(毫无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牛粪有机肥生产加工合同规范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农村电商服务合同规范文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美发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投资合同6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国劳务派遣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合同3篇
- 房贷合同范本(2篇)
- 承包牛羊合同(2篇)
- 2025年度幕墙工程材料供应与配送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加盟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欧派橱柜出口贸易合同4篇
- (正式版)CB∕T 4552-2024 船舶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文件编制和管理规定
- JBT 14588-2023 激光加工镜头 (正式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九型人格与领导力讲义
- 廉洁应征承诺书
-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
- 泵车述职报告
- 2024年山西文旅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申请表
- 管理期货的趋势跟踪策略 寻找危机阿尔法
- 沥青化学分析试验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