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_第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_第2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_第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_第4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实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还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三历史教师,如何将高三备考这一极为现实的教学任务与关注中华民族发展这一教育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堂内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笔者发现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视角,以通史教育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还能适应高考应试的需要,将五大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笔者主要做了如下努力:一是增加乡土史,将云南这一多民族省份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涵养家国情怀的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二是设计问题链推进教学,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整合教材与拓展思考。一、以乡土史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以乡土史凝聚民族力量,为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给学生以直抵心灵深处的震撼,不仅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导入设计中,笔者选取了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一学生身边的历史:我们廿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國共產党的領导下,誓爲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通过对碑文背景及内容的解读,学生在涵养家国情怀的同时,也能深切感知云南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为共建美好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情感,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二、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中华民族”的概念出现在近代,但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其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彼此交往交流交融,早就“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2]的民族格局。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追根溯源,着眼于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脉络。故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做了如下努力和尝试:(一)“自在”的中国各民族所谓“自在的民族实体”,就是实际已经存在的民族共同体。[3]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人们对已经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民族共同体不可能有自觉和清醒的认识,因而也就使得各种客观存在的“一体观”未能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自在”的发展之中。[4]对“自在”阶段的中国各民族,笔者选取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六个时期的不同史料去探究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1.先秦时期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交融,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交融。交融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2.秦汉时期周薨秦随之“大一统”……秦之“政治地理”的统合性大大强化……秦薨汉随,汉东定朝鲜、南平南越、西通西域、北服匈奴,亦有“昭君出塞”之柔性“和亲”羁抚,华夏域内各族群之间频繁交往。——马宇飞《中华民族:“自在”到“自觉”的二重进路》3.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4.隋唐时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唐纪十四》5.辽宋夏金元时期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6.明清时期大一统而斥偏安,内中华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是故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国朝宫使续编》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来看,“冲突与融合”往复循环,“交融”却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例如,云南佤族的传说中曾提及,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不但没有对佤族人民痛下杀手,反而教给他们最新的播种技术和文化知识,佤族人民被诸葛亮以德服人的做法所感动,为报答他的恩德,与其约定,将世代镇守西南边关,永不背叛。(二)“自觉”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普通高中教科書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觉”即觉醒,“自觉”即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从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种认识却不是积极主动的,它与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紧密相关。因此,近代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挨打受辱与不断抗争中,整体意识被一步步唤醒,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的中国各民族向“自觉”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转变。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但由于时代、阶级和认知上的局限,他们的思想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也缺乏社会意义的群体支持,仅表现为少数人的个体性觉醒。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从参与群体来看仍局限于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初步的群体性觉醒,但广度和深度都还需要拓展与升华。五四运动以学生为先锋、工人为主力军、商人广泛参与,并波及全国大中城市,“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4]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蒙古族、鄂伦春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相继投身抗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入侵的坚固长城,云南各民族积极修路、捐药、建学,熔铸了生死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至此,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了政治上的整体。(三)“自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自为”是指中华民族儿女通过内生的意志和自主的行为,达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李静、高恩召《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概念解读、坐标轴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介绍“一跃千年”的独龙族、“最后定族”到“率先脱贫”的基诺族这些学生身边的历史去深切感知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少数民族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分析节选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上的脫贫人口数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所做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深切感知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增强学生对“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理解,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再以学生的视角,谈谈他们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做的事,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三、巧设作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设计了检测性作业与拓展性研学两种不同形式的作业。1.检测性作业作为高考必考题型的历史小论文题,尤其注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分析、探究、归纳历史问题等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为检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状况,笔者选取了与此相关的一道开放性试题: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通过此题的思考,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拓展性研学深刻的教育来自于深刻的实践和深刻的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仅通过历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塑造还需要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予以融会贯通。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研学活动:参观云南民族博物馆、诵读红色经典故事、探寻红色足迹并撰写学习报告,通过切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历史发展逻辑来看,从“自在”的中国各民族到“自觉”的中华民族再到“自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其“共同体”的特性日益凸显。本课以“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习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