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例题选择_第1页
课堂教学中的例题选择_第2页
课堂教学中的例题选择_第3页
课堂教学中的例题选择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课堂教学中的“例题选择”——“有效教学”浅见我选的这节公开课的课题是有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这是一期课改教材中没有要求的内容。我们的二期课改教材中出现了应用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应用题,我想这也是让学生更加能够体验方程解应用题与不等式解应用题的比较。整个的课堂教学,清晰的分成为三个过程。1是复习解不等式,选了有代表性的3道小题目。回顾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也点到了解不等式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问题。2是新课的引入。三个例题在选题上比较简单比较符合预初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也注意了例题的层次性(比如:第一题基本上要求全部过关,第二题大部分学生掌握,第三题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提高)。讲解的时候,让学生审题,教师引导分析,这也是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其中,最后一道例题原本是这样设计的:期中考试后,老师要对成绩优秀的十位同学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或一支中性笔以示鼓励。已知超市笔记本每本6元,中性笔每支4元。现在老师总共给你50元,请你来帮老师买一下奖品好吗?第一次试讲下来,发现学生很容易将答案猜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课上的思维容量不够。究其原因,应该是钱数“50元”给的过于特殊了。于是,我将这道例题修改为:期中考试后,老师要对成绩优秀的十位同学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或一支中性笔以示鼓励。已知超市笔记本每本6元,中性笔每支4元。现在老师总共给你47元,请你来帮老师买一下奖品好吗?第二次试讲下来,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数字不特殊了,答案没有那么容易猜出了,可是,学生却又无从下手了。也就是说,题目的思维量一下子加了很多,难度高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又做了第三次的修改:期中考试后,老师要对成绩优秀的十位同学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或一支中性笔以示鼓励。已知超市笔记本每本6元,中性笔每支4元。现在老师总共给你47元,请你来帮老师买一下奖品。⑴你认为怎样购买帮老师最省钱呢?⑵你认为怎样购买是花费最多的呢?这样购买钱够吗,如果不够,问最多可以买几本笔记本呢?这样的修改,增加了两个小问题,辅助学生台阶式的进行思维,坡度小,学生易于理解。这样的一堂公开课,同时这样的一个备课的过程也引起了我对“有效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例题设计方面的一个思考。下面,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浅显的想法。首先,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择一定要源于教材。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方向,我们要重视课本,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在备课的最初阶段,应仔细研读课本,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要点,对书中叙述的概念、定理、例题、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读出要点、难点及蕴藏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第二,课堂教学中的例题要赋予生活化的情景。这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很重要。我们往往会有意、无意的责怪学生,怎么试卷上跟实际情况结合紧密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实际上,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长宠爱有加,活动空间、范围有限,很多的常识、经历、实际生活经验他们是不具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期待他们能够理解不熟悉的事物呢。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择要更多的赋予生活化的情景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景,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数学不是乏味的、抽象的,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所以情景创设的越好,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也就越能够理解,进而有兴趣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掌握。比如:预初年级课本中的利息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我的课堂上,我拿出一张真正的银行的存单,通过实物投影呈现在屏幕上,带领学生对每一句术语、每一个小栏目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这样的做法实践下来学生便于理解接受,效果很好。第三,难易层次,数量把握要适当,要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题目过难、数量过大往往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教师不能在选择例题时贪多求全,造成“大容量”或是例题叠加,机械重复。一节课下来,教师声嘶力竭,挥汗如雨,学生却满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但如果教师对例题挖掘的深度不够,会使学生课上的思维量减小,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发散性思维的欲望被遏制,久而久之,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平时我们常会讲道:“让学生跳一跳就能购到”,这样的难易程度才是最合适的。第四,重视题型总结或延伸,打好“基桩”。数学中每一个习题都代表着一种题型,代表着一种知识的灵活应用。根据每堂课教学目标的不同,一般的我们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讲完习题后及时进行总结。如果没有必要的总结归纳,只停留在这个习题怎样解,不能升华为这一类问题怎样解,那么这堂课对学生而言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二是讲完习题后将这类习题升华为与其它问题怎样联系渗透。一旦条件稍微一变,学生头脑中也会有思路来应对,至少不是无从下手。这对初中数学学习打好“基桩”,促进知识网络、平台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以我上过的一堂几何课为例。初二讲到证明举例,翻阅了练习册、教参、教辅资料,我加了一节《等边三角形条件的应用》的课。例1.如图⑴,已知△ABD、△AC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CD=BE例2.如图⑵,已知△ABC和△APQ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B∥QC例3.如图⑶,在线段AB上取一点C,在AB的同旁作等边△ADC和△ECB,连结AE、BD、AE、BD分别交CD、CE于点F、G,连结FG。求证:①AE=BD②FC=CG③FG∥AB附图:这三道题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已知的图形中都有两个等边三角形,而所证明的问题都是由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为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后得到的边相等、角相等再为最后的结论做准备。实践下来,效果很好。归纳了这类型的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