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和运用_第1页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和运用_第2页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和运用_第3页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和运用_第4页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和运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和运用———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姓名:曾祥忠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四中学邮编:010051电话箱:jixiang2004112@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的开发和运用———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摘要】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乡土史教学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乡土史教材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历史。【关键词】乡土教材历史教学呼和浩特地区中学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而培养青少年的历史素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当远离自己生长的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青年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1]。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对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某些方面进行重新认识、评价、批判继承。由此把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很多历史教育家认为[2]:“学校历史教学的重要步骤应该是:乡土历史—本国历史—世界历史”。有鉴于此,中国大陆地区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材。那么,什么是乡土历史教材呢?简而言之,它是在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笔者认为,广义上乡土历史还包括地方性史料、现存的历史遗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内蒙古地区在这方面的努力是很多的,并付诸了具体的实践。例如,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曾于1997年出版了初中乡土教材《内蒙古历史》,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又编写《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并免费提供给初中的学生阅读使用。全书以内蒙古自治区现行行政区划范围为地理空间,讲述自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基本包括中国史前史和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内蒙古区域的历史。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家乡——呼和浩特的历史,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理解。我们之所以将乡土历史教材大力推广,作为中学生历史课堂的必备内容,在于它的不可或缺性。从实践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乡土历史教学作用有三:第一,补充中学历史教科书之不足。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因此,很多地方史和民族史的内容在全国通用的历史教材中不可能一一概述,即使有所涉猎,也往往是点到为止,或者语焉不详。故而,编写以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土史,进行历史教育,这样可补全国通用课本之所略,丰富中学历史课堂的内容。例如,抗战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重要战场,但受制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篇幅所限,对此没有涉及。如[3]1936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兼35军军长、抗日名将傅作义指挥的绥远抗战,以中国军队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绥远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全国各地,“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旺,气为之壮”,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成为全国人民注目的中心。再如[4],1938年6月,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5团、独立第4队和师骑兵营一部共2300余人,组成大青山支队,执行开辟大青山根据地的任务。在支队长李井泉的指挥下,越过杀虎口长城,进入绥远境内。又冲破日伪军的阻拦,跨过平绥铁路,与大青山的蒙汉人民抗日游击队会合。接着又在陶林城、乌兰花镇、以及归绥周围多个地区发动对日伪军的突袭,进而威胁包头、归绥之敌,在绥南、绥中、绥西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李井泉支队的行动使其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在了日本侵略者统治的伪蒙疆的心脏,使得绥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对团结和发动蒙汉各族人民起来坚持绥远抗战,牵制日军向大西北的进攻,掩护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翼侧,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可以对这些内容作适当的穿插。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家乡的革命奋斗史中,学习和发扬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豪感。乡土史教学不仅是历史文化教育的起点,而且能以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的史实给学生以更强的感染力。乡土史从学生身边讲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切实在,富于情趣。既同学生的认识水平相一致,又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由近及远,由今及古的认识规律。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坡上,有一座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5]。距今已有五、六十万年之久,即相当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北京周口店人活动时期,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文明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论证资料。这些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每提起来就倍感亲切,引发强烈的自豪感,学生们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因为文化就在家乡,榜样就在眼前,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历史道德情操。再次,激发历史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呼和浩特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有许多历史人文资源,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从远古文化遗存到汉、南北朝、辽、明、清各代遗址,这些文化遗址几乎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有传递民族友好的昭君墓;有建自辽代、历经千年依然耸立的万部华严经塔;有“屏藩朔漠”的将军衙署;有展示草原黄教文化的大昭寺以及寄托穆斯林信仰的清真大寺。其中,最具地方特色和现实意义的一点在于,呼和浩特地处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的交汇处,由此形成了中原汉族和草原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团结友好共处的和平局面。在这一和平局面形成的过程中,众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民族友好所做的贡献不可磨灭。而许多的历史遗迹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传递着这种民族友好的信息。例如现代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赞曰:“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基于厚重的地区文化积淀,历史教师从而能够以一定的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去感染人、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历史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这是因为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贴近学生实际,能近距离的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并有利于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使其在亲切的氛围中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拓展历史思维。“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家的优良传统。当前,在乡土史教学中,也应发扬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明辨善恶的健全人格。但乡土史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在乡土教学中,人们喜欢矜夸本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景物秀丽而曲讳其不足处。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恰当的“颂扬”是必要的,但不能无限夸大,乃至失去客观的评判标准。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客观真实性,以能够“损益古今,兴革利病”。所以即使是“其貌不扬”的地方史也必须保证它的真实可信。地方史要成为信史,一个重要的标识就是褒贬如何。褒贬得宜是直笔,是信史;褒贬失当是曲笔,是秽史[6]。我们除了对“乡土精英”进行宣传外,还要介绍一些反面人物,对那些愚昧、落后、消极乃至不合时宜的习俗作出客观评判。在这里我们并不提倡地方本位主义,因为它片面夸大乡土史中某些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中的作用,甚至是歪曲历史。其主要着眼点是为地方制造“名人”,争夺“名人”。可以说,“实事求是”不只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句口号,作为教育者更要身体力行。因此,乡土史也应“打假”。二、事实上,在乡土史中存在大量的民间故事、名人轶事、稗史传说等,糟粕与精华同在。而大量没有经过认真筛选的史料和史实也由此进入课堂,因此,某些历史课成了故事课、笑话课。却不知在颂扬什么,批判什么,这样就迷失了教学方向。在中学课堂,我们经常发现德育的施教不是“于无声处”,而是“乱贴标签”。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历史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理解“趣味性”、“生动性”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把握一个准则:并不是一切有趣的事情都适合在课堂上讲述,教学要注意挖掘史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趣味性中融入科学性、教育性。另外,开展乡土史教学的合格教师比较缺乏,教师的乡土史知识储备不足也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英国的史博格教授就提出[7],“一位乡土史家不但是一位考古家,也是一位地理学家,不但观察当前地方的开发,还要透视地理景观的变化。一个乡土史家不但要查图书馆的图书以及官方的档案,还要走出户外从事田野调查。他不但是一个经济学史家,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教育史和宗教史的学者。”也就是说,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即使是普通的地方史,也同样涉及广泛的知识。而我们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甚至有些内容是道听途说,任意发挥。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史教材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培训,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利用教学之余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地方史学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乡土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既然认识到乡土史学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所存在的诸多弊病,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把乡土教材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呢?笔者认为,乡土史教学一般分为专题性和穿插性两种:一、专题性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曾明确规定,各地补充编写的乡土教材,教学时间约8课时,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迫于中考的压力,学校、老师往往会选择用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全国统编教材中的内容,而使得乡土教学在正常的课时很难完整的进行。所以利用第二课堂成为比较可行的选择,通过教师讲座,编辑黑板报,指导阅读图书报刊等形式,多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让学生以历史的视野去观察家乡的变迁。如呼和浩特地区自古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但北方少数民族亦处于不断更替之中,由匈奴到鲜卑,到契丹族、到蒙古人等,在呼和浩特都留下了历史的脚印。透过民族兴亡衰替的表象,其背后乃是时代变迁,历史的前进。二、穿插性教学,是在统编教材的有关章节之中,作适当的补充。虽然它不具系统性,只有“点”,没有“面”,但它将乡土史与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背景相联系,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学习心理,是乡土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方法,为广大师生所喜爱。如,在教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师就可以将呼和浩特大窑文化遗址的内容作穿插性讲解,或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这样就可以由近及远,由今及古,加深学生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理解,增加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8]。综上所述,笔者对乡土历史教学的作用及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粗浅分析,概括地讲,乡土史教学将全国的宏观历史与地方的微观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融汇为一体。它对于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情感、文化、价值的养成都有重大意义,因为这种教育是来自生活的、自下而上的、地方化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无根的、和生活缺乏联系的教育。虽然仅是呼和浩特一地的个案研究,其中还有一些问题仍待于我们继续探索,但仍然希望能够对当前的乡土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钱理群贵州读本P13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2]黄万润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史教学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P68。[3]郝维民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