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讲 繁简相宜著华章:怎样做到详略得当_第1页
第55讲 繁简相宜著华章:怎样做到详略得当_第2页
第55讲 繁简相宜著华章:怎样做到详略得当_第3页
第55讲 繁简相宜著华章:怎样做到详略得当_第4页
第55讲 繁简相宜著华章:怎样做到详略得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十五讲繁简相宜著华章——怎样做到详略得当学生在处理记叙文的详略时,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记述一件事.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波澜不兴;刻画一个人物,平平淡淡,缺乏个性;描绘一处景,主次不清。没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材料缺乏合理取舍,详略处理不当,以致文章形同流水账,淡化主题,毫无色彩。所以说一篇记叙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恰当安排,该浓墨重彩就要不惜笔墨,该言简意赅就要惜墨如金。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说:“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入导入意招文入导入意招文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节选自威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读阅意招文心式招文读阅意招文心式招文得解解式招文所谓“详”,即根据内容和中心的需要重点写的部分。描摹物态,力求穷形尽相,做到具体、生动、形象;刻画形象,应该细致入微,做到入木三分。详写,就是要工笔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洋洋洒洒。至于“略”,则是惜墨如金,粗线勾勒,一笔传神,概而括之。作文中的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写作时,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呢?应遵循一条总的原则,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决定材料的详略。详略是文章谋篇布局的基础。“详”,就是用笔多,写得细,全面深刻地表现写作对象的内涵、精神。“略”,就是用笔少,写得粗,只是简要地勾勒出写作对象的概貌、神态。从内容上讲,就是分清主次,突出主旨。换句话说,详略得当在行文中的表现就是疏密有致。上述选段就运用了详略得当的方法。为了表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一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臧克家详写了闻一多研究《唐诗杂论》的目的和态度。而对闻一多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这两件“做了不说”的事情则略写,粗略地表现了他的实干精神。那么,写作记叙文时应该如何安排材料的详略?从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树立详略得当的意识。写记叙文,不能凭自己的习惯与好恶信马由缰,该多写则多写,该少写则少写,材料安排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个意识一定要树立起来。其次,要明确详略安排的原则。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的需要来确定的。与中心关系密切且能突出中心的是重点材料,要详写;次要材料要略写。具体说来,主要情节要详写,次要情节要略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场景材料要详写,背景材料要略写;点上材料要详写,面上材料要略写;记叙部分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明确了这些,作文时就心中有底了。最后,还要掌握详略安排的要领。记叙文大致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三类,这三类在材料详略安排上各有不同的要领。一、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可采取“事详人略法”。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当然也离不开写人,但人物描写只能围绕着事件,服从于事件或依附于事件。文章的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着力去刻画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意义,而不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因此要详写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而略写人物描写。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演讲的开场白写起,完整地记叙了演讲的经过。作者把叙事作为文章的主线,进行了详写;而把对梁任公的形象刻画作为叙事的辅助进行略写。作者在叙事中写人,事详人略,互相映衬,共同表现文章的中心。二、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采取“人详事略法”。写人的记叙文,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叙事通常只是片段式的。对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应详写;而关于其事件的记述,就要略写。例如某年江苏卷高考佳作《皱纹中的智慧》,该文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者用“牛耕”“珠算”“戏曲”作为小标题,分别描写了关于爷爷的三个片段,突出了爷爷的智慧。在这些片段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爷爷的动作、语言、神情,而对爷爷耕地、打算盘、唱戏曲的事却写得很简略。文章详略安排得当,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可采用“景详情略法”。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应情景交融,但写景状物是基础,是重点,应详写,而抒情、议论是升华,点到为止即可,要略写。例如某年广东卷高考佳作《走进香山之中》,作者用了绝大部分篇幅详细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秋雨等景物,只有在每一段写景后,才有诸如“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这样简短的抒情议论。写景与抒情详略得当,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当然,我们所说的详略是相对而言的,其方法运用也要灵活。总之,详略安排要取决于文章的中心,能表现文章中心、突出文章重点的材料,要详写,反之则要略写。文例文例招文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位老师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他姓夏,40岁左右,我们都习惯称他为“夏老”。夏老身高中等,鼻梁上始终架着一副厚眼镜,经常穿着一身黑西装,一股俊秀之气常常洋溢在夏老脸上。进入四年级以后,语文阅读的难度逐渐加深,绝大部分同学都感觉语文跟不上。夏老为了让大家打好小学语文基础,不断地想办法,找资料,加强语文阅读讲解和练习。每天早自习,夏老总会挤时间给我们“开小灶”,带领我们朗读课文品析词语、理解句子、分析写法……上课时,夏老常常从课文的写作背景人手,将作者的主要经历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妙趣横生又深人浅出地讲解给我们听,让我们体会到很多平时根本无法知晓的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情感世界。不知不觉中,我们爱上了语文。看着大家不错的成绩,夏老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进入五年级后,夏老更加认真了。可我们发现,夏老经常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上课时,他边讲边用手按住腹部,脸上显出痛苦的神色。一天,我们班来了一位陌生的女老师,大家都愣住了。那位老师告诉我们,夏老师生病住院了!原来,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语文成绩,夏老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给我们补课,回家还要照顾高考的儿子,因劳累过度和饮食不规律,导致胆结石急性发作,需要手术。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难过。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清晨,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夏老师回来啦!同学们一窝蜂地围上去,争先恐后地询问夏老师的病情,教室里又恢复了往日叽叽喳喳的欢笑声。夏老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的益友。五十米接力赛时,他总在赛道旁为我们加油助威;考试失利时,他总用滑稽的声调帮我们查找原因;班级获奖时,他总用雄浑的嗓音为我们歌唱……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和夏老分别也已经两年了。但是,他关爱的眼神,和蔼的脸庞,手拿书本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身影,拔河时手舞足蹈的样子,无一不在我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迹。而且,现在学习语文时,我并未觉得有很大的困难。我知道,这离不开夏老师在小学时为我打下的坚实基础。夏老师,谢谢您!点评:小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赞美了夏老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红烛精神。文中,小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安排详略,详写了夏老师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的一面,略写了夏老师是“我们的益友”这一面。这样琉密有致、波澜起伏,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例文例招文身边的课堂傍晚,天空被刷上了一层厚厚的黑漆,白炽灯泡顶着喧嚣的机器声,在深夜里打起十二分精神,将眼睛瞪得老大。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很随意地排着三四张单人床,房间内阴暗潮湿,晚上便是蚊子的天堂。它们不厌其烦地哼着调子,得意地飞舞着,我浑身不自在地躺在床上驱赶着蚊子。今晚,妈妈上夜班去了。凌晨,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将我从不安的梦中惊醒,我慢慢地睁开眼,窗外,昏黄的灯无精打采地挨着墙壁,似乎要睡着了。妈妈还没有回来,于是,我沿着那截泥泞的路,摸索着来到砖厂。这儿的灯宛如正午的太阳般耀眼,远处则是霓虹灯映照出的建筑物,高高挺立。虽是七月,但九把大落地伞撑在四周,使人感觉格外凉爽,只是空气中弥漫着异常刺鼻的硫磺味儿,地上那层散漫的黄色沙粒呼啸着袭击我的双眼。砖厂像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工人们在沙尘弥漫中忙得热火朝天,与黑夜争斗,与艰苦奋战。在运送砖坯的人群中,我看见了妈妈那不足一米六的背影。那一车沉沉的黑呼呼的砖坯足足有二三百斤。妈妈俯着身体,双膝弯曲着一步步蹬地,背上衣衫被汗水湿成了一团,紧紧贴在背上。我赶紧走了上去,想帮妈妈使把力,没想到前面有个坎儿,一不小心就推翻了一车的砖坯。妈妈发现我后,躬下身子说:“没事,摔坏了不要紧,再加工一次,便又是新的了。”其他工人也赶紧帮着捡拾砖坯。装好后,我便同妈妈一起将砖坯拉入砖窑,送到制砖人手中,重新加工。“摔坏了不要紧,再加工一次,便又是新的了。”在这个七月的夜晚,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有一种别样的激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是挫折和失败。如果我们退却了,害怕了,那就永远不会锻造成坚硬有用的砖。只有坚定信心,再来一次,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生活中,我读懂了:人活着就应当有一股韧劲,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失败了再站立起来,直到成功。【点评】1.详略得当。文章首先从夜晚起笔,再到凌晨,然后去母亲工作的砖厂,情节发展逐渐推进。作者略写了去的过程,而详写了砖厂的工作环境和帮助母亲推车一事的过程,这为后文得出“生活中就应当有一股韧劲,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失败了再站立起来,直到成功”这个结论奠定了基础。2.语言别致。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特别精彩,“天空被刷上了一层厚厚的黑漆”“(白炽灯泡)在深夜里打起十二分精神,将眼睛瞪得老大”“它们(蚊子)不厌其烦地哼着调子,得意地飞舞着”……寥寥数笔,准确到位且充满情趣。习练习练习招文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记叙的详略”的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1)处理好记叙的详略;(2)要有真情实感。【佳作示例1】学骑独轮车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在电视上看马戏表演,非常羡慕骑着独轮车拿着球表演的小丑,看着看着就特别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骑上独轮车行走“江湖”。长假期间,偶然看到小区里有个孩子在骑独轮车,一下子又勾起了我对独轮车的无限向往。现在有的是时间,是时候实现这个儿时的梦想了。想想电视里小丑骑车的那个潇洒灵活,我满以为以我骑自行车的功底,独轮车买回来,我跨上就能骑。车买回来后,我迫不及待地坐上去,准备表演一番。可是独轮车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不像自行车车座是固定的,车座的位置必须由人来控制。想要学骑,不仅要熟悉独轮车左右摇摆的特性,还要合理控制车速,更要把握人体和车合二为一的重心。所以毫无悬念的,我一上去就摔了个狗啃泥。这下我识相了,赶紧让妈妈给我找了许多独轮车的上车视频,我照着视频一步步学。我先将一只脚撑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坐上去,别看这个动作,要想完成也很不容易,找不到重心平衡,摔跤是肯定的。坐稳后,我左脚踩在低的脚踏上,暗暗运力,右脚再顺势向高脚踏上踩,完成上车动作。然后开始难度最大的骑行练习,我将两张高背椅背靠背放一起,中间留下一条道,扶着高背椅,坐在车上慢慢前后挪动,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随着对车的熟悉,我挪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竟然能够往前骑两下了。虽然在初学的过程中,经常因无法平衡,而屡屡需要用脚撑地,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